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歌賦游鄉(xiāng)口 長垣也戀女兒山<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這是一段故事多的長城:董家口的遠古山巖,游鄉(xiāng)口的歌賦,女兒洞的傳說,明邊軍保衛(wèi)戰(zhàn),以及近代的大屯慘案、長城抗戰(zhàn)。<div> 本段是董家口、游鄉(xiāng)口、勝嶺寨、女兒山,鐵門關,全程9千米,耗8小時,艱辛。<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黎明前進入董家口,晨光初露,山巒已在我們的腳下(圖一)。</div> 圖一:晨曦中的董家口關 董家口的巖體是26億年前大洋地殼隆起形成。久遠的應力與風化,使裸露在外的巖石變形,像一團亂麻,扭曲在一起,飽經滄桑。學術界稱這種巖體為蛇綠巖(圖二)。 圖二:26億年前的山巖,越老褶越多 回放一下,26億年前的某次地殼運動,隆起一片高原。高原經歷數(shù)百萬年的暴雨沖刷,多次的冰水變換,被切割成一道道山脈。山體重復著堰塞崩塌,打造了奇美的山川。后來,雖然歷經燕山造山運動,山海反復,這些老巖體卻幸存下來,成為珍貴的地質見證。而董家口的長城就筑在古老巖體的上面,令人唏噓、感慨滄海桑田(圖三)。 圖三:長城筑在26億年前的蛇綠巖上 董家口西一山之隔是游鄉(xiāng)口。這是個平緩的小埡口,明洪武始建,嘉靖后重建,有敵樓、翼城(圖四)、路臺、哨墩,歸董家口管轄(圖五)。明代文學家湯顯祖的《朔塞歌》,長城老大戚繼光的《過游鄉(xiāng)有感》,都是對游鄉(xiāng)口的寫照。 圖四:游鄉(xiāng)口西翼城,東西兩門 圖五:陰影處就是游鄉(xiāng)口,左上角是翼城 繼續(xù)西行,長城、長河風光無限(圖六)。長城折向女兒山處,向北仍然延伸出百米支線。支線頂端建的一座敵樓,可避開盲區(qū)俯瞰邊外,其角度也繞開了女兒山的遮擋,直望李家峪長城。 圖六:長城筑在河南岸陡峭的山脊上 女兒山,因女兒洞得名,以突兀險峻著稱。其海拔七百五十米,長一千多米,北側壁立千仞,南側坡陡林密,東西是百米大斷崖(圖七、八)。特別是山脊,最窄處如“刀背”。因為奇險,許多驢友慕名而來。 圖七:女兒山東崖脊,紅線為長城走向 圖八:女兒山西側的百米大斷崖 女兒山上的長城,除了山險,就是低矮的石墻,僅有兩座古墩殘跡。估計這是北齊長城,因為女兒山本身就是一道天然屏障,明朝對此段長城未做改動。<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女兒山南面山麓下,有兩座堡城,后方還有上營城、崔家堡等駐軍,負責防守青山關、董家口、游鄉(xiāng)口、女兒山一線。<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女兒山西是勝嶺寨,山崖排列,內緩外陡,由一座五眼樓鎮(zhèn)守,設攔馬墻(圖九)。再西一座敵樓引人注意,獨券結構,東無窗,西一門,南北兩眼小箭窗。無窗的東墻側面,設樓梯通頂(圖十)。 圖九:崖壁上的勝嶺寨敵樓 圖十:罕見的敵樓內部,東墻右邊上樓 女兒山至鐵門關長城墻體低矮老舊,大部分已成石壟,主要依靠四五座敵樓、山險鎮(zhèn)守。<div> 一路驚心動魄,暮色中到達鐵門關(圖十一)。鐵門關,口寬僅四十余米,兩座山壁橫立在關口兩側,猶如鐵門。特點是關城如翁,泉水繞關,西南有松亭山。關口、關城已毀,堡城現(xiàn)為鐵門關村。<div> 鐵門關是兀良哈貢道之一,如今是唐承公路。</div></div> 圖五:暮色中的鐵門關,黑影是兩側的崖壁 朝出董家口,暮進鐵門關,一天的艱辛,但很過癮。舉頭西望,難得一見的晚霞涂抹著我們的回程(圖十二)。 圖十:鐵門關漂亮的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