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海南島的古村落同樣歷史悠久。盡管海南島氣候炎熱潮濕,但海南先民利用當?shù)靥赜械幕鹕綆r修建房屋和道路,給我們留下了保存完好的古村落,成為海南島建筑的發(fā)展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蔡家宅位于海南省瓊海市博鰲鎮(zhèn)留客村,是當年印尼僑領(lǐng)蔡家森興建,占地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1200多平方米,有大大小小的房間五十多間,建筑物布局猶如進入迷宮一樣,從外觀來看更像一座古城堡。蔡家宅的歷史并不長,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民宅建筑,因結(jié)合了南洋風格而有了“僑鄉(xiāng)第一宅”之美譽。</p><p class="ql-block"> 蔡家宅的主人蔡家森有四兄弟,父親早逝,家境貧寒,蔡家森帶著兩個弟弟跟隨“去番”的熱潮,前往印度尼西亞謀生。他們歷盡千辛萬苦從事橡膠種植和船務(wù)航運,經(jīng)過多年奮力打拼,蔡家兄弟成為當?shù)睾蘸沼忻母簧毯陀∧帷胺汀敝械膬S領(lǐng)。像很多從海南出去的“番客”一樣,發(fā)家致富的蔡家兄弟心中牽掛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家園蓋祖屋,衣錦還鄉(xiāng),耀祖光宗。1934年,蔡家森回到瓊海留客村,和兄弟們一起蓋起了蔡宅。古色古香的民族特色中,包涵著濃郁的南洋風格。屋宅的前檐雕刻著飛翹的龍頭,門窗木雕是精致的傳統(tǒng)技藝。立柱花欄又有西式的立體花盤和古羅馬人像雕塑。屋頂既保留海南民居的飛檐翹脊,又有機地揉合西方的方、圓、孤形線的圖案浮雕。院內(nèi)前、后庭和上、下樓都有走廊樓梯相連,遇到下雨天,足不濕鞋可以走遍宅院內(nèi)的每一個角落。緊密銜接的環(huán)廊具有擋風遮光蔽雨的功能,因此一年四季,大宅內(nèi)清爽宜人,和煦如春。此外,蔡家宅是個固若金湯的安全建筑。大門外側(cè)的樓梯間暗藏著射擊孔,可有效地防止盜匪侵襲,屋內(nèi)的人無后顧之憂。蔡家宅的廳堂和庭院內(nèi),嵌鋪著彩色花紋地板磚,雖然歷經(jīng)70多年的歲月滄桑,依然光鮮如新,完全可與現(xiàn)代的瓷磚媲美。這些精美耐磨的地板磚都是建屋的主人從南洋用船運回來的。片片瓷磚,都是從異國他鄉(xiāng)遠渡重洋而抵達留客村的,凝聚著主人的一腔心血。</p> <p class="ql-block">蔡家宅外景</p> <p class="ql-block">高墻壁壘易守難攻</p> <p class="ql-block">走到近處更看出高宅大院的氣勢</p> <p class="ql-block">四周看過去,房屋的細節(jié)里充滿了南洋甚至是“西洋”建筑的味道,記載了蔡家兄弟的開放胸懷。</p> <p class="ql-block">我們正趕上蔡家宅內(nèi)部在維修,不對外開放,很遺憾沒有看見宅子的內(nèi)景。不過,這給下次再來留下個理由。</p> <p class="ql-block">大美村</p><p class="ql-block">大美村古代屬澄邁縣永泰鄉(xiāng)安寧都,今屬金江鎮(zhèn)管轄,位于社延嶺南麓,金江鎮(zhèn)的東北面,距離澄邁縣城20公里。大美村古時又稱美里、大美里,其所在地域同西漢時的茍中縣縣治相鄰近,今村莊占地1500畝,村域面積為15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大美村的立村始祖是王武功,元朝元統(tǒng)三年(1335年),王武功從澄邑道面村(已廢)遷至今址建村,此后“闔族兄弟團居此里,綿衍數(shù)百年不雜以異姓”,是座王姓村莊,現(xiàn)有400余戶,2000余人。常住村民有300戶,1500余人。2014年,大美村入選國家第三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是目前澄邁縣15個中國傳統(tǒng)村落之一。</p><p class="ql-block"> 大美村以其古石屋民居為最具特色,也以其豐富的人文歷史而著稱。全村現(xiàn)保存有火山巖石壘砌的一間三格的古石屋204間,占現(xiàn)有居民筑的百分之七十。其中,有12間古石屋建筑工藝精堪,石屋前后墻均用較大的火山巖方石壘疊而成,方石向外一面都是經(jīng)過精雕細刻,有表面平整,線條劃一之直觀效果。村子擇地東高西低,呈陡坡狀,幾乎所有民屋依土勢坐東朝西而建。村子有12條由石塊鋪設(shè)的東西向的古石道,石屋沿石道左右分布,形成方塊狀,較為整觀。經(jīng)有關(guān)人士考證并肯定:大美村古石屋是我省唯一的至今保存較為完整的規(guī)模較大的明代古民居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大美村口</p> <p class="ql-block">從大美村口向外望去,這里是海南。</p> <p class="ql-block">人杰地靈大美村</p> <p class="ql-block">大美村里用火山巖修建的房屋街巷,即能防潮防蛀又堅固耐用,也是古村能保存幾百年的奧秘。</p> <p class="ql-block">油畫般質(zhì)感的小巷</p> <p class="ql-block">村里陰陽八卦圖案的影壁</p> <p class="ql-block">走進院子,這里曾經(jīng)豪宅</p> <p class="ql-block">屋脊上的雕刻飛脊</p> <p class="ql-block">屋內(nèi)房梁上鎏金的構(gòu)件亮麗如新,可以看出昔日房屋主人的富甲一方。</p> <p class="ql-block">房梁的受力部件都是藝術(shù)品</p> <p class="ql-block">房屋間的隔斷墻上的雕刻圖案有幾分“卡通”,給人吉祥喜慶的感覺。無論有什么煩心事只要看上一眼就煩惱全無了。</p> <p class="ql-block">村里小街邊的小佛龕</p> <p class="ql-block">锃光瓦亮的水缸為古村增添了幾分生活的氣息</p> <p class="ql-block">壓水井還在用</p> <p class="ql-block">祖屋破敗了,但祖宗的福蔭還在。</p> <p class="ql-block">新貼的對聯(lián),古村要添人進口了。</p> <p class="ql-block">走了幾百年的石板路,還要繼續(xù)走下去。</p> <p class="ql-block">包道村</p><p class="ql-block">,包道村,隸屬于海南省??谑协偵絽^(qū)舊州鎮(zhèn)。因精雕細琢的宣德第遠近聞名,宣德第本是侯家大院,始建于乾隆年末、嘉慶年初,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整個大院占地約12000平方米,院內(nèi)整齊布置南北向四排主房子,共有15幢,另外大院西南方建成一幢東西向大屋,作為當鋪使用。每一排主屋之間還有一些橫房,作為廚房或是下人居住,或是堆放雜物。府名宣德第是清朝光緒皇帝賜名,由時任兩廣總督張之洞手書,是為了褒獎包道村侯氏先祖的德行與品質(zhì),以供后人傳頌與效仿。其雕塑畫、繪彩畫、花雕、木雕藝術(shù)堪稱一絕,是海南目前唯一幸存的“比較完整的民間建筑雕刻藝術(shù)精品”。</p> <p class="ql-block">包道村小廣場</p> <p class="ql-block">宣德第大門</p> <p class="ql-block">從門口望過去,這宅子的規(guī)模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宣德第外墻</p> <p class="ql-block">宣德第正廳</p> <p class="ql-block">屋脊上的精美的鏤空屋脊</p> <p class="ql-block">靈動飄逸的飛脊</p> <p class="ql-block">外墻上窗戶的琉璃雕花裝飾,歷久如新。</p> <p class="ql-block">走進堂屋,意外邂逅了看家的老婆婆。</p> <p class="ql-block">由于語言不通,老婆婆對我們的造訪很不高興。</p> <p class="ql-block">我們知道留守老人的艱辛,于是決定每人給老人20元錢,這不是“買路錢”,而是一種善意的表達。老人拿著錢竟露出羞澀的表情,用肢體語言表示給的太多了,要只留下20元把多余的退給我們,我們堅持讓她收下。老人收下錢,笑容爬上她那飽經(jīng)滄桑的臉龐,開始用我們無法聽懂的語言介紹起她的祖宅。</p> <p class="ql-block">木制隔斷墻,上端的花格柵可以通風,以應(yīng)對海南炎熱的夏季。</p> <p class="ql-block">房梁上的承重柱也是藝術(shù)品</p> <p class="ql-block">木隔斷上的木雕</p> <p class="ql-block">縱向安裝的木雕生動有趣</p> <p class="ql-block">隔斷墻上端的蝙蝠木雕</p> <p class="ql-block">細看可以發(fā)現(xiàn)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的蝙蝠,真有“福從天降”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另一處荷花蓮子的浮雕,精美絕倫。與上面的蝙蝠合起來有“多子多?!敝?。</p> <p class="ql-block">從宣德第出來,老婆婆拄著手杖堅持帶我們來到村里的宣傳欄來,給我們講解包道村的概況。其實,她一定知道她的解說我們聽不懂。</p> <p class="ql-block">離開包道村,忍不住回眸看看村落清凈的小街,默默的祝福老婆婆和村里的留守老人健康快樂。</p> <p class="ql-block">最古老黎族村落:五指山初保村</p><p class="ql-block"> 五指山初保村是保留最完整、最美麗、最獨特的黎族民居群。</p><p class="ql-block"> 初保村地處五指山西麓的毛陽鎮(zhèn)牙合村委會,是中國唯一保存古老原貌特色的黎族村落,也成為黎族生活、文化變遷的一個縮影。初保村依山而建,村前有潺潺流水和層層梯田,全村58戶320人全部住在極富黎族特色的桿欄式樓房(俗稱“吊腳樓”)里,是區(qū)別于海南其他黎族船形屋的一個特例。初保村的黎族老人們大部分依舊保留著黎族人的生活傳統(tǒng),而年輕的一代大多受到了教育,有些還走到了外面去尋求生存和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文明正在這里猛烈地撞擊著。</p><p class="ql-block">黎族吊腳樓</p><p class="ql-block"> 黎族吊腳樓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與地面隔開,一般是以竹板木板為底板,下層或關(guān)養(yǎng)畜牲或堆放柴禾。草頂,木板或竹笆墻,內(nèi)設(shè)一間廚房,有灶火塘,供做飯之用。有的家門口還有個竹笆陽臺,供人歇息、晾曬什物或小孩玩耍。長江下游以南的稻作農(nóng)業(yè)區(qū)遠古的時候都是桿欄式樓房,至今還有傣族、佤族等中國南方少數(shù)民族也是居住這種桿欄式建筑的房屋。</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村民已經(jīng)搬到旁邊新村居住,這里每天還有村民來他們承包的土地上耕作勞動,村民放養(yǎng)的雞鴨自由自在的游蕩在它們的“家里”,儼然成了這里的主人。不過,不時傳來的雞鳴鴨叫和田地里村民的身影,讓這里多少還有些煙火氣,成了名副其實的黎族吊腳樓式船型屋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古樸的初保村風光給了現(xiàn)代人不同尋常的視覺沖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初保村民居的保護現(xiàn)狀</p> <p class="ql-block">略顯夸張、巨大厚實的茅草屋頂是為了應(yīng)對海南島炎熱天氣。</p> <p class="ql-block">高高在上的“樓房”雖然簡陋,但幫助世世代代的黎族人克服了這里潮濕的氣候。</p> <p class="ql-block">依山而建的吊腳樓錯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屋子外用石頭壘起的豬圈</p> <p class="ql-block">帶著小雞的“雞婆婆”對我們的來訪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用搔首弄尾的姿態(tài)宣誓著它是這里“主人”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正在采摘椰棗的村民</p> <p class="ql-block">賣給游客自產(chǎn)的芭蕉</p> <p class="ql-block">今天開張了</p> <p class="ql-block">在田里勞動的村民</p> <p class="ql-block">收工了</p> <p class="ql-block">感謝海南島的黎族同胞。是他們在這與世隔絕的深山老林里,以自己承受原始生活狀態(tài)為代價,為我們留下了這片凈土,讓我們有幸還能看到這完整的“活化石”,還有機會感受黎族先民生活的艱辛同時,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沒有刻意的安排,我們2018年海南古村自駕游竟然是按照從今到古的順序完成的。從民國時期不足百年歷史的蔡家宅到從遠古一直延續(xù)至今的初保村。用倒敘的方法,讓我們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的了解了海南島民居建筑的發(fā)展歷程和建筑藝術(shù)。這些幸存下來的古村落讓我們看到了海南人民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艱苦奮斗的發(fā)展歷程和不屈不撓的偉大精神。這種精神也一定激勵今天的海南人創(chuàng)造出更美好的明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