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四年,從寧美小學畢業(yè)后,參加了升中統(tǒng)考,有幸被澄海中學錄?。惶崆坝诎嗽氯涨巴鶎W校注冊,同時辦理戶口遷移和住宿手續(xù),正式成為一名澄海中學的內宿生。</p><p class="ql-block"> 當年,澄海中學的校名為“澄海第一中學”,紅底黃字的布制學生胸章只有“澄海一中”四個大字,下面留白填寫年級、班、姓名。已經(jīng)建校49周年,在澄海縣乃至汕頭地區(qū)均有較高的名氣。全校有教職員工80多名,學生有18個班(其中初中部12個班,每個年級4個班,分別為甲、乙、丙、?。桓咧胁?個班,每個年級2個班,分別為甲、乙)。初一、高一新生錄取每個班50名。按照招生規(guī)章,初一錄取只限于在城鎮(zhèn)和城關公社范圍內各小學的考生;高一(甲)班錄取的是本校初三畢業(yè)考生,高一(乙)班錄取的是全縣報考澄中的初三畢業(yè)考生,全校學生約900名。</p><p class="ql-block"> 學校設校務處,校長、副校長各1名,教導主任、總務主任各1名。語文、數(shù)學、政治、外語、理化、史地、體育均設教研組,只有音樂、美朮兩科各自1名老師。宿舍管理專職老師1名、圖書館管理老師1名,再是少先隊、共青團和學生會群眾性組織的指導老師,校醫(yī)室醫(yī)師1名、護士1名。</p><p class="ql-block"> 學校設有教職工食堂和學生食堂,廚房職工4名,傳達室職工1名,勞動指導1名、花匠1名。</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澄中校園的面積比現(xiàn)存的要大得多,當年以教學中心區(qū)、操場、宿舍區(qū)三大部分組成,現(xiàn)在只保留著教學區(qū)和操場。南面沿文化路、北面沿環(huán)城北路蓋起宿舍樓,蠶食了不少的校區(qū)空間;隨著學校不斷地擴容招生,高層教學樓的增添,顯得更為擁擠。</p><p class="ql-block"> 教學區(qū)以禮堂為中心,禮堂座北朝南,二層樓的正門,寬闊的臺階上豎著兩條又粗又高的立柱,兩側墻體上的標語是毛澤東主席的“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宏偉且莊重。禮堂的二樓為圖書館、三樓天臺的西南角,一傘木亭里吊著一口大銅鈡,全校作息時間由它發(fā)號司令,無風無雨時,清脆的鐘聲響徹學校周邊的街道、村莊。</p><p class="ql-block"> 禮堂前的埕口連接著全校的所有道路,向東穿過高中部教室直達科學館;向西穿過初一教室,經(jīng)操場圍墻中門直達宿舍區(qū)學生食堂。向南與校門對望,是主干道:中間有圓心形的十字路口,西向連接校務處正門,東向連接初三年級板教室,以此自然形成東西南北四個綠化花圃,高低一致的雪梅將花圃圍成方型,長青馬尾松、柔軟的草坪中央栽培著玫瑰、茉莉等等花卉。校門前面和校園內的高大木棉樹、東西通道外圍兩行金鳳樹,在花開時節(jié),將這一名校點綴得更加紅紅火火,傳承著學校的紅色基因。</p><p class="ql-block"> 花圃東、西兩側的通道從南向北延伸,連接所有教室。西側的校務處與東側初三年級的板教室,隔著花圃相對望;東側和西側各4座教室以禮堂為中心錯落有序,相互呼應。8座教室同一藍圖,每座兩個班,均為土木的平房建筑,水泥地面,南向凸出一條走廊串聯(lián)起兩個班教室的前門,北向外墻各有后門。金字形的灰色瓦頂、米黃色的墻體搭配著湖藍色的木構窗框顯示出雍容大氣。室內和走廊均用條形木板吊頂形成闊氣的天花板,前后墻體都留有黑板,前面為講臺,后面為班內板報,外墻又高又寬的玻璃窗,呈現(xiàn)出教室的寬松、敞亮。書桌和條椅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出整齊、舒暢,橫向并排擺放四張書桌8個坐位,保留著三條縱向通道貫穿7排書桌,足夠的空間方便學生出入走動。</p><p class="ql-block"> 科學館有一主一附兩個院落,主院落以正廳為中心、兩側通巷各一大一小兩室,大為實驗教室;小為儀器儲存室,正廳為動植物標本展室。附院落為理化教研組。</p><p class="ql-block"> 校門傳達室位置北側向西通道,經(jīng)過的是音樂教室,全校音樂課在該室授課。繼之是醫(yī)務室和政治、史地教研組,再向西通過圍墻南門進入操場。</p><p class="ql-block"> 禮堂北向有一大片沙土地,各種樹木成蔭,有4個籃球場,其中最靠北兩個標準球場,但只有一個灰埕球場。</p><p class="ql-block"> 球場的東南方向,一大片男女公廁,這是教學區(qū)唯一的學生公廁。那個年代,學生沒有課間飲水的習慣,在校如廁的機會極少。再往北是校園菜地,這里圍墻有一小門,橫穿環(huán)城北路從游泳池取水淋菜。</p><p class="ql-block"> 這一年,剛滿12周歲,在同年級同學中年齡偏小;習慣了鄉(xiāng)村小學那種院落式校舍,在熟悉澄中校園過程中倍感新鮮、好奇、神秘,有如劉姥姥進入大觀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當年初一年級新生注冊的收費標準是:每學年每位學生學費5元、書雜費2元。如家庭困難的,可以申請學費免費或半費。</p><p class="ql-block"> 內宿生住宿費:每學年2元。全膳費:每月3.6元;半膳費:每月1.5元。</p><p class="ql-block"> 內宿生自備大米、陶缽,掏好米放好水,放在公用大蒸籠中,廚房將飯蒸熟后放在食堂中讓學生自己認取。全膳以早餐提供雜咸2分、午、晚正餐3菜1湯每餐5分,8人一桌,站著吃飯。半膳只提供午餐配菜,當寄膳學生有事缺餐時(如周末離校停膳等),提早通知廚房可以按以上標準退回餐費。</p><p class="ql-block"> 學校對于家庭困難的還發(fā)放助學金,助學金每月有3元、2元兩個檔次。對于家庭收入偏低,平均生活費用低于5元的,憑戶口所在地證明向學校提出申請,以領取2元較為普遍。內宿生還可以向學校借用床上用品。初中部的內宿生只有10多人,我們這一屆的9人、初二的2人、初三的1人;其中雖然也有出自干部家庭,但也不能連續(xù)享受著那昂貴的全膳待遇。有3位是上華中學選派的同學,農戶家庭,他們領取每月2元的助學金,生活更是節(jié)省,都自帶蘿卜干、貢菜等居家什咸,每天都是蒸白米飯配咸菜;半膳也好,全膳也罷,與他們無關。而我也只有享受了一個月的全膳、一個月的半膳之后,與他們一樣全是蘿卜干陪伴在校的所有日子。</p><p class="ql-block"> 學生宿舍,當年編號有第1~第7宿舍,第1宿舍被教育局借用后,實際上是第2宿舍住高二(乙)班男生、第3、第4是女生宿舍、第5宿舍住高三(乙)班男生、第6宿舍住高一(乙)班男生、第7宿舍住初中部男生。第2、第3宿舍靠近操場的兩處二層樓是教師宿舍,也是數(shù)學、體育兩個教研組;學生食堂北面,第7宿舍東側的新樓,是教師宿舍,也是語文和外語兩個教研組。</p><p class="ql-block"> 第1、第5、第6、第7宿舍的西面是金城巷,每個宿舍相隔一條小巷,有門岀入金城巷,但均被封死。第2、第3、第4宿舍和廚房、新樓均東靠操場,第2宿舍有一出口,其余全部都是必須從學生食堂的大門經(jīng)過操場進入教學中心區(qū)。每座宿舍均配有水井,第5宿舍北面,第6宿舍南面有一處較大的空地,一棵又高又茂盛的玉蘭,樹的東邊有一口公用大井,直徑約5米左右,水深且桶大,利用杠桿原理提取井水;高中部的男生,夠力氣使用熟煉自如,初中部的同學卻是有點吃力,往往是求得幫手才能較好地完成。</p><p class="ql-block"> 第7宿舍的北面有一土墩,靠西圍墻有一座男生公廁,土墩北向為城東居民民房,東向與操場圍墻相隔,留有一小門,因種有梨子和番薯等,勞動課時偶爾打開小門。這里是學生晨讀的好地方,上完廁所后掏出英語書,在梨花叢中正音標、念單詞。</p><p class="ql-block"> 學生宿舍均是以前富貴人家的住宅院落。以第6、第7宿舍為例:座東朝西,南北兩端進出大門,中間是天井,東為一上廳兩上房兩格間,西為一下廳兩偏房,土木結構,冬暖夏涼。我住在西南角偏房,室內南、西、北向靠墻擺放著三張杉木架子床,6個床位。東墻靠著一個五層木架,下層放鐵桶臉盆、二層放口盅牙膏牙刷、三層放家居什咸和食具、四層放米袋、生番薯。初一時才住3人,上鋪也是貨架,東西隨便放;到了初二,全部住滿,雖然擁擠,但可以分攤50%的臭蟲和蚊子們的剝削,也算有了不錯的回報。那些來自于外砂蓬中的草席,不但能窩藏臭蟲,還能讓蚊子從它那里鉆進蚊帳,內外勾結、共同享用著小鮮肉。有幸的是很少見到老鼠出沒,老鼠肉也是肉,不然老鼠愛大米,那些還帶著補丁的布米袋真的對付不了它們的尖牙利齒。</p><p class="ql-block"> 當年宿舍沒有電燈和自來水,內宿生夜自修必須到髙中部教室,靠那昏喑的燈光下熬過兩節(jié)課時間。返回宿舍后點亮煤油燈,洗洗穿著木屐咔咔走進室內。還來不及準備好,傳達室明兄便敲響了熄燈鐘,只能老老實實吹滅煤油燈,摸黑鉆進蚊帳里,再打開手電筒將蚊帳周邊壓緊…。</p><p class="ql-block"> 早晨還沒有睡個夠,隔著圍墻的金城巷,陸陸續(xù)續(xù)地就有了人們的走動和說話的聲音。那些收糞水的吆喝聲、倒馬桶的交易聲、瓢舀屎溝水的嘎嘎聲,將昏昏沉沉的小腦殼敲醒,賴在床上再迷糊一陣子才聽到起床的鐘聲響。懶洋洋地穿好衣服上完廁所,還得赤著腳走到操場跑兩圈600米,稍為放松才返食堂帶回一缽白粥,刷牙洗臉后吃早餐。</p><p class="ql-block"> 那個年代,國家對中學生的糧食指標比同齡人略有傾斜,初中生每月24斤、高中生每月26斤,一天8兩;雖然缺油少肉,更談不上有其他的附食品,正在長身體的青少年在課外時仍然是該玩就玩、該跳就跳,始終保持著生龍活虎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初中一年級,我被編在(丙)班,同從信寧寧美小學考入澄海中學共有9位同學,丙班得了5名。首任班主任是潘貴璇老師,教丙、丁兩班英語;甲班班主任是曾錦生老師,教初一四班政治;乙班班主任是張達發(fā)老師,教甲、乙兩班代數(shù);丁班班主任是莊曼生老師(女),教丙、丁兩班代數(shù);語文是朱智慈老師(女);生物是曾曉滄老師,地理是周勤銘老師,美朮是李昭泉老師,體育是曾祥進老師,音樂是蟻紹武老師。</p><p class="ql-block"> 開學的第一天是開學典禮,在禮堂進行。每一個班按坐號排成兩個縱隊,抬著條椅進入會場。初中部在前半?yún)^(qū),高中部在后半?yún)^(qū),主席臺坐著20來名老師,校長林華作了澄海中學校史的報告、副校長方書仰作了澄海中學校風和教學的講話,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上課鐘聲一響,全校有如一部機器,按部就班,老師勤勤懇懇地授課,學生認認真真地聽課。</p><p class="ql-block"> 鐘聲就是命令,傳達室的明兄,瘦小倭細,卻掌握著尚方寶劍,當他從傳達室提著馬蹄鬧鐘出巡時,還真是讓人肅然起敬。他的舉動影響著正赴教室的老師和學生,預備鐘一響,剛剛還煕熙熙攘攘的校園,頓時啞然,室外不見一個學生。每個教室門口只站著一位任課老師,等待著上課鐘聲響起,澄海這座最高學府,將象一部機器在45分鐘內的高效運作。大鐘,就在我們丙班的正方頭頂,隔著道路綠化帶,能清晣地看到鐘繩所在,明兄的每次操作都在我等眼皮底下。只要是老師課末出現(xiàn)習慣性動作時,往鐘繩垂落地方瞧一瞧,明兄一定站在那里掐算著每一秒鐘。</p><p class="ql-block"> 從課程表中體現(xiàn)出來:語文、代數(shù)還是占用較重比例,次之是英語和政治;排位第5的是體育,除了每周兩節(jié)正課外,還有一節(jié)下午第三節(jié)的文體活動、上午的課間操,以及內宿生的晨練等等。生產勞動也占有一定的課程,每周有兩節(jié)下午第二節(jié)、第三節(jié)連在一起的勞動課;農忙季節(jié)的夏收和秋收,均會按排一周時間停課支援周邊的農村生產大隊搶收。學校本有稻田,位于游泳池東北向的埔美和東湖之間,每年收成頗豐;除了校園中北向的三塊小菜園外,在華僑中學(鸚哥埔)六七畝的園地大面積種植花生、番薯和蔬菜等等。</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普通初中教育已經(jīng)相對普及,各個公社(鎮(zhèn))基本都有了初中班。高中卻是難上加難,全縣也就四五個班,連澄中初升高也只有25%升學率,更不用說全縣其他初中生。對于多子女的家庭,兄弟姐妹四五人同時上學,經(jīng)濟壓力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都說學生時期是人生最美好,但身在其中,又有多少能切身體會而珍惜。雖然學生生活豐富多彩,但課堂畢竟還是枯燥:從語文的角度來說,古文古詩占相當比例,對于古詩詞還好些,理解作者的某種表達、意境,然后死記硬背即可過關;古文的要求更高,還得譯成白話文,花了更多的精力。當年授課的陳少珩老師點評:學習不得法,可就是不開竅。英語更是弱項,潘老師參加“四清”,由許德成老師授課,上課時從前向后傳發(fā)小白紙,默寫上一課生詞,曾經(jīng)交白卷,午飯后乖乖的到新樓他在二樓的宿舍挨批,啟發(fā)學習方法,照樣沒有明顯進步,每每在食堂踫見時,低著頭避開,把他弄得直搖頭!有一個星期六下午,他騎單車讓我跟著去白沙農場買雞苗,辦公室的領導聽我介紹是澄中老師,大開方便之門,並說不必親自來,交代我代理就行??v然如此,也未能粘上他一丁半點的靈氣,英語的成績還是只能在及格的邊緣上下俳佪。</p><p class="ql-block"> 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是學校應有的作風,對于低年級的同學而言:活潑有余、緊張不足,每每的學科測試,準備不足、緊張何用。當那些用鋼板刻印、墨跡未干的8開試卷擺在面前時,略掃一遍試卷內容,首先落筆均是容易的,其次是半生不熟的,最后是靠蒙出來的,蒙對了皆大歡喜,蒙錯了聽天由命。在文科方面,書寫規(guī)范、卷面整潔,往往添分、勉強過關。而高年級的師兄們,活潑不足,嚴肅有余,澄中有聯(lián)系班的傳統(tǒng),從高一(乙)派出兩男一女指導和幫助低年級的學習和進步。組長蔡業(yè)鵬、還有陳錦堂,都是內宿生,印象深刻,他們總是中規(guī)中矩,很少開玩笑。畢竟他們更成熟、更努力、有更多的追求和擔當。</p><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一屆,經(jīng)歷了1964.10.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同時蘇共中央總書記赫魯曉夫下臺。經(jīng)歷了1965.5.9澄海中學建校50周年慶典,全校師生和參加校慶的校友進行大會餐。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雷鋒、王杰、劉英俊、歐陽海、麥賢得、焦裕祿。那時的課外書,最熱的是羅廣斌、楊益言著的《紅巖》、金敬邁著的《歐陽海之歌》、王杏元著的《綠竹村風云》、以及越南的《南方來信》等等。歌曲《學習雷鋒好榜樣》、《紅梅贊》、《焦裕祿,俺們的好書記》等等是主旋律。</p><p class="ql-block"> 1966.6月,文化大革命在澄海中學校園中開展,學校正式停課。期間,改校名為:澄海紅旗中學,之后三校合并(其中包括原華僑中學和農業(yè)中學),陳斌為校長,許劍文、林圣光為主任。</p><p class="ql-block"> 1968.8月,學校開始組織復課,這時已經(jīng)在白沙農場當了大半年的家屬工,日薪0.35元。初中的67屆、68屆合并為高一年級,四個班;66屆為高二年級。上課時學生沒有課本,只由校務處刻印提綱、資料。</p><p class="ql-block"> 一個月后,被主管勞動的長岸老師委托,與另一同學進駐原華僑中學里面的澄中園地工具室,兼職期間每月補助兩元,一日三餐均在工具室中自行解決,自帶大米、蘿卜干外,時不時炒些青菜改善生活。從內宿生變相成為走讀生,一直堅持到七0年八月離開學校。</p><p class="ql-block"> 1969.9月,高中二年級,編班在104,這是原67屆同學,101、102、103為68屆,班主任是原澄中老師陳在鈿。這一年,受鄭維訓老師的關照,同102的一女同學參加《澄中報》的出版,期間也參與校務處學習資料的刻印工作,一直到離校。</p><p class="ql-block"> 1970.7月,在校報名上山下鄉(xiāng)去湛江兵團,鄭維訓老師、林圣光老師、許劍文老師都先后分別找我談話,要求留校當職員,最后還是讓兵團接兵組將戶口從學校中遷走。同時遷出戶口的還有陳海鷹,我們曾經(jīng)是上下鋪,他被劃入城東知青,我被劃入城北知青。74年他被調入廉江農場部,我在第八師機械廠,時該部借用我廠辦公場地,又在一個大鍋中吃飯。</p><p class="ql-block"> 2001年,女兒在澄中的模擬考后,第一次參加她的家長會。除了操場門和校門外,已經(jīng)是物非人亦非,陌生的環(huán)境、不一樣的氛圍,還真的有一點點的無所適從,也許母校的美好,只是僅僅存于記憶之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前排從左到右:?、林先彥(總務)主任、陳澤勤老師、林植藩老師、方書仰副校長、杜楚瑜書記、湯繼生醫(yī)生、林華校長、沈澤之主任、?、袁仰愈副主任、曾祥進老師;第二排中間有五位老師,認出的后三人為許統(tǒng)居老師、陳耀三老師、李澄睿老師。</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張非常難得和珍貴的老照片,其中有淳樸敬重的師長、和已經(jīng)畢業(yè)了風華正茂的學長,再現(xiàn)了六十年代初期澄中的師生情誼,那個年代的氣息,將給校友留下更多的記憶空間。</p><p class="ql-block"> 感謝兩位學長分享了珍藏的老照片,並腦補了64年以前學校的往事、資料,受益匪淺。</p> <p class="ql-block">1975年春節(jié),當知青的、參軍的返回澄海探家的同學,在母校校門前合影(袁仰愈老師攝)</p><p class="ql-block">從左到右:林錦河、黃偉光、陳佐強、朱瑞標、黃木深、陳潮民、陳偉智、蔡炳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