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年,那月,那人</span></p><p class="ql-block">——我的歲月流年系列(十八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咿呀學語到花甲之年,經歷了許多人和事,許多事在不經意間深深地印刻在腦海之中。閑暇之時,重拾過往的記憶,把它串聯(lián)起來,作為自己人生的梗概回憶,并把它述諸文字。算不得回憶錄,更與自傳貼不上邊兒,權且是自己的“練筆”吧!</p> <p class="ql-block"> ?。ㄒ唬?、童年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56年12月19日,那是北國冬季一個寒冷的日子,在一個普通人家,一個小生命誕生了,那就是我!我不知道我的到來給父母帶來的是喜悅還是無奈,畢竟上面已經有了一個哥哥一個姐姐,畢竟那個時候家家戶戶都無一例外的過著捉襟見肘的日子,畢竟多了一口人意味著多了一張嘴……反正我來了。</p> <p class="ql-block"> 父親當年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批師范院校畢業(yè)生,在外地當一名小學老師,常年住校,只能每周末騎自行車回一次家。家里只有母親含辛茹苦照顧我們三個孩子,每月靠父親除掉自己必須的生活費而拿回來的微薄工資維持生活,日子自然過得比較艱難。何況男人常年不在家,一個女人獨自支撐一個家庭,其難度可想而知。當然,三四歲之前我是沒有絲毫印象的,譬如母乳夠不夠我吃?除了母乳我靠吃什么來度日?對于我來說,都是難以回答的問題。不過,據母親回憶,不管家里經濟如何窘困,父母都是寧可自己挨餓也會盡量讓我們吃飽的,應了那句話,叫做“可憐天下父母心”!</p> <p class="ql-block"> 待我對于這個世界真正有記憶的時候,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因中蘇關系破裂,蘇聯(lián)又向我國逼債,再加之1958年“大冒進”,把本就貧窮的國家搞的遍體鱗傷,因此,全民大挨餓就是必然的結局。印象中那時最記憶猶新的就是一個字:餓!尤其是父親在1957年因“幫黨整風,給黨提意見”而被“組織”打成右派,經歷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勞動改造”日子后,在1960年國家實行“大下放”時,被下放到伊通鎮(zhèn)公社永豐二隊。一個勞動力養(yǎng)全家八口人(1962年有了三弟,1963年又有了四弟,還有年邁的爺爺),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那段灰色的日子正是作為五六歲孩子長身體的關鍵時期,而我每天卻把能填飽肚子作為最大的奢望。記憶中什么榆樹錢、灰菜、野菜團子、稗卡(用稗子不去皮磨成的面子)、高粱面大餅子,這些現(xiàn)如今認為難以下咽的東東,就是我們家的一日三餐,吃得不是滿臉浮腫就是拉不下屎,許多時候即使這些所謂的食物也是滿足不了需要,一旦見到好吃的那是兩眼冒綠光,呵呵。</p> <p class="ql-block"> 那個年月,人們穿的也是相當寒酸,難得治一件新衣服穿,胳膊肘、后屁股打補丁的比比皆是。有的人家當媽的縫紉活太差,打的補丁與原布料顏色不一還不說,大針小線,斜頭八莢,那是要多難看有多難看。我母親不但溫柔賢惠,而且干凈利索,干啥像啥,縫紉活在街坊四鄰中也是出類拔萃的,同樣是打補丁,也要弄得板板正正,妥妥帖帖。記得母親曾用幾塊手絹給我縫了一件小“汗溻”(一種夏季貼身的褂子),照樣和小伙伴們出去“野”去。換成我女兒她們這茬孩子,那是打死也不會穿的。而那個年月,家家戶戶都是近乎一樣的窮,自然誰也甭笑話誰啦。</p> <p class="ql-block"> 印象中,我家的房子也相當簡陋,而且還特狹窄,兩間土坯房,跨度還非常窄,一鋪南炕,北面是一個窄窄的“萬字炕”,就還剩一個小小的“屋地”啦。就是這么兩間小土坯房,還是用爺爺輩分家時分得的兩間“碾子房”拆下來的舊木料,又脫點兒土坯搭建而成。這個房子大概修建于1960年,幼小的我對于建房沒有什么印象。聽父親回憶說,因為貧困,別說雇人就是求人幫工也愁供不起人家吃的,除了“豎架”等人少做不了,求了幾個人之外,基本就靠會點兒瓦匠活的爺爺自己,一塊坯、一鍬泥,登上爬下的艱難勞作,在外地教學的父親也只是星期天能回家搭把手,就是這樣終于有了自己的“窩”。不過,由于沒有膳房草,只能臨時抹上白灰湊合啦,而白灰難以隔雨,所以,每逢下雨天都是我家難熬的日子,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外面不下,屋里還拉啦,家里的盆盆罐罐都加入到接雨水的隊伍當中。那時的我雖然年幼,但這些鏡頭卻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海當中。</p> <p class="ql-block"> 近些年,每當看到如今的孩子衣食無憂的快樂童年,就不禁想起我們小的時候那窘迫的生活,真是兩重天?。∮浀门畠荷现袑W后,有時提起話來和她嘮起我的當年,女兒就說又憶苦思甜啦!也難怪,作為獨生子女的她們,從小就沒吃過一點兒苦,對于我輩早年的遭遇,也只是在歷史書上略有了解,沒有切身感受,自然不能感同身受啦。</p> <p class="ql-block">感謝親們的關注點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