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有兩個女兒,都在準一線城市安家立業(yè),生活還能過得去,對我們老兩口很是孝順,現(xiàn)在年輕人壓力比較大,工作忙很少回老家來陪我們,但只要我們有啥需要,女兒都會應聲到位,這是我和老伴最欣慰的;我們老倆口有退休金,在一個小縣城基本生活無憂,閑暇時還能出去看看大好河山;老伴跳個廣場舞,我沒事回老家種個小菜園,生活在一個熟悉的環(huán)境里還是很開心的,平時節(jié)假日女兒也會回來,感覺和老伴的獨居生活還可以。</p> <p class="ql-block">因照顧外孫在女兒家住了幾年,隨著年齡的增長有關養(yǎng)老問題想的比較多一些,老了住哪最舒心,說起老人的養(yǎng)老,這是一個很難得到妥善解決的問題,很多老人到了晚年可能不清楚自己去哪里養(yǎng)老才是適合自己的。</p> <p class="ql-block">大多數(shù)老人,老了之后都會選擇跟子女同住,這世上,最好的依靠就是親人,人老了能得到子女的照顧,也是一件很美滿的事;有些子女確實很孝順,個人覺的老人不適合跟子女同住,因為老人和年輕人的代溝問題,生活習慣的差異,年輕人所背負的壓力,最終導致老人難以在兒女家住的舒心。</p> <p class="ql-block">人老了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不是一個很好的養(yǎng)老歸宿,不否認子女是孝順的,長時間住在一起,對他們影響和叨擾,始終會把這孝順給覆蓋了;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自己家里是自由的,不用迎合子女的心情去生活,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睡到幾點就睡到幾點,想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不用為了顧及子女而克制自己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人老了靠自己養(yǎng)老是最舒心的,雖然當下有很多子女特別孝順,也很有出息,各個也很愿意把父母接到身邊來養(yǎng)老,但是去子女家短住是可以的,長住久了始終會引起一些矛盾和分歧;這不是說子女變得不孝順了,也不是說我們老人變壞了,而是我們老人和年輕人之間,就會因為一些因素,而慢慢發(fā)生不和諧的事情,這是很難避免的;所以有能力的老人,還是選擇自己在家生活為好,和子女拉開距離,這樣才能讓這份孝順保持更久。</p> <p class="ql-block">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個人覺得人到晚年的歸宿,既不在養(yǎng)老院,也不在子女家,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大家手里或多或少都有點積蓄,我認為最好的歸宿,在離子女一碗湯的距離,有條件的買套小房子,沒條件的租套小房子,既方便子女照顧,又與子女有些距離,父母與子女彼此相互照應,才是我們最好的晚年;想與子女有一碗湯的距離相伴, 我覺得需要這三個條件: 第一要有孝順的兒女,第二自己要有健康的身體,基本生活能自理,第三消費支出不拖累兒女,否則養(yǎng)老真的是一個大問題。</p> <p class="ql-block">個人認為住養(yǎng)老院也有不利于老人的地方,一大群老人無所事事地聚在一起,打打牌或者曬太陽,不是今天拉走一個,明天又少了一個,氣氛有點太壓抑了,大有日落西山的悲涼感,想想都心酸;最好就是讓自己保持健康;不管是去養(yǎng)老院或請保姆養(yǎng)老這種方式是缺少親情溫暖的晚年,是老人內心最深處的悲涼;有子女親情慰籍,有孫輩人的繞膝歡笑,晚年才會感覺溫暖,才會期待下一世再投身為人。</p> <p class="ql-block">人到晚年最好的歸宿,既不在養(yǎng)老院,也不在子女家里,而是與子女相聚一碗湯距離的自己的住房里;自己的生活自由些,自在些,子女的照顧也方便些,彼此真誠地相伴著,也不枉此生的親緣;人老了在意的是感情的交流和情感的共鳴,去養(yǎng)老院是用金錢買消費,請保姆是用金錢買服務,居住在子女家中又會影響相互的正常生活,唯有與子女相聚一碗湯距離地相伴著,既能夠享受到親情的溫暖,又能與子女彼此獨立自在,我覺的這才是晚年最好的歸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