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2年3月上旬自駕游來到山西大同游覽,用一天的時間游覽了云岡石窟(已另作大同云岡石窟美篇介紹)華嚴寺、大同古城墻、九龍壁、等名勝古跡。</p><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擁有近二千年的建城史,曾經(jīng)是北魏時期的國都。大同古城墻是明代在漢、魏、唐、遼、金舊城墻的基礎上增筑修建而成。其實城墻內(nèi)的很多看似古跡也都是近現(xiàn)代參照古籍描述落成的“新跡”,比如魁星樓和四牌樓是2012年重建的,鐘樓和太平樓是2017年完工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還有“小故宮”代王府和</span>文廟內(nèi)的大部分建筑也是參照古籍描述來新建的。也有“全國最大九龍壁”這樣的真跡。</p><p class="ql-block"> 古城墻范圍內(nèi)的大多數(shù)景點都是免費參觀掃碼登記即可入內(nèi)。遺憾的是古城內(nèi)尚有帝君廟、府文廟等景點未能游覽,下次會再來。</p> <p class="ql-block">華嚴寺,位于大同古城內(nèi)西南隅,始建于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據(jù)佛教經(jīng)典《華嚴經(jīng)》而命名。兼具遼國皇室宗廟性質(zhì),地位顯赫。后毀于戰(zhàn)爭,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華嚴寺坐西向東,山門、普光明殿、大雄寶殿、薄伽教藏殿、華嚴寶塔等30余座單體建筑分別排列在南北兩條主軸線上,布局嚴謹。屬國家4A級景區(qū)。</p><p class="ql-block">華嚴寺分為上華嚴寺和下華嚴寺兩部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華嚴寺上寺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分為兩院,有山門、過殿、觀音閣、地藏閣及兩廂廊廡,布局嚴整,高低錯落</p> <p class="ql-block">進入寺廟,左右分列鐘樓、鼓樓。</p> <p class="ql-block">山門內(nèi)的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普光明殿</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在華嚴寺內(nèi)北隅,是現(xiàn)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之一。</p> <p class="ql-block">華嚴寶塔是根據(jù)《遼史·地理志》上的記載恢復建造的。木塔平面呈方形,包括塔剎在內(nèi)總高43.5米,為三層四檐純木榫卯結構,塔內(nèi)分層供奉著香檀木雕刻的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交腳菩薩像。華嚴寶塔是繼應縣木塔之后全國第二大純木榫卯結構的方形木塔,通高43米,上景金盤,下承蓮池,特別是塔下近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宮,采用100噸純銅打造而成,內(nèi)供高僧舍利及千尊佛像,金碧輝煌,全國唯一,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完美結合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華嚴寶塔塔底近500平方米的面積中,采用了100噸純銅打造而成,地宮中藻井、塔柱、壁畫、地板、扶梯等,采用了雕鑿、鍛打、貼烙、線刻等多種銅工藝技法,建成時為中國最大而且純粹的銅造地宮。千佛地宮四壁上供奉著四尊主佛和448尊小供養(yǎng)佛,加上墻壁和塔柱上的浮雕佛像共有1000余尊。在地宮中央的水晶舍利寶塔里迎供著佛界高僧舍利。</p> <p class="ql-block">下華嚴寺</p><p class="ql-block">下華嚴寺位于上寺的東南側,相距不遠。以薄伽教藏殿為中心,有遼代塑像、石經(jīng)幢、樓閣式藏經(jīng)柜和天宮樓閣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薄伽教藏殿內(nèi)四周,依壁有兩層樓閣式藏經(jīng)柜,共38間。藏經(jīng)閣內(nèi),共有明、清藏經(jīng)1700余函,18000多冊,其中有明代永樂和萬歷年間刻印的佛經(jīng)1700多冊,佛經(jīng)皮函表用綾綿裝裱,是佛經(jīng)中的上品。殿內(nèi)還有一套清代完整的《龍藏》。</p> <p class="ql-block">在薄伽教藏殿佛壇上的諸菩薩像中,以一尊面帶微笑的“合掌露齒”脅侍菩薩像最為生動,堪稱“神品”。塑像高約兩米,赤足站立在蓮花臺上,體態(tài)豐盈、上身薄袒、衣飾貼體、肘懸飄帶、發(fā)束高冠、身姿略側、頸項微斜、雙目半睜、朱唇小開、兩手合十、舉至胸前、露齒微笑,被賦予“東方維納斯”之雅號。</p> <p class="ql-block">民間傳說</p><p class="ql-block">遼代皇家崇信佛教,征調(diào)能工巧匠修建華嚴寺。城外有個雕造技術出眾的巧匠,不愿為皇家賣命,而且也不忍心留下年輕的獨生女兒一人在家。這惹惱了官府,總管以“違抗皇命”的罪名把他痛打一頓。由于眾工匠的請求,才免于更大災禍。他女兒惦念老父親,便女扮男裝,假充工匠的兒子,托人說通總管,前來照顧老父親,并為皇室干活。她見父親和工匠們塑造神像時苦苦思索,便常在一旁或立或坐,做出雙手合十、閉目誦經(jīng)的姿態(tài),為他們祈禱。</p><p class="ql-block">雕工們受到啟示,便依著她的身段、體形、動態(tài)塑造修飾。后來總管毒打該女,她縱身投入鑄鐘造塔的滾沸的鐵水中,化為一朵白云,飄向了天空。年輕工匠記住了老工匠女兒臨去之前的露齒一笑,就照她生前的身態(tài)、形體、眼神雕成了一尊菩薩像,放在顯要位置,特別把那露齒莞爾一笑的神情塑在雕像上。</p> <p class="ql-block">從華嚴寺出來,進入古城內(nèi),映入眼簾的是位于大十字街與武定街交匯處的魁星樓。</p><p class="ql-block">“魁星樓”三字也有講究,其中一種說法是:“魁”字少了一筆,意為要去掉鬼氣,老老實實、堂堂正正做人;“星”字少一筆,意為人不要強與“天命”爭,要順其自然;而“樓”字多一筆,意即讀書學習要專心。</p><p class="ql-block">大同魁星樓,是明清時期大同城內(nèi)標志性的文化建筑之一,是當時官府祈望開啟“文運”的場所,表達了大同先民渴望知識,祈求人才輩出的美好夙愿。</p> <p class="ql-block">清真大寺:清真大寺的核心建筑是元朝的建筑,只是周圍的墻壁是清朝翻新的。</p> <p class="ql-block">“四牌樓”</p><p class="ql-block">是大同地標建筑之一,四牌樓位于大同市城區(qū)舊城中心大北街,由四個相連的牌坊組成的建筑。</p><p class="ql-block">四牌樓牌坊高三丈余,正門上有五朵斗拱,旁門上各有四朵斗拱,頂為懸山頂,覆瓦。每個牌坊都有四根通天柱,均為朱紅色,頂上覆黃色琉璃。正門的枋額上有清代大同書法家王德馨書寫的街名,和陽街、清遠街、武定街、永泰街。</p> <p class="ql-block">鼓樓</p> <p class="ql-block">鼓樓西街</p> <p class="ql-block">純陽宮位于大同鼓樓西街,是道教道觀,純陽宮內(nèi)供奉的是道教呂祖。</p> <p class="ql-block">大同明朝建筑很多,最為著名的就是九龍壁。這座天下第一九龍壁,比北京九龍壁還要廣闊,是明朝代王的影照壁。</p> <p class="ql-block">九龍壁對面就是明大同代王府,是大同市近期開發(fā)的重要景觀(尚未對外開放)。九龍壁和代王府組成了明大同最為著名的建筑群落——明代代王府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鐘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大同古城歷史悠久,早在作為北魏拓跋氏的都城時就已經(jīng)修筑有規(guī)模宏大的城池?,F(xiàn)存大同城墻為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將軍徐達奉命依遼、金、元舊城基礎增筑新城,略呈方形,東西長1.8公里,南北長1.82公里,周長7.24公里,面積3.28平方公里。</span>以巨大的條石為基礎,城墻內(nèi)芯為三合土夯筑,外包每塊重達17斤的青磚,城墻高14米,比西安古城高2米,最寬處16.6米,比南京古城寬6.6米。垛墻上又砌長5米、高0.8米、厚0.5米的磚垛,垛間距0.5米,共580對垛子,據(jù)說代表了大同當時所轄的村莊數(sh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2008年,大同市全面實施了歷史文化復興與古城保護工程,對百分之七十遺存的古城墻包磚修復,大同古城墻得以再度修復,不過北面、東面和西面的三處城門都是被拆除過之后最近才仿古新建的,只有南城門才是碩果僅存的真正古城門。</span></p><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墻為國家4A級景區(q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同古城,主城門設四座,東南西北分別為和陽門、永泰門、清遠門、武定門,為保證交通便利,每個主門分設兩個小門,城門共計十二座,四門之上分別建有城樓,月樓、箭樓、望樓、角樓間隔而立,四門之外建有甕城、月城、護城河。</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位于大同市城區(qū)永泰門內(nèi)街,原名開元寺,這是一棟始建于唐朝唐太宗開元年間的寺廟。</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前的五龍壁</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大同古城—<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國北朝年代的帝都,</span>回味古城滄桑的歷史,透過這些后人對于古老建筑的休憩與重建,仿佛看到大同鳳凰古城的多次涅槃重生,我們唯愿這座北朝帝都的文化發(fā)揚光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