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序</span></p><p class="ql-block"> 我父親是貴州革大的首批學員,全省第一批土改隊員。1949.11月,貴州省成立行政干部學院,為新中國培養(yǎng)干部。1950.10月,為適應西南地區(qū)解放后的和平建設,西南革命大學成立,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劉伯承擔任校長,設置四川,云南,貴州分校,貴州省將行政干部學院與分校合并成立西南革大貴陽分校(簡稱貴陽革大),由申云浦擔任校長。我父親是首批1600名學員之一(三年4期共培訓學員7千名),而田紀云是我父親就讀革大的班主任。新中國成立的第一項任務,便是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貴州革大這批時代青年便承擔了這項光榮而偉大的任務,這是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我父親結(jié)業(yè)后先后在關(guān)嶺,望謨等地參加土改試點,在試點成功經(jīng)驗的基礎上,奔往全省各地,開展大規(guī)模的土改運動。試點結(jié)束后我父親先后調(diào)到大方縣馬場區(qū)公所,六龍區(qū)公所參加土改和革命工作,后因家庭成份所限,于上世紀50年代后期調(diào)六龍糧管所直到退休。</p><p class="ql-block"> 2003年歲末,家父在貴州大方縣的六龍鎮(zhèn)辭世。他累計在六龍生活五十余載,視六龍為第二故鄉(xiāng)。他的一生在平凡中度過,沒有驚天的業(yè)績,但卻受到普通百姓的喜愛,并在六龍文化界及民間留下難得的口碑。</p><p class="ql-block"> 我父親喜愛詩書,被六龍百姓稱為文化人,一生的詩聯(lián)作品主要記錄于他的筆記本。改革開放后的90年代,曾有少量作品在全國性的詩集發(fā)表。其主要的詩詞作品被《六龍擷英》《古鎮(zhèn)六龍.詩詞卷》收錄。我父親生活在社會底層,離世前最后的月工資收入僅450元,受條件的限制,我父親甚至沒有自己的詩詞或個人專集。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詩人以岀版詩集為終極追求,這不能不說成了我父親的遺憾。一些敬重我父親的親戚朋友時常向我尋找我父親的作品,從家鄉(xiāng)和家族的角度,他們也以我父親的詩詞歌賦而自豪。為滿足他們的需要,我不得不又在這些岀版書籍上來尋找。但是,我父親究竟寫了多少詩作,我也無法知道。</p><p class="ql-block"> 我父親辭世后,徐詩匯老師曾叮囑我收藏好我父親記錄詩詞楹聯(lián)的筆記本,遺憾的是當時缺泛這種意識而未引起重視,數(shù)本記錄詩聯(lián)的筆記本被我二舅黃家桂帶回貴陽。我二舅后來病故,筆記本再也找不到了。</p><p class="ql-block"> 徐詩匯老師同我父親有很深的交集,也是我鳳山知靑時結(jié)識的朋友。他對我有個衷懇的建議,要我為我的父親岀一本詩詞集。這個消息的擴散,又得到了朋友們的支持,覺得很有意義。況且,百善孝為先,我便下定了這個決心。</p><p class="ql-block"> 我父親仕途上是不幸的,但生活在文化發(fā)達被譽為小荊州的六龍又是十分幸運的。自明代以來,古鎮(zhèn)六龍是漢彝文化的交匯之地,歷史悠久,文化發(fā)達,以晚淸而達到鼎盛。六龍歷史上曾岀現(xiàn)不少文人騷客和能人志士,如譚文燥,譚開來,徐春熙,宋蛟,吳鐵莊,陳百鵬,譚冠英,以及水西土司政權(quán)大名鼎鼎的陳友德,陳恩等歷史人物。我父親早年在六龍結(jié)識了宿儒郭興吾,以及譚榮軒,張杏初,陳吉熙,吳守龍等地方文化名人,后來又相繼同陳萌波,徐詩匯等眾多晚輩有了各種交集,這種生活環(huán)境讓喜愛詩詞歌賦的我父親如魚得水。在這種文化交往中,他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第二故鄉(xiāng)對我父親有養(yǎng)育之恩,我父親也熱愛六龍。上世紀50年代后期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十數(shù)余年,受極“左”路線和政治運動的影響,六龍文化相對沉寂,這一時期,父親的詩聯(lián)較少。粉碎“四人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激發(fā)了父親的詩情畫意與創(chuàng)作的熱情。</p><p class="ql-block"> 氣之感物,物之動人。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聘其情。父親在新中國晨曦中參加工作,奈何政治要求而不得志,最終在“天下糧倉”做了一名“庫丁”,一生默默無聞。改革開放春風拂煦,大地煥發(fā)勃勃生機,也激發(fā)了父親的愛國愛家之情與詩興。燃燒歲月激情歌,《六龍八景》便是其個人最具影響的代表作;“生不逢樂土,長埋草澤間。何不生在華盛頓,熱鬧地球翻。生在紫金城,泰山也無名。”《登鐵盔山》則是懷才不遇的個人一種感嘆。六龍歷史厚重,文化燦爛,人文景觀眾多。生活在這片熾熱的土地,讓父親產(chǎn)生了創(chuàng)作靈感,父親情傾第二故鄉(xiāng)山水,詩聯(lián)多有感而發(fā),既有個人述懷,也有詩友唱和。詠歷史天空,一方勝景;贊美佳山秀水,良辰美景;嘆個人不幸。</p><p class="ql-block"> 我們懷念一個人,是因為他的人品,他的風范。因為他身上散發(fā)出來的特質(zhì)和魅力,讓我們記住了這個人。一個人不在于位有多高,權(quán)有多大,而在于做人的口碑,你在人們心中是個什么樣的位置。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一個人逝后讓人們記住,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家父逝去多年,但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還記得他,一些文化人還暢吟著他的詩句。這也是我最欽佩我父親的地方。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父親的詩詞所表現(xiàn)的是個人的心志和內(nèi)心情感,屬世界觀的范疇。在我看來,不是說一個人的詩寫得有多好,他給我留下的是一種精神,也將永遠的激勵著我。</p><p class="ql-block"> 最讓我感動的是,在詩聯(lián)集的運作出版中,我的想法得到了家鄉(xiāng)六龍文化界和親朋好友的贊同和支持。許多的朋友在知曉這件事情后,特意為這本集子奉上了賀詩頌詞,緬懷這位六龍民間的詩人。</p><p class="ql-block"> 我父親是個平凡的人,但他留下的光亮也讓許多人望塵莫及。岀版這部集子,既感謝一方百姓,六龍文化界及親朋好友對我父親的厚愛,也用它慰籍我父親的在天之靈。</p><p class="ql-block"> 2021.12.24于七星關(guān)</p> <p class="ql-block">西南革大貴陽分校?;?lt;/p> <p class="ql-block">首屆畢業(yè)合影</p> <p class="ql-block">《六龍擷英》搜集整理了六龍歷史上文化人的詩詞歌賦,對聯(lián),散文,雜文。黔西北眾多鄉(xiāng)鎮(zhèn)中絕無僅有</p> <p class="ql-block">《古鎮(zhèn)六龍.詩詞卷》收錄了前人和今人的詩詞歌賦。</p> <p class="ql-block">《出師表》家父的手跡</p> <p class="ql-block">家父的《陋室銘》及手跡</p> <p class="ql-block">文化薈萃</p> <p class="ql-block">六龍有著良好的文化氛圍,是貴州省的詩詞之鄉(xiāng),得益于數(shù)百年來文化星火在這片沃土上世代相傳?!读堅娫~》六龍鎮(zhèn)黨委政府主辦,鎮(zhèn)詩詞楹聯(lián)學會承辦,訖今已出版數(shù)十期。六龍中學是貴州省的詩詞校園,主辦的《龍中詩刊》已出版數(shù)十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謝謝閱讀分享</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