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吉普林在《演說》中說過這樣一句話:“言語是人類所使用的最有效果的藥方。”</p><p class="ql-block">說話是人們表達(dá)想法最常用的方式之一,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說話方式,而一個人情商的高低,就可以通過他的說話來確認(rèn)。會說話不光是一種智慧,也是個人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p><p class="ql-block">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混跡于官場三十多年,他起初七次科舉不中,當(dāng)官后又十年七遷,后來終于連跳十級,官至二品,可謂是起伏轉(zhuǎn)折,頗為傳奇。</p><p class="ql-block">曾國藩之所以能在官場獲得成功,與他一生修身自律,勤儉廉勞的德行分不開,更重要的是他始終奉行“戒多言”的原則,他曾說:“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lt;/p><p class="ql-block">在和別人相處時,什么話該說,什么話不該說,我想曾國藩自己總結(jié)出的“人生六不說”,是非常有用的經(jīng)驗,至今仍然讓人受用無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不說直話</p><p class="ql-block">曾國藩曾說:“勸人不可指其過,須先美其長。人喜則語言易入心,人怒則傷其人?!?lt;/p><p class="ql-block">與他人相處時,有一個待人真誠的心是沒錯的,但是說話不能直來直去,很多時候自己覺得那是心直口快,在別人眼里可能就是一種無形傷害。</p><p class="ql-block">畢竟無論是誰,都是有自尊心且要面子的,快言快語也要分場合和對象,大部分時候,委婉有序的勸解相比直截了當(dāng)?shù)难哉Z,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p><p class="ql-block">三國時期,劉備入主西川后,馬超前來投奔,劉備封馬超為左將軍,地位與鎮(zhèn)守荊州的關(guān)羽差不多,關(guān)羽聽聞后十分不滿,于是寫信給劉備,想要和馬超比試一下武藝。</p><p class="ql-block">諸葛亮看到以后,給關(guān)羽回信說:“馬超雖然勇猛,可以張飛并駕齊驅(qū),但是仍然及不上美髯公的絕倫逸群,希望你能好好守住荊州?!笨吹叫乓院螅P(guān)羽怒氣全消,還把信給眾將看,十分開心。</p><p class="ql-block">諸葛亮真是了解關(guān)羽恃才傲物的性格,才會如此回信。說話也是要講究方式方法的,即使自己說的話再有道理,再天花亂墜,也要別人聽得進(jìn)去才有價值。</p><p class="ql-block">真正聰明的人,會根據(jù)說話的場合、時間和對象等外部因素,靈活變化說話的方式,這既照顧了對方的情緒,也是對彼此的一種尊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不說閑話</p><p class="ql-block">《增廣賢文》里曾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p><p class="ql-block">無論是誰都討厭別人在背后說自己的閑話,尤其是當(dāng)著自己面時禮貌客氣,背后卻換了一副面孔,到處和別人談?wù)撟约旱乃绞?,讓人感覺特別虛偽。</p><p class="ql-block">這世上沒有密不透風(fēng)的墻,背后大肆談?wù)搫e人的閑話,說多了也總會有一天被別人聽到,甚至自以為安全的竊竊私語,也可能傳入談?wù)搶ο蟮亩小?lt;/p><p class="ql-block">在電視劇《新居之約》中,林太太購買了一棟別墅,本來想讓女主陳曦去給她做裝修設(shè)計的,之前陳曦拒絕過林太太一次,于是林太太來到了陳曦的公司籯家,堅持讓陳曦當(dāng)別墅的設(shè)計師。</p><p class="ql-block">在電梯里,林太太與別人通電話時,表示她親自來找陳曦是給她面子,陳曦不過就一小小的設(shè)計師罷了。卻不曾想兩人碰巧乘坐了同一趟電梯,陳曦就在林太神后,聽聞了這些,陳曦更加氣憤,果斷拒絕了這次合作。</p><p class="ql-block">私下說別人的壞話,是一種素質(zhì)低下的表現(xiàn),隨意地捕風(fēng)捉影,惡意揣測他人的言語,也會給別人造成困擾。閉上搬弄是非的嘴,過好自己的生活才最重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不說怨話</p><p class="ql-block">泰戈爾曾說:“不要因為你胃口不好,而抱怨你的食物?!?lt;/p><p class="ql-block">生活中沒有誰是一帆風(fēng)順的,大部分時候挫折和失望是人生路的主旋律,如果總是因為一時的不順心,就開始無休止的抱怨,說一些喪氣的怨話,只會讓自己的心情更差。</p><p class="ql-block">抱怨不會改變現(xiàn)有的困境,也不能解決任何問題,而不說怨話,也并非躺平擺爛,而是將抱怨轉(zhuǎn)的時間,變成切實的行動,心態(tài)更加積極的面對磨難,努力改變現(xiàn)狀。</p><p class="ql-block">奧斯托洛夫斯基的一生非常崎嶇坎坷,他16歲在戰(zhàn)斗中受重傷,23歲雙目失明,25歲身體癱瘓,他用了6年的時間,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寫出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曠世神作。</p><p class="ql-block">這部小說中的主人公和他一樣,屢次遭遇挫折,卻從未放棄與命運的搏斗,沒有因為自己的苦難而唉聲嘆氣,反而迸發(fā)出一種昂揚(yáng)向上的精神,不斷激勵著每一位讀者前行。</p><p class="ql-block">少說沒用的怨話,多去思考如何行動,才能真正從根本上改變現(xiàn)有的局面,人生在世,時不我待,抱怨一天,永遠(yuǎn)不如努力一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4</p><p class="ql-block">不說狂話</p><p class="ql-block">曾國藩曾告誡兒子說:“自古以來講兇德致敗的道理大致有兩條,一是長傲,二是多言?!?lt;/p><p class="ql-block">許多人在自己春風(fēng)得意之時,總會為自己的成就而沾沾自喜,如果旁邊的人稍加慫恿,便會口出狂言,說出一些不切實際的狂話,最后招致不必要的災(zāi)禍。</p><p class="ql-block">明朝末年,名將袁崇煥曾經(jīng)在多次擊退后金軍的進(jìn)攻,取得了寧遠(yuǎn)大捷和寧錦大捷,崇禎皇帝為此封他為兵部尚書和薊遼總督,袁崇煥甚至做出“五年平遼”的承諾,崇禎為此封他為太子太傅。</p><p class="ql-block">可沒想到僅僅過了幾個月,后金大軍便繞過了袁崇煥的堅城防御,直逼京城,袁崇煥雖然率軍最終擊退了后金大軍,然而他曾經(jīng)的承諾反而成了自己立罪的把柄,最后被凌遲處死。</p><p class="ql-block">劉慈欣在小說《三體》里說:“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p><p class="ql-block">很多時候,保持謙虛低調(diào)是很有必要的,自大狂妄只會暴露自己的缺點,學(xué)聰明一些,不夸耀自己,不亂露鋒芒,才能讓自己更加優(yōu)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5</p><p class="ql-block">不說胡話</p><p class="ql-block">《道德經(jīng)》里曾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p><p class="ql-block">人生在世,一定要活得明白,明明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事,最怕的就是不知所謂的胡言亂語,自己可能“說者無意”,對方卻會“聽者有心”。說胡話最可能喪失的,就是對方的信任。</p><p class="ql-block">三國時期,曹操求賢若渴,廣發(fā)昭告,希望天下間有才干的人士都能來自己的陣營,孔融向曹操推薦了名士禰衡,可禰衡面見曹操時,不僅身上一絲不掛,還滿口臟話辱罵曹操。</p><p class="ql-block">曹操非常震怒,將他遣送給了劉表,沒想到禰衡依然我行我素,對劉表也是胡說八道,劉表于是將他送給了黃祖,禰衡絲毫沒改自己亂說話的毛病,最后因為發(fā)生爭吵,被黃祖所殺。</p><p class="ql-block">所以,無論和誰說話時,一定要三思而后言,要對自己說的話負(fù)責(zé),也要考慮到張嘴就來的后果,才能讓人愿意和自己相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6</p><p class="ql-block">不說惡話</p><p class="ql-block">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p><p class="ql-block">很多人都忽略了語言的殺傷力,如果只有幾個人知道,或許只是不著邊際的議論,但如果引起了大眾的注意,那么惡語相加就會變成威力十足的輿論炸彈。</p><p class="ql-block">中國第一代女星阮玲玉,因為某小報對她本人的私生活妄加揣測,指指點點,導(dǎo)致輿論嘩然,阮玲玉不堪重負(fù),吞安眠藥自殺,魯迅還因此撰寫了一篇文章——《論人言可畏》。</p><p class="ql-block">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p><p class="ql-block">阮玲玉在遺書中寫道:“我一死何足惜,不過還是怕人言可畏。”惡語給他人帶來的傷害,是我們無法估量的。</p><p class="ql-block">所以,說話一定要態(tài)度謹(jǐn)慎一些,那些口無遮攔,毫無顧忌的用語言攻擊和傷害別人的人,也許不是個壞人,但一定是個人修為上的弱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7</p><p class="ql-block">說話,決定了人生高度</p><p class="ql-block">三年學(xué)說話,一生學(xué)閉嘴。</p><p class="ql-block">說話之前,要在腦子里過濾一遍,想想說出口的話有沒有上面那六種,也要想想說出口的話是否照顧到了對方,是否合乎場合。</p><p class="ql-block">說話,是一門藝術(shù),也是一個人的修養(yǎng),你說出口的每一句話,都將決定你人生的高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