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灃惠渠 李儀祉公園,【原創(chuàng)】

陶玉和

<p class="ql-block">  儀祉湖公園位于灃潏河口,灃惠渠首北側,以我國近現(xiàn)代水利先驅李儀祉先生名字命名。</p> <p class="ql-block">  中華民國31年(1942年)10月至36年(1947年)7月修建,陜西省水利局設計,灃惠渠工程處施工。</p> <p class="ql-block">  渠首筑有砌石攔河溢流壩,壩長133米,高1.5米。壩右側設沖沙閘兩孔,每孔寬2.5米。有進水閘5孔,每孔寬2.5米,渠首設計引水流量為11立方米/秒,總干渠深2.4米,渠底寬6米,長15.5公里,由進水閘經灃惠、北張、細柳、普賢等村,在鎬京的焦村南流入西安郊區(qū),在漳滸寨分為兩渠。</p> <p class="ql-block">  總干渠在長安境內,一至八斗渠(六斗早廢,實用七條斗渠)灌長安縣灃惠、細柳、義井、鎬京等鄉(xiāng)農田1.7萬畝。七條斗渠共長17.87公里,現(xiàn)可以利用的只有6.7公里,1985年以后因田間工程損壞嚴重,僅能灌田3000余畝。</p> <p class="ql-block">  灃河,黃河支流渭河右岸支流,位于關中中部西安西南,正源灃峪河源出西安市長安區(qū)(原長安縣)西南秦嶺北坡南研子溝,流經喂子坪,出灃峪口,先后納高冠、太平、潏河,北行經灃惠、靈沼至高橋入咸陽市境,與渭河平行東流,在草灘農場西入渭。全河長78公里,平均比降8.2‰,流域面積1386平方公里,平均徑流量4.8億立方米。</p> <p class="ql-block">  據載,大禹曾經治理過灃河,灃河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發(fā)祥地之一,西周的豐、鎬二京就建在灃河東西兩岸。秦咸陽、漢長安也位于灃河、渭河交匯處,漢、唐時的昆明池也是以灃河水系為水源的。</p> <p class="ql-block">  仿佛一雙雙大眼睛,注視著發(fā)生巨變的時代……</p> <p class="ql-block">  李儀祉,原名協(xié),字宜之。父親李桐軒,關中名儒,同盟會會員,辛亥革命后曾任陜西省咨議局副局長、省修史局總纂、西安易俗社首任社長、劇作家。伯父李仲特,數(shù)學家,曾任川漢鐵路工程師、同盟會陜西分會會長。</p> <p class="ql-block">  他創(chuàng)辦了我國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學府——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和多所院校,為我國培養(yǎng)了大批水利建設人才,并親自主持建設陜西涇、渭、洛、梅四大惠渠,樹立起我國現(xiàn)代灌溉工程樣板,對我國水利事業(yè)作出重大貢獻,陜西人民受益尤大。</p> <p class="ql-block">  他主張治理黃河要上中下游并重,把我國治理黃河的理論和方略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治黃導淮、整治運河,貢獻卓著,被譽為一代水圣。</p> <p class="ql-block">  其父李桐軒和伯父李異材,都是關中名儒,同盟會會員。其父李桐軒辛亥革命后曾任陜西省咨議局副局長、省修史局總纂、西安易俗社首任社長。曾在老家成立了戲班子“易俗社”,經常借助藝術表演宣傳進步思想。</p> <p class="ql-block">  其伯父李異材,數(shù)學家,曾任川漢鐵路工程師、同盟會陜西分會會長。其父親和伯父的愛好和學識,對李儀祉的影響頗深。在李儀祉先生的幼年,除攻讀了四書五經以外,還從其父及伯父處學習了代數(shù)、幾何等科學,接觸了所謂“西學”。</p> <p class="ql-block">  1898年,李儀祉以精于數(shù)學考取了秀才第一名。第二年又進入專門學習西學的涇陽崇實書院。1901年,入西安關中學堂。1904年,考取北京京師大學預科德文班。1909年,由西潼鐵路局派赴德國柏林皇家工程大學土木工程科留學。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后,中輟學業(yè)回國。</p> <p class="ql-block">  1913年,返德國繼續(xù)求學,并和陜西水利局局長郭希仁一道遍游了俄、德、法、荷、比、英、瑞等歐洲諸國,“考察河流閘堰堤防”,目睹歐洲各國水利事業(yè)的發(fā)達景象,比較我國水利事業(yè)的頹廢,百感交集,立下了專攻水利科學技術,振興祖國水利事業(yè)之鴻志。</p> <p class="ql-block">  留學期間,他為了給國家省錢,不愿拿學位,認為只要知識學到手,學位不過是個榮譽而已。務實、不重名利,成為他一生事業(yè)的真實寫照。</p> <p class="ql-block">  一、興修水利,造福三秦</p><p class="ql-block"> 李儀祉自幼生長在渭北高原,這片土地長期缺水。他的終生夙愿就是效法鄭國、白公,振興關中水利。1922年,李儀祉離開南京,回陜西任省水利局局長兼渭北水利局總工程師,開始了他興修水利的生涯。他回陜后積極網羅人才,組織引涇灌溉工程勘測設計,但因經費一直沒有著落,直到1927年仍無法開工,李儀祉辭職東去。</p><p class="ql-block"> 陜西古代之所以被稱為“天府之國”,是因為秦時有鄭渠,漢時有白渠,引水灌田,民富國強,造就了“秦川自古帝王都”??墒亲?929年開始連續(xù)五年的大旱災和瘟疫,使關中從天堂變成了地獄。田園荒蕪,渠道廢毀,恢復農業(yè),極需重修水利,興修水利的呼聲越來越高。1930年,楊虎城督陜,任省主席,召回李儀祉任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廳長,在國外華僑的贊助和楊虎城將軍的支持下,解決了款源問題,使他的引涇計劃得以實施。各方共籌集百萬余元,于當年開工建設涇惠渠,至1932年6月第一期工程完工通水,可灌地50萬畝。1935年第二期工程完工,擴灌至65萬畝。涇惠渠的建成受益,成為中國當時現(xiàn)代化水利工程之典范,在我國水利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p> <p class="ql-block">  涇惠渠竣工后,李儀祉辭去建設廳廳長,任省水利局局長,集中精力興修水利,在楊虎誠的支持下,成立洛惠渠工程局。他櫛風沐雨,不辭勞苦,親自出馬勘測設計,1934年至1937年基本修成了洛惠渠主體工程。1935年到1936年底又完成了渭惠渠一期工程。梅惠渠也于1936年開工,到1938年完成。他還親赴陜南陜北考察,籌劃了陜南漢惠渠、褒惠渠和陜北的定(無定河)惠渠。他制訂了《陜西水利工程十年計劃綱要》,籌劃了關中八惠:涇惠、渭惠、洛惠、梅惠、黑惠、澇惠、灃惠、泔惠,計劃在十年內水利惠及全省,使陜西成為一個模范農田水利區(qū)。至1938年李儀祉逝世,涇渭洛梅四渠已初具規(guī)模,灌地180萬畝,初步實現(xiàn)了“鄭白宏愿”。如今,當年李儀祉精心籌劃的“關中八惠”已基本變?yōu)楝F(xiàn)實,陜西關中地區(qū)在全國率先實現(xiàn)了水利化,成為我國高產穩(wěn)產的現(xiàn)代化農業(yè)基地。如今涇惠渠水碧波蕩漾,兩岸的莊稼得水之灌溉,綠意盈盈,長勢喜人,李儀祉先生主持修建的水利設施至今仍發(fā)揮著造福于三秦人民的巨大作用。關中的農業(yè)能有這么發(fā)達,關中農民的生活能這樣富裕,李儀祉先生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p> <p class="ql-block">  二、情系教育,培養(yǎng)造就大批水利人才。</p><p class="ql-block"> 李儀祉畢生致力于教育事業(yè),先后參加創(chuàng)辦三秦公學。1915年,參與創(chuàng)辦中國第一所高等水利專門學府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任教授、教務長,曾一度主持教務,主講河工學、水文學、大壩設計等課程,培養(yǎng)了中國第一批水利專門人才。1925年春,兼任國立西北大學校長,倡設陜西古物保管會,并完成引涇灌溉工程涇惠渠設計方案。</p> <p class="ql-block">  1932年,在西安創(chuàng)辦了陜西省水利??瓢?,1934年6月,經陜西省政府第100次政務會議決定陜西省水利??瓢鄽w并國立西北農林??茖W校(現(xiàn)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任國立西北農林??茖W校水利組首任主任并執(zhí)教。他還曾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第四中山大學、交通大學執(zhí)教,造就了大批科技人才和志士仁人,為我國水利工程教育事業(yè)作出了卓越貢獻。</p> <p class="ql-block">  三、樹立全新理論,科學治理黃河。</p><p class="ql-block"> 李儀祉終生以治水為志,求鄭白之愿,效大禹之業(yè),鑿涇引渭,治黃導淮,足跡遍布祖國江河湖海,卓有貢獻,尤對黃河治理,精心鉆研,獨有建樹。他把國外的科學技術與我國古代的治水經驗相結合,科學地提出一套治理黃河的理論,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遺產。正如原水電部部長錢正英所說:“李儀祉把我國治黃理論和方略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現(xiàn)實意義?!?lt;/p> <p class="ql-block">  1933年至1935年李儀祉任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兼總工程師,李儀祉生于黃土高原,奔波于黃河上下,對我國歷代治理黃河的經驗教訓,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提出了科學的治河方略,先后撰寫了《黃河概況及治本探討》《導治黃河宜注意上游》《治黃關鍵》《黃河水文之研究》《函德國恩格爾斯教授關于黃河質疑之點》等40余篇論文與報告,提出了對黃河治理必須是上中下游并重的指導思想,防洪、航運、灌溉和水電兼顧,改變了幾千年來單純著眼于黃河下游的治水思想。綜合開發(fā),利用黃河。特別是在水土保持理論方面開創(chuàng)先河。他提出培植森林,防治河患。李儀祉認為森林有涵養(yǎng)水源、防治洪水之功能。他分析了黃河水沙情況,“就中衛(wèi)以上而言,則黃河之水本不甚濁,森林之有益于河”,“中國洪水由于沿岸之山原無森林也。欲根本去水患,必自培植森林始……森林為治水惟一要道,森林植則水患從此息矣……吾國內地山谷之間,不適于農田曠地甚多,不植森林焉用之?故為國家生計計,非大植森林不可”。他的這些理論和觀點,在今天仍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p> <p class="ql-block">  李儀祉一生勤奮,博學多才。他曾試圖以“水利救國”,直到臨終前他還吩咐說:“未竟及尚未著手之水利工程,應竭盡人力財力,以求于短期內逐漸完成。”終年57歲。人民為了紀念他,墓地選在涇惠渠旁分水閘后的張家山。于右任為李儀祉手書的挽聯(lián):“殊功早入河渠志,遺宅仍規(guī)水竹居。”題寫在墓園大門兩側。自覺參加送葬的群眾達三萬人之多。國民政府發(fā)了特令褒揚,《大公報》發(fā)表短評,稱:“李先生不但是水利專家,而且是人格高潔的模范學者,一生勤學治事,燃燒著愛國愛民的熱情,有公無私,有人無我?!北磉_了社會對這位水利大師一代賢哲的緬懷之情。</p> <p class="ql-block">  許多年過去了,但關中的老百姓沒有忘記這位為人民嘔心瀝血、無私奉獻的水利大師,每逢清明節(jié)和李儀祉誕辰日,都會有大批民眾自發(fā)來到涇陽縣他的墓前祭奠。</p> <p class="ql-block"><b>  李儀址治學思想</b></p><p class="ql-block"> 治水興農,濟民利物</p><p class="ql-block"> 他認為:“水利實為利農要圖。西北地勢高亢,旱災時見,不有水利,農事何賴?本水利組以培養(yǎng)水利工程技術之高級人才為宗旨。又說:“學工程的青年,于求學時代,便應存一濟民利物的志愿,日展其所學,便時時想到如何始可供一般人民受到我的益處”。</p> <p class="ql-block"><b>  借鑒中外,重視實踐</b></p><p class="ql-block"> 李儀祉雖然留學德國,攻習水利,但不生搬硬套。對外國的經驗、中國古代治水經驗,他去偽存真,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結合中國實際,親自編寫具有中國特色的教材和專著。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參加考察和施工,使學生由“通、廣、博”向“專、深、約”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b>  育才重德,愛國為民</b></p><p class="ql-block"> 他教育學生以愛國主義為宗旨,提出“要作大事,不要作大官,一切事情要講求實際,不要爭虛名”,“思想要高超,胸懷要廓大,要有堅韌不拔之精神”,號召同學們“將來學成到民間,改良農作物,指導農民復興農業(yè),挽救我們岌岌可危的國家,這么大的責任都要放在諸位的肩膀上,是多么大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b>  名師高徒,從嚴治學</b></p><p class="ql-block"> 李儀祉深知教師水平的高低,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他在河海工專時,聘請茅以升擔任教授,請竺可楨講學。陜西水利專修班,師資力量雄厚,16名教員中,除李儀祉外,有教授7名,副教授1名,講師兩名,助教和助理5名。7名教授都是畢業(yè)于國內名牌大學,并赴德、美、法留學取得學位的學者。教學計劃十分嚴密,西北農專水利組每門課程都有《學程一覽》,基礎課與專業(yè)課兼顧,3年共設47門課。他要求教師不單純只是知識傳授,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判斷力、操作設計技能。并努力改善辦學條件,擴充設備,進口測量儀器,購置圖書,開展實驗,提高學生素質。</p> <p class="ql-block">  1929年關中大旱,餓殍載道,人相食,百姓流離失所,老弱轉乎溝壑,興修水利的呼聲越來越高。1930年,楊虎城督陜,任省主席,召回李儀祉任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廳長,才使他的引涇計劃得以實施。由陜西省政府籌款40萬元,華洋義賑會籌款40萬元,美國檀香山華僑募捐15萬元,朱子橋先生捐助水泥兩萬袋,各方共籌集百萬余元。于1930年開工,至1932年6月第一期工程完工通水,可灌地50萬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35年第二期工程完工,擴灌至65萬畝。涇惠渠的建成受益,成為中國當時現(xiàn)代化水利工程之典范,在我國水利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涇惠渠竣工后,李儀祉辭去建設廳廳長,任省水利局局長,集中精力繼續(xù)實施他興建“關中八惠”(涇、渭、洛、梅、黑、澇、灃、泔)的宏偉規(guī)劃。</p> <p class="ql-block">  1932年涇惠渠一期工程完成后,李儀祉就派人勘測設計洛惠渠工程,他給楊虎城寫信說:“涇惠渠由公手而成,亦復有意再成洛惠渠乎?”楊欣然同意,兩人同到大荔縣鐵鐮山視察,楊批準成立了引洛工程局。計劃由洛河源頭筑壩引水,穿越鐵鐮山,灌溉大荔、朝邑縣農田50萬畝,預算投資121萬元。1933年,邵力子繼任陜西省政府主席,支持引洛工程,當年開工,到1936年渠道基本開通,唯鐵鐮山五號隧洞受阻,工程艱巨,1947年勉強通水,1950年灌地10萬畝,后擴灌到70萬畝。</p> <p class="ql-block">  1933年,李儀祉命人勘測渭惠渠,1934年完成設計,決定從眉縣魏家堡筑壩引水,灌溉武功、興平、咸陽等縣60萬畝農田。1935年春開工,1936年12月渠成通水,初灌30萬畝。1936年眉縣梅惠渠開工,1938年6月竣工通水,灌地30萬畝。1937年陜北米脂織女渠也相繼開工。此外,李儀祉還親赴陜南陜北考察,籌劃了陜南漢惠渠、褒惠渠和陜北的定(無定河)惠渠。至1938年李逝世,涇渭洛梅四渠已初具規(guī)模,灌地180萬畝,初步實現(xiàn)了“鄭白宏愿”。</p> <p class="ql-block">  李儀祉終生以治水為志,求鄭白之愿,效大禹之業(yè),鑿涇引渭,治黃導淮,整治運河長江凡數(shù)十年,足跡遍布祖國江河湖海,卓有貢獻,尤對黃河治理,精心鉆研,獨有建樹。</p> <p class="ql-block">  1933年,李儀祉奉命籌設黃河水利委員會,并出任第一任委員長。8月,黃河決口泛濫,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了黃河水災救濟會,李積極組織防洪搶險,救濟災民。1934年,他長途跋涉,到黃河上游考察。同年,黃河在貫臺決口,他組織搶險。1935年,黃河又在山東甄縣董莊決口,他奉命加修金堤。這兩年他還巡查黃河、沁河、不牢河、微山湖、運河,研究驗收貫臺堵口工程,督筑金堤,并回陜視察指導水利工程,疲憊不堪。</p> <p class="ql-block">  在黃委會工作期間,孔祥熙同族孔祥榕任副委員長,主持堵口之事,乘機搜刮民財,凡大事裁決取于占卜,迷信“金龍四大王”。李氣憤地說:“以孔理財,以孔治水,水和財都要從那個孔里流出去”。因此,辭職回陜。</p> <p class="ql-block">  李儀祉生于黃土高原,奔波于黃河上下,對我國歷代治理黃河的經驗教訓,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提出了科學的治河方略,寫成了40多篇文章。正如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原水電部部長錢正英同志所說:“李儀祉把我國治黃理論和方略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現(xiàn)實意義”。</p> <p class="ql-block">  李儀祉治理黃河的觀點,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p><p class="ql-block"> 一、泥沙未減,本病未除。</p><p class="ql-block"> 二、中上游不治,下游難安。</p><p class="ql-block"> 三、興建水庫,蓄洪減沙。</p><p class="ql-block"> 四、綜合開發(fā),利用黃河。</p> <p class="ql-block">  李儀祉親自在中上游各省考察,把除害與興利結合起來,綜合開發(fā)水土草木電力資源,繁榮經濟,為民造福。提出“(一)灌溉,(二)放淤,(三)墾荒,(四)航運,(五)水電”五大水利綜合開發(fā)計劃。</p> <p class="ql-block">  李儀祉在他的著作中雖然沒有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名詞的出現(xiàn),而用“土壤侵蝕”、“土隨水去”,“防止沖刷、平緩徑流”相通其意。以根治泥沙為治黃之本,提出了精辟的水土保持觀點、措施和方法。</p> <p class="ql-block">  李儀祉奠定了我國水土保持理論基礎,成為我國近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先驅。他提出:</p><p class="ql-block"> 一、平治階田,推行溝洫。</p><p class="ql-block"> 二、修筑橫堰,控制溝壑。</p><p class="ql-block"> 三、固堤治灘,防止塌岸。</p><p class="ql-block"> 四、培植森林,防治河患。</p><p class="ql-block"> 五、廣種苜蓿,肥田養(yǎng)畜。</p><p class="ql-block"> 六、攔水漫田,膏沃壓鹵。</p> <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7日發(fā)生蘆溝橋事變。李儀祉抱病積極投入抗日運動,加入陜西各界抗敵后援會,在報紙和電臺發(fā)表文章和講話,宣傳抗日,組織募捐。同時組織渭惠渠、織女渠的施工,以富國強兵的實際行動,支援抗日,表現(xiàn)了他中華兒女堅毅剛強不屈不撓的赤子之心。終因積勞成疾,1938年3月8日病逝于西安市,終年57歲。</p> <p class="ql-block">  李儀祉畢生致力于水利事業(yè)。他不僅精通水利工程技術,而且博學多才,對天文、地理、文史、宗教都有研究,著述豐厚,多達200余冊(篇),尤長詩歌、戲劇,是一位很有造詣的劇作家。他德高望重,功垂千秋,深受人民敬仰。</p> <p class="ql-block">  1938年李儀祉逝世后,在西安參加追悼會的達萬人之多,當靈柩運到涇陽陵園時,當?shù)厝罕娪形迩藫]淚送葬。國民政府發(fā)了特令褒揚,稱他“德器深純,精研水利,早歲倡辦河海工程學校,成材甚眾。近來開渠、浚河、導運等工事,尤瘁心力,績效懋著?!?lt;/p> <p class="ql-block">  《大公報》發(fā)表短評,稱:“李先生不但是水利專家,而且是人格高潔的模范學者,一生勤學治事,燃燒著愛國愛民的熱情,有公無私,有人無我?!?lt;/p> <p class="ql-block">  于右任為陵園作挽聯(lián)稱:“殊功早入河渠志,遺宅仍規(guī)水竹居”。表達了社會對這位水利大師一代賢哲的緬懷之情。</p> <p class="ql-block">  建國以后我國水利和治黃事業(yè)舉世矚目,實現(xiàn)了李儀祉生前遺愿。并且由水利電力出版社出版了《李儀祉水利論著選集》。</p> <p class="ql-block">  經陜西省政府批準,在1992年隆重舉行李儀祉誕生110周年和涇惠渠通水60周年大型紀念活動,學習發(fā)揚李儀祉愛國憂民鞠躬盡瘁的可貴精神,振興水利事業(y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本美篇文字來源于《百度》。</b></p>

李儀祉

水利

黃河

涇惠渠

萬畝

關中

治黃

我國

工程

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