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開門見山:建議大家有病及時就醫(yī),不要自己盲目治療。</p><p class="ql-block"> 對于咽喉干燥的癥狀,我們的第一反應(yīng)便是上火,可是,你知道嗎?<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咽干不一定是上火的癥狀,它也可能意味著上焦陽虛。這時,假如誤用清熱瀉火之寒藥,便會加重病情。</span></p> 我們都知道夏天天氣炎熱,但在夏天,我們卻很少感到皮膚干燥。與此相反,冬天天寒地凍,但我們卻時常感到干燥,亦會皮膚起皮。這時,很多人都選擇涂抹潤膚品來緩解癥狀。那么,為什么夏天熱的時候我們很少感覺干燥,而冬天即使多雨多雪,卻還是時常有干燥之感呢?<font color="#ed2308">原因便是冬天陽氣不足。</font> 我們的身體各處,時時刻刻都需要被體內(nèi)的津液所滋潤,才不會感到干痛。然而,要想讓體內(nèi)的水液到達咽喉,需要陽氣的鼓舞和推動作用。<div> 打個比方,<font color="#ed2308">鍋爐里的冷水如果沒有火焰的加熱,就不會變成水蒸氣向上彌漫。同理,胃內(nèi)的水液沒有中焦陽氣的蒸騰氣化作用,就不會到達咽部滋潤咽喉,出現(xiàn)咽干的癥狀也是必然的了。</font>所以某些時候,咽干是中上焦胸陽不振的表現(xiàn),而并非意味著上火。</div> 張仲景所著《傷寒論》中的甘草干姜湯,針對的就是這種胸陽不振導(dǎo)致咽干的癥狀。方劑中大用炙甘草和干姜,這兩味藥,一個補心氣治心陽,一個助肺陽,合用還能統(tǒng)升脾陽。而心肺脾同在中上焦。一碗甘草干姜湯,使胸陽得振,中上焦的水液可以化為滋潤的精津上潤咽喉,使得咽干的癥狀得到緩解。這就是中醫(yī)所講陽虛導(dǎo)致咽干的機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然而,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咽干依舊是老百姓口中發(fā)炎上火的表現(xiàn),陽虛咽干沒有上火常見。因此,有癥狀一定要及時就醫(yī),千萬不要自己盲目治療,加重病情。信任醫(yī)生才是最好的選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