<p class="ql-block">昨天參觀圓明園遺址公園,當年英法聯(lián)軍搶我珍寶,燒我圓明園。遭劫后,園內(nèi)遍地,斷壁殘垣。此等國恥,決不能忘。</p> <p class="ql-block"> 美貫中西</p><p class="ql-block"> 圓明園以其博大精深的造園藝術享譽世界,被譽為“萬園之園”,在其最北部有一組以歐式風格為主的園林,俗稱“西洋樓”。西洋樓是一處中西園林、建筑藝術交融的產(chǎn)物,兼具中西之美,它包括建筑、大型噴泉、若干小噴泉以及園林小品等,沿著北墻呈帶狀分布,總面積約8公頃。由諧奇趣、黃花陣、養(yǎng)雀籠、方外觀、五竹亭、海晏堂、遠瀛觀、大水法、觀水法、線法山、方河、線法畫等十余個景觀組成。</p> <p class="ql-block">劫灰飛盡,篤行致遠</p><p class="ql-block">愛國主義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西洋殘影</p><p class="ql-block">1856年至1860年,英法兩國在沙俄國和美國的支持下,聯(lián)合發(fā)動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清政府戰(zhàn)守不決,節(jié)節(jié)敗退。1860年9月21日,通州八里橋決戰(zhàn),清軍失利。22日晨,咸豐帝自圓明園倉惶逃奔承德避暑山莊,從根本上放棄了對入侵者的堅決抵御。10月6日,法軍率先占領圓明園,次日,聯(lián)軍召開會議決定立即“協(xié)派英法委員各三人合議分派園內(nèi)珍物”,隨后一場大劫掠開始。10月18日,額爾金下令,英國騎兵3500人在園內(nèi)四處縱火,大火</p><p class="ql-block">三日不息,包括圓明園在內(nèi)的眾多西山園林毀于一旦。</p><p class="ql-block">西洋樓建筑因由石材搭建而幸免于難,大部分建筑得以保留,1873年,德國人恩斯特.奧爾末踏入禁園,第一次用相機拍下昔日御園影像。隨后,奧菲勒.皮瑞(中文名帛黎)、托馬斯.查爾德、西德尼甘博等西方人不斷用影像記錄著西洋樓的變遷,使我們在今天可以看到一幕幕“西洋殘影”。</p> <p class="ql-block">海晏堂遺址現(xiàn)狀</p> <p class="ql-block">斷壁殘垣</p> <p class="ql-block"> 劫后遺珍</p><p class="ql-block"> 圓明園作為建筑已不復存在,但它的文明卻世代流傳。文物,是圓明園文明的載體,歷次劫難造成了其大流散、被毀,而今幸存的珍寶則承載了更加厚重的歷史。這里展出的文物大部分是自圓明園遺址發(fā)掘出土的,它最直觀地展示了古代器物的精致與價值,最真實地體現(xiàn)圓明園歷史文化的豐富與深厚,它們也無疑會喚起人們歷史的記憶、對圓明園的追尋,也一定會帶來振聾發(fā)聵深省,喚起最深層的情感,激起流淌在國人血脈中的愛主義情懷。</p> <p class="ql-block">過火后殘存的木頭</p> <p class="ql-block"> 結語</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都,西山腳下,一座圓明園,百年風霜路!一處大遺址,千載難逢時!黨和政府的關懷、社會各界的關注使圓明園的燦爛文化得到闡釋,同時,也使世人看到了一場文化劫難給國人帶來巨大的震撼與傷痛。</p><p class="ql-block">看今朝,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積淀深厚的圓明園在前所</p><p class="ql-block">未有的發(fā)展形勢下,各項文保工作成效卓著,遺址建設水平逐步高。</p><p class="ql-block">展未來,圓明園將更好的發(fā)揮大遺址在傳承守護優(yōu)秀文化、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作用,激發(fā)愛國熱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積極貢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