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梁州 · 月滿西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窗前對鏡貼花黃。莫誤薄暮。<br>彩霞一縷映紅妝。<br>何曾忘,水墨潑書香。<br>(幺)<br>三千往事須輕放。<div>笑浮生總扮滄桑。<br>若淡然,焉惆悵。<br>今宵明月,依舊滿西窗。<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題記</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div></div> <div><br></div>白天很熱,蟬鳴如潮,天空特別好看,迤邐長云,蓬松的透粉。湖畔翠微處,芬芳熏風(fēng),真情映水。淡淡的搖曳著清香,搖曳著夏日的陽光。斑斑點點地灑在空氣里,一半清麗,一半畫意,卷詩香幾片,濃淡相宜,繞指成香,開夏意幾許。<div><br>優(yōu)曇的夜色在一點點靠近。聽香別院,更深漏長,低眉掬一捧月色洗硯。應(yīng)有豆蔻,薰了華年。夏有涼風(fēng),欣捎遠(yuǎn)信,一練素捐繞在南窗外的梢頭。是誰用殷紅的指痕,在時間的項背上刻下了走過的紋路,半生迷人的笑,半生心痛的淚。</div><div><br>花間久坐任香吹,醉復(fù)醒來我是誰。今夜星辰,三三兩兩,仿佛人間的霪雨下了太久,彼此已陌生到互不相認(rèn)?;ɑㄊ澜纾扔懊噪x,都說悲傷的楚楚柔弱更能小鳥依人,可我的血里帶風(fēng)總慣性將離愁改寫成婉歌。<br></div><div><br></div> <div><br></div>真實的殘酷,總遜于文字虛構(gòu)的唯美,夢寐的魂牽,總沉溺于執(zhí)念臆造的天堂。一腔孤勇,走過的路絕不回頭,我有足夠的底氣與資本支撐自己的倔強。只因深諳美好無處不在,但憑珍惜,不容褻瀆。<div><br>云在青天水在瓶,人在江湖心漂萍。我必須高傲,必須涼薄,與最遠(yuǎn)的星辰在一起。所有的靜默都在三萬米的高空游蕩,你看不懂我眼睛里的渴望。暗戀是迷人的,是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壯舉。一粒塵埃是值得浪漫的。夜色與星光從來互不為敵,所見的與未見的,終將安息。天涯漫過了我的腦海,風(fēng)會摧花,月會下雪,兩朵心照不宣的云,應(yīng)該找個桌子談判。</div><div><br>充分的孤獨使我接近真實的自己。成熟與天真是我的雙重靈魂,有時浩蕩,有時清幽。我與環(huán)境均無轟轟烈烈之舉,歲月漫漫,守住完整細(xì)小的光陰是我的宿命。學(xué)著侍弄一些小花小草,在心里種上一米陽光,梳理好失調(diào)的光陰,開始學(xué)會慢慢調(diào)理。其實,我不害怕光陰的流逝,也不怕容顏老去,我只想,在剩余的這些光陰里,尋一份纖薄詩意來依靠。</div><div><br></div> <div><br></div>給我只有三片葉子的植物旁邊貼上一張叢林的畫,希望起到榜樣的作用。只要身邊有那種美好,只要每天能見到,自己就特別有活力,自己也樂于讓自己去展示最好的一面。<div><br>環(huán)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尤其是人際環(huán)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個人都是自己的鏡子,它不僅映照自我的丑陋,還試著描繪理想自我的輪廓。猶如在另一個時空的維度里可以重新誕生一樣,他具足了此刻自己所缺失的一切,而正是這種缺失,讓他自體破碎,讓一個已經(jīng)在精神上陷入凋亡的遲暮之人重生。</div><div><br>人格誕生于人際,一個人的自我并不是獨立完成的,它需要收集,需要搜尋,它是一個獨特靈魂借助理想容器不斷形塑的過程。最常見的就是榜樣,這種心理機制是正向的,它能激勵一個人持續(xù)發(fā)展,完善人格。</div><div><br>感覺這個世界開始出問題了,身邊沒有快樂的人,人們的心被各種各樣的不如意占滿,被瑣碎的無常錘打,內(nèi)心充滿了惶惑和茫然——在這樣的背景下,找到一個正常的自我顯得尤為重要。<br></div><div><br></div> <div><br></div>書,永遠(yuǎn)不死。唯有書籍自帶光芒。紙書沒有像一些悲觀者預(yù)言的那樣走向式微,然后消亡。書只是衍生出了適應(yīng)當(dāng)下時代的不同形式,它當(dāng)中承載的那些文明、歷史與想象力從未改變。真正的閱讀,讓我重新審視自身、審視外部世界,更加清醒、堅定地迎接無法逃避的生活。<div><br>今兒收拾書柜,重新清理歸納了一翻。把家里很多用不上的書籍和雜物用紙箱裝著拿出門外。曾經(jīng)把不要的衣服、書和紙箱放在門口,被打掃樓道的阿姨收走了,但她在我家門口留了張紙條,寫清楚了拿走的東西,還留了電話,說如果她錯拿了就給她打電話,她還回來。再之后我們就形成了默契,每次紙盒塑料瓶之類的都單獨裝在袋子里放門口。</div><div><br>晚上十點的時候有人敲門。開門一看,是一個五十歲左右的婦女,個子不高,瘦瘦的,她問我門口的紙箱能不能讓她拿走,如果可以,她拿了,有垃圾也順便替我收拾了。我印象深刻的是她不卑不亢,非常從容沉靜的樣子。真的,人與人之間也應(yīng)該多一些這樣坦誠的交流。<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