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農業(yè)學大寨,是我們國家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末開展的一場運動。依據(jù)毛澤東于1963年發(fā)布的一項指示“工業(yè)學大慶,農業(yè)學大寨,全國學人民解放軍”。大寨,一度成為中國政治版圖上的重要標志,國家領導人紛紛到大寨視察,外國政要來中國訪問必到大寨,全國各地各級領導都組織去大寨參觀學習,就是做為生產(chǎn)隊長的父親,也去大寨參觀過。我們初中語文課本里,出現(xiàn)過《三戰(zhàn)狼窩掌》的課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寨,是山西省昔日縣大寨公社一個窮困山寨。走上合作化道路以后,全村社員在陳永貴的帶領下,閘壩壘堰,把山溝淤成良田,把坡地修成水平田。被1964年《人民日報》長篇通訊報道后,全國農村興起了“農業(yè)學大寨”運動,大寨領頭人陳永貴還被選為國務院的副總理,更加劇了運動的持久發(fā)展,甚至走向極端,直至流行到70年代末。</p> <p class="ql-block"> 那時,我的家鄉(xiāng)——朱崖公社,也不例外地掀起學大寨的高潮。每年冬春季節(jié),全公社都有幾千個勞動大軍,投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在退林還田,攔洪造地,填溝開壩,修渠打井,引水灌溉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p><p class="ql-block"> 公社成立了專業(yè)隊,隊員從各村抽調,自帶獨輪木車,統(tǒng)一食宿。由指揮部統(tǒng)一布署,采用大兵團作戰(zhàn)。大寨開山造梯田,我們整治河灘,推土墊地,我們叫黃土大搬家。公社境內,有兩條河流。一條是淄河,一條是仁河。廣袤的河岸,密布蔥蔥郁郁的森林,不僅起到涵養(yǎng)水源,調節(jié)氣候的作用,還是鳥獸的家園,我們兒時的天堂??上П灰桓C風的運動,徹底毀掉了,也抹去了兒時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生長幾十年的樹林,被砍伐掉了,留上一片片白森森的樹樁,欲哭無淚地沉默著。再后來,連沉默的資格也剝奪了,一棵棵被連根掘出。千瘡百孔的河灘,又被整治成一馬平川,再被千萬輛小推車,采用愚公移山的韌勁,螞蟻搬家的方式,運來黃土一點點覆蓋了,變成了黃土小平原,土層厚度大約60——70cm。</p><p class="ql-block"> 那時,勞動場面非常壯觀,工地上到處紅旗招展,推小車的人一路小跑地穿梭。一陣陣高音喇叭,震天響地喊著時興口號,不時傳來表揚誰誰誰的通訊來稿,讓人聽了熱血沸騰,油然一股學趕超的沖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73年春,我升入高中,學校也組織我們投身這偉大的運動中去。一是到工地的山上,用石塊擺成“農業(yè)學大寨,大干快上”等字造勢,再涂抹上石灰漿。每個字有上百米見方,在遠遠的幾公里外,都能看的清清楚楚。二是學校成立文藝宣傳隊,自編自導文藝節(jié)目,到工地上慰問演出,頗受民工歡迎。我們學校的楊仲敏音樂老師,就很有才華,節(jié)目都是他編排的,自己填詞譜曲,創(chuàng)作一首首趕時勢、接地氣歌曲,讓宣傳隊演唱。我記得歌詞有這么幾句:“牟大嫂昨夜做了一個夢,仁河灘變成了米糧川,頓頓餐餐白面饅頭,地也歡喜天也喜歡”。三是組織學生到工地上現(xiàn)場采訪,回來寫應景作文。有個同學在作文中寫到:“勞動工地上紅旗招展,到處人仰馬翻”,被語文老師挑出毛病,成了當時同學們的笑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高中畢業(yè)回鄉(xiāng)后,我以柔弱的身板,身體力行投入學大寨運動,推起小車奔波在工地上。</p><p class="ql-block"> 每年秋后春初,我們上莊大隊學大寨墊土造田的戰(zhàn)場,就設在淄河灘上。先是墊土馬嶺杭西南河灘,后來是我村西南那一片,用的土是從老遠河東岸的黃土坡上,用獨輪車一次次推來的。推小車不僅憑力氣,還要講技巧,用的是巧勁。寒冬臘月,大雪飄,北風吹,可擋不住那股豪氣干勁,推車跑一趟就熱氣騰騰,汗水淋漓,棉襖都被濕透了。每個人推著像兩座小山黃土,重量不下千斤,講究兩腿沉,底盤穩(wěn),肩膀抬,兩手分。裝土也有講究,前少后多,既要讓重心靠后壓在車輪上,還得離你近一點,隨時根據(jù)車勢調整步伐,掌握平衡。下坡時不僅拉緊乎閘,還要身子后弓后拽,隨車的頻率小跑。上坡就累了,你得巧妙利用車袢套,身前弓,腿后登,兩肩拱,平心靜氣,一步一步慢慢地移。才開始推車,一定學會搭車袢:脖子后,肩膀前,做到遇到緊急情況時,一低頭就能脫掉,避免發(fā)生車翻人傷的意外。因不得要領,經(jīng)常半路歪倒,這么重的小車,根本扶不起來,只好順勢翻車倒掉,重新裝好,一天下來歪個三五次。等練就了力氣,把握住了平衡,也能輕車熟路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工地上,出現(xiàn)了一批不讓須眉的鐵姑娘。最出名的是十二生產(chǎn)隊的李樹珍、賈玉花、馮春會、馮登枝、馮保玲、馮光琴等十來個姑娘,她們組成鐵姑娘班,與男壯勞力一樣推車運土。她們姿態(tài)美,歌兒甜,是扎根工地上的宣傳隊,鼓足了我們的干勁,活躍了緊張的氣氛,工程進度大大提高,只是男勞力一天下來,都覺得累的像散了架,何況是她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那一片片新土地,是用一輛輛小車推出來,是用一滴滴汗水碼出來。</p><p class="ql-block"> 起得比雞早,睡得比驢晚。我們天不亮就到工地上點名,直到天黑的看不清路才收工。一天在工地吃兩頓飯,自帶干糧咸菜,生產(chǎn)隊只負責燒玉米粥。開飯時,大家圍著鍋臺蹲著吃飯,每人拿一個最大號搪瓷碗盛粥。有經(jīng)驗的社員搶先舀上半碗,嘴沿著碗快速旋轉著吸。也真佩服人家嘴功,等到大家一輪盛好了,人家的碗就轉了二圈,粥就喝光了。鍋內的粥所剩無幾,他再舀滿碗,得意的慢悠悠地喝,在那個年代,能美美的喝碗玉米粥,比現(xiàn)在的八寶粥都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還以民夫的名義到店子大隊推土墊地,住在興旺店村西灣旁的烤煙房,工地在梨園村東通往茂峪的路邊。</p><p class="ql-block"> 再后來,在淄河灘挖大口井。專業(yè)隊有老支書李元華帶領。黃崖溝外大地圈和村南壩南側的大口井都是我們挖的。井挖好了,開始修水渠,搞水利配套工程。從小沒干過泥瓦匠的我,竟學會了砌石壘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斗移星轉,時過境遷50年。當時在淄河灘墊的地,因土層太薄不存水抗旱,十年莊稼九年歉,干脆挖沙賣了錢,在青春熱血灑過的土地,變成了一座座預制件廠。只是曾經(jīng)的青山綠水,小橋人家的北方江南,永遠成為記憶,那場“農業(yè)學大寨"運動,我是難以釋懷的!</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