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創(chuàng)作品,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微信聯(lián)系刪除,微信號:18995425895</p> <p class="ql-block"><b>《道德經(jīng)》給我們提供了認識世界的全方位視角,是很好的性命雙修的哲學(xué)著作,舉《道德經(jīng)》39章為例: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耙弧本褪且辉煦缰疇顟B(tài),陰陽始判,萬物渾然一氣而生,清輕者上浮為天,重濁者下沉為地,天得一,故有日月星辰的運轉(zhuǎn),春夏秋冬的更替!地得一會生養(yǎng)發(fā)育并滋養(yǎng)萬物,天地陰陽便形成了整個世界?!兜赖陆?jīng)》提示我們要用辯證思維看問題。桌子上擺了半個西瓜,我們常人都認為是半個西瓜,可老子認為是一瓜?!坝小笔前雮€西瓜,“無”是另半個西瓜,世人的認知是殘缺的,往往看到表象而看不到全體。</b></p> <p class="ql-block"><b>如果將“有”與“無”、結(jié)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西瓜”,那么這個宇宙,“有”就代表了江河大地、山川草木、包括動植物等等,“無”代表了空氣、電磁波、原子電子等微觀粒子,“有”與“無”結(jié)合才構(gòu)成了五彩繽紛的世界,才有了多元思維邏輯認知。這里,我們只是暫時把看不見的定義為“無”,實際上這個“無”還是“有”,有無相生,真假為用,陰陽相依??諝?、原子等只是我們?nèi)庋劭床坏搅T了,這個宇宙還有許多的未知,我們無能為力,即便借用各種儀器,我們都無法理解清楚,那么我們把這些都說成“無”,未免我們太幼稚了。</b></p><p class="ql-block"><b>?用老子“一”整體觀看待世界,處理問題,我們就會擺脫許多困擾?,F(xiàn)代人們只因為陷入“半個西瓜”認知的錯誤,于是,社會出現(xiàn)了各種矛盾與糾紛,世人便處于分裂中,不得安寧。世人是殘缺的,但卻認識不到自我的殘缺,對生命而言,永遠處于初級階段,超越不了道德層面的自我。對于一個家庭,男女各為一半,失去了另一半,此“半”便失去了存在的價值,當任何一方認為自己不是“半”而是“一”的時候,這個家庭便岌岌可危了。</b></p><p class="ql-block"><b>家庭是這樣,社會團體是這樣,國家也是這樣。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以教師爺?shù)纳矸?,對世界各國橫行霸道,指手畫腳,并用他們所謂的“人權(quán)”“價值觀”來干涉別國的內(nèi)政,挑撥離間,發(fā)動戰(zhàn)爭,從而兜售軍火,掠奪世界人民財富。他們的這種做法嚴重破壞了世界格局的平衡,也是對世界和平底線的挑戰(zhàn)。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想滅別國者,必定被世界人民所滅,世界人民滅不了他們,老天爺會幫人民滅掉他們。因為他們自稱“一”,不逞“半”,違反了自然規(guī)律,產(chǎn)生了認知上的混亂與錯位,導(dǎo)致國內(nèi)疫情肆虐、通貨膨脹、經(jīng)濟危機、黑白人種互相撕裂、矛盾此起彼伏。美國及其列強遲早會滅亡,道之所存,趨勢所定。</b></p> <p class="ql-block"><b>老子告訴我們,看問題要用“一”,就是要用整體觀、全局觀、辯證思維對待自己及身邊的一切事物,世界是一個大家庭,我們都是這個家庭的成員,一榮俱榮,一損俱損。</b></p><p class="ql-block"><b>但對于每個個體而言,應(yīng)該學(xué)習(xí)老子“得半”說,杭州靈隱寺禪房墻上有一副對聯(lián): “人生哪能百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我想生活如果達到半稱心,也就不錯了,因為三世因果說: 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心不可得,就是不明理、不自知、不覺悟。“半稱心”是一種生活方式與態(tài)度,是一種心靈狀態(tài),是一種豁達與智慧,是一種處事哲學(xué),意味著隨遇而安,意味著摒棄肆意妄為,意味保存實力以蓄勢待發(fā)。半稱心就是老子要求人們的,看問題要“得一”,對自己生活要“得半”。</b></p> <p class="ql-block"><b>老子《道德經(jīng)》高度概括性的兩句話是“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這兩句話用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往往被人們誤解了老子的良苦用心。實際上老子的意思是做事“不要違反客觀規(guī)律及事物的本性,要順其自然而為,不要強做妄為”,他并不是讓人們不要作為。</b></p><p class="ql-block"><b>半個西瓜的理念就是讓人們消除私心雜念,消除自以為是,消除由私心帶來的“妄想”、“分別”、“執(zhí)著”。由此老子向世人敲響警鐘,要“得一”,要公而忘私,要慈悲愛憐眾生,要整體看問題。如果我是樹,人們都是樹的枝葉;我是大地,人們都是大地上的土壤;我是房子,人們都是房子上的材料……這與佛教提倡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一脈相承的,佛教、道教都要求人們摒棄妄想、分別、執(zhí)著,世界命運共同體、雙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實際上都是“得一”的延伸與注腳。</b></p> <p class="ql-block"><b>老子本章中的“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順承了“昔之得一者”句,用宇宙萬物“得一”孕育生命,乾坤運轉(zhuǎn),四時更替,類比人們要得到玄妙的“一”,就一定要摒棄私心雜念和我知我見,達到“物我兩忘”之境界,心中沒有美丑、善惡、和榮辱的界限,消除分別心,沒有因為失去什么而憂傷懊惱,也不因為得到什么而高興快樂,達到范仲淹先生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自己的心靈與宇宙萬物達到高度的統(tǒng)一,這就是老子告誡世人“得一”的意圖!認知事物要“得一”,而設(shè)身處世要“得半”,即低調(diào)、謙和、禪定,消除自我認知錯誤。</b></p> <p class="ql-block"><b>半,往往孕育著事物充滿發(fā)展壯大的空間,如半月牙意即可以形成全月,嬰兒意味著可以成長為少年、壯年,第一層樓上可以蓋二層、三層……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十全十美的人生倒是一種滿月狀態(tài),月滿則虧!人滿則禍。那些坐著飛機,腰纏萬貫,富得流油的人,個個沒有好下場!因為“三心不可得”,當糜爛的生活無法滿足自己的要求時,自然要尋求更大的刺激,便以吸毒、色情、殺人以釋放一種“多巴胺”的神經(jīng)傳導(dǎo)素,達到虛幻的醉生夢死狀態(tài)。此時這些人的福報已經(jīng)耗盡,天道一定就要收他的性命。</b></p> <p class="ql-block"><b>中國儒、道對“?!迸c“罪”的認知有驚人的相同之處: 知足常樂就是福,人能安于現(xiàn)狀就是幸福,但是人類的心理,不論古今中外,男女老少,通通是不安于現(xiàn)狀的,這是人的通病,所以通通得不到幸福,這也是“半個西瓜”帶給人們的痛苦。真正的幸福在哪里?就是禪宗的“當下即是”,就是現(xiàn)在這一剎那,我們現(xiàn)在有張椅子坐,有本老子《道德經(jīng)》,不論吹風(fēng)下雨,車水馬龍,哪管歌星唱也好,講佛經(jīng)也好,安于現(xiàn)實馬上就心理踏實了,這一下就是福,福就在一念之間。</b></p><p class="ql-block"><b>罪,西方哲學(xué)家有原罪說,即人生下來就是向社會世人恕罪的,而中國“佛教”是說,人從娘胎里帶的“貪”、“嗔”、“癡”,就是自己的罪業(yè),永遠限制了自己的眼光與胸襟,于是在這個世界犯這樣那樣的錯誤。用老子“道德經(jīng)”話說,就是沒有“得一”,品行低劣,思維混亂,認知殘缺。</b></p> <p class="ql-block"><b>楊絳出生在一個有名的知識分子家庭,她的家境殷實,生活養(yǎng)尊處優(yōu),從小到大都是有名的才女??墒羌藿o錢鐘書后,便跟著丈夫漂流海外求學(xué), 學(xué)習(xí)之余,楊絳幾乎攬下生活里的一切雜事,做飯制衣,買米油鹽醬醋打炭做飯,無所不能。她說:得到了愛情未必擁有金錢,得到金錢未必擁有快樂,擁有快樂未必能享受健康,即便是擁有了以上所有,也未必一切如愿以償!這就很好處理了“一”與“半”的關(guān)系,自己用吃苦、勞累,成全了家庭的“一”,使錢鐘書潛心寫作,寫就了如《圍城》等堪稱現(xiàn)代版《紅樓夢》的小說,留下了“婚姻是一座城,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擋在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yè)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钡拿裕捴巳丝?,教化人心。</b></p> <p class="ql-block"><b>半稱心要求人們知福,惜福,再造福,我們最大愿望就是讓親人幸??鞓?,就是每天看到親人的笑臉,看到世界風(fēng)調(diào)雨順,看到國泰民安。我們要堅持每天看《道德經(jīng)》,實在工作忙,就兩天一次或一月一次?!暗馈笔亲匀唤缂捌溆钪姘l(fā)展的規(guī)律,“德”即性德,就是用科學(xué)、禪定、無為、慈悲的心態(tài)處理我們身邊的人事,我們的身邊及地下有寶藏,看你能不能開發(fā)出來,就在修道養(yǎng)德,積德累善,慈悲惠民!潛移默化,這會傳給我們子孫及所有后來人良好的行為習(xí)慣。讓他們也有一顆健康、淡定、智慧的心靈,逢兇化吉、遇難成祥、國泰民安、風(fēng)調(diào)雨順、世界和平、代代傳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