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世不修,生在徽州。</p><p class="ql-block">十三四歲,往外一丟。</p><p class="ql-block">——徽州關于男兒的古諺</p><p class="ql-block">因歷史上的戰(zhàn)亂,先后有三大批中原移民定居古徽州地區(qū),也帶去了中原文化,徽州成為江南的又一個中心,人杰地靈。但這里山多地少,隨著人口的膨脹,生機成了困難,所以一代又一代的徽州男人背井離鄉(xiāng)出外闖蕩經商,逐漸成就了徽商這一特定術語。</p> <p class="ql-block">今天,人們?yōu)榛罩葑匀恢蓝兆?,為徽州文化底蘊而贊嘆,為封建禮教禁錮在高墻深院中的徽州女人而感慨,也為歲月沖刷人為毀壞的遺跡不復存在而惋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徽州文化與藏文化、敦煌文化并列為中國三大地域文化,可見其地位之高、價值之重?;丈淌腔罩菸幕脑瓌恿臀幕l(fā)展的“催化劑”,以血緣和地緣為紐帶結成的商幫團體曾經稱雄中國商界四百年。雖然徽州家庭重教育,但功名的數(shù)額有限,能夠中榜的也畢竟是少數(shù),大部分徽州男人在外經商。他們走水路去蘇杭,下?lián)P州,從長途販運商品開始,陸續(xù)在各地建立商號,甚至占據了中國鹽業(yè)的主要市場?;丈藤嵉藉X后便在家鄉(xiāng)大興土木,每處宅第的背后,都是一個個宗族血脈的傳承,儒家文化的延續(xù),都是可以穿越時光的韻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到安徽省黃山市的歙縣參觀徽州古城,千萬不要錯過徽商大宅院這個景點,它坐落于歙縣練江西岸,與徽州古城隔江相望,相距只有1.6公里。古城斗山街一帶富商古居中仍有住戶,只能在墻外觀賞,不知道屋內的模樣,而在徽商大宅院里,可以近距離感受歲月的滄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是歷史最暢快的獨白,徽商大宅院就像一首滄桑鏗鏘的古箏曲,聆聽中感慨萬千。當?shù)赜嘘P部門為挽救建筑遺產,遷移、建造大宅院的做法實屬明舉,使我們有幸集中一睹古典宅第的芳容。</p> <p class="ql-block">徽商大宅院又名“西園”,是一處組合式宅第群體,原址為清初狀元徐元文、榜眼徐乾學、徐秉義已經破落的祖宅。院中的各個宅弟套套相連,都是散落在歙縣范圍內瀕臨坍塌的明末、清朝及民國時期徽商的老宅,通過拆遷和匯集,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拼裝和修繕復原建成的。整座宅院共有宅第29座、房屋數(shù)百間,磚雕、木雕、石雕多達14000多處,天井48個、柱子1580根,集民居、牌坊、戲臺、亭閣、花園、水榭于一體,是一處有故事無房主姓氏的古典徽派建筑薈萃地。</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令人眼前一亮的大門樓名為“五鳳樓”,五道飛檐翹角的建筑造型,像展翅欲飛的鳳凰。因為是聚瑞的象征,當年古徽州的大宅和大族祠堂都爭相攀比建造五鳳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話說的“門當戶對”,見識了。門當是門弟尊貴的象征,傳統(tǒng)建筑門口相對放置的一對石墩或石鼓就是門當,家中地位越高則門當越高,祖上沒有出過官員的百姓家門口不允許放置。戶對是指門上伸出30厘米的磚雕或者木雕,按照主人家的官位和財勢以雙數(shù)設置。古時三品以下官員和普通人家的門上只設兩個,三品官的門上設四個,二品官設六個,一品官設八個,皇宮設九個,意為九鼎之尊。后來演變?yōu)槌烧Z,指男女雙方家庭地位和經濟狀況不相上下,適宜通婚結親。</p> <p class="ql-block">門上的匾很精致,是當時官府送給新科狀元的賀禮。</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前院彰顯徽派建筑特征。</p> <p class="ql-block">院中兩尊石獅歷史悠久,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獅子是瑞祥之物,作為鎮(zhèn)宅神獸有安居祥和之意,與“家和萬事興”的理念不謀而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眼前的“中和堂”氣宇軒昂,是大宅院里最大最豪華的宅弟,徽派建筑的經典元素一覽無余,冬瓜梁,絲瓜柱,三雕圖案華麗秀美。肥梁(梁諧音糧,意為糧食豐收),瘦高柱(瘦高諧音壽高),古徽州人對建筑的審美與吉祥的寓意息息相關。</p> <p class="ql-block">門當是一對云南黑色大理石獅子,已歷經百年,獅背上馱著龍鳳雙鼓很有氣勢。傳說“摸摸獅子頭,一年四季不發(fā)愁”,所以獅子已經變得光滑發(fā)亮。</p> <p class="ql-block">邁過門檻進入,被迎面的一排隔扇組合的儀門擋住,古時候只有官員和有地位的人到來時,儀門才會打開,普通人只能從儀門兩旁出入。</p> <p class="ql-block">這里被稱為官廳,主人接待官員和貴客的地方。中間一幅山水人物畫,兩邊對聯(lián)道:“學道愛人弦歌百里,賦詩見志教誨千秋”,柱上楹聯(lián)為:“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后有良圖唯儉與勤”,都是非常有哲理的對子。</p> <p class="ql-block">天井和廳堂渾然一體,形成共有空間,佩服古人的智慧,不僅用天井可以解決四季照明和通風問題,還可以收集落水。準確說法為“四水歸堂”,雨雪通過天井落入,再經過水道排到自家后院的田園中,”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觀念,深入在經商者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梁上懸掛的“金殿傳臚”匾非常珍貴,是從二甲第一名進士曹文埴家的老宅中淘來的,非此建筑所有。匾的主人曹家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五世一品官家庭,乃魏武帝曹操的后裔嫡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院東西兩側的庭院清新雅致,流觴曲水滋潤著園內的古樹、花蹊,門樓雋秀,壁雕生動,院內各有一座復制的石雕牌坊。牌坊是中華特色建筑文化之一,立體的史書,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忠孝節(jié)義以及歷史紀念所立的建筑物。古代立牌坊是一件極為隆重且極不容易的事情,不是有錢就能建造,必須得到皇帝恩準方可。牌坊的等級可分御制牌坊(國庫出資)、恩榮牌坊(地方出資)、圣旨牌坊(皇帝自己出資)。</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東庭院-輔園</p> <p class="ql-block">“雙壽承恩坊”原牌坊建造于明隆慶年間(1567—1572),因徽商許世積樂善好施留下美名,在他101歲,夫人103歲時,朝廷旌表,封他為“征仕郎晉贈奉直大夫” ,賜建“雙壽承恩坊”。</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西庭院-弼園</p> <p class="ql-block">理學被南宋統(tǒng)治者推崇后,在中國思想界的傳播和影響極深,理學的奠基人程顥、程頤和集大成者朱熹的祖籍都在古徽州的篁(huáng)墩。闕里是孔子的故里,人們認為篁墩可比闕里,漸漸稱古徽州這個地方為"程朱闕里"。弼園中仿制的牌坊叫做“程朱闕里坊”,原來的程朱闕里坊是座紀念性牌坊,有圣旨的字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徽州三雕是歷史悠久的地方傳統(tǒng)雕刻工藝,包括磚雕、木雕、石雕。在大宅院內,三雕精品比比皆是,尤其是磚雕相當精湛,有些甚至是極品、孤品。這些作品給徽商大宅院增添了不少價值,也讓游客產生不虛此行之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門樓是家庭地位和貧富的象征,徽商舍得在這方面花銀子。門樓頂部有挑檐式建筑,門楣上有雙面磚雕,以傳統(tǒng)的吉祥圖畫和二十四孝等為主題,一般刻有紫氣東來、富貴花開等匾額。斗框邊飾有花卉、蝴蝶等圖案。雕花穿越了時空,幾百年前徽商的富裕、愿望與追求,都透過那一磚一石展現(xiàn)出來。</p> <p class="ql-block">十八羅漢造型的磚雕精美絕倫,是明清時代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下圖是為明代的平安門,非常珍貴,鎮(zhèn)院之寶 。特別之處是門梁上有13個奇妙的龕式磚雕門洞,里面的小門可以隨風自動轉向、開啟和關閉,令人驚嘆不已,拍案叫絕。</p> <p class="ql-block">放大看,每個門洞里都有兩扇門,門上有花紋,并能隨風擺動,小門下有雕花圍欄,上有花檐。下面的雕刻都是有典故的,“三顧茅廬”、“七擒孟獲”等等,畫面栩栩如生,這么精致的磚雕非常罕見。為保護文物,門洞后面被固定了,13個小門不再隨風而動。</p> <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0日,徽州三雕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什么三雕只出現(xiàn)在古徽州而不是其他地方? 第一,徽商背井離鄉(xiāng)辛苦做了一輩子生意,為回報桑梓、光宗耀祖,他們在家鄉(xiāng)修祠堂、建宅第、造水口,有足夠的財力和雅趣用于精雕細刻。第二,在"重農抑商"的時代,徽商心態(tài)始終處于壓抑窘境,一方面想借此大興土木之機大肆張揚,但另一方面又限于禮制法規(guī)不得超越限制,只得在細節(jié)方面顯示豪華富貴。第三,自古徽州的能工巧匠就很多,揚州園林、曲阜孔廟大成殿石柱上的雕龍等等均出自徽州匠人之手。有那么多身懷絕技的工匠世代相傳、發(fā)揚光大,才使得三雕藝術日臻完美、登峰造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一棟女眷居住的建筑,主人希望未來的女婿、孫女婿學富五車,金榜題名,所以在門上嵌刻”世科“兩字,也反映出古代女子只能將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丈夫身上。當?shù)厣w房時將窗子做得又小又高,其原因一方面是避免錢財外露被別人看到,另一方面是為了防賊,小偷無法從小窗子進來盜竊?;罩菽腥顺D暝谕?,家中只剩下老人、女人和小孩,那小小的方洞就是可憐的世界之眼了。</p> <p class="ql-block">世科樓為二進,前堂名為退思軒,宋朝王十朋“退思何及矣,未退早須思”的詩意,常被后人命名其居。諸多女眷住在一起往往是非多麻煩多,家中老爺做這塊匾,希望大家不要斤斤計較,三思而后行,互相謙讓,和睦共處。</p> <p class="ql-block">二堂為小姐繡樓,木雕精細,圖案迥異,樓梯窄陡。</p> <p class="ql-block">講解員說,古時候徽州女孩6~7歲開始裹小腳,大戶人家的女兒必須上樓,不能沾地氣,否則會將福氣帶走,直到出嫁當天才能下樓。她們只能在天井旁邊聽風看雨發(fā)發(fā)呆。民間有句話,"裹小腳一雙,眼淚流一缸",這種束縛中國女性的封建惡習實在太罪惡了!清朝政府被推翻后,孫中山正式下令禁止纏足。在男女平等的時代,觸碰女性被裹小腳那不堪回首的往事,真是氣憤不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中和堂為中軸線,兩邊組合建造了很多廳堂,分別有著不同的主題?;罩莸膹d堂都有匾額,畫卷、對聯(lián),擺放花瓶、鏡子、瓷器、盆景等等,雖然這里有些物件缺失,仍精彩紛呈,內涵博大。</p> <p class="ql-block">廳堂框架以上好的楠木為主料,不描漆畫,不施粉黛,以本色示人。扇門、掛落、飛罩等憑雕刻取勝,畫面唯美。</p> <p class="ql-block">給長輩請安奉早茶的廳堂。</p> <p class="ql-block">廳堂的儀門。</p> <p class="ql-block">家中男人用膳的廳堂。6~7歲以上未出嫁的小姐在閨樓上面吃飯,其它女眷擠在另外一個小房間里用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無論窮富,徽州老宅中都有兩張半圓桌,平時分別倚墻擺放。以前徽州男人常年在外經商,女人獨自在家時只使用半張桌子,若有客人來訪,看到分開的半張桌子時,知道這家男主人不在,就不會逗留。等到男人回家時,桌子才合二為一,寓意團圓。外出的男人中,有人一去經年,衣錦還鄉(xiāng);有人發(fā)財后在外地夜夜笙歌,又生兒育女;還有人窮困潦倒,客死他鄉(xiāng)。無論男人回不回來,女人都像家中雕刻的磚花木花,一直癡心守望,從青絲到白發(fā),凄美無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徽派古建筑中,三間屋的“天井”設在廳前,四合屋的“天井”設在廳中。</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家族聚集居住的徽州,房屋棟棟相連,防火很重要。除了設置具有防火功能的馬頭墻,宅院內盛水的水缸和石方也隨處可見。</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古董擺件:呂洞賓的弟子劉海雕像,底座上有只三腳金蟬,寓意發(fā)財、富貴。</p> <p class="ql-block">字畫都是陸續(xù)從民間搜集而來,格調高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冷板凳:地位低和沒錢的人到有錢人家求助,只能坐在長條板凳上等候,沒有桌子也就是沒有茶水招待,這是主人不愿見客的表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徽州老屋無宅不雕花,富商家中更是華美精湛雕刻的殿堂,處處展示著虛實與層次的風采。大宅院1萬4千處雕刻作品中,木雕數(shù)量占多數(shù),每幅木雕都是經典故事,令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寓意加官進爵的木雕,扇形木雕下面就是書桌,男孩子讀書的地方,家長用這樣的雕畫激勵子孫,定要金榜題名。</p> <p class="ql-block">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當中,主要分為士農工商四種公民等級,即學士、農民、工匠、商賈,其中商人地位最低?;罩荽蠖鄶?shù)人的選擇是非士即商,第一代經商,第二代入仕,讓有學習潛質的男孩專心讀書考取功名,讓其它男孩外出經商賺錢,一直是徽商家庭的傳統(tǒng)。這套生存方式會進行一種循環(huán),以商養(yǎng)文,以文入仕,以仕拓商。也許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價值觀念,才能在官商兩途都人才輩出,這就是徽商的立身之道。</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一處木雕紋飾的細拍,朱漆,鍍金,依稀可見當年興盛時的繁華。</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這間廳堂里的木雕最為精致,而且是雙面雕刻,玲瓏剔透,巧奪天工。</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三百多年歷史的紅木雕床,典雅精致,立體感極強。</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小巧秀氣的過街樓。</p> 庭院深深深幾許。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家中的風水柱,可以辟邪保平安。</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明清時代徽商大宅在家庭中設戲臺較為普遍,請得起或者養(yǎng)得起戲班子的人家肯定富甲一方。</p> <p class="ql-block">高高的觀戲樓對面是表演的戲臺,后面的龕臺是供奉祖先牌位的修德堂。在地面修建了一間方形香爐,其頂稍稍高出,這樣就不會有人在正前方看戲,也就不會影響祖先看戲的視線。而且,過去是以聽戲為主,主人貴客坐在觀戲樓兩側,不正面看戲才顯得身份高貴。這種設計,非常委婉。</p> 普通賓客在下面看戲。 戲臺后面一層是更衣室,演員住在樓上。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鐘樓:大戶人家早上敲鐘呼喚家人起床。</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鼓樓:晚上敲鼓催促家人睡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管是徘徊于庭院、穿行在回廊,還是登樓眺望,總有美景伴隨在身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狀元坊</p><p class="ql-block">方形牌坊,四面分別刻著狀元、榜眼、探花、解元,記載著當年對科舉考試的重視和希望考取功名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自隋朝605年開始,再到清朝光緒年間的1905年最后一次考試為止,共經歷了1千3百多年?;罩莸目婆e考試成就顯赫,明清時期新科狀元的數(shù)量在全國名列前茅。</p> <p class="ql-block">狀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xiāng)試(省里的考試)第一稱解元,會試(京城的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皇宮金殿上的考試)第一稱狀元。在“學而優(yōu)則仕”的年代,封建社會文人都把科舉考試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笆旰盁o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勵多少學子臥薪嘗膽、懸梁刺股、死鉆八股、勇跳龍門。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為科名中最高榮譽。</p> 榜眼:科舉時代對殿試第二名的美稱。 探花:科舉時代對殿試第三名的美稱。 解元:鄉(xiāng)試(省里的考試)第一。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元橋也稱廊橋,主人建橋是希望子孫后代科舉連中三元。解元、會元和狀元合稱三元,古代科舉考試每三年才舉辦一次,三年中只產生一名狀元,可見考中狀元極為不易。科舉制度下層層考試造就出來的"鼎甲"人物,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徽式風格的后花園俊朗大氣,水上露臺是原主人寫字作畫的地方,水池、假山和亭閣橋榭共同營造出賞心悅目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池水中矗立著一根圖騰柱,寓意可威鎮(zhèn)東西南北四個方向。</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大宅院中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達30余棵,傲世生香,與建筑互相印證,追古述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跟著導游瀏覽之后,自己又安靜地參觀了一遍,時光倒流、一眼百年之感。曾經讀過《紅頂商人胡雪巖》一書,他的經商理念依然為今人津津樂道。幾百年來,徽州人憑借著勤勞與智慧,走出大山,夾縫中求生存,成為商界勁旅。在“士農工商”的封建社會,徽商好儒學,“賈而好儒”是他們對文化的精神訴求,從這座大宅院中,處處能讀到積淀的文化底蘊與儒雅。而今,徽商曾經的榮耀與顯赫早已成為過眼煙云,但流淌的故事和留下的建筑卻令人回味無窮。</p> <p class="ql-block">徽派建筑是漢族傳統(tǒng)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歷來為中外建筑大師所推崇。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總結為:”肥梁瘦柱內天井,粉壁黛瓦馬頭墻“?;丈檀笤翰幌窬┏谴髴羧思业母∧前銓挸ㄙF氣,也不似蘇州古建筑的小家碧玉,而是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在凝重間流露親切,在內斂中彰顯奢華,是寶貴的歷史遺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