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5日,蘭州市區(qū)游。</p> <p class="ql-block">我們此行以草原自然風(fēng)光為主,途中虞哥提議或不也到毗鄰的蘭州一游,增添點(diǎn)人文景觀,我們便來到了蘭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蘭州,簡稱“蘭”、“皋”,古稱金城。</span>城區(qū)海拔約1520米,其地處青藏高原向黃土高原過渡地帶,比我們的常居地滇中都低。</p> <p class="ql-block">蘭州自秦朝以來,已有兩千多年的建城史,自古就是“聯(lián)絡(luò)四域、襟帶萬里”的交通樞紐和軍事要塞,以“金城湯池”之意命名金城,素有“黃河明珠”的美譽(yù)。</p> <p class="ql-block">上午,我們來到黃河邊,第一站點(diǎn)是著名的蘭州黃河鐵橋(又名中山橋),其居白塔山下,飛凌黃河。中山橋夙有“天下黃河第一橋”美稱,其前身為黃河浮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陜甘總督升允在鎮(zhèn)遠(yuǎn)浮橋舊址建鐵橋,鐵橋<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美國橋梁公司設(shè)計、德國泰來洋行承建、中國工匠施工合作建造。</span>民國十七年(1928年),為紀(jì)念孫中山先生始稱“中山橋”。1954年,國家撥款加固鐵橋,在平行弦桿上端置拱式鋼梁,使鐵橋更加美觀堅(jiān)固。2011年,蘭州市政府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中山橋再次維修加固,將橋體抬升1.2米,增強(qiáng)抗震泄洪能力。為國家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p> <p class="ql-block">在《黃河母親》雕塑前,一位先生說:"你要了解中國文化,就得先了解這尊黃河母親的雕塑。"對此,我很贊同。這尊黃河邊的石質(zhì)雕塑藝術(shù)作品由"母親"和"嬰兒"組成構(gòu)圖,分別象征了黃河母親和華夏子孫。作品在全國首屆城市雕塑方案評比中獲優(yōu)秀獎。“黃河母親”現(xiàn)已經(jīng)成為蘭州的標(biāo)志性雕塑,也代表著蘭州形象。作者何鄂,甘肅著名雕塑家。</p> <p class="ql-block">蘭州市我是第三次來訪,鐵橋與"黃河母親"每次必打卡,查詢資料,發(fā)現(xiàn)甘肅省博物館有很多人推薦,于是建議大家前往參觀。</p> <p class="ql-block">甘肅博物館是中國最早成立的綜合性博物館之一,甘肅省規(guī)模較大的綜合性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前身是1939年成立的甘肅科學(xué)教育館;1950年改為西北人民科學(xué)館;1956年改名為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館藏珍貴歷史文物、自然標(biāo)本8萬余件(組),其中一級文物686件(組)(含國寶16件)、二級文物2606件(組)、三級文物48164件(組)。收集文物從古生物化石標(biāo)本到舊石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文化等藏品。尤以新石器時代之冠的甘肅彩陶、漢代簡牘文書、漢唐絲綢之路珍品、佛教藝術(shù)萃寶、古生物化石等珍貴文物獨(dú)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從黃河邊來到博物館,上午的預(yù)約已滿,只有12點(diǎn)以后的預(yù)約了,辦理好預(yù)約手續(xù),便找了家正宗牛肉面館,先把肚子填飽。</p> <p class="ql-block">乘車來博物館的路上,師傅說今天的博物館人挺多,等下午館門打開時,參觀的人排起了長隊(duì),其言不虛。</p> <p class="ql-block">甘肅省博物館有多個展廳,分別為古生物化石、佛教藝術(shù)、絲綢之路文明、甘肅彩陶、紅色甘肅。</p> <p class="ql-block">甘肅彩陶展廳我認(rèn)為是博物館最值得一觀的。</p> <p class="ql-block">被人們稱為鎮(zhèn)館之寶中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span style="font-size:18px;">出土于甘肅秦安邵店大地灣的</span>新石器時代細(xì)泥紅陶,距今7000-5000余年。</p> <p class="ql-block">鯢魚紋彩陶瓶,<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石器時代</span>仰韶文化中期</p><p class="ql-block">,距今6000-5500年,甘谷西坪出土。</p> <p class="ql-block">人面握方折紋彩陶筒狀杯,馬廠類型,距今4300一4000年,永昌鴛鴦池出土。</p> <p class="ql-block">三角網(wǎng)紋豎線紋彩陶罐,沙井文化,距今3000-2600年,民勤沙井出土。</p> <p class="ql-block">繩紋紅陶斝,齊家文化,距今4200-3700年。</p> <p class="ql-block">豎鋸齒紋彩陶壺,馬廠類型,距今4300一4000年,蘭州土谷臺出土。</p> <p class="ql-block">四圓圈網(wǎng)紋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1300一4000年。</p> <p class="ql-block">垂弧鋸齒紋帶流罐,半山類型,距今4700一4300年。</p> <p class="ql-block">葫蘆形網(wǎng)紋單耳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一4300年,蘭州花寨子出土。</p> <p class="ql-block">斜線紋盤口長頸彩陶壺,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p> <p class="ql-block">豬面紋細(xì)頸彩陶壺,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王家陰洼出土。</p> <p class="ql-block">古生物化石展廳有各種生物化石。</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黃河古象[ Stegodon hunghoensis ],1973年1月,在甘肅合水縣板橋鄉(xiāng)的水利施工工地上發(fā)現(xiàn)了舉世聞名的黃河古象。復(fù)原裝架后的黃河古象身高4米、體長8米、門齒長3米多,這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最大的一具古象化石。</p> <p class="ql-block">紅色甘肅展廳,有火種篇、抗?fàn)幤?、鐵流篇、激蕩篇、曙光篇五個單元。</p> <p class="ql-block">絲綢之路文明展廳展示了馬踏飛燕等鎮(zhèn)館之寶,是必逛展廳。</p> <p class="ql-block">三狗鈕蓋彩陶方鼎,四壩文化。通高27厘米,口長23厘米,口寬12厘米,出土于玉門市火燒溝。鼎蓋上塑三只束耳站立的犬,方鼎上原繪深灰色凸彩網(wǎng)帶紋,現(xiàn)已大部分脫落。四壩文化大致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約在公元前1600年開始逐漸衰落下去。四壩文化屬青銅時代,主要分布在甘肅省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區(qū),東起山丹,西至安西以及新疆東部哈密盆地一帶。</p> <p class="ql-block">彩陶權(quán)杖頭,仰韶文化(約公元前),西和縣寧家莊出土 。</p> <p class="ql-block">鏤空鞘青銅短劍,西周,靈臺白草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環(huán)帶紋銅鼎,春秋。</p> <p class="ql-block">銅連枝燈,東漢,武威雷臺出土。</p> <p class="ql-block">銅奔馬是館中知名度最高的文物。東漢,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銅奔馬,又名“馬踏飛燕”、“馬超龍雀”等,造型矯健精美,作昂首嘶鳴,疾足奔馳狀,奔馬三足騰空、一足超掠飛鳥的瞬間,飛鳥回首驚顧,更增強(qiáng)奔馬急速向前的動勢,全身的著力點(diǎn)集中于超越飛鳥的一足之上,準(zhǔn)確地掌握了力學(xué)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藝技術(shù)水平。銅奔馬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中國旅游標(biāo)志,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 展覽文物目錄》。</p> <p class="ql-block">“驛使圖”壁畫磚是魏晉時期的一件文物,現(xiàn)收藏于甘肅省博物館。今天見到的是仿品。驛馬四蹄騰空,奔馳在戈壁綠洲的道路上。這塊寫實(shí)磚畫,在我國郵政史上具有重大意義。20世紀(jì)80年代初,在世界萬國郵政博覽會上,此畫曾作為中國郵政標(biāo)志物。為紀(jì)念中華全國集郵聯(lián)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召開,郵電部于1982年8月25日發(fā)行《驛使圖》紀(jì)念郵票(小型張)一枚。</p> <p class="ql-block">天梯山石窟的一佛二菩薩造像,原來這幾件造像藏在甘肅武威的天梯山第三窟龕中,因?yàn)樵?jīng)修筑水庫的緣故不得以進(jìn)行了搬遷的保護(hù),館藏到了甘肅省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玻璃蓮花托盞,元代,漳縣徐家坪出土。</p> <p class="ql-block">“莊嚴(yán)妙相”象牙印,明代宣德二年。</p> <p class="ql-block">大云寺五重舍利寶函,唐代,容器共5件,由石函、銅匣、銀槨、金棺和玻璃舍利瓶層層套置而成。</p> <p class="ql-block">鼎形銅行燈,戰(zhàn)國時期,開啟高30.2厘米,收合高16.7厘米,口徑11.3厘米,出土于平?jīng)鍪袕R莊戰(zhàn)國秦墓。全器由蓋、鍵、耳、身四部分組成。收合時,為三足圓鼎,內(nèi)盛燃燈時所用的油料,蓋兩側(cè)二鴨首,其寬嘴正好銜住雙鍵,鼎蓋便被牢牢扣住。用燈時,將雙鍵支起,可插入鼎蓋中心的圓銎中,此時鼎蓋即成為燈盞。構(gòu)造精巧,設(shè)計科學(xué),使用方便,封口嚴(yán)密不溢油,為貴族出行時使用的燈?,F(xiàn)場可三維觀看,并有操作使用動畫。</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佛教藝術(shù)展廳閉門未開放。</p> <p class="ql-block">這個人面魚紋盆是陜西博館藏品,出現(xiàn)在這里,應(yīng)該是仿品,但沒有注明。</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有16件國寶級文物,我今天看了11件,沒有看到的或是被借出展覽,或是自己不小心漏過了。</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的藏品豐富,有許多歷史悠久,制作精美的文物,平時對旅游最不在意的康大爹都很認(rèn)真地欣賞了館中精品,直贊不枉此行。(本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