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原老年大學2022年春季攝影班于6月下旬組織了一支攝影小分隊,往返行程近3000公里,赴浙南進行了以風光和人文內容相結合的采風活動,歷時八天。由于調研精細,和當地攝影家以及旅行社多次溝通,最終確定了較好的攝影路線,為采風取得佳績打下了基礎。歸來總結后,按照計劃采風學員認真選擇作業(yè),指導老師從中精選,確定用38幅作品編制學員優(yōu)秀作業(yè)展示(青山作品另發(fā)),并逐片點評,用以總結攝影班教學成績,激發(fā)學員學習熱情,展示攝影教學成果,敬請龍都濮陽以及河南省內外長期以來一直關注攝影班師生成長進步的各界人士不吝賜教,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青山在此真誠謝過!</p> <p class="ql-block">查濟古村落 李翠英攝</p><p class="ql-block"> 由于從濮陽到溫州行程1200公里,大巴一天無法到達,故選擇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今保存完好的最大的明清古村落,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查濟村途中留宿。</p><p class="ql-block"> 超廣震撼,這塊典藏在皖南深山中的璞玉,其中最重要的一片古建筑,連同繞村小河一并在村內最高的觀景臺上被拍下。盡管一些學員在這里拍了接片,但此片的魅力仍不同凡響,準航拍方法使陸軍技術在這里得到發(fā)揮,使古村落的精華在方寸之地盡情彰顯。</p> <p class="ql-block">滄桑古村 黃成攝</p><p class="ql-block"> 黑白攝影是永恒的經典,黑白灰色調中彰顯和沉淀的是最美最懷舊的歷史記憶。1300多年來,查濟人在這片古村落中繁衍生息,豎幅構圖更好地表達了這條歷史古道和繞村小河的歷史面貌,使讀者勾勒出查濟人生活軌跡的畫面。</p> <p class="ql-block">古村老人 畢海玲攝</p><p class="ql-block"> 草根百姓的現狀,太接地氣了,在官媒上永遠也見不到的真實畫面,難得的機遇和想法,查濟古村這位老人抓拍的太好了。那把添彩的破扇子,以及雖是夏季但因山地氣候仍穿著棉拖鞋的窘狀,和畫面上方靈動的白衣女子飄逸而過的情景,增添了古村無窮的韻味:畫面中木訥老人與白衣女子看似無關,其實暗含著的時代反差和對比不言而喻。人一上百,形形色色,看那老人矍爍并似乎不屑的眼神,瞥過白衣女子一眼之后,或在心中暗嘲,幾十年來,來這古村什么樣的美女俺沒見過呀!</p> <p class="ql-block">古村浣衣人 郭風萍攝</p><p class="ql-block"> 精美的古建筑,用石條和石子鋪就的小路展示的各種曲線,畫面中點綴的充滿生機的各種綠植,尤其是畫面左下方浣衣的老人,以及浣衣時蕩起的層層漣漪,打破了雖美但沉靜的畫面,使構圖更加完美而均衡。此外,畫面中豐富的信息量,也易使讀者在一瞥之下,對查濟古村農民的生活引發(fā)許多聯想。</p> <p class="ql-block">搶修 王慶玲攝</p><p class="ql-block"> 攝影人不但應該具有一雙發(fā)現美的慧眼,還應該具有發(fā)現問題迅速記錄的敏銳的觀察力。此片拍攝于查濟古村純屬偶遇,大家發(fā)現兩位老農搶修水管的場景,不約而同地在不同角度用不同焦段開始拍攝,經選擇,這張照片效果較好。滄桑古墻路邊上,兩位肌膚為古銅色的健碩老人,一人手拿管鉗,一人安裝水管,盡管關鍵細節(jié)由于角度問題看的不是很清,但己用較好的畫面語言,記錄下了這件和村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件,且顯示出這些村民除了種田,其他具有技術性能的活兒也可操作這一基本事實。此片內容看起來是生活瑣事,但與民生相關的細節(jié)事兒不小,大家踴躍拍攝值得慶幸。</p> <p class="ql-block">梯田上的黨徽 曹兆謙攝</p><p class="ql-block"> 這是茗岙梯田的另一個方向,層層梯田蜿蜒如畫,雨后洗涮的大地異常潔凈,整個構圖畫面安排均衡。但最重要的視覺中心,是畫面右側黃金線上梯田的頂端,用各種彩色水稻秧苗插好的圖案,仔細看竟然是黨徽一面,待到秧苗生長到一定階段,黨徽圖案將愈發(fā)明顯。鄉(xiāng)村振興為農村帶來巨變,時值建黨近101年之際,茗岙農民用此圖案表示心跡,也是感恩細節(jié)之表現吧!</p> <p class="ql-block">水墨石倉一瞥 王淑玉攝</p><p class="ql-block"> 石倉古民居是松陽古民居群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雖幾日沒有雨水,見不到迷霧,但那處處皆有的白墻灰瓦馬頭墻的徽派建筑風格,還是迷住了攝影人。此片用準對稱構圖形式,層次分前景的菜地、中景的古建和遠景的綠植,層次明晰。從畫面看,選擇了比較精典的細節(jié),高翹的馬頭墻下,恢宏的門樓,放大看,門樓上嵌有許多細節(jié)可圈可點,足顯徽派建筑之風格。不足的是缺少人的活動,如前景菜地里有人摘菜,則畫面就更美了。</p> <p class="ql-block">茗岙梯田 王慶玲攝</p><p class="ql-block"> 這是溫州市永嘉縣茗岙梯田開犁節(jié)表演性質的一幕,雖為表演性質也值得一拍。茗岙梯田秀美如畫,清晨老牛開犁這樣的農事活動,在梯田曲線延展、山間云霧繚繞、美麗山鄉(xiāng)清晰可見這樣的背景下,更是值得記錄。說來也巧,拍攝前一天晚上突變,盼雨就來雨,有雨就有云霧,使整個畫面靈動起來,居于右下黃金分割點上的老牛犁田位置最佳,使人賞心悅目。</p> <p class="ql-block">插秧時節(jié) 黃成攝</p><p class="ql-block"> 藍天白云下,山間梯田上,幾位農民忙于插秧。這機位好極了,視野廣闊,曲線分明,插秧人就在眼前,紅衣農民是主體人物,居于畫面左側黃金分割點上,插秧動作細節(jié)抓的恰到好處,往右鋪展過去,挑秧人走在田埂上,一如在藍天白云里,再向右還有一位勞作人彎腰在撿草帽,結合畫面中秧苗向左倒的趨勢,可聯想到山間風勢很大。整個構圖畫面均衡,襯托出山間農民插秧時節(jié)勞作之艱辛,同時也暗喻出農民頂天立地,形象偉岸,為人類做出的貢獻,值得謳歌和記錄。</p> <p class="ql-block">包圍式拔秧 張巨祥攝</p><p class="ql-block"> 插秧時節(jié)前后,農民先育秧,待秧苗長的差不多了,秧田也準備好了,就開始拔秧苗并扎捆、挑秧苗到田頭、拋秧苗到田間、插秧等環(huán)節(jié)。這張作品抓的有趣,一幫娘子軍從田間四周向中間邊拔秧邊前進,以包圍式方法解決戰(zhàn)斗。她們都穿著高腰膠鞋,有的腰間還別著稻草,用來捆秧苗之用,看來,這是一群技術嫻熟、作業(yè)有序的拔秧人,一下被攝影人發(fā)現了,拍出了這張有趣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山間挑秧人 張亞榮攝</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幅大場面的農民挑秧苗的作品,近景處挑秧人恰在畫面左下黃金點臺階上,中景是他腳下及前方山坡上的梯田,遠景是依稀可見的山峰,層次明晰。在插秧時節(jié),挑秧苗是一件繁重的體力活兒,尤其在山區(qū),有時要翻山越嶺把秧苗送到山野間的梯田里,很是辛苦。作者選取大場面構圖,寓意挑秧人任重道遠,他肩挑的不僅是秧苗,還是生活的責任、信心和堅強的毅力,更是對明天生活的希望,還有妻兒老小的精神寄托。其實,他肩挑的是一座山啊!此片構圖和主題,彰顯的是攝影人對草根百姓的悲憫,不僅讓我們感嘆!</p> <p class="ql-block">拋秧苗 吳領群攝</p><p class="ql-block"> 拋秧苗不但是個力氣活兒,還是個技術活兒,要把秧苗準確均勻地拋到秧田里,使插秧人在作業(yè)中順手拈來,必須要有好眼力和準確的算計。此片構圖中拋秧人位置選的極好,他在右側黃金線上,恰好向左拋秧苗,且落下的秧苗蕩起圈圈漣漪,飛舞在空中的秧苗略帶動感,拋秧作業(yè)頗有表演性,如此精妙的作業(yè)圖,恰被攝影人抓到,太美了。</p> <p class="ql-block">茗岙插秧季 吳領群攝</p><p class="ql-block"> 梯田的一個角落里,呈三角形的三個插秧人在分別作業(yè),逆光下,插秧人的倒影、秧苗的線條感以及田埂上的野草顯的都很美。在梯田右上方,農家的小樓以及逆光中暗處的老屋細節(jié)也依稀可見,此片構圖和用光恰到好處,顯示出攝影人扎實的技術功底。</p> <p class="ql-block">收工了 李翠英攝</p><p class="ql-block"> 黃昏時,矗立在路邊古香古色的茗岙梯田標志處,有一位收工的農婦恰好路過,她肩扛農具,還帶著估計是在田坎上順便摘取的野菜,色彩顯的水靈靈的。若干年來,不知農婦多少次路過此處,但與攝影人有關的是今日此時,她收工后的路遇,使她和梯田標志有了新的默契,使標志不再沉默而鮮活起來,于是,攝影人摁動了快門。</p> <p class="ql-block">目標一致 王應榮攝</p><p class="ql-block"> 這是采風學員在拍攝中被記錄的剪影,這些人為了快樂攝影走到一起來了,遇到相同的目標,其拍攝方向和動作竟然出奇的一致。低機位仰拍,田坎上逆光中的人物形象嚴重欠曝,白云做底,留下的是攝影人作業(yè)的輪廓,顯的是那樣的美。</p> <p class="ql-block">學童成長禮 郭風萍攝</p><p class="ql-block"> 綠水青山,藍天中白云有形,呈對角線狀的過河石階上,一隊紅衣少年款款而行,多么美麗的畫面和色彩??!這是著名的永嘉書院處,有一個小學為10歲孩童舉辦成長禮儀式。孩童的10歲是人生成長中一個重要的階段,在溫州,學校和家長對此非常重視,鮮明的主題和儀式感使攝影人感動不已,并記錄下如此畫面。</p> <p class="ql-block">放飛希望 王慶玲攝</p><p class="ql-block"> 構圖是形式,足夠美好;主題是內涵,足夠鮮明。帶著孩子們美好的希望和夢想,紅色的氣球起飛了,永嘉書院處10歲孩童成長禮儀式上感人的一幕,被思維敏捷的攝影人抓拍記錄了。紅衣少年的心隨著放飛的氣球去向遠方,青山綠水和藍天白云可以做證,此片記下的孩童人生成長中的切片可以做證,并將成為永恒。</p> <p class="ql-block">碗窯制陶人 曹兆謙攝</p><p class="ql-block"> 碗窯這名字在蒼南縣很有名,蒼南這名字在溫州很有名,溫州在全國全世界就不用說了。碗窯之名氣當然和制陶有關,尤其是有名的青花瓷。我們沒趕上拍攝龍窯燒制產品,但這張作品卻讓我們明白了用循環(huán)的水力推動轉盤制陶的一個流程,雖工具簡單,制陶卻要經過十幾道工序,從黃土變成精美的產品不易。</p> <p class="ql-block">飛旋的夢想 黃成攝</p><p class="ql-block"> 勞動人民的手,總是少不了要和泥土打交道,尤其是制陶人。在飛旋的轉盤上,這雙看似粗糙的手,卻像變魔術似的,旋出了一件件精美成型的半成品。在飛旋的過程中,眼看著泥巴的逐步變形直至成形,莫不感嘆這雙巧妙的手,以及精湛的旋制工藝。對辛勤的制陶人來講,在一次次飛旋的過程中,完成了自己創(chuàng)作和致富的夢想。</p> <p class="ql-block">古街之魅 吳領群攝</p><p class="ql-block"> 雖說白晝和夜晚景色各有千秋,但永嘉縣麗水古街夜景特色勝過白晝。夜色中,行至古街最西邊回望,八字型的兩條長廊及細節(jié)的倒影,以及入夜后天空呈現寶石藍及其水中倒影,組合成一幅美麗的畫卷。細觀長廊內,有坐在木質長椅上聊天的,有絡繹不絕的行人……古街夜色特點展現無遺。此片構圖嚴謹,夜色中焦點、感光度等運用得當,使片質細膩,足見攝影人扎實的基本功。</p> <p class="ql-block">滄桑古街夜 畢海玲攝</p><p class="ql-block"> 進入這幅作品畫面,仿佛進入這耐人尋味的古街之夜,看著那地上發(fā)著亮光的鵝卵石子,我開始聯想:這石子不知孕含了多少年的歷史信息,不知有多少人親撫摩擦,才造就了幾乎如鏡的平滑、反射出不同的光華并映射給現如今的游人。畫面中長廊的輪廓里,除了虛化的行人,不多的紅燈籠、反光和遠處的光斑,簡單的構圖,不簡單的內涵。低機位,大光圈,攝影人讓我們穿越歷史,搜索麗水古街歷史記憶中的碎片,難能可貴。</p> <p class="ql-block">貓視眈眈 畢海玲攝</p><p class="ql-block"> 是小品也是作品,是動物也可以是紀實。暗調中依稀可見的是背景墻上的佳肴圖和右側立柱上的喜慶元素,突兀的唯有畫面中那泛光椅背旁的招財貓,這生靈貓視眈眈且還有些深沉地望著前方,似乎在宣告,本貓在此,吾愛吾家,輕易不得造次。</p> <p class="ql-block">山民印象 張巨祥攝</p><p class="ql-block"> 一生面朝黃土背朝天,到老來彎腰駝背,就是為了妻兒老小和盤中餐食,這是人們對傳統記憶中農民形象的刻畫。這幅組照記錄的是浙南山民勞作中的碎片,看年齡他似有七旬開外,既是山民,必有與中原地區(qū)農民不同或更多的艱辛。據作者介紹,老人選擇炎熱的中午鋤草,就是為了讓草根在陽光的曝曬下迅速枯死,以期秋后取得好收成。四張照片中三張是老人勞作的場景,一張是抓拍到的老人在家門前小憩的場景,恰門框上紅字背景點明并強化了主題,生活再苦再累,老人心中對美好吉祥的信念不滅。讀圖不僅使我感動,紀實攝影就是記錄百姓的生活和歷史的變化,憫農情結是一種情懷,將鏡頭對準他們,正是攝影人應該所做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松陽記憶 朱國鵬攝</p><p class="ql-block"> 廊橋有夢,遺夢千年。松陽石門圩廊橋由老橋改建而成,全長263.17米,既是松陰溪景區(qū)的亮點,也是游客觀賞松陽兩岸風景的重要節(jié)點。該橋還在世界上獲得過國際照明設計大獎。此片拍攝于下午6時許,彼時天空白云倒影映在水中,金光恰好穿過橋孔,有一種金光穿洞的美感。畫面構圖大氣,整座橋以對角線形式貫穿于畫面之中,在廊橋中觀景的印象也使人難忘。</p> <p class="ql-block">泰順廊橋 朱國鵬攝</p><p class="ql-block"> 綠水青山藍天白云,著名的泰順廊橋就座落在如此大美的環(huán)境之中,這如詩如畫的構圖使人難忘。北澗古廊橋距今已有348年歷史,號稱“世界最美廊橋”,全長51.7米的橋身不用一顆釘,全系榫接而成,橋屋灰瓦紅身,廊橋屋脊上裝飾有金色的二龍戲珠,四個飛檐的脊獸用的是鯉魚跳龍門的造型,獨具匠心,整座橋外觀顯得古樸雄偉,廊橋內細節(jié)精致典雅,攝影人在此間拍攝人像,許久不忍離去。</p> <p class="ql-block">默契 梁松鶴攝</p><p class="ql-block"> 是時空穿越后準備對話,還是美麗的提線木偶姑娘與對面非遺文化傳承人形成了默契,總之,耐人尋味的此片勾起讀者許多聯想。焦點使木偶清晰,景深使傳承人虛化,但無論如何,畫面中主體和陪體之間那種聯系,都說明文化傳承有著難以割舍的暗喻。雖虛化但仍能看出的陪體,是一個作業(yè)中的制秤人,與當時泰順縣這個非遺傳承集中展示區(qū)的其他細節(jié)一樣,都是民俗文化中的亮點。秤之精準源于人心,而公道自在心中,制秤人的工匠精神與提線木偶等非遺傳承中的嚴謹態(tài)度,都是一脈相承的??!</p> <p class="ql-block">美麗鄉(xiāng)村 劉延秀攝</p><p class="ql-block"> 楊梅熟了,做為引人的前景,準備曬干的楊梅與畫面中的諸多背景,一起組成了一副浙南美麗鄉(xiāng)村的畫卷:美麗鄉(xiāng)村建設是國家鄉(xiāng)村振興偉大宏圖中重要的一環(huán),翻新的老屋和小樓,新宅墻面上的水墨國風,田中的秧苗和背景中的青山等元素,無一不在展示著傳統鄉(xiāng)間的變化。抓的好,好在構圖更妙在內容這個主題,一瞥之下使人有感,即是成功!</p> <p class="ql-block">牽掛 梁松鶴攝</p><p class="ql-block"> 滄桑的老屋,扎小辮子的老人,房梁上懸掛著昭示民俗民風的火腿,畫面右上方閣樓上瀉下來的金光,以及老屋土黃色的墻面,看來這暗調真有點油畫的感覺。但視覺中心是老人和火腿,故事由此發(fā)生。據作者講,在松陽縣三都鄉(xiāng)松莊拍攝此片時與老人溝通,始知火腿是給在外工作的孩子熏制的,但孩子一直沒回來,擔心火腿因通風不夠變質,因此她經常查看火腿的變化??蓱z天下父母心,兒行千里母擔憂呀,她操心的其實不是火腿,牽掛的是在外的孩子??!此片不但畫面好,親情主題更為感人。</p> <p class="ql-block">給老爸理發(fā) 張亞榮攝</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幅昭示親情和孝道文化的作品。當時在松陽縣王景故里拍攝出來天己黃昏,路過一戶村民家門口,只見室內一片歡聲笑語,攝影人不由得走進家門,看到了女兒為父親理發(fā)的感人情節(jié)。(此片有剪裁)燈光下,室內墻體文化的內容不可謂不繁雜,但卻充滿了正能量??梢钥闯?,一家人氣氛和諧,其樂融融,主婦還主動和攝影人交談,非常熱情,攝影人順勢拍下了這充滿親情和孝心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宏村印象 劉延秀攝</p><p class="ql-block"> 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宏村,自然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其形必然也美,但若遇到特殊的自然因素,如彩云、晚霞等,更會增加幾抹亮色,使之渾然天成。此片因南湖處本身古建古橋及倒影就美,更加上那轉瞬即逝的彩云和倒影,更使宏村如夢如幻,印象深刻。感嘆,攝影人拍攝風光,借助天氣變化會出佳作,抓住了就是抓住了!</p> <p class="ql-block">月沼微瀾 曹兆謙攝</p><p class="ql-block"> 月沼是宏村全景中的精華所在,當然也是攝影人必拍的內容。此片妙就妙在攝影人在動與靜的選擇中,把握尺度,使畫面妙趣橫生。沉寂的月沼水面波瀾不驚無一絲動感,雖畫面平整如鏡你拍到了也缺乏美感。微波輕瀾即是美,動感絕不能多,如幾個波源交織就亂了方寸。此片抓的絕好,一個波源蕩起的漣漪層次清晰極富美感,使人知足。如同過日子,知足常樂,在繁紛復雜中學會簡單,攝影人更如是。</p> <p class="ql-block">遺產的視覺 郭風萍攝</p><p class="ql-block"> 遺產的風格如何去品味,應該有些講究和想法。本身即美的,如果太隨意或過于講究,或弄巧成拙也未可知。這南湖這古橋這古建加上時節(jié)帶來的荷韻,更使攝影人不敢隨意構圖。此片采用豎幅形式頗有新意,構圖強化了景物的層次透視感,從前景的橋身部分將視線引伸向前,層層遞進,將中景和遠景連為一體,且嚴謹的對稱格局使視覺更有舒適之感。美中不足的是寂靜使畫面沉悶,如沿對稱軸線中間月門處向外,至荷塘邊緣處走來一人,打破沉悶則畫面立即會生動起來。如中雨之中二三游人撐著不同彩傘向月門走去,湖面映現圈圈漣漪,是否更美,用慢門如何?當然,此乃想法亂彈,具體問題還要具體分析。</p> <p class="ql-block">月沼幻影 任宏偉攝</p><p class="ql-block"> 拍不爛的月沼,永遠的月沼,古建、曲線和倒影幾乎相同,但慢門中的魅力幻影則是絕唱,不會重復。作者在這里演繹了一把,相信對慢門會有深刻體會,牛刀小試以后,今后此類大片迭出不是沒有可能。</p> <p class="ql-block">宏村浣衣人 王淑玉攝</p><p class="ql-block"> 宏村月沼俗稱月塘,此活泉水常年碧綠,水面平滑如鏡,岸邊青石鋪展,徽派建筑群落環(huán)繞,是村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更是攝影人必到之處。晨光熹微之中,游人尚在夢中,老嫗月沼浣衣,水面蕩起陣陣漣漪,高處粉墻青瓦倒映水中,燈影映射在墻上,構成魅力光影一幅畫。</p> <p class="ql-block">攝影人映像 郭風萍攝</p><p class="ql-block"> 有想法,有味道!攝影人站在月沼的古建下拍風景,卻不知自己構成了對面攝影人拍攝的風景。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此片乃倒映的影像,七個攝影人大多在認真拍攝,雖為倒影,但由于微波輕瀾,人物形象及動作的細節(jié)依稀可見。如果波瀾驟起,恐人物形象大變,倒也不見得好。微小的變化改變影像,畫面還是基本符合本來面目的好。</p> <p class="ql-block">佐餐 臧聲揚攝</p><p class="ql-block"> 一邊品嘗著美味佳肴,一邊欣賞著戲劇文化,好民俗,好雅興,何其美哉!這是作者在紹興倉橋直街拍到的紀實。己有三百多年歷史的紹劇又稱“紹興亂彈”和“紹興大班”,是紹興地區(qū)百姓十分欣賞的地方劇種,戲班子常在酒樓和觀光區(qū)表演,很接地氣。此片用豎幅構圖,廣納了直街內從百姓品嘗餐飲到戲班子登臺表演等多種信息,昭示了餐飲時欣賞戲劇文化這一“佐餐”的方式和這一獨特的民風民俗,是一幅有味道的紀實佳作。</p> <p class="ql-block">浙南雄風 梁松鶴攝</p><p class="ql-block"> 不知此山名,只羨山下人。此片拍攝于永嘉縣巖頭鎮(zhèn)芙蓉古村落芙蓉亭附近,在短暫的不同時段多人拍攝,唯見此片亂云飛渡,云的形態(tài)也美。何曰“雄風”,浙南類似山體大多峰巒如剛,色似國畫風格,使人不僅想起同在溫州一個地區(qū),屬樂清的雁蕩名山,山體大抵如是,山勢及色澤不輸北方名山。故選此片留下,他日再赴溫州,奔赴雁蕩山一拍。</p> <p class="ql-block">黃昏魅影 王淑玉攝</p><p class="ql-block"> 攝影是光影的藝術。在清晨和黃昏,當陽光入射角在45度左右時,物體的光影拖著長長的尾巴呈現在我們面前,那種暖暖的色調十分迷人。此片即較好的光影之作,逆光下各元素的光影在畫面中均衡映現,沒有一處疊加重復,做到這一點并不是很容易,簡潔的畫面元素(僅有紅燈籠和不多的行人)和應該考慮的光影位置,足顯攝影人構圖之用心。</p> <p class="ql-block">溫罄提示:欣賞更多青山美片,請百度攝影家王新民官方網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