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br> 不知不覺中已經(jīng)開始學(xué)習(xí)討論呂渭(濱)老的第三首《漁家傲》了,從這些佛言禪語中可見其佛學(xué)功底深厚,令筆者頗費功夫。<br> 漁家傲 其三<br> 潦倒瞿曇饒口悄,拈花冤道頭陀笑。雞足山中眠未覺。誰知道?至今功業(yè)猶分剖。<br> 唇口周遮何日了,禪床四面藤蘿繞。有個路頭君試討。梅花老,南園蝴蝶飛芳草。<br> 上闕首句中的“瞿曇”,辭書說是釋迦牟尼的姓。一譯喬答摩。亦作佛的代稱,進而借指和尚。第二句中的“拈花”,筆者已經(jīng)在介紹黃庭堅《漁家傲》的拙文《無弦琴上單于調(diào)》中作過介紹,在此恕不贅述。第三句“雞足山”,筆者認(rèn)為,很可能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的雞足山,因為這里是中國十大著名佛教名山之一,是迦葉菩薩的道場。<br> 下闋中首句中的“周遮”,辭書說。(1)遮掩;掩蓋。(2)謂多方回護。(3)嚕蘇;嘮叨。(4)猶阻攔;遮攔。(5)連綿重迭。第三句“有個路頭君試討”中的“路頭”,筆者以為很可能是雙關(guān)語,既是《辭源(第三版)》解釋的“路子,方向”,又是“路頭菩薩”這個神,“路頭菩薩”是吳地所祀的五祀中之行神,亦為財神。當(dāng)然是否還說的是另外一個人,不得而知,這就是北魏時期一個叫車路頭的人,據(jù)載此人善于修身,為人公正寬容,常獻寬恕之議,一生謹(jǐn)慎而沒有過錯,深得寵待。末句“南園蝴蝶飛芳草”出自莊周夢蝶無疑,莊周夢蝶的故事盡人皆知,在此恕不贅述。如果考察歷代詩詞,與這句話最接近的可能是詩仙李白《思邊(一作春怨)》詩了:“去年何時君別妾,南園綠草飛蝴蝶。今歲何食妾憶君,西山白雪暗晴云。玉關(guān)去此三千里,欲寄音書那可聞?!?lt;br> 漁家傲 其四<br> 高絆袈裟挑紙帔,一杯茶罷成行計。路入廬山風(fēng)細細。輕彈指,百千三昧俱游戲。<br> 法椅何曾燒兩臂,誰知紙上無窮意。欲識普賢真實際。齁齁地,小爐雪夜和衣睡。<br> 上闕第四句中“彈指”,肯定不是我們?nèi)粘I钪谐S械哪韽検种赴l(fā)出聲音的行為,而是佛家計量時間的長度。據(jù)《翻譯名義集·時分》:“《僧祇》云,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奔热弧皬椫浮笔欠鸺矣嬃繒r間用的,那么換算成公制的話,一彈指是幾秒呢?筆者曾做過計算,結(jié)果不知丟棄在何方了,好在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搜尋方便,也有不少精于此道的網(wǎng)友共享他們的成果,筆者也就“借花獻佛”了?!耙粍x那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yù),二十羅預(yù)為一須臾,一晝夜有三十須臾。因一晝夜有八萬六千四百秒,據(jù)此可推算出:一須臾等于二千八百八十秒;一彈指等于七點二秒;一瞬間等于零點三六秒;一剎那卻只有零點零一八秒?!?lt;br> 下闋中的末句“小爐雪夜和衣睡”,作者是否引經(jīng)據(jù)典,恕筆者不才,沒有學(xué)識能力和時間考察它的出處,但筆者還是不由得想起白居易《問劉十九》的詩句:“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深感詞句的愜意。<br> 漁家傲 其五<br> 頂上鐵輪飛火焰,防身細按威神劍。體用雙行誰敢覘。光閃閃,何須更把茶林撼。<br> 衲子家風(fēng)存古儉,一條楖栗如天塹。粥鼓未鳴燈火暗。無恩念,斷崖古木橫藤簟。<br> 上闕首句中的“鐵輪”,在此不應(yīng)理解為車用鐵輪,它是佛教傳說地獄中擠壓惡鬼的刑具,據(jù)說還指轉(zhuǎn)輪王的四寶(金、銀、銅、鐵四輪)之一。此四寶分領(lǐng)四大洲,鐵輪王領(lǐng)南閻浮提之一洲。第三句中的最后一個字“覘(chān氈)”,辭書解釋:看,偷偷地察看,如覘望、覘候(偵察)、覘標(biāo)(一種測量標(biāo)志,用幾米到幾十米的木料或金屬制成標(biāo)架,架在被觀測點上作為觀測的目標(biāo))。<br> 下闋首句中的“衲子”,僧徒的別稱。第二句中的“楖(jí吉)栗”,辭書解釋:亦作“楖櫪”。木名??蔀檎?。后借為手杖、禪杖的代稱。<br> 漁家傲 其六<br> 落月杜鵑啼未了,粥魚忽報千山曉。笠子蓋頭衣缽少。穿林表,回頭高剎空中小。<br> 官路舊多林木繞,露濃花蕊皆顛倒。渡水登山排草草。廬山好,香爐峰下湖波渺。<br> 上闕中的“粥魚”,佛教法器名,木魚之一種,刳木為魚形,其中鑿空,扣之作聲,懸于廊下,僧寺于粥飯或集聚僧眾時用之。<br> 下闋中的“官路”,一是指官府修建的大道。后即泛稱大道。二是指仕途。<br> 縱觀圣求先生的六首《漁家傲》,突然覺得應(yīng)該放在一篇文章里說,而筆者卻分為三篇拙文,如此一來便失去了作為聯(lián)章體詞的連貫性,因為第一首似乎是在介紹廬山上的景致,而后幾首則是記錄山上生活,以及與“深上人”交談內(nèi)容,最后一首又頗有下山前告別友人之感。<br> 筆者以為,圣求先生作為南渡詞人,因為其歷史記載不多,生平事跡也難以尋覓,所以想從其經(jīng)歷中去理解他的六首《漁家傲》實屬不易,我們只能從詞的內(nèi)容中去感受他的所思所想,以及他的詞風(fēng)。粗讀圣求先生存世133首詞,似乎并無突出個性,故而有專家評價“其詞風(fēng)格多樣,內(nèi)容廣泛”是貼切的。就其六首游歷廬山的《漁家傲》而言,從中我們也是能發(fā)現(xiàn)其語言精煉,情感真摯,以及對人生感悟的深刻。<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