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杭城進(jìn)入盛夏以來,酷熱的氣溫午后已不宜登山。所以三二朋友在七月中下旬化二個周一的上午就近登鳳凰山。重拾兒時爬山的樂趣。上午八點(diǎn)在鳳山門公交站集合。</p><p>望著中河邊高高挺拔的水杉,想起這里原先是鳳山旅館和我初中同學(xué)的家。腦海里浮現(xiàn)出自己中考“落榜”后,在同學(xué)家里跟著學(xué)友自學(xué)高中課程的場景......往事如煙,一恍半個世紀(jì)過去了!</p><p><br></p> <p> 從中河高架邊小路上山,過鳳山新村、軍區(qū)大院,沿鳳凰山腳路,轉(zhuǎn)宋城路,小時候這里是常來常往的。照片中的職高就是曾經(jīng)的五四中學(xué)。</p> <p> 穿過饅頭山公園,梵天寺路盡頭是梵天寺遺址。我們就從這里上山。</p><p><br></p> <p> 梵天寺為五代吳越國名剎,遺址上現(xiàn)僅存二座經(jīng)幢,幢高15.76米。是吳越建筑藝術(shù)與雕塑藝術(shù)結(jié)合的瑰寶。雖然殘缺破損,卻十分珍貴。</p><p><br></p><p><br></p><p><br></p> <p> 鳳凰山在杭州市主城區(qū)的西南面。主峰海拔178米,北近西湖,南接江濱,形若飛鳳,故名。隋唐在此肇建州治,五代吳越、南宋都在此建都。</p> <p> 在上山的路上,路邊有公告牌提示你已進(jìn)入世遺景區(qū)。杭州西湖在2011年申遺成功前后,對景區(qū)內(nèi)做了不少修復(fù)保護(hù)工作,如對域內(nèi)的亂葬墳?zāi)苟歼M(jìn)行遷移整理,現(xiàn)在比我們兒時爬山時的環(huán)境好多了。</p> <p> 漸入佳境</p> <p> 你知道植樹節(jié)的由來嗎?最早是孫中山倡議每年清明節(jié)為植樹節(jié)。后來國民政府遵照孫中山先生遺訓(xùn),積極提倡造林,1930年定3月9日至15日為造林運(yùn)動宣傳周,并于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紀(jì)念日舉行植樹式。解放后于1979年將3月12日定為植樹節(jié)。</p><p> 浙江省中山記念林碑落成于1928年。</p><p><br></p> <p> 山景指路。</p> <p> 有時需要側(cè)身而過。</p><p><br></p> <p> 峰迴路轉(zhuǎn),</p> <p> 籐牽夢繞。</p> <p> 動亂年代的遺跡,為炸毀摩崖石刻留下的炮眼。</p><p><br></p> <p> 此花名杜若,純白干凈,寓意朋友間的信任和信賴之情。</p> <p> 走在山間的小路上。</p> <p> 一只凋零的彩蝶似乎在囑咐同伴:親愛的,你慢慢飛,小心前面帶刺的玫瑰.....。</p> <p> 山陰即將過去。</p> <p> 光明已經(jīng)來臨。</p> <p> 在都市難覓的場景。</p> <p> 散落的寺院作了修繕保護(hù),棲云寺因屋漏待修而暫不開放。</p> <p> 圣果寺遺址石雕</p> <p> 追尋遠(yuǎn)古的召喚。</p> <p> 山路迢迢。</p> <p> 野道往往是近路。</p> <p> 山瞰江湖天地小,氣連吳越古今雄。來到鳳凰山頂鳳凰亭。</p> <p> 登頂遠(yuǎn)眺,可閱城,</p> <p> 可觀江,</p> <p> 亦可望湖。</p> <p> 偶遇上山鍛練的老人,說是原孫泰和藥店掌柜的兒子。街坊鄰里相聚,自然分外親切。聊起當(dāng)年商賈名號:冾大祥、汪德和、阮大興,望海樓、金德興、惟和、大同、咸興、碧霞軒......滿滿的南星風(fēng)情。很快在山上的大伯大媽也加人群聊:開心的事有退休金?發(fā)到賬,兒孫如何出息,去國外旅游趣聞......。煩心的有當(dāng)今醫(yī)藥亂象,P2P爆雷,中美貿(mào)易戰(zhàn)經(jīng)濟(jì)前景......。話別時也不忘互祝健康,相約來日再敘。</p> <p> 滿目青翠。</p> <p class="ql-block"> 來到將臺山,山因當(dāng)年方臘的妹妹“百花公主”點(diǎn)將而得名,位于玉皇山、棲云山、鳳凰山的中間。山中有詩刻存於排衙石上。這里曾經(jīng)是吳越錢王講武之地,南宋王朝練兵的御教場?,F(xiàn)今有著名的解放軍鳳山打靶場。</p> <p> 往事越千年,這里不復(fù)往日情景,排衙石上猶存錢镠詩刻殘跡,文字依稀難辯。</p> <p class="ql-block"> 月巖景點(diǎn),這里是與平湖秋月、三潭印月齊名的三個賞月勝地之一。</p> <p> 走過老虎洞遺址,不巧周一是不開放的,杭州博物館很多都在這一天休息。于是余兄帶著從不收門票的地方進(jìn)入萬松書院,這是資深驢友的通道。</p> <p> 敢問路在何方?</p> <p> 逛累了可隨意小憩。</p> <p> 嘉花茂樹。</p> <p> 悼念革命的先行者。當(dāng)年掛著紅領(lǐng)巾的時候,祭掃烈士墓這里是常來的地方。</p> <p> 逐級而下</p> <p> 路邊的樹樁述說著根的傳奇。</p> <p> 非莖,非葉,非果實(shí),之能如此安于孤寂,安于埋沒,安于永世的卑微。</p><p> “根”的作者洛夫與余光中被稱作現(xiàn)代華文詩壇的雙子星座。主要作品有“魔歌”、“漂木”,他的“邊界望鄉(xiāng)”與余光中的“鄉(xiāng)愁”一樣膾炙人口。可借老先生今年三月已在臺北醫(yī)院乘鶴西去。座落在萬松書院的詩刻與這里濃濃的書香倒也般配。</p> <p> 尊師重教是書院的傳承。</p> <p> 毓粹意為培養(yǎng)有學(xué)問有道德的人。</p> <p> 明道堂兩側(cè)廂房分別為居仁齋和由義齋,取意孟子“居仁由義,體用已全”。是書院學(xué)生自習(xí)和住宿的地方。</p> <p> 風(fēng)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p> <p> 主建筑大成殿。</p> <p> 先圣孔夫子與四大傳人。</p> <p> 這是萬松書院遺址僅存不多的文物,我們兒時就稱這里為萬世師表,當(dāng)時其它石牌坊都凋零損毀,現(xiàn)在的牌坊、建筑都是2001年后重建的。</p> <p> 康熙、乾隆手跡,</p> <p> 真品不再,只有復(fù)制了。</p> <p> 留下金色的年華。</p> <p> 翠木奇石,</p> <p> 星羅點(diǎn)布。</p> <p class="ql-block"> 毓秀閣內(nèi)辟有梁祝書房。</p><p class="ql-block"> 雖然梁祝傳說有很多版本,但明未清初劇作家李漁的“同窗記”更具代表性。梁祝分別從會稽、上虞渡錢江,在草橋相識,義結(jié)金蘭;萬松書院同窗共讀三年載;在長長的鳳凰山古道十八相送,依依惜別;在這里都能得到一一印證。</p> <p> 十八相送場景之一,仿古井眼。書院的重建,也意外催生了萬松書院相親的盛事,毎周六這里就分外熱鬧。為此萬松書緣被入選西湖新十景之一。</p><p><br></p> <p> 萬松書院,始建于唐貞元年間,名報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浙江右參政周木改辟為萬松書院。</p> <p> 重建的品字型排列的三牌坊,提示為人要有人品,做官要有官品。</p><p><br></p> <p> 清康熙帝為書院題寫“浙水敷文”匾額,遂改稱為敷文書院。萬松書院、太河書院、敷文書院代表了書院的三個時期。</p><p><br></p> <p> 院內(nèi)何處不風(fēng)景。</p> <p> 步出書院正門,回味良久。這里曾是明清時期杭城規(guī)模最大,歷時最久,影響最廣的文人匯集之地。明王陽明,清齊召南等大學(xué)者在此講學(xué),隨園詩人袁枚在這里就讀,鼎盛時期有點(diǎn)羋月傳中描繪的諸子百家宣講的四方館的味道。</p><p> 隨著朝代更迭和政治變幻,致使書院時興時廢。我們有幸見證了毀損五百年后現(xiàn)在重建的輝煌。它豐富了西湖南線的旅游資源,但是要發(fā)揚(yáng)其光大文化的作用,尚需時日。查閱資料中得知原杭州市副市長馬時雍等熱心人士對重建工作出力不少,值得我等普通市民尊敬。</p> <p> 過云居山革命烈士紀(jì)念碑不遠(yuǎn),就到了積義亭。這里有不少游客在喝茶、觀景、聊天。楹聯(lián)“亭危獨(dú)攬江湖秀,潮退孤廻天地青?!闭f的就是亭中所見。</p> <p> 云居山于謙讀書的三茅觀。</p><p> 于謙,岳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而于謙是真正的杭州本地人,官至兵部尚書。他是換救大明的功臣,在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丹心抗節(jié),力挽狂瀾,而在奪門之變中,又蒙冤遭禍。但在百姓心中是真正的民族英雄,清廉的好官。杭州有許多景點(diǎn)是記念于謙的。如三臺山的于謙墓,河坊街祠堂巷的于謙故居,吳山的于街。</p> <p> 書院內(nèi)即景。</p> <p> 于謙的詩文造詣也不在名節(jié)之下,作品有“節(jié)庵存稿”、"忠肅公集”,石灰吟更是婦孺皆知。清人袁枚詩曰:頼有岳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p> <p><br></p><p> 在紫陽山白鹿泉石壁,昔日曾刻有一線刻觀音立像。因年歲累積,石壁上長滿青苔,不留意時,不易辨識,雨后或經(jīng)潑水,陽光下線刻凹槽處積水后,立像痕跡就很明顯,所以附近百姓稱“潑水觀音”,膜拜者眾。原像因破除迷信于上世紀(jì)70年代被毀,但香火仍不絕。2003年政府開明重修,也成吳山一景??梢姲傩招叛?,堵不如疏。</p> <p> 山上古跡眾多,一步一景,這是和飛來峰對應(yīng)的飛來石。</p> <p>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遷客騷人的常態(tài),據(jù)說這里留有蘇軾、吳東升等人的詩刻。</p> <p> 吳山是紫陽山、城隍山,云居山的合稱,而紫陽山又被稱作吳山第一山。第一山的書法出自宋代的米芾。</p> <p> 紫陽山上瑞石洞,山下有個瑞石亭,亭內(nèi)三號常登門,歡聚好友侃人生。如今洞在亭依舊,斯人卻已上天庭,回首廾年工友情,遙問安好聊慰心。</p> <p> 紫陽山東麓寶成寺,始建于五代后晉天福年間,名釋迦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改額寶成寺。</p> <p> 寺旁崖壁麻曷葛剌造像,距今有近七百年歷史。</p> <p> 從紫陽山東面元寶心下山,山腳下碰到兩位爰心女土在替流浪貓喂食。</p> <p class="ql-block"> 結(jié)束了兩個半天的游覽,覺得意猶未盡,尤其是吳山景區(qū)只逛了一部分。二次運(yùn)動量相加也不到三萬步。留待秋涼后繼續(xù)行走西湖群山,后面的目標(biāo)是西山百里如意景觀帶。</p><p class="ql-block"> 本文完稿于2018年8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