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普陀山風景名勝區(qū)位于浙江省杭州灣以東約100海里,處于北緯29°58′3~30°02′3,東經(jīng)122°21′6~122°24′9之間。西南距沈家門漁港6.5千米,南距朱家尖島2.5千米,東瀕瀚海,總陸域面積41.95平方千米,普陀山原名梅岑山,因西漢末年梅福在此修道而得名。[4]普陀山風景名勝區(qū)島小山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獐、水獺、赤腹鷹、紅隼等。普陀山風景名勝區(qū)全島植被以佛頂山為中心向外環(huán)狀分布,山坡為灌木草本植物,沙灘沙丘為兼鹽性沙性植物群落,濱海巖壁為海藻群落。普陀山風景名勝區(qū)1979年4月對外開放,相繼被評為國家級“衛(wèi)生山、安全山、文明山”和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qū)、國家AAAA級風景旅游區(qū),ISO14000國家示范區(qū)、中國最美十大海島、全球優(yōu)秀生態(tài)旅游區(qū)、中國顧客十大滿意風景旅游區(qū)等。普陀山風景名勝區(qū),地理位置浙江省杭州灣以東約100海里,氣候條件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那年和同事一起出差,去浙江杭州,寧波,紹興,然后去了普陀山參觀游覽,這是住在寧波飯店,</p> <p class="ql-block">普陀山的佛教歷史悠久,作為觀音道場初創(chuàng)于唐代。唐大中(公元847—860)年間,有梵僧(又說西域僧)來山禮佛,傳說在潮音洞目睹觀音示現(xiàn)。</p><p class="ql-block">唐咸通四年(公元863),日僧慧鍔從五臺山請得觀音像回國,途經(jīng)普陀山海面時觸新羅礁受阻,于潮音洞登岸,留佛像于民宅中供奉,稱“不肯去觀音院”,觀音道場自此始。</p><p class="ql-block">宋元兩代,普陀山佛教發(fā)展很快。宋乾德五年(公元967),趙匡胤遣內(nèi)侍(太監(jiān))王貴來山進香,并賜錦幡首開朝廷降香普陀之始。元豐三年(公元1080),朝廷賜銀建寶陀觀音寺(即今前寺)。</p><p class="ql-block">普陀山的開山故事:</p><p class="ql-block">話說五代后梁明貞二年的時候,因中國佛教在唐時傳去日本,當時有很多為了求法留學(xué)的日本出家人,都到中國來訪道尋師。其中有慧諤和尚,遠渡重洋,航海來到我們中華大國,一方面尋師訪道,一方面參禮各處的佛教圣地。</p><p class="ql-block">有一天來到山西五臺山,朝拜大智文殊師利菩薩,遍游五臺勝地,參觀名勝,看見一尊觀音大士的圣像,清凈莊嚴,心羨不已。本想向該寺當家?guī)煾瞪逃懻埢厝毡竟B(yǎng),恐怕人家不允所求,所以他最后的辦法,只有不與而取。</p><p class="ql-block">他以為這是出于善心,能使日本人民睹圣像而生敬信,“皈依者福增無量,禮念者罪滅河沙”,這種做法決不會是犯佛戒中的“不與而取的盜戒”吧?所以他打定了主意,就偷偷的把這尊圣像拿走了。</p><p class="ql-block">慧諤和尚既然獲得這尊無上至寶的圣像,當然不敢再在五臺山逗留下去,馬上束裝就道,買舟東渡,預(yù)備回歸本國去了。當這條船開到現(xiàn)在浙江定??h所屬的舟山群島,有一名叫新羅礁的地方,忽然海洋中現(xiàn)出無數(shù)的鐵蓮華(今稱蓮華洋),擋舟不能前進,如是者三日三夜,這只船始終無法開出,只有遠遠在普陀山四周打轉(zhuǎn)。如果向東開,即有鐵蓮花從海中涌現(xiàn)出來,阻道不前。</p><p class="ql-block">慧諤和尚此時已經(jīng)嚇得驚惶萬狀,心中忐忑不定。俗語說:“為人不作虧心事,空中打雷我不驚?!彼@時自己開始靜坐思過了。他捫心自問,生平無大過,從來沒有做過什么不可告人的壞事,為什么今天在海洋遭阻,進退不能呢?</p><p class="ql-block">佛教徒遇著無法解決的困難事,唯一的法寶,就是跪向佛前,求哀懺悔。當他跪到菩薩像前,忽然想起這尊菩薩是不與而取偷來的,這時他恍然大悟,引咎自慚,很快的跪下去禱告著說:“大士!弟子因見菩薩圣像莊嚴,我國佛法未遍,圣像少見,我想將菩薩圣像請回日本供奉。假使我國眾生此時無緣見您,當從所向,弟子即就該處,建立精舍,供奉圣像?!倍\罷舟行,竟至潮音洞邊,安然停下。那時普陀山還是一片荒島,野無人煙,雖然在漢時就有漢光武皇帝的好友嚴子陵先生的岳丈梅子真先生,隱居在這個山上,修真養(yǎng)性(即今梅福庵,內(nèi)有梅福仙人煉丹井。普陀山又名梅岑山,即指此也)??墒呛苌儆腥酥篮V杏写松剑恢钡轿宕好髫懩觊g,仍然還是一座荒山孤島,只有幾個捉魚為業(yè)的漁翁,在山上搭幾間茅草蓬子,住在海邊山凹里。當時慧諤祖師靠舟上山,尋了大半天,好容易才在靠潮音洞不遠的山旁邊,找到一間漁人茅舍。該舍主人就是打魚為業(yè)的張漁翁,經(jīng)過慧諤和尚說明來意,他大為感動,同時也歡喜得了不得,菩薩連日本一個國家都不愿意去,而要住在我們這個孤島荒山之中,這一座荒山真是與菩薩有大因緣了。我們住在這里附近的人民,也真是有很大的福德和善根哩,所以才能得到觀世音菩薩顯化此山。他思想至此即很慷慨的向慧諤和尚說:“師父!你們貴國的人,既無緣見佛,那末你就與菩薩一并住在我們山中。我把住的房子和地方讓出來,你可以筑庵供奉菩薩。我過海去,叫各地民眾,大家來山拜佛供養(yǎng)你,你不要再回日本去了。”慧諤禪師因此不再回日本而就在山上筑庵安住,呼名曰“不肯去觀音院”。他就成了普陀山第一代的開山祖師了。這就是我國普陀山開山之來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