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琵鷺,突出的特征是有一付大而扁平的鏟狀喙, 像一對(duì)大湯勺,所以民間有個(gè)俗稱叫做“飯勺鳥”。</p> 不過中文的正式名稱叫“琵鷺”。因?yàn)椤芭钡淖中螌儆凇岸裣嗖⒅巍?,文字又好看又好聽,很有文化?nèi)涵,一下子就顯得高大上了。 <div>全球共有六種琵鷺:</div><div>“白琵鷺”,廣泛分布在非洲東北部和歐亞大部分地區(qū);</div><div>“黑臉琵鷺”,分布在亞洲東部;</div><div>“非洲琵鷺”,分布在非洲和馬達(dá)加斯加地區(qū);</div><div>“玫瑰琵鷺”,分布在南美洲、加勒比海和美國東南部。</div><div>另外兩種“黑嘴琵鷺”和“黃嘴琵鷺”,主要分布在澳洲。</div> 澳洲的黑嘴琵鷺,學(xué)名稱作“皇家琵鷺”。不知道為什么叫“皇家”,就嘗試檢索了一下。原來180年前的拉丁文命名就帶有“皇家”一詞,可能是因?yàn)檫@種琵鷺有些王者氣派?那就無從得知了。 <div>在繁殖季節(jié),皇家琵鷺的腦后會(huì)長出茂密的白色冠羽,雌雄鳥都有,只是雄鳥的羽毛更長一些。</div><div>他們?cè)谇笈紩r(shí)會(huì)展開傘狀的冠羽,顯得華麗多姿。這有些像太平洋島國土著首領(lǐng)華貴的羽毛頭飾,看來”皇家”的說辭還是有一定依據(jù)的啦!</div> 休息時(shí)也不忘展示自己的冠羽之美。 梳翎刷羽。 嬉水浴羽。 皇家琵鷺體長約 80 公分,可以活到大約 15 年。 翼展可達(dá)2.24米。<br> 皇家琵鷺主要以淡水中的魚和灘涂中的蝦為食;它還會(huì)吃其他甲殼類動(dòng)物和水生昆蟲。 由于澳洲的自然環(huán)境非常適合野生動(dòng)物生活,在國際自然資源保護(hù)聯(lián)盟的紅色保護(hù)名錄中,皇家琵鷺也被列為無危物種。<br> 黃嘴琵鷺,不僅鏟狀喙是黃色的,臉部和腿腳也呈淡黃色。 <p class="ql-block">相比皇家琵鷺的扁平勺喙,黃嘴琵鷺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喙</span>更像是一把大鑷子。</p> <p class="ql-block">黃嘴琵鷺體長約 90 公分,略大于皇家琵鷺。</p> <p class="ql-block">當(dāng)你在水邊看到黃嘴琵鷺時(shí), 它似乎總是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覓食</span>。</p><p class="ql-block">琵鷺的喙頂端帶有若干探測(cè)用的敏感乳突。覓食時(shí)在水中行走,喙微張開在水中畫著弧線,來回“掃貨”。</p> 當(dāng)感知到可食用的生物,它會(huì)立刻合并兩片喙,吞下食物。 有時(shí)需要用爪子踢幾下,來配合“掃貨”探測(cè)。 在北宋時(shí)期,就有人記載過琵鷺這種“掃貨”行為,稱為“畫水求魚”,聽上去很有藝術(shù)的味道。 不同于皇家琵鷺長在頭部的繁殖期羽飾,黃嘴琵鷺的繁殖羽飾長在了胸部,像是穿了一件翻領(lǐng)的羽衣披風(fēng)。 黃嘴琵鷺僅在澳洲生活,幾乎沒有到過大洋洲的其他陸地或島國。 除了黑臉琵鷺外,其他五種琵鷺在國際自然資源保護(hù)聯(lián)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都被列為了無危物種。說明琵鷺一族已經(jīng)適應(yīng)了與人類共同生活的自然環(huán)境。 <p class="ql-block">注:Berta拍攝于墨爾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