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襄渝鐵路 </p><p class="ql-block"> 襄渝鐵路,東起湖北襄樊(途經(jīng)陜西安康漢中),南至四川重慶。屬國家三線建設中的重點工程。</p><p class="ql-block"> 襄渝鐵路重慶至達縣段,1968年4月開工;莫家營至胡家營,1969年3月開工;胡家營至達縣段,1970年3月開工。1973年10月19日,襄渝鐵路全線接軌通車。</p><p class="ql-block"> 襄渝鐵路全線長915.6公里,其中新建線路859.6公里,新建線路(一號線)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部隊承擔。</p><p class="ql-block"> 鐵道兵修建襄渝鐵路部署了8個師、6個師屬團、2個獨立團,共23.6萬兵力。鄂、陜、川、三省動員大量民兵配屬鐵道兵各師施工,1971年襄渝鐵路進入施工高潮,湖北省動員民兵14萬,陜西省動員民兵和學兵15萬,四川省動員民兵30萬,三省總計動員民兵59萬,加上鐵道兵23.6萬兵力,共達83萬兵力(尚未計入鐵道部等部的工人數(shù)量)。</p><p class="ql-block"> 襄渝鐵路部分大橋工程由鐵道部大橋局承擔建設,電氣化工程由鐵道部電氣化工程局承擔建設。襄渝鐵路除了鐵道部外,還有水利電力部、交通部和建筑材料工業(yè)部也組織了各自的工人隊伍參加會戰(zhàn)。襄渝鐵路全線共有隧道405座,其中長達3000多米以上的隧道12座;橋梁716座,最高的紫陽漢江大橋橋墩高達76米,最長的老河口仙人渡漢江大橋長達1685米;橋墩長度占線路總長的45%。襄渝鐵路沿線地質復雜,許多地段上傍懸崖、下臨深澗,有36座車站股道不得不建在橋上或延伸到隧道里。</p><p class="ql-block"> 襄渝鐵路中段大部分位于陜西境內,在陜西段總長264公里。該鐵路從湖北鄖縣進入陜西,經(jīng)安康地區(qū)白河縣、旬陽市、安康市和紫陽縣,在漢中地區(qū)鎮(zhèn)巴縣境,穿越大巴山主脊進入四川萬源縣。此鐵路陜西段橋隧長達215公里,占線路長度的81.5%。該鐵路陜西段從白河縣西經(jīng)旬陽市、安康市到紫陽縣這一段是沿漢江修建,從紫陽縣城到鎮(zhèn)巴縣這一段是南溯漢江的支流任河修建。白河縣至旬陽市構元這一段,鐵路蜿蜒于漢江南岸的大巴山中;旬陽市構元至紫陽縣城這一段,鐵路穿行在漢江北岸的秦嶺山麓;紫陽縣城到鎮(zhèn)巴縣巴山鄉(xiāng),鐵路南越漢江沿任河在大巴山深處向南延伸。</p><p class="ql-block"> 1970年3月5日,鐵道兵黨委向國務院、中央軍委報告,建議:湖北、陜西、四川成立襄渝鐵路建設指揮部,由省革委會、省軍區(qū)負責,動員組織民兵參加修路。1970年6月10日,陜西省革命委員會、陜西省軍區(qū)宣布:成立“2107工程陜西省建設指揮部”,指揮部辦公設在安康市,1973年12月15日撤銷。</p><p class="ql-block"> 鐵道兵在襄渝線陜西段部署了重兵。從湖北鄖縣胡家營至白河縣松潭溝,為鐵13師;從白河縣松潭溝至旬陽市高鼻梁,為鐵10師;從旬陽市高鼻梁至安康市大竹園,為鐵11師;從安康市大竹園至紫陽縣高灘,為鐵2師(1971年8月19日,大竹園至白巖寨段由鐵7師接管);從紫陽縣高灘至鎮(zhèn)巴縣松樹灣,為鐵6師;從鎮(zhèn)巴縣松樹灣至四川宣漢縣毛壩,為鐵8師。有5個鐵道兵師的師部先后設在陜西境內;鐵13師(白河縣城)、鐵10師(安康市)、鐵11師(安康市)、鐵2師(紫陽縣城)和鐵6師(紫陽縣毛垻鎮(zhèn))。</p><p class="ql-block"> 襄渝鐵路陜西段沿線不通公路,要修鐵路,必須先通公路或便道,否則,鐵路無法施工。1970年初陜西省開始突擊修建了5條支鐵公路(恒紫、漁紫、鎮(zhèn)旬、安旬、旬白),陜西省公路局、陜西民兵和鐵道兵參與了修建。</p><p class="ql-block"> 襄渝鐵路是三線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毛澤東軍事戰(zhàn)略思想的體現(xiàn)。修建襄渝鐵路,對于溝通華中與西南的交通,提高國民經(jīng)濟,開發(fā)大西北,尤其對貫徹執(zhí)行毛主席“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和“要準備同美帝打仗”的戰(zhàn)略方針,都有著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圖為:隧道施工作業(yè)。</p> <p class="ql-block"> 二、三線學兵連</p><p class="ql-block"> 鐵道兵修建襄渝鐵路,兵力嚴重不足。當時陜西還有一條三線鐵路即陽安線也在建設,僅陽安線就投入民兵40萬,陜西的勞動力非常緊缺。在國家統(tǒng)籌安排下,陜西白河縣境內由湖北派民兵支援,鎮(zhèn)巴縣境內由四川派民兵支援,紫陽縣境內也進駐有部分四川民兵。1970年初夏,陜西省革委會召開緊急會議商議派往鐵路工地勞力問題。陜西省勞動部門負責人提出:能不能從應屆畢業(yè)生中抽人?所謂的應屆畢業(yè)生實際就是1969屆和1970屆初中畢業(yè)生,年令十六歲左右。會議一時陷于無語狀態(tài)。時任省委書記、革委會主任李瑞山同志說:能不能以鍛煉的方式安排他們去?幾位參會者附和說“反正他們要下鄉(xiāng),到工地一樣煅煉嘛!”李(瑞山)主任立即叫人打電話問鐵道兵:“行不行”?鐵道兵負責人回復:“可以!”并答應了陜西省革委會把學生和鐵道兵編在一起,由部隊管理的要求。1970年8月,西安市的10,000名1969屆初中畢業(yè)生通過選調上了三線。2107工程建設陜西省指揮部命名修鐵路學生為“學生民兵”。1971年3月,又從西安市、寶雞市、銅川市、寶雞地區(qū)、咸陽地區(qū)和渭南地區(qū)征招動員了15,800</p><p class="ql-block">名1970屆初中畢業(yè)生上了三線(其中含少數(shù)西安市以外的關中地區(qū)城鎮(zhèn)的1969屆初中畢業(yè)生,還有一些城鎮(zhèn)社會青年),這樣,陜西省共有兩屆即25,800名初中畢業(yè)學生作為知青上山下鄉(xiāng)的一種形式,參加三線建設修建襄渝鐵路,其中女學生5129名。</p><p class="ql-block"> 25,800名學生共編為141個連隊,其中女子連隊26個,配屬于鐵2師、鐵10師和鐵11師,后來鐵10師所屬三線學生連隊中有4個連隊改配屬了鐵1師。絕大部分三線學生分布在襄渝鐵路建設工地沿線,連隊按部隊編制、由部隊管理,三線學生連隊的連長、指導員、事務長由陜西省抽調地方干部擔任。鐵道兵向三線學生連隊派有軍代表協(xié)助管理。三線學生連隊當時在襄渝鐵路建設工地一般被簡稱為“學生連”,也有被簡化稱為“學兵連”的。三線學生連隊退場后,政府和社會上稱之為“三線學生連”或“三線學兵連”,“學生民兵”則被稱為“三線學生”或“三線學兵”。在三線學生來源地,地方和民眾一般稱學生修襄渝線為“上三線”。</p><p class="ql-block"> 三線學生連隊由2107工程陜西省建設指揮部統(tǒng)一編號,從“2107工程學生民兵第一連”依次排列到“2107工程學生民兵第141連”。學生民兵和部隊、民兵不同,部隊、民兵都有自己的師、團、營建制,三線學生連隊沒有自己的師、團、營建制,三線學生連隊直接由鐵道兵各團和師直屬中隊管理,所以鐵道兵又對三線學生連隊以所屬部隊單位編號。這樣三線學生連隊就有了兩個編號,一個是2107工程編號,一個是部隊編號,襄渝線施工中通用的是部隊編號。</p><p class="ql-block"> 25,800名學兵和幾十萬鐵道兵、民兵并肩奮戰(zhàn),修建襄渝線這條極其重要的三線戰(zhàn)備鐵路。900多個日日夜夜,他(她)們用十六七歲的稚嫩肩膀扛起了共和國鐵路建設的歷史重任,艱苦、饑餓、洪水、塌方、沉重的強體力勞動,都絲毫沒有動搖學兵們報效祖國、無私奉獻的決心。當年,他(她)們是那樣的堅忍、頑強、善戰(zhàn)、英雄,他們用鮮血和生命在中國青年運動史上畫上了一筆濃墨重彩!“三線學兵”既是一種人生磨難,也是上蒼給予他們確定人生坐標、為社會發(fā)展奉獻力量的一次極好機會。他們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他們向國家交上了一份滿意答卷!三線學兵,你們一生無怨,無悔,無憾,無愧!歷史沒有忘記!人民永遠不會忘記!</p><p class="ql-block"> 三、芳華碎落</p><p class="ql-block"> (一)在襄渝鐵路修建工程中,學兵因公死亡(含比照工傷)74人。</p><p class="ql-block"> 1、隧道施工塌方死亡36人</p><p class="ql-block"> 王天運、張重學、翁西民、趙樹茂、郭建生、鄭熙、李全生、劉松岐、鄭憲法、肖梅英、高山源、韓立志、劉方、謝民主、錢龍、姜寶記、王業(yè)志、李百文、吳南、李寶安、吳開健、陳風閣、王治均、任振營、吳利新、武冬雨、柴永安、辛毅佳、宗子林、信景堯、張新民、馬云峰、郭鐵軍、白龍、謝珩、趙本華。</p><p class="ql-block"> 2、爆炸死亡8人</p><p class="ql-block"> 段金邦、蘇寶良、陳永茂、張察理、彭大新、郭慶生、趙曉甫、石建國。</p><p class="ql-block"> 3、車禍死亡6人</p><p class="ql-block"> 蔣寶強、黃秀榮、龔愛英、李曉斌、劉杭生、周建民。</p><p class="ql-block"> 4、觸電死亡4人</p><p class="ql-block"> 馮治安、程志強、張三元、梅小明。</p><p class="ql-block"> 5、淹溺死亡4人</p><p class="ql-block"> 丁萍、馬鴻燕、司國勤、陳西北。</p><p class="ql-block"> 6、撞擊死亡6人</p><p class="ql-block"> 陳寶玉、牛連慶、董永善、杜新民、黃永昌、王利生。</p><p class="ql-block"> 7、墜落死亡4人</p><p class="ql-block"> 陳長生、曹建國、王慶恩、鄭毓明。</p><p class="ql-block"> 8、坍塌死亡3人</p><p class="ql-block"> 馬正華、鞠廣安、王濤。</p><p class="ql-block"> 9、灼燙死亡1人</p><p class="ql-block"> 翟廣武。</p><p class="ql-block"> 10、火災死亡1人</p><p class="ql-block"> 張保會。</p><p class="ql-block"> 11、機械傷害致死1人</p><p class="ql-block"> 張志根。</p><p class="ql-block"> (二)在修建襄渝鐵路工程中,學兵非因公死亡44人。</p><p class="ql-block"> 1、病故死亡20人</p><p class="ql-block"> 鄭印海、安彥斌、宋憲寬、張冠軍、李寶同、馬有義、劉德成、王淑清、曹和平、付長富、付如義、張世明、魏建忠、周銀達、魯西安、王洪友、宋安民、張秦川、黃殿福、姜為民(注:依89202部隊政治部1980年元月31日復查處理意見為準)。</p><p class="ql-block"> 2、淹溺死亡12人</p><p class="ql-block"> 杜立新、袁建民、賈西京、王洪彥、史文華、劉漢池、閆新民、趙小毛、陳建民、李蘇生、王英杰、溫作平。</p><p class="ql-block"> 3、墜落死亡3人</p><p class="ql-block"> 李新、常寶珠、馬景朝。</p><p class="ql-block"> 4、自殺1人</p><p class="ql-block"> 童建民(爆炸)。</p><p class="ql-block"> 5、被害2人</p><p class="ql-block"> 王恵茹(槍擊)、任西廣(刀刺)。</p><p class="ql-block"> 6、失蹤1人</p><p class="ql-block"> 張文廣。</p><p class="ql-block"> 7、爆炸死亡1人</p><p class="ql-block"> 武會鹿。</p><p class="ql-block"> 8、觸電死亡1人</p><p class="ql-block"> 付西川。</p><p class="ql-block"> 9、火災死亡1人</p><p class="ql-block"> 李群弟。</p><p class="ql-block"> 10、車禍死亡1人</p><p class="ql-block"> 劉運良。</p><p class="ql-block"> 11、原因不明死亡1人</p><p class="ql-block"> 代冬平。</p><p class="ql-block"> 注釋:由于統(tǒng)計工作不慎,誤將張文廣及小名張小衛(wèi)錯報為2人,總計死亡人數(shù)應為118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四、追認為革命烈士3人</p><p class="ql-block"> 吳南、丁萍、馬鴻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圖為:吳南、丁萍、馬鴻燕三位烈士遺像。</p><p class="ql-block"> 戰(zhàn)友雖死猶生!</p><p class="ql-block"> 烈士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 永遠的鐵道兵!</p> <p class="ql-block"> 一代人的青春回憶</p> <p class="ql-block"> 颯爽英姿</p> <p class="ql-block"> 圖為:襄渝鐵路。50年來,火車日日夜夜呼嘯著穿梭往來,這是鐵道兵、學兵攜手譜寫在陜西大地上的長卷詩篇!</p> <p class="ql-block"> 梁寶平簡介:男,大專文化,屬馬,性情中人,從事過三年襄渝鐵路建設、四十二年人民公仆工作。愛好:藏書、閱讀、寫作、旅游、攝影、中醫(yī)藥研究,太極柔力球健身。個性:隨和、隨緣、隨便。品行:為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需要我的人而活著。格言:工作越忙越好,生活越簡單越好,精神越豐富越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