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絲光椋鳥(學(xué)名:Sturnus sericeus): 體型大小和其他椋鳥相似,體長20-23cm。嘴朱紅色,腳橙黃色。雄鳥頭、頸絲光白色或棕白色,背深灰色,胸灰色,往后均變淡,兩翅和尾黑色。雌鳥頭頂前部棕白色,后部暗灰色,上體灰褐色,下體淺灰褐色,其他同雄鳥。特征均甚明顯,野外不難識別</p> <p class="ql-block"> 絲光椋鳥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區(qū)的次生林、小塊叢林和稀樹草坡等開闊地帶,尤以闊葉叢林、針闊混交林、果園及農(nóng)耕區(qū)附近的稀疏林間較常見,也出現(xiàn)于河谷和海岸。在遷徙時可結(jié)成大群,取食植物果實、種子和昆蟲,筑巢于洞穴中。</p> <p class="ql-block"> 絲光椋鳥留鳥,部分在巢后期游蕩。喜結(jié)群,絲光椋鳥喜結(jié)群于地面覓食,取食植物果實、種子和昆蟲,愛棲息于電線、叢林、果園及農(nóng)耕區(qū),筑巢于洞穴中。冬季聚大群活動,夏季數(shù)量少,遷徙時成大群。繁殖方式 卵生 習(xí)性遷徙成大群?;疑昂诎咨xB。食性主要以昆蟲為食,尤其喜食地老虎、甲蟲、蝗蟲等農(nóng)林業(yè)害蟲, 也吃桑葚、榕果等植物果實與種子。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常成3~5只的小群活動,偶爾亦見10多只的大群。常在地上覓食,有時亦見和其他鳥類一起在農(nóng)田和草地上覓食。性較膽怯,見人即飛,鳴聲清甜、響亮。</p> <p class="ql-block"> 絲光椋鳥分布于中國、日本和越南;韓國和菲律賓為旅鳥。分布于中國重慶、四川南充、達縣、萬源、鄰水、屏山、峨眉、雅安、寶興、康定,貴州貴定、羅甸、江口、松桃,云南寧蒗、勐海、個舊,北至陜西南部、河南南部和安徽南部,東至江蘇鎮(zhèn)江、上海等長江流域及其以南一直到海南島等中國南部地區(qū)。</p> <p class="ql-block"> 絲光椋鳥繁殖期5-7月。營巢于闊葉樹天然樹洞或啄木鳥廢棄的樹洞中,也在水泥電柱頂端空洞中和人工巢箱中營巢。通常成群到達繁殖地,4月末5月初開始分散成對,5月初至5月中旬即開始尋找巢位筑巢。有時在繁殖期間亦見有成小群在一起營巢繁殖的,未見有明顯占區(qū)和種內(nèi)競爭現(xiàn)象。巢呈碗狀,主要由枯草莖、枯草葉、草根等材料構(gòu)成,內(nèi)墊有羽毛和細草莖。雌雄鳥共同筑巢,每窩產(chǎn)卵通常5-7枚,1天產(chǎn)1枚卵。卵為長卵圓形,淡藍色、光滑無斑,大小為28.5mm×20.4mm。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dān),有時雄鳥亦參與孵卵,孵化期12-13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p> <p class="ql-block"> 絲光椋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p><p class="ql-block">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yè)局2000年8月1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xué)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成為“三有”動物。</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攝影/后期:月之影 </p><p class="ql-block">時間:2022年4月9日</p><p class="ql-block">拍攝地點:錦州遼沈戰(zhàn)役紀念館園區(qū)</p><p class="ql-block">背景音樂:二胡獨奏《空山鳥語》</p> <p class="ql-block">謝謝瀏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