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p id="0FE24PN0">很久以前,曾經在中央電視臺上看到一個節(jié)目,老舍的兒子作家舒乙回憶他的祖父,一個清朝神機營的滿族軍人,在庚子之亂中,守衛(wèi)北京的悲壯故事。</h3></br><p id="0FE24PN2">舒乙說那些清朝的軍人,大部分都是用的大刀長矛和弓箭,他的祖父武器稍好,使用的是抬槍,一種落后的黑火藥武器,有兩個人操作,射擊速度極慢,由于每次射擊的時候,都要把火藥從槍口倒入,總難免會灑出一些來,結果戰(zhàn)斗的久了,周圍到處都是散落的黑火藥,最后不幸被一顆流彈引燃,導致他的祖父被黑火藥燒傷。</h3></br><h3><a data-href="//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1%2F1205%2Fb57fc678j00r3mdns000ld200cz008yg00it00cy.jpg&thumbnail=750x2147483647&quality=85&type=jpg" href="#">
</h3></br><p id="0FE24PN6">面對洋槍洋炮的八國聯(lián)軍,<a href="https://news.163.com/news/search?keyword=%E6%B8%85%E5%86%9B">清軍</a>將士,并不是作戰(zhàn)不勇敢,實在是器不如人,最終空有一腔熱血,卻始終難以報國。當時我看完后不勝唏噓,深感落后就要挨打,這個道理實在是太重要了。</h3></br><p id="0FE24PN8">實際上不僅僅是我,大多數(shù)的中國人,對整個滿清晚期軍事上一敗再敗的認識,都是歸結于武器落后,但是最近我才發(fā)現(xiàn),<strong>這純粹是胡扯。</strong></h3></br><p id="0FE24PNA">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我最近發(fā)現(xiàn)在美國著名的春田兵工廠的博物館里,有一挺諾頓菲爾特速射機關槍,上面寫著:“英吉利,諾頓菲爾特,敬贈李中堂”。旁邊的說明寫著,此槍在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略天津時繳獲,此戰(zhàn)役中共繳獲清軍上百把這種機槍。</h3></br><h3><a data-href="//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1%2F1205%2Fa87667a7j00r3mdns0016d200k000dvg00it00d1.jpg&thumbnail=750x2147483647&quality=85&type=jpg" href="#">
</h3></br><p id="0FE24PNG">當時我看到這里,腦袋嗡的一下就響了起來?!笆裁垂?!清軍居然還有機槍!而且在一次戰(zhàn)斗中居然被人繳獲了上百把!不是說好了他們只有大刀長矛的嗎?!”</h3></br><p id="0FE24PNI">在這個刺激下,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特別是西方的資料。結果我發(fā)現(xiàn),關于晚晴清軍真相,我們所知道的一切,都不是事實。</h3></br><p id="0FE24PNK">我記得有一段時間,興起了一陣學習曾國藩的熱潮,其中關于曾國藩的帶兵打仗,有一個很奇怪的事兒,就是所謂的結硬陣,打呆仗,所有的書,都把這事兒升到了一個道德高度,意思是做事要踏踏實實,不要想投機取巧。</h3></br><p id="0FE24PNM">曾國藩的這種戰(zhàn)術,說白了,就是每到一個地方士兵就立刻挖戰(zhàn)壕,然后全部進入戰(zhàn)壕中,不論是攻城還是野戰(zhàn),他都是這一招。而且每每以兩三萬人的兵力,包圍和全殲對方幾十萬人。</h3></br><p id="0FE24PNO">這事兒看得我一頭霧水,當時我就在想,拿著大刀長矛的清軍,自己跳到戰(zhàn)壕里頭,如果<a href="https://news.163.com/news/search?keyword=%E5%A4%AA%E5%B9%B3%E5%86%9B">太平軍</a>沖了過來,居高臨下,從戰(zhàn)壕上頭用長矛刺他們,石頭砸他們,這不是送死嗎?怎么可能逢戰(zhàn)必勝呢?</h3></br><p id="0FE24PNQ">呵呵,原來我們上當了。曾國藩的軍隊中,沒有冷兵器,全部都裝備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步槍和火炮。我再強調一遍,你沒有看錯,沒有冷兵器,全部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步槍和火炮。</h3></br><p id="0FE24PNS">事實上,曾國藩起兵后不久,就發(fā)現(xiàn)他們處于兵力上的弱勢,而且未經嚴格訓練的,臨時募集來的鄉(xiāng)勇,在殘酷的肉搏戰(zhàn)中,根本不是身經百戰(zhàn)的太平軍的對手。</h3></br><p id="0FE24PNU">就在這時,受李鴻章雇傭的華爾的洋槍隊,在戰(zhàn)場上的杰出表現(xiàn)啟發(fā),曾國藩做出了一個決定,募集了大筆的資金,購買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發(fā)射米尼彈的前裝線膛步槍,12磅野戰(zhàn)滑膛炮,在主力部隊中,徹底淘汰了冷兵器。</h3></br><p id="0FE24PO0">這些武器是一個什么水平呢?就是<strong>美國內戰(zhàn)中,北軍的標準裝備。</strong>前裝線膛步槍,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由于它的槍膛內有來復線,所以射擊的準確性大幅度提高。</h3></br><p id="0FE24PO2">而米尼彈,是當時一個劃時代的發(fā)明,和當時的球型子彈不同,這是一種圓錐形的子彈,后面有一個凹腔,里面有一個木塞,射擊時,在火藥的作用下,木塞向前推動,使凹腔完全契合膛線,讓射出后的子彈高速旋轉,距離更遠,在500米的距離上依然有準確的殺傷力!</h3></br><p id="0FE24PO4">而在此前使用火繩槍和燧發(fā)槍的球形子彈,子彈最多在50米內會保持直線運動,超過了50米,就不知道會飛到哪兒去了,全無殺傷力,所以曾國藩的湘軍,面對手持舊式火槍的太平軍,在武器上形成了代差。</h3></br><p id="0FE24PO6"><strong>而一只完全是由現(xiàn)代步槍和火炮組成的軍隊,該怎么打仗?當然是挖戰(zhàn)壕了!</strong>所以曾國藩是戰(zhàn)壕戰(zhàn)的發(fā)明者,西方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曾國藩哪里是打呆仗?他是超級聰明的,西方人要50年以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才明白了這個道理。</h3></br><p id="0FE24PO8">由于在平定太平天國的戰(zhàn)斗中,享受了武器優(yōu)勢帶來的好處,曾國藩,李鴻章,<a href="https://news.163.com/news/search?keyword=%E5%B7%A6%E5%AE%97%E6%A3%A0">左宗棠</a>等人,極度迷信武器的優(yōu)勢,而且成了清軍內部的共識。</h3></br><h3><a data-href="//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1%2F1205%2F18bd0b48j00r3mdns000td200dk009dg00it00cz.jpg&thumbnail=750x2147483647&quality=85&type=jpg" href="#">
</h3></br><p id="0FE24POC">當時世界上只要有先進武器一發(fā)展出來,清軍就積極購買。</h3></br><p id="0FE24POE">比如美國人發(fā)明的斯潘賽彈倉步槍,在美國的南北戰(zhàn)爭中,北軍嫌該槍貴,并沒有大量裝備,但是左宗棠一看到該槍,立刻拍板,大量購買。又比如加特林機關槍,清軍比美軍更早開始大量使用。</h3></br><p id="0FE24POG">在左宗棠平定回亂,收復新疆的過程中,清軍的主力部隊,裝備的是被稱作七連珠的斯潘塞彈倉步槍,被稱為排槍的加特林機槍,后膛野戰(zhàn)炮。</h3></br><h3><a data-href="//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1%2F1205%2Fb98b21dbj00r3mdns000wd200dp008kg00it00bq.jpg&thumbnail=750x2147483647&quality=85&type=jpg" href="#">
</h3></br><p id="0FE24POK">大家知道,回民的<a href="https://news.163.com/news/search?keyword=%E9%AA%91%E5%85%B5">騎兵</a>是相當厲害的,紅軍的西路軍就是被回民的騎兵打垮的。但是左宗棠的軍隊,裝備遠遠好于西征的紅軍,他們不像西征的紅軍那樣缺乏彈藥,面對回民騎兵的沖鋒,他們使用的加特林機關槍和斯潘賽彈倉步槍的彈幕回擊,所以一路摧枯拉朽,輕松的就平定了西北叛亂。</h3></br><p id="0FE24POM">不僅僅如此,在收復新疆的戰(zhàn)役中,英國軍官羅杰注意到,新疆阿古特的叛亂軍隊,雖然得到了英國上萬只的單發(fā)步槍支援,但是在和左宗棠的軍隊作戰(zhàn)時,完全被對方的后膛野戰(zhàn)火炮,加特林機槍和彈倉步槍壓制的無法抬頭,一觸即潰。以至于他認為,即使當時的英國軍隊的裝備也不如左宗棠的西征軍。</h3></br><p id="0FE24POO">不僅僅在內戰(zhàn)中如此,即使在外戰(zhàn)中,清軍也擁有了火力優(yōu)勢,根據(jù)法軍在中法戰(zhàn)爭中的報告,鎮(zhèn)南關戰(zhàn)役里,裝備擊針后裝單發(fā)夏斯波步槍的法軍,在戰(zhàn)斗中遭遇了馮子材指揮的王牌部隊,該部隊全部是用連發(fā)步槍和加特林機關槍組成的,對法軍擁有絕對的火力優(yōu)勢,導致法軍大敗。</h3></br><p id="0FE24POQ">看到這里,你會不會驚訝得合不上嘴?是的,這和我們通常被告知的歷史完全不同。由于受到使用先進武器獲得了一連串勝利的刺激,清軍不僅僅大量購買外國的先進武器,也開始了仿制的過程,這就是所謂的洋務運動。</h3></br><p id="0FE24POS">實際上到了1895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前,清軍已經完成了陸軍的現(xiàn)代化改裝,全部都開始裝備最先進的現(xiàn)代化武器,其水平不亞于歐洲列強,海軍擁有了當時亞洲最先進的兩艘7000噸級的戰(zhàn)艦,定遠號和鎮(zhèn)遠號,號稱亞洲第一。你要知道,中國直到去年才再次造出了比這更大的戰(zhàn)艦,萬噸級的驅逐艦。</h3></br><p id="0FE24POU">在清軍依靠先進武器,結束了內戰(zhàn)以后,清帝國進入了休養(yǎng)生息,經濟獲得了極大的發(fā)展,以至于到1895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前,清帝國一度出現(xiàn)了中興的可能。</h3></br><p id="0FE24PP0"><strong>那么清軍的武器這么先進,為什么我們大多數(shù)人,甚至包括同時代的很多人,都認為清軍的武器落后呢?</strong></h3></br><p id="0FE24PP2">造成這種印象的人,恰恰是那些擁有大量先進武器的洋務派大臣們。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在給朝廷的奏折里,都是夸大對方武器的優(yōu)勢,不提自己武器的能力,因為這樣才能從朝廷要到錢。</h3></br><p id="0FE24PP4">因為靠武器的優(yōu)勢打贏了仗,并不能凸顯自己的能力,所以他們在每一次的勝利奏折中,都把自己描繪成以弱勝強,以劣勝優(yōu)。甚至故意瞞報實際的戰(zhàn)場情形。</h3></br><h3><a data-href="//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1%2F1205%2Fad31a5baj00r3mdns000vd000dj0096g.jpg&thumbnail=750x2147483647&quality=85&type=jpg" href="#">
</h3></br><p id="0FE24PP8"><strong>所以在這一時期,中國的資料檔案和西方的資料檔案,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湘軍淮軍的實際裝備情況,和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認知是有很大的差別的。</strong></h3></br><p id="0FE24PPA">實際上,舒乙先生講的那個故事,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庚子之亂時,榮祿手下守衛(wèi)京城的武衛(wèi)軍,守衛(wèi)天津的聶士成的武毅軍,是全部的德械裝備,德式訓練。他們裝備的是毛瑟1871和1884單發(fā)和彈倉步槍,每一軍都擁有上百門現(xiàn)代火炮,兩挺馬克西姆機槍,上百挺被稱為排槍的諾頓菲爾特速射機槍,即使是同時駐守在京城,裝備最差的甘軍董福祥部,裝備的也是馬蒂尼亨利步槍,是當時英軍的制式裝備。</h3></br><p id="0FE24PPC">所以,舒乙先生的故事,顯然是他作為小說家杜撰的。清軍在甲午戰(zhàn)爭以前,就不再用什么抬槍之類的東西了,沒人會拿自己的命去開玩笑。</h3></br><p id="0FE24PPE">那么你也許會問了,既然這個時候的湘軍和淮軍已經都達到了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為什么會在甲午戰(zhàn)爭中敗得一踏涂地?在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時候,又如此的不堪一擊呢?</h3></br><p id="0FE24PPG"><strong>武器從來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人和制度才是一切的關鍵。</strong></h3></br><p id="0FE24PPI">1860年,北京到天津之間的平原上,效忠清廷的蒙古王爺僧格林心,看著前面排成整齊方陣的8000英法聯(lián)軍,他決定今天要給他們點好看。雖然在不久之前的幾次接觸戰(zhàn)斗中,他吃了一點小虧。但是,他相信在今天的戰(zhàn)斗中,能徹底擊潰英法聯(lián)軍。</h3></br><p id="0FE24PPK">因為之前他的部隊還沒有集結完畢,他的核心部隊,一萬多蒙古騎兵,外加一萬多支援的八旗和綠營騎兵今天都已經集結完畢了,還有兩萬步兵在背后支援。</h3></br><h3><a data-href="//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1%2F1205%2Fcac63f79j00r3mdnt001hd000dq00dlg.jpg&thumbnail=750x2147483647&quality=85&type=jpg" href="#">
</h3></br><p id="0FE24PPO">他把他的騎兵分成了五列,前面兩列是手持長矛的破陣騎兵,后面三列是裝備弓箭的弓騎兵。他的戰(zhàn)法說起來很簡單,手持長矛的破陣騎兵排成緊密的隊形,和后面的裝備弓箭的騎射兵間隔30米,然后一起沖鋒。</h3></br><p id="0FE24PPQ">當前方的騎兵距離敵陣百步之遙的時候,后方間隔30米的弓騎兵以45度角,一起發(fā)箭,密集的箭雨越過前方騎兵的頭頂,射向敵陣,干擾敵陣用火槍射擊前方的持矛騎兵,就在對方躲避箭雨之際,持矛騎兵已經沖到面前,直接沖破方陣,后面的弓騎兵,抽出馬刀,砍殺潰散的敵兵,他就是用這個辦法連破了北伐的太平軍十幾個大陣,殺得他們片甲不留。</h3></br><p id="0FE24PPS">按照他的估計,英法聯(lián)軍的火炮,會在500到200米的距離上,殺傷他一千多名騎兵,然后沖到一百米左右的時候,敵人的排槍射擊,可能會打倒他一兩千名騎兵,但是他們只有一次射擊機會,剩下他的一萬多騎兵就可以沖入大陣,殺他們個片甲不留了。</h3></br><p id="0FE24PPU">于是他揮動了黃旗,兩萬多騎兵同時發(fā)動了沖鋒,但是,出乎他意料的事情發(fā)生了,敵人的火槍兵,不是在一百米左右才開始射擊,是在四五百米外就開始了齊射,他不知道英法聯(lián)軍使用的并不是老式的滑膛槍,而是先進的線膛槍和米尼彈。而且由于使用了火帽技術,裝填速度加快,每次齊射的間隔只有七八秒鐘。這意味著他的騎兵沖到對方陣前,要遭遇對方十幾輪齊射,而不是想象中的一兩輪齊射。</h3></br><p id="0FE24PQ0">那一天,所有的持矛騎兵都還沒有沖到對方陣前,全部被射落下馬,而剩下的弓騎兵,面對著對方的刺刀陣,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紛紛被對方刺落和射落馬下。</h3></br><p id="0FE24PQ2">當日清軍大敗,折損了將近兩萬人,而英法聯(lián)軍只損失了幾十個人。僧格林沁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將是清軍歷史上,最后一個發(fā)動全線沖鋒的將領,<strong>從此以后,清軍將徹底放棄沖鋒戰(zhàn)術,沒人再會拼命。</strong></h3></br><p id="0FE24PQ4">于是北京洞開,圓明園被燒,咸豐皇帝跑到熱河病死,兩宮皇太后掌權。所有的大臣都把戰(zhàn)敗的責任,全推給了僧格林沁,他被擄去了一切封號,雖然保留了欽差大臣,但從風光無限,到從此不再受朝廷待見,一切都是因為他失去了他自己的軍隊,蒙古騎兵。后來不久,他被強迫用他的殘存騎兵,去進行一項不可能的任務,最后戰(zhàn)死在沙場。</h3></br><p id="0FE24PQ6">這一切被湘軍和淮軍的將領看在眼里,他們知道,如果他們失去了軍隊,他們的下場可能還比不上僧格林沁,畢竟僧格林沁,和清朝王室之間,還有血緣關系。</h3></br><p id="0FE24PQ8">事實上客觀的說,戰(zhàn)敗并不應該指責僧格林沁,英法聯(lián)軍一路逼向北京,如果僧格林沁連試都不試一試,那還不如直接投降算了,難道讓他那些全部都是使用冷兵器的騎兵,放棄機動性優(yōu)勢,去守城嗎?事實上,僧格林沁是負責任的,這是他的唯一選擇,至于勝敗,當時雙方沒人可以預測。</h3></br><h3><a data-href="//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1%2F1205%2F482ded91j00r3mdnt000dd000a70072g.jpg&thumbnail=750x2147483647&quality=85&type=jpg" href="#">
</h3></br><p id="0FE24PQC">于是,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誕生了。湘軍和淮軍不沖鋒,不肉搏,他們全憑購買先進的武器,利用優(yōu)勢的火力去殺傷敵人,力保部隊不損失,因為這是他們在朝廷中,賴以立身的根本。</h3></br><p id="0FE24PQE">這樣他們和朝廷就形成了奇怪的關系,兩者利益之間有相同點,但也有不同點,作為清朝王室,八旗軍和綠營已經完全失去了戰(zhàn)斗力,蒙古軍也已經被英法聯(lián)軍消滅,只有依靠漢族的湘軍和淮軍。但在政治上,清朝王室依然享有道德上的正統(tǒng)。</h3></br><p id="0FE24PQG">他們希望給這些漢族大臣高官厚爵,讓這些漢族大臣,利用他們的軍隊,來無條件的為清朝王室效忠,而<strong>對于這些漢族大臣來說,一方面要為清廷盡力,一方面又不能失去軍隊,如果失去了軍隊,就不再會被朝廷重用,所以他們的軍隊只能是被有條件的使用。</strong></h3></br><p id="0FE24PQI">帝國從此不再是一個整體,而是成為了諸多的利益集團共同把持的對象,王室和漢族大臣,是一種互相利用,又互相博弈的關系。</h3></br><p id="0FE24PQK">所以,湘軍淮軍的不沖鋒,不肉搏的火力戰(zhàn)模式,是這場博弈的平衡點,漢族大臣為清廷盡力,只能做到這個地步,不能多也不能少。</h3></br><p id="0FE24PQM">在1895年以前,清廷面臨的對手,無論是太平天國,捻軍,回民叛亂,新疆的分裂勢力,在武器裝備,組織能力上,和湘軍淮軍都有代差,所以擁有先進武器的清軍,利用這種奇怪的火力戰(zhàn),足以戰(zhàn)勝對手,所以直到1895年的甲午戰(zhàn)爭之前,帝國靠這種微妙的平衡,軍事上一路所向披靡,國力也逐漸恢復,甚至一度出現(xiàn)了復興的跡象。</h3></br><p id="0FE24PQO">但是日本對朝鮮的侵略,打破了這個平衡。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后,國家實力急速發(fā)展,他的軍隊,和李鴻章的淮軍,是一個水平的,不存在代差。</h3></br><p id="0FE24PQQ">所以在朝鮮戰(zhàn)場,清軍,更準確的說是淮軍,還是用他的老辦法,火力戰(zhàn)去對付日本人就行不通了。日本人在裝備水平方面比淮軍略低,但是也相差不大,在平壤城下,日本人發(fā)現(xiàn)和清軍守將葉志超的部隊對轟對射不分高低,而且彈藥不如對方充足以后,為了奪取勝利,他們跳出了戰(zhàn)壕,發(fā)起了白刃沖鋒。</h3></br><p id="0FE24PQS">這個時候葉志超突然懵了,對于裝備相當?shù)膶κ?,火力?zhàn)阻止不了對方,這時,他面臨一個兩難的選擇,要不要和對方展開白刃戰(zhàn)?如果展開白刃戰(zhàn),必然會造成部隊的重大損失,打贏了,有利于清室,但是兵死多了,不利于李鴻章李大人,而他這個官名義上是清朝的官,實際上是來自于李鴻章李大人的推薦,并不是來自于清朝王室。</h3></br><p id="0FE24PQU">葉志超是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所以他肯定不怕死,但是他不能辜負有提拔之恩的李大人,他要為李大人著想。</h3></br><p id="0FE24PR0">所以再三衡量之下,葉志超決定跑,他要保全部隊,這是李大人的本錢,于是他帶著部隊,連跑了三天三夜跑回了鴨綠江,雖然損失了幾千人,但大部分人他都帶了回來。</h3></br><p id="0FE24PR2">隨后的一系列戰(zhàn)役,都是平壤戰(zhàn)役的翻版。每一個淮軍將領,打火力戰(zhàn)都可以,<strong>但是面對日軍的白刃沖鋒時,都面臨著一個選擇,要不要拼命?愿不愿意付出大量傷亡?而他們最終,都會做出和葉志超相同的選擇。</strong></h3></br><p id="0FE24PR4">這讓淮軍中的德國教官,感到很奇怪,因為雙方互相炮擊,對射的時候,淮軍的將領都表現(xiàn)的英勇無比,面對紛飛的炮彈和槍林彈雨,表現(xiàn)得毫無畏懼。但是只要日軍一發(fā)動白刃沖鋒,淮軍的將領就像變了一個人,立刻讓部隊撤退,甚至丟盔卸甲,只要人員保齊就好。</h3></br><p id="0FE24PR6">淮軍是受過德國訓練,有白刃戰(zhàn)能力的,但往往是士兵想戰(zhàn),軍官讓撤,這讓德國教官百思不得其解,因為他們不理解,淮軍和清廷,這兩個利益集團之間,是有一個無形的契約的,對于淮軍來說,打仗可以,但拼命不行,部隊損耗大了也不行,沒命無法做官,損耗大了部隊被裁,結果也不能做官。</h3></br><p id="0FE24PR8">所以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很奇怪的事實,在甲午戰(zhàn)爭中,日軍攻城略地,繳獲無數(shù),但是清軍陸軍卻鮮有傷亡,你可以看看所有的歷史,除了提到平壤戰(zhàn)役以外,幾乎沒有提到任何像樣的陸上戰(zhàn)役。</h3></br><p id="0FE24PRA">隨后的一個怪現(xiàn)象就是,雖然海軍敗了,但陸軍還有很強的實力,如果上下一心,是可以挽回敗局的,但是李大人已經不想戰(zhàn)了,因為李大人這個時候已經明白,這個對手和以前的敵人不同,要打贏這場仗,必須要拼命,自己的北洋水師已經賠進去了,剩下的淮軍陸軍必須保全,都拿來和日本人拼,這不在李大人和淮軍集團的考慮范圍內,因為拼完了命,他們并不能得到比現(xiàn)在更多的東西,甚至將失去一切,僧格林沁就是前車之鑒。</h3></br><p id="0FE24PRC"><strong>想戰(zhàn)的光緒帝沒有能戰(zhàn)的兵,能戰(zhàn)的李大人和淮軍卻不想打了,他們要保存實力,這是他們自己安危的關鍵。</strong></h3></br><p id="0FE24PRE">所以最后只能認輸講和,于是自然是李大人去和日本人談,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讓帝國重新恢復到利益的平衡。</h3></br><p id="0FE24PRG">所以,甲午戰(zhàn)爭撕掉了清帝國最后的遮羞布,讓它的弱點暴露無遺。表面上它是一個強大的國家政權,實際上卻是由一個個各謀私利的集團組成,所以不管它的軍事裝備在當時是多么的先進,一旦打到了它的痛點,它立刻就土崩瓦解。</h3></br><p id="0FE24PRI">實際上這一點也值得今天的中國人深思,在中國日漸強盛的今天,會不會有像清帝國晚期那樣,很多只謀私利的利益集團,把持著國家,全靠利益的平衡和互相輸送,勉強維持,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脆弱不堪?</h3></br><p id="0FE24PRK">一旦外來的威脅,打破這個平衡,它就會像紙糊的大象一樣,一點就穿。</h3></br><p id="0FE24PRM">當然我們無從得知,但愿歷史不要重演,中國能真正繁榮昌盛,成為世界的領導者!</h3></br><p id="0FE24PRO"><strong>甲午之敗,并不是武器落后,本質上是清廷無信,淮軍無義,是國家制度之敗。而庚子之戰(zhàn),也和武器無關,則是由于清廷的自私,民眾的愚昧,是人的失敗。</strong></h3></br><p id="0FE24PRQ">西征前夜,左宗棠題筆給朝廷寫信,他想要購買這些東西:</h3></br>“以簡器論,炮以布羅斯所制之后膛螺絲開花大炮為最勝,槍以后膛七響為最勝。從前西人舊式槍炮本已精工,近改用螺絲內膛,后圓前銳,注藥之子又極合用,較其舊式光膛圓子更為精妙,故致遠取勝勝于舊式。近又改用后膛進子之法,進口大而出口翻小。如布國新制大炮及后膛七響洋槍,則極槍炮能事,無以復加?!?lt;p id="0FE24PRT">這個奏折,記錄在他給總理衙門的要錢信里。這個所謂的布羅斯就是普魯士,后膛螺絲,指的是炮內有膛線的后膛炮,后膛七響槍,是德雷賽擊針槍最新改良版,也有人說是毛瑟槍,當時德國人自己都還沒開始裝備。</h3></br><p id="0FE24PRV">左宗棠怎么知道這些東西的呢?因為他看見了李鴻章買了一大堆回來,根據(jù)現(xiàn)在的歷史學者(德)喬偉,(中)李喜所,劉曉琴合著的《德國克魯伯與晚清軍事的現(xiàn)代化》記載,李鴻章在1868年,購買了德國克虜伯四磅后門鋼炮114門裝備部隊。</h3></br><p id="0FE24PS1">1873年又購買了一批克虜伯150毫米,120毫米和這種四磅后門鋼炮,完成了淮軍火炮的現(xiàn)代化改裝,比大部分的歐洲列強都早。</h3></br><h3><a data-href="//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1%2F1205%2F77aea029j00r3mdnt0020d000hs00b7g.jpg&thumbnail=750x2147483647&quality=85&type=jpg" href="#">
</h3></br><p id="0FE24PS3"><strong>淮 軍</strong></h3></br><p id="0FE24PS5">根據(jù)這本書的記載,截至甲午戰(zhàn)爭以前,清朝一共向克虜伯公司購買了兩千門各類火炮,實際上,這只是清朝外購火炮的一小部分。清朝外購火炮的規(guī)模非常大,因為除了德國,清朝還向英國的阿姆斯特朗公司和法國哈奇斯開公司購買。</h3></br><p id="0FE24PS7">恭親王看了左宗棠信,著急的亂摳頭皮,卻沒有辦法,朝廷派他去平回亂,可是卻沒有錢給他改善裝備。</h3></br><p id="0FE24PS9">于是恭親王給左宗棠回了一封信,大意是朝廷現(xiàn)在沒有這么多錢,如果你著急的話,要不你想辦法先問洋人借點?到時候朝廷替你還。</h3></br><p id="0FE24PSB">根據(jù)馬寅初先生的著作《匯豐銀行》記載,成立于1865年的上海匯豐洋行,最喜歡做清朝以關稅擔保,然后借錢給清朝政府采購軍火的生意。</h3></br><p id="0FE24PSD">于是左宗棠就寫了一封信給紅頂商人胡雪巖,讓他去想辦法。于是胡雪巖就幫左宗棠去匯豐銀行借了一大筆錢,又請英國人赫德掌管的海關做了擔保,然后去找德國人的信義洋行和瑞昌洋行,一聽說馬上要貨,兩家洋行都攤攤手,生產任務都排滿了,得先供人家李鴻章的淮軍,一時顧不上左大人的訂單,畢竟別人先給的錢!</h3></br><h3><a data-href="//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1%2F1205%2Fcf2fd36dj00r3mdnt000jd0008800asg.jpg&thumbnail=750x2147483647&quality=85&type=jpg" href="#">
</h3></br><p id="0FE24PSI"><strong>胡雪巖</strong></h3></br><p id="0FE24PSK">于是胡雪巖急得滿頭是汗,左大人說了,后膛炮,七響槍缺一不可,而且七響槍更是生死攸關的大事兒,必須要買到,這可如何是好?</h3></br><p id="0FE24PSM">為什么左宗棠這么著急的要買七響槍呢,這話要退回幾年前說起,清廷剛平了太平天國,捻軍卻越鬧越兇, 還殺了欽差大臣僧格林沁,于是清廷緊急調動湘軍淮軍助剿 。</h3></br><p id="0FE24PSO">根據(jù)1872年內務府大字鉛印版《剿平捻匪方略》1958年《捻軍史料叢刊》,1939年羅爾綱《淮軍制》《捻軍的運動戰(zhàn)》介紹,捻軍全部是騎兵,來去如風,所到之地,燒殺劫掠,但是卻不久留,一旦被包圍,就分散突破,然后在一個較遠的地方再集結。</h3></br><p id="0FE24PSQ">而湘軍和淮軍卻是以步兵為主,而且兵力較少,對付騎兵只能采用步步為營的拉大網(wǎng)包圍戰(zhàn)術。但是左宗棠的部隊,主要還是在使用林明頓1853來復線前膛槍,雖然配有米尼彈,但是因為射擊速度較慢,必須保持大陣,不能分散追敵,否則會被捻軍騎兵反擊消滅。</h3></br><p id="0FE24PSS">而反觀淮軍,因為裝備了德雷賽后裝擊針槍,射擊速度奇快,小股步兵也可以迎戰(zhàn)大隊騎兵,讓左宗棠印象深刻。</h3></br><p id="0FE24PSU">根據(jù)美國人W.L.貝爾斯的記載,左李倆人關系不好,因為曾國藩李鴻章曾經謊報小勝為大勝,被左宗棠揭穿。</h3></br><p id="0FE24PT0">當然,其實大家都有謊報和吃空餉的行為,但是這事兒發(fā)生的時候,左宗棠還沒有統(tǒng)兵,所以不明白曾李的苦處。</h3></br><p id="0FE24PT2">左宗棠從武漢出發(fā),準備前往甘陜平定回亂,收復新疆的時候,他給朝廷的奏折是這樣寫的:</h3></br>“傳聞賊蹤蔓延甚廣,萬騎縱橫,鄂、陜官軍均不得手。臣于二十六日相度營地。暫于漢口鎮(zhèn)北橋口地方安扎六營。二十八日入駐新營,一面飛催劉典迅速選募成軍,來鄂會隊。并增調各營,于原擬六千人外再加募六千,合成一萬二千人,均限一月到鄂。惟馬匹無從購覓,托官文代為搜索,亦僅得馬二百八十余匹而已。諭旨敕臣由鄂入秦,先剿陜逆。此時臣軍步隊僅止三千余,馬隊尚未習練,雙輪、獨輪車式尚未動工制造。所擬以制賊者步隊、馬隊、車營,而皆無以應手,倉卒就戎,必貽后悔,臣不敢不慎也”。<p id="0FE24PT5">但是根據(jù)英國人梅尼斯的記載,實際上左宗棠的部隊只有8000來人,吃了4000多人的空響。因為梅尼斯在武漢開了一個兵工廠,幫左宗棠修理武器,左宗棠對他很欣賞,于是就開了個好價錢,邀請他同去西征。</h3></br><p id="0FE24PT7">但是住漢口的英國領事告訴梅尼斯:“陜西回民的叛軍有20多萬,甘肅回民的叛軍有一百多萬,新疆全境都是叛軍,已無清軍,而且基本全是騎兵。你看他只有8000多人,你不覺得他是去送死嗎?”于是梅尼斯猶豫了,沒有同去。</h3></br><p id="0FE24PT9">英國領事的判斷是有根據(jù)的,而且左宗棠自己也知道,根據(jù)剿捻的經驗,憑自己部隊現(xiàn)在這個裝備去收復西北,基本上是送死。所以他一封信一封信的催胡雪巖,我要連珠槍,我要后膛炮,趕快趕快。</h3></br><p id="0FE24PTB">這個時候,胡雪巖在上海也急得團團轉,因為毛瑟克虜伯的生產能力是有限的,訂不到,就是訂不到。</h3></br><p id="0FE24PTD">這一天,他跑到美國人的旗昌洋行去串門,提到了這個事兒。美國人一聽,趕忙說:“我們也有七連珠的斯賓塞步騎槍??!而且還有一個叫加特林機關槍的好東西,打騎兵效果比野戰(zhàn)炮好的多,正好我們剛打完了內戰(zhàn),這些都是剩余物資,我?guī)旆坷镎糜校荒憧纯?,合適的話便宜賣給你吧”。于是雙方一拍即合,委托美國人的輪船送到了漢口。</h3></br><p id="0FE24PTF">于是左宗棠左大帥終于可以誓師出發(fā)了,去完成他那不世的偉業(yè),以區(qū)區(qū)8000之兵,平定了甘陜150萬回亂,并在這個過程中把他的部隊壯大到了6萬之數(shù),然后進軍新疆,收復了西北全境。</h3></br><p id="0FE24PTH">雖然略有武器優(yōu)勢,但是畢竟人數(shù)太少,而且期間清軍的派來協(xié)助的部隊,連連嘩變造反,而回民領袖又重金收買了朝廷內的奸臣,一路上給他使壞。這場仗他打得是非常的艱難和不容易,有機會我們可以說一說這件事。</h3></br><p id="0FE24PTJ">不僅僅收復了西北,在左宗棠強大的軍事壓力幫助下,曾紀澤終于和俄國人簽訂了《伊犁條約》,晚清唯一一個公平條約,保住了新疆大片領土,所以左宗棠被稱作晚清第一戰(zhàn)神,當之無愧。</h3></br><h3><a data-href="//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1%2F1205%2F024b7bcbj00r3mdnu000fd0008m006bg.jpg&thumbnail=750x2147483647&quality=85&type=jpg" href="#">
</h3></br><p id="0FE24PTN"><strong>伊犁條約</strong></h3></br><p id="0FE24PTP">對于清末,湘淮兩軍武器先進這件事,德國旅行家李?;舴遥褪呛髞斫ㄗh德國占領膠州灣的那個家伙,他也有詳細的記載 。據(jù)他說,他看到李鴻章的淮軍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他們裝備的德國造的步槍,他都沒有見過,是非常先進的毛瑟后裝彈倉連發(fā)步槍。</h3></br><p id="0FE24PTR">而另一位俄國的旅行家,索思諾福斯齊上尉,在他的回憶錄中提到,在他路過蘭州返回俄國的時候,受到了左宗棠的接見,委托他從俄國境內,幫助左宗棠的西征大軍購買糧食,但是必須在新疆交貨,而且開了個高價給他,一百公斤7.5兩白銀,是市價的三到五倍,讓他興奮不已,后來他從中亞西伯利亞一帶,幫助購買了300萬公斤的糧食,送到了左宗棠在新疆的大軍手中。</h3></br><p id="0FE24PTT">左宗棠邀請索思諾福斯齊上尉參觀了他的蘭州兵工廠,索思諾福斯齊上尉是這樣描寫的:</h3></br><h3><a data-href="//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1%2F1205%2F5f10f11dj00r3mdnu000md000al007eg.jpg&thumbnail=750x2147483647&quality=85&type=jpg" href="#">
</h3></br><p id="0FE24PU1"><strong>蘭州兵工廠</strong></h3></br><p id="0FE24PU3">“我們參觀了鑄炮車間和制槍車間,其中還使用了蒸汽機,但是沒有一個外國人在車間里……兵工廠的總管來自廣州,他迎接我之后,將我領到了一間帳篷里去飲茶……我提議去參觀射擊效果。</h3></br><p id="0FE24PU5">兵工廠的主任將4支裝有來復槍管的后膛槍拿給我看,這些產品就是他們車間的杰作。這些步槍的組裝非常精細,規(guī)格繁多,9號槍管是其中的最大號。兵工廠的技術員也非常謙遜有禮……他不太愿意接受我的夸贊,并且對自己的能力和科技并不自夸,坦言歐洲人在兵器制造上所具有的優(yōu)勢。</h3></br><p id="0FE24PU7">在組裝他的產品之前,他一直注視著那些部件,目光中滿是喜愛。上司當著我的面指責了他,于是他趕緊走開了……</h3></br><p id="0FE24PU9">士兵們對這些新式武器的操作極為熟練,并且沒有一點恐懼……炮彈發(fā)射出去了,但是炮身并未爆炸。他們把每支槍都射擊幾次,之后再換別的槍來射擊??傮w來說,射擊還不錯”。</h3></br><p id="0FE24PUB">1876年夏,匈牙利旅行家賽切尼伯爵(CountSzechenyi)在肅州見到了左宗棠,那個時候,左軍正要與盤踞在烏魯木齊周邊的回民軍進行戰(zhàn)斗。左宗棠帶了一支撞針槍給他看,并且告訴他這支槍是蘭州的兵工廠制造的,賽切尼說,這支槍“確實是極有使用價值的武器”。他還提到,左宗棠的騎兵通常會攜帶一把刀和一支騎槍,而步兵的裝備則是后裝來復槍,整支部隊“軍容整肅”。</h3></br><p id="0FE24PUD">另外金陵制造局在1881年仿制出了加特林機關槍,四川機械局在1884年也仿制出了加特林機關槍,如果清軍沒有大量使用這種機槍,而且覺得好,他們干嘛要仿造這種機槍呢?</h3></br><p id="0FE24PUF">這篇文章可能不太好看,但是有利于解決大家的疑惑,還有很多書目,我就不一一列舉了,那會把大多數(shù)人都煩死。</h3></br><p id="0FE24PUH">給你一個數(shù)字,據(jù)《中國人口史》一書的統(tǒng)計,回民起義前咸豐十一年(1861年)甘肅人口1945.9萬人,戰(zhàn)后光緒六年(1880年)人口僅存495.5萬人,人口損失1455.5萬人,損失比例為74.5%。這個數(shù)字沒有統(tǒng)計陜新兩省。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屠殺,和這個數(shù)字相比,不過是小菜一碟。</h3></br><p id="0FE24PUJ">不過歷史這玩意兒,記錄的人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就不同。而且時代不同,價值觀也會有所不同,比如美國人現(xiàn)在也在討論,要不要拆掉華盛頓的塑像,因為他是個奴隸主!前段時間,為了拆不拆南軍統(tǒng)帥李將軍的像,還鬧出了人命。所以這個問題不僅僅中國有,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h3></br><p id="0FE24PUL"><strong>甲午之敗,并不是武器落后,本質上是清廷無信,淮軍無義,是國家制度之敗。而庚子之戰(zhàn),也和武器無關,則是由于清廷的自私,民眾的愚昧,是人的失敗。</strong></h3></br><h3><a data-href="//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1%2F1205%2F94c44d4bp00r3mdnu0006d200hs0025g00ge001y.png&thumbnail=750x2147483647&quality=85&type=jpg" href="#">
</h3></br><p id="0FE24PV0"> ? <strong>歡 迎 分 享 到 您 的 朋 友 圈</strong> ?</h3></br><p id="0FE24PV3"> 一鍵星標,請隨手點亮“<strong>在看</strong>”!</h3></br><h3>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h3></br> <a href="https://3g.163.com/dy/article/GQEPK7E40521SB3I.html" >查看原文</a> 原文轉載自3g.163.com,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