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郵票<彝族朋友舞>,特49《中國民間舞蹈(第一組)》(1962年10月15日發(fā)行的)特種郵票(1套6枚)中第5枚,面值30分。該郵票的圖案是彝族男女青年正在跳朋友舞,畫面上的男青年手里拔動著六角四弦琴(即月琴)與女青在共同交流。</p><p class="ql-block">四弦琴是拔弦樂器,用木頭制成,琴身為扁圓形或八角形,有四拫弦,每兩條弦成一組,分兩組定音。</p> <p class="ql-block">(二)郵票<哈薩克族雙人舞>,特53《中國民間舞蹈(第二組)》(1963年6月15日發(fā)行的)特種郵票(1套6枚)中的第2枚,面值8分。該郵票圖案表現(xiàn)的是哈薩克族雙人舞,這是盛大集會和節(jié)日中演出的一種歌舞,男的彈起“冬不拉”,女的轉(zhuǎn)起彩裙。舞蹈熱烈歡快,表達(dá)了人們幸福喜悅的心情。</p><p class="ql-block">冬不拉,一種彈拔樂器。在哈薩克斯坦、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qū)以及中國新疆、中國東北大興安嶺地區(qū)的哈薩克族、鄂倫春族中尤其流行。音域范圍寬廣,適合彈奏一些節(jié)奏快速、奔放的曲子。冬不拉琴桿細(xì)長,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兩種。一般用松木或樺木制作,琴頸即指板,過去多用整木斫成。音箱上有發(fā)音小孔,張羊腸弦兩根,琴身有羊腸弦品位。冬不拉是哈薩克人的傳統(tǒng)樂器。</p> <p class="ql-block">(三)郵票<彝族>,1999-11M《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團(tuán)結(jié)(小全張)(J)》(1999年10月1日發(fā)行的)紀(jì)念郵票中的第9枚(全套56枚),面值80分。該郵票圖案是一名手持彝族三弦的男青年與一名彝族女青年正在表演彝族傳統(tǒng)舞蹈《跳三弦》。這里表現(xiàn)的樂器是小三弦,與大三弦有同也有異。</p><p class="ql-block">彝族三弦,是彝族彈撥弦鳴樂器。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玉溪、思茅、保山等地區(qū)。彝族三弦構(gòu)造獨(dú)特,與漢族三弦風(fēng)格迥異。琴鼓呈筒形,用圓木剜空制作,單面蒙以羊皮,和低胡相似。琴頭造型古樸、典雅,琴弦使用絲弦或腸衣弦。彝族三弦有大小兩種。小三弦是彝族古老的樂器之一,大三弦于20世紀(jì)40年代流行,常用于歌舞及彝劇的伴奏。</p> <p class="ql-block">(四)郵票<哈薩克族>,1999-11M《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團(tuán)結(jié)(小全張)(J)》(1999年10月1日發(fā)行的)紀(jì)念郵票中的第17枚(全套56枚),面值80分。該郵票中的哈薩克族男青年手彈本民族傳統(tǒng)樂器冬不拉,為翩翩起舞的哈薩克族女青年伴奏。</p><p class="ql-block">冬不拉,在哈薩克斯坦、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qū)以及中國新疆、中國東北大興安嶺地區(qū)的哈薩克族、鄂倫春族中尤其流行。音域范圍寬廣,適合彈奏一些節(jié)奏快速、奔放的曲子。冬不拉琴桿細(xì)長,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兩種。一般用松木或樺木制作,琴頸即指板,過去多用整木斫成。音箱上有發(fā)音小孔,張羊腸弦兩根,琴身有羊腸弦品位。冬不拉是哈薩克人的傳統(tǒng)樂器。</p> <p class="ql-block">(五)郵票<傈僳族>,1999-11M《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團(tuán)結(jié)(小全張)(J)》(1999年10月1日發(fā)行的)紀(jì)念郵票中的第20枚(全套56枚),面值80分。該郵票圖案是手持傈僳族民族拔弦樂器“期奔”琴(外觀有點(diǎn)像“琵琶”)的傈僳族男青年與女青年在共同起舞。一說此舞是《琵琶舞》。</p><p class="ql-block">“期奔”琴是傈僳族傳統(tǒng)樂器。因外形像琵琶,又被稱為傈僳族的琵琶,該琴由琴頭、琴桿、琴箱、琴耳、琴枕、琴馬、琴弦組成。其制作選材頗有講究,為了防止木材被蟲蛀,選材一般在8、9月為最佳,多用漆樹、紅松、刺頭菜樹等木材制作,“期奔”保存不宜暴曬、潮濕和干燥。</p><p class="ql-block">該琴可以獨(dú)奏、合奏、伴唱和伴舞,也可以與傈僳族傳統(tǒng)樂器口弦和笛哩圖搭配。演奏時可兩個或三個聲部同時進(jìn)行,其中以一個聲部為主旋律,其他聲部為和音。</p><p class="ql-block">群眾自娛性的《琵琶舞》是傈僳族年節(jié)、婚嫁時最為喜愛的舞蹈。只要彈撥樂器“弦子”一響,從兒童到老人都會翩躚起舞。在弦子彈奏者的領(lǐng)舞下,人們圍圈起舞,舞蹈中有表現(xiàn)生產(chǎn)和日常生活的模擬性舞姿,也有抒情舞蹈。此外,在婚禮場合被稱為“牽吾牽”的《對舞》是自娛性集體舞蹈中的一種。人們在懷抱傈僳族琵琶---期奔的男領(lǐng)舞和吹奏“篳篥”或“竹笛”的女領(lǐng)舞帶領(lǐng)下,搖動腰胯,使長裙左右擺動,翩翩起舞。</p> <p class="ql-block">(六)郵票<柯爾克孜族>,1999-11M《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團(tuán)結(jié)(小全張)(J)》(1999年10月1日發(fā)行的)紀(jì)念郵票中的第29枚(全套56枚),面值80分。該郵票的圖案是一名柯爾克孜族男青年彈奏著該民族傳統(tǒng)拔弦樂器“庫姆孜”,為該民族跳舞的女青年伴奏。</p><p class="ql-block">“庫姆孜”歷史悠久,是柯爾克孜族弦樂器。其琴聲優(yōu)美。據(jù)說,最早的這種樂器叫“庫吾孜”,意思是“美麗的樂器”,是用紅松制做的,形狀與現(xiàn)在的大體相同,即頭部橢圓形,根部細(xì)而長。它既被用來演奏民間音樂,也被用來與稱為“多兀勒巴斯”的戰(zhàn)鼓一起演奏戰(zhàn)爭進(jìn)行曲,以鼓舞戰(zhàn)場上的士氣。</p> <p class="ql-block">(七)郵票<布朗族>,1999-11M《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團(tuán)結(jié)(小全張)(J)》(1999年10月1日發(fā)行的)紀(jì)念郵票中的第34枚(全套56枚),面值80分。該郵票圖案是一名布朗族男青年彈奏著玎琴,為正在舞動的布朗族女青年伴奏。</p><p class="ql-block">布朗族玎琴是布朗族的拔弦樂器。布朗語又稱得玎、扒玎、玎朗?!暗谩睘閺?,“玎”為琴,意即彈奏的琴。漢族稱其為布朗玎。流行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臨滄縣、雙江縣和鎮(zhèn)康縣等布朗族人民聚居地區(qū)。</p><p class="ql-block">布朗族玎琴的琴頭、琴桿、音箱為同一木砍削成雕挖、面蓋薄板而成,形狀規(guī)格因地而異,以西定為例,全長92厘米。琴桿修長。音箱圓形,直徑23厘米。奏時,斜置于身前,左手扶按琴弦,右手持撥子彈奏。多用于伴奏民歌和青年的情歌。</p> <p class="ql-block">(八)郵票<怒族>,1999-11M《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團(tuán)結(jié)(小全張)(J)》(1999年10月1日發(fā)行的)紀(jì)念郵票中的第42枚(全套56枚),面值80分。該郵票的圖案是一對怒族男女青年正在跳著民族舞蹈,其中男青年邊跳舞邊彈奏著怒族的傳統(tǒng)拔弦樂器---達(dá)比亞琴</p><p class="ql-block">達(dá)比亞琴是怒族古老的彈撥樂器,多用于獨(dú)奏或民間歌舞伴奏,流行于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貢山、碧江、福貢、蘭坪等地。為怒族彈撥樂器。又稱“達(dá)邊”,當(dāng)?shù)貪h族人稱“怒族琵琶”。流行于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碧江、貢山、福貢和蘭坪等地?!斑_(dá)比亞”是怒語,僳僳族稱之為“期奔”。</p> <p class="ql-block">(九)郵票<歡慶③>,J47《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第四組)》(1979年10月1日發(fā)行的)紀(jì)念郵票(1套4枚)中第3枚,面值8分。(本套郵票的版式為迭排“四連張”)。該郵票中的彝族男青年手持大三弦,正在跳大三弦舞。彝族大三弦,是彝族彈撥弦鳴樂器。彝語稱二合亞莫、三弦亞莫、達(dá)達(dá)。彝語“二合”為三弦、“亞莫”為大,直譯為大三弦。歷史悠久,形體碩大,音色渾厚,用于民間歌舞伴奏。流行于云南省曲靖地區(qū)路南彝族自治縣、宜良、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瀘西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等地,是彝族支系阿細(xì)、阿哲、撒尼人喜愛的民間彈弦樂器。</p><p class="ql-block">“聽見笛子三弦響,人人腳桿都會癢”。彝族"大三弦"富有強(qiáng)烈的感染力。每逢"火把節(jié)",人們?nèi)计痼艋?、點(diǎn)上火把,圍著篝火彈起"大三弦"載歌載舞,縱情高歌。跳大三弦是撒尼人借鑒“阿細(xì)跳月”發(fā)展起來的。在男子所彈撥的大、中、小各式三弦和高、中、低不同音色竹笛的伴奏下,舞蹈始終保持跳躍狀態(tài),雙臂左右擺動、按節(jié)拍擊掌的同時,換腳跳三步,空中蹬兩腳,由五拍組合成的這種“三步弦”,是阿細(xì)人在“火把節(jié)”時所特有的自娛性舞蹈。</p> <p class="ql-block">(十)郵票<迎新曲>,2005-2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成立五十周年(J)》(2005年10月1日發(fā)行的)紀(jì)念郵票(1套3枚)中第1枚,面值80分。(本套郵票的版式為橫排“三連票”)。該郵票畫面描繪了彈著冬不拉、敲著手鼓的新疆男青年跳著“迎新曲”的場面。</p> <p class="ql-block">(十一)郵票<幸福西藏>,2015-17《西藏自治區(qū)成立五十周年(J)》(2015年9月1日發(fā)行的)紀(jì)念郵票(1套3枚)中的第3枚,面值1.20元。(本套郵票的版式為橫排“三連票”)。此枚郵票以一個藏族家庭四囗人幸福生活為主圖,展現(xiàn)了藏族人民的吉祥如意。在這個和諧家庭里,男主角彈奏著藏族傳統(tǒng)樂器“扎木年”琴,琴聲傳出政通人和的旋律。而以民居、雪域高原、青藏鐵路及藏房、藏獒等元素的襯托,描繪出藏區(qū)繁榮昌盛的景象。</p><p class="ql-block">扎木年,是藏族彈弦樂器,俗稱“藏族六弦琴”,藏語意為聲音悅耳的琴,深受藏族人民喜愛,是歌舞常用的伴奏樂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