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攀山途中,曉芬怕暈車,搖下了車窗。一陣山野清風襲來,車上所有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呼喊著痛快。卷入眼簾的不再隔有一層玻璃,眼瞅著漫山的毛竹一片片地往山下丟去??萏倮蠘?,樹影婆娑;茂林修竹,竹姿婀娜。林中的鳥兒還有蟲子的低吟高歌,蓋過了馬達的轟鳴,好像演繹著趙忠祥《動物世界》的故事。我們一招手,后面6輛車的驢友們心領神會,全部開啟了車窗,共享著山野的靈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與江西農(nóng)大王錦祥老先生剛結(jié)束“共大精神研討會”,我們就風塵撲撲地來到奉新和宜豐交界的大港林場,和69、70屆我的同學回顧當年在林場的勞動生活,我倆還帶了一個任務,就是消化理論會上的務虛,深入大港林場的實際來體會“共大精神”的實質(zhì)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耄耋之年的王老師,記不清是第幾次到大港,但永遠忘不了的是第一次。那是在上個世紀,距今70多年。1958年10月,黎超校長率領1500名師生到奉新與宜豐交界的大港山,砍伐木竹,墾荒圍林7900多畝,創(chuàng)辦共大大港林場。那時的王錦祥和他800名年輕的同學,僅半年時間砍伐毛竹60多萬根,運送下山后出售,為學?;I集了人民幣38萬元,這可是共大開辦掘到的第一桶金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翌晨,我六時左右起床,想去看日出。遠遠地看見了鶴發(fā)童顏的王老師,他躊躇不前,心情有些凝重?!昂楂I??!看到這平坦的山路,我卻想到七十年前的地勢崎嶇。那時山上本無路,所謂山路是同學們勞動的腳印。后人踩著前人的步履,就成了道路。同學們砍伐的竹木要運下山,是用肩膀扛的,不顧泥濘土滑,摔倒了爬起來繼續(xù)前行,一天任務近二十根毛竹。要轉(zhuǎn)運到山下的上富公社太遠,靠得是臨時用五根毛竹梱扎出的索道,毛竹都是通過索道滑行下山的。有時堵住,同學得爬上去清理。一不留神被飛過的毛竹打得皮開肉綻。毛竹傳到上富,在那里扎好竹排,送入水路,我們才能夠按數(shù)取錢。同學們生活非常艱難,所有的日常用品還得自己到上富公社去背,十幾公里山路走起來都氣喘吁吁,還要背上幾十公斤。同學都特別年輕,許多是還是從上海、南昌來的大城市的孩子,破天荒地經(jīng)受了這么嚴峻的考驗。萬事開頭難,沒想到是這樣難!”他喘了口粗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過現(xiàn)在回想起來,省政府看似簡單的一個決策,表面上是解了學校的燃眉之急,深層次地看,是從長計議,利用這一大片竹林的砍伐,培養(yǎng)了勞動大學的首批學生勞動的觀念,奠定了共產(chǎn)主義勞動大學半工半讀,勤工儉學的辦學精神。否則就不可能產(chǎn)生一批批具有勞動觀念的共大學生,當然也包括你們那批中學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次回大港林場舊地重游的大多數(shù)是近七十的老頭老太了,他們1969年來共大還是中學生,是南昌二中、二十二中遷校到共大的初中生。曾經(jīng)在大港林場學習勞動的學生二連和十三連的同學最為激動,他們在圓半個世紀少年夢。更加安奈不住心情激蕩的是十三連的女同學,她們居住的黃泥坪住房還在,雖然破爛不堪,頹垣斷壁。但一息尚存,還留有她們的念想。睹物思人,回憶起她們的花季,披著坎肩,穿著草鞋,系著草繩,別把坎刀,這就是她們的美?!安粣奂t妝愛武裝”,每天完成近二十根毛竹的任務,骨頭都散架,還得爬幾里路的陡坡到山腰上的黃泥坪休息,來不及洗漱,倒到床上就酣睡不醒,。在宿舍的殘垣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塊石碑,上面雕有“邱公廟”三個字,我們終于明白,女生們住的原來是一座古廟,難怪廟的兩旁有一公一母的兩棵千年銀杏,它們無疑是姑娘們成長的見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去林場的山下有個叫撮箕堝的地方,有一個破舊的車間,二連的同學大都比較回避這個地方。那是五十年前的一天,同學們在用電鋸鋸竹片,突然一片竹片斜飛出來,恰好扎向了一位女同學的眼睛,隨著一聲慘叫,只看到鮮血如注,從她的指縫里流出來。當大家用擔架抬著她飛也似地下山到醫(yī)務所,手忙腳亂的赤腳醫(yī)生問道,眼球呢?他們又連忙跑回去,在電鋸旁找到了這只眼球,沾滿了鋸屑連鮮血都看不著,那又能怎么樣呢?!十五歲的少女就這樣失去心靈的一扇窗戶,能不撕心裂肺嗎!唇亡齒寒,女同學倚在樹上痛哭不已,男同學用他們的發(fā)泄方式,將拳頭捏得嘎嘎作響。那時的勞動強度和工作的危險性,已經(jīng)超越了這些中學生忍受的程度,但是他們熬過來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共產(chǎn)主義勞動大學,是靠黨委政府關(guān)心支持建立起來的,是靠一代一代的共大師生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精神而維系的。但出于種種原因,作為共大標志性的財產(chǎn)將軍洲農(nóng)場、南湖農(nóng)場都被轉(zhuǎn)讓了,只有大港林場碩果僅存,如果不好好維護和鞏固,恐怕也難維系。交談起這一擔心,同學們和林場職工都很性急,如果沒有大港林場這個歷史性的象征,如何去宣傳和領會江西共大半工半讀,勤工儉學的精神實質(zhì)。發(fā)揚共大精神,光停留在理論上的探索,缺乏實物的有力考證,那只是一種空談。大家強烈要求,除了共大校門的復原外,對大港林場要在原有基礎上鞏固發(fā)展,成為學校的教學基地,更重要的是宣傳共大精神的教育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是晚,同學們不顧疲勞,聚集在場部門前的空地上,辦起了篝火晚會,對著星空唱著《共大贊歌》,圍著篝火跳起鍋莊,西藏舞,還有芭蕾舞和京劇清唱。余興未盡,大家久久不舍離去,對林場的悉心安排,表示了十分的感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春不再,初心不改;共大不再,精神尚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