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莫劍平 文/攝</h5> 講起來有點難為情,在上海迭塊土地上生活了一甲子,卻講不清爽上海的母親河蘇州河到底有多少長,上面究竟有幾座橋,真正是枉為了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前些日子,蘇州河上舉辦了一次劃船比賽,老轟動,吸引了無數(shù)的眼球。由此感興趣,留心收集了相關資料、信息,總算對蘇州河的前世今生有了眼了解。曉得了明朝以前有條吳淞江從西面太湖流域過來,貫穿上海一直到長江入???。上海開埠以后,來淘金的外國人發(fā)現(xiàn),乘船從黃浦江進來沿吳淞江一路向西,可以直達蘇州府城,于是洋人就拿搿段吳淞江叫做蘇州河。1848年,上海道道臺麟桂勿要面孔,與英國駐滬領事簽訂了展拓英租界協(xié)議,文件中將吳淞江寫作蘇州河,吳淞江就由此叫蘇州河了。<br> 蘇州河可以講是上海近現(xiàn)代工業(yè)發(fā)展的見證人。因為水路交通的便利,河兩岸面粉廠、紡織廠、糧油加工廠排排坐開出來。但是代價不要太大哦,工廠的工業(yè)廢水、居民的生活污水儕排了河里,河水慢慢從可以洗衣淴浴、淘米汰菜,到味道刺鼻、魚蝦絕跡,再后來迭條河就徹底變成了一條臭水浜,像縛在繁華大都市腰上一條解不脫的黑褲帶。<br> 上世紀90年代末,政府下決心開始治理。聽講用了140多億,耗時十多年,黑臭終于消失。蘇州河也成了山青水綠、人見人愛的城市標志性景觀河道?,F(xiàn)在已經(jīng)開通了從白渡橋到北新涇42公里長的市區(qū)蘇州河兩岸濱河步道,讓市民鍛煉健身、休閑白相、觀景打卡。兩岸風景贊得不得了,河上還有30座橋,迭30座橋不僅跨越空間,而且跨越時間,真是各有各的歷史、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腔調(diào)。<br> 反正現(xiàn)在嘸啥事體,有的是辰光,趁搿幾天天藍云白、風輕水柔,就從外灘沿河溯流而上走走看看,順便拍幾張照。到老到記憶靠不住的辰光,迭個就是對流逝時光最后的挽救。拿出來看看,可以過老酒。<br> 閑話聽我慢慢講,一道回到老辰光。<br> <p class="ql-block"> 蘇州河上第一橋:外白渡橋。1856年,一家“蘇州河橋梁公司”在此地造了一座木橋。老板是英國人威爾斯,所以叫作威爾斯橋。橋通后,華人過橋要收“過橋稅”。一個叫詹若愚的廣東人氣不過,就在今朝的山西路口設免費渡船,接送兩岸過河華人,以示抗爭。因過河不要銅鈿,就稱為“白渡”。后來管理公共租界市政的最高領導機構(gòu)工部局怕自家吃相忒難看會犯眾怒,就在威爾斯橋邊上靠近外灘公園處造了頂木質(zhì)浮橋叫“公園橋”,過橋免費,威爾斯橋則由工部局買單收購后拆脫。因為此橋在“白渡”下游(上海方言習慣稱上游為里,下游為外),而且過橋用不著付費可以“白渡”,市民就叫伊“外白渡橋”,也有人叫伊“外擺渡橋”。再過了幾十年,橋已經(jīng)老得不像樣了,修修補補也無濟于事,工部局開始造新橋。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月,橋上響起了有軌電車的當當聲,新的外白渡橋正式通車。搿是中國第一座全鋼結(jié)構(gòu)鉚接橋梁,也是上海市區(qū)最大的一座鋼鐵橋。風雨滄桑春秋變幻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110多歲了。但是風華依舊不減當年,同外灘建筑群一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幾乎是上海形容的代言人。</p> 蘇州河上第二橋:乍浦路橋。早在清朝康熙年間,此地也有一處免費擺渡。上海開埠后,美國圣公會主教蓬恩在此造一座浮橋供市民免費過河。后浮橋改木橋,外國人稱蓬恩橋,中國人叫伊白渡橋。為了區(qū)分東面的外白渡橋,所以叫二白渡橋,并且拿幾年前就已經(jīng)有的二擺渡橋(四川路橋)名字搶了過來,理直氣壯叫二擺渡橋。民國十六年(1927年),木橋拆脫改建鋼筋混凝土橋,以乍浦路命名。橋有三孔,橋身線條流暢,頗有西洋味道。而且橋上看風景邪氣贊,東面是外白渡橋上海大廈,西面是四川路橋郵電大樓,成為小青年拍婚紗照的最佳背景板。 <p class="ql-block"> 蘇州河上第三橋:四川路橋。清光緒元年(1875年)工部局在此地造了一座木橋,因在“外擺(白)渡橋”上游,所以叫“里擺(白)渡橋”或“二擺(白)渡橋”(迭辰光還沒乍浦路橋啥事體)。民國十一年 (1922年),上海郵政總局在橋頭北面造了郵政局大樓。同年,木橋拆脫原址建鋼筋混凝土橋。搿歇乍浦路橋已造好,“二擺渡橋”名字被占用,只好退而求其次叫“三擺(白)渡橋”。當?shù)厥忻裼胁荒蜔?shù)一、二、三的,看伊在郵政大樓底下,干脆叫“郵政局橋”。</p> 蘇州河上第四橋:河南路橋。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此地就設有渡口,叫三擺渡。清光緒元年(1875年)工部局造了座木橋,就叫三擺渡橋。本來幾座橋大家排隊排的好好的,一擺渡白渡橋、二擺渡四川路橋、三擺渡河南路橋。辣末生頭乍浦路橋插隊當老二,次序一下子打亂。原老二變老三,老三弄到后來名字也沒了。幾年后舊木橋拆除另造新木橋,因橋北剛好造了一座媽祖廟天后宮,就不叫三擺渡橋,改叫“天后宮橋”。只有一些念舊的人不愿改口,仍保持習慣叫伊三擺渡橋。民國十六年(1927年),拆木橋建成一座3孔鋼筋混凝土橋,命名為河南路橋。八十年后,2006年重建老橋,三年后建成新河南路橋。 蘇州河上第五橋:山西路橋。上世紀三十年代,山西路叫盆湯弄,屬于公共租界。工部局在此地造了座木橋,叫盆湯弄橋。以后一直修修補補保留到上海解放,于1956年拆脫。當時此地冷落,往來行人不多,就沒有馬上造新橋。直到2006年,隔壁的河南路橋要拆了重造,怕行人沒辦法過河,于是在造河南路橋的同時開始造鋼結(jié)構(gòu)的人行橋--山西路橋,只走人,不通車。一年后完工。 蘇州河上第六橋:福建路橋。上年紀的人會叫伊老閘橋。明隆慶四年(1570年),鼎鼎有名的清官能臣應天府巡撫正部級大佬海瑞主持太湖流域的水利工程。為阻擋長江涌過來的大潮,在吳淞江下游此地附近造過一道石閘,“老閘”就此出名?!伴l北”搿地名也出于此,老閘以北的區(qū)域通通稱為閘北。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老閘西面建成閘橋(船來開、船過閉,不算嚴格意義上的橋),清同治三年(1864年)拆脫建成木橋。光緒十一年(1885年)工部局拆脫舊木橋建成一座7孔新木橋,定名老閘橋。1962年木橋拆脫,68年建成混凝土三孔曲拱橋,正式叫做福建路橋。 <p class="ql-block"> 蘇州河上第七橋:浙江路橋。儂不一定曉得,伊老早也叫垃圾橋。清光緒年間,工部局在蘇州河南岸(今南蘇州路933號)設立了一個垃圾處理站及運輸站,從此地將垃圾沿蘇州河運出去。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工部局在浙江路上造了一座魚腹式簡支梁鋼桁架橋,叫浙江路橋。因橋在垃圾處理站邊上,所以俗稱垃圾橋。勿要看伊名字垃圾,其實腔勢十足,從側(cè)面看,整個橋身像一條剔除了魚肉的魚骨架。搿種結(jié)構(gòu)既能受力又外觀漂亮,設計、工藝、材料當時亞洲罕見?,F(xiàn)在屬于市級保護文物,吃格得不得了。建國以后,先后經(jīng)歷了8次大修。現(xiàn)在看過去還是老當益壯,而且老得蠻有味道。</p> 蘇州河上第八橋:西藏路橋。迭座橋初建是在清咸豐三年(1853年),當時是一座小木橋。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工部局拆脫舊橋建了大一點的木橋。因橋在泥城浜(今西藏路),所以叫泥城橋。1922年工部局拆舊建新,造了鋼筋混凝土橋。橋南端有英商開的煤氣廠,老上海人將煤氣稱作自來火,就叫伊自來火廠橋。但是還有交關老百姓叫伊“新垃圾橋”,此橋的北端是垃圾碼頭,比垃圾橋(浙江路橋)又晚出生,叫新垃圾橋也蠻有道理。1942年,迭座有好幾只名字恐怕報戶口都麻煩的橋,正式定名為西藏路橋。2003年拆除重建,一年后完工。 蘇州河上第九橋:烏鎮(zhèn)路橋。最早是建于1929年的木橋, 1948年重建了一次,1998年又重建為鋼管混凝土拱橋,一年后完工成。烏鎮(zhèn)路橋跟前面幾座橋比起來,名氣不大。但算來也有九十歲出頭了。 蘇州河上第十橋:大統(tǒng)路橋。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此地建了一道水閘,因為已經(jīng)有了福建路的老閘,搿閘就稱為新閘。在閘上鋪建浮橋,叫新閘橋,是吳淞江歷史上的第一座浮橋。清同治元年(1862年)浮橋改建為三孔吊橋,中間一孔橋板可活動,遇有大船過來,兩岸絞盤車將橋板吊起通船。1916年石閘和吊橋儕拆脫,改建為一座鋼桁架橋,橋名仍然叫新閘橋。辛亥革命后上海市政建設深受影響, “共和路”、“光復路”,儕是迭個辰光的產(chǎn)物,新閘橋也改名大統(tǒng)路,于是新閘橋也叫大統(tǒng)路橋。迭座鋼橋一直用到1999年,以后再次翻修改造,就是今朝迭個樣子。 蘇州河上十一橋:成都路橋。此地原來沒橋,成都路橋是1993年造南北高架的副產(chǎn)品,是南北高架當中小小的一段。搿橋沒引橋,車子開過來,覺不著上、下坡,橋就是路、路就是橋。南北高架工程1993年開工到1995年底全面建成通車。當時,搿項工程是建國以來上海市中心區(qū)規(guī)模最大、施工最難的工程,聽講居民就動遷18000戶、單位916家,其規(guī)模之大、范圍之廣實屬罕見。由于南北高架路穿過蘇州河到成都北路,就有了迭座成都路橋。迭座橋南通成都北路新閘路北接共和新路天目路,橋?qū)捰?5米半,是蘇州河上最胖的橋,身胚絕對屬于No.1。 蘇州河上十二橋:恒豐路橋。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廣東、浙江的商人集資成立了匯通公司,造了迭座橋,叫“匯通橋”,因橋南是公共租界麥根路(今石門二路),所以也叫麥根路橋。橋旁邊有上海人稱為“舢板廠”的英國人劃船俱樂部,又叫舢板廠橋。迭座橋是中國人新造的,也叫伊“新大橋”,橋北就稱為新大橋路。也是在辛亥革命后,新大橋路改為恒豐路,于是橋就改名為恒豐路橋。1916年修過一次,1937年日本人占領閘北,橋被拆脫,1948年重建成鋼筋混凝土橋。1987年,配合新客站工程拆脫重造。在蘇州河上,迭座橋年紀不是最大,建筑結(jié)構(gòu)也不是最出挑。但伊仍然是一座了不起的建筑物,是當時閘北華商聯(lián)手抵御租界洋人越界筑路,切斷其伸手撈過界的歷史銘碑。 蘇州河上十三橋:昌平路橋。昌平路橋是一座冊刮里新的橋,2017年底動工,2020年底完成通車。是當時靜安、閘北兩區(qū)合并,送撥新靜安的一號民生工程。昌平路橋是鋼拱橋,橋下沒橋墩,兩頭擱在河兩岸。橋的設計蠻別致,像半瓣月亮臥在河上。聽講夜里開燈,燈光倒映水面像一只眼睛,所以有了蘇河之眼的美稱。 蘇州河上十四橋:普濟路橋。老多上海人不曉得普濟路橋。普濟路解放前叫通濟路,此地原來沒橋,過蘇州河要靠擺渡船。1996年,因西面的長壽路橋擴建工程,為了分流過橋行人在原普濟路擺渡口舊址建造了人行橋,一年后完工。2009年普濟路橋重新攺造,抬髙、加寬橋面,是人行和非機動車二用橋。 蘇州河上十五橋:長壽路橋。蘇州河從西而來,到此地拐了個彎,變成了北--南走向。迭只彎有名堂的,就是蘇河十八灣里的長壽灣。長壽路正好在河灣西面,東面是天目西路(老早叫廣肇路),原來過河靠船擺渡,渡口就叫廣肇渡。解放后,1951年人民政府開始在此造橋,1953年一座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橋完工,東接天目西路,西連長壽路,是新中國蘇州河上建造的第一橋。1998年,長壽路橋進行改建,老橋兩邊新建兩座橋,當中種樹隔開,形成了三橋并臥的獨特景觀。 蘇州河上十六橋:昌化路橋。1951年,新中國人民政府為解決兩岸市民過河難題,造了一座人行木橋,叫歸化路橋。 1957年歸化路改名為昌化路,橋名也改為昌化路橋。1974年改建成鋼筋混凝土中承式肋拱橋。 2000年再次拆舊建新,新橋拱肋兩頭插到河中,吊桿聯(lián)接橋面橫在當中,像一個圓頂?shù)腁字。昌化路橋本身造型不錯,蘇河十八灣里的昌化灣名氣也蠻響,但是到了2020年突然被橋東面的一個建筑群搶了風頭。迭個建筑群整個形狀像一個低矮山丘,每幢房子前都有比房子還要高大的水泥高腳酒杯,杯里種著樹,聽說有一千棵。所以建筑群就叫“天安千樹”。英國人設計的,據(jù)說靈感來自古巴比倫空中花園?,F(xiàn)在是網(wǎng)紅打卡點,每天有交關人拍照,鬧猛的不得了。 蘇州河上十七橋:江寧路橋。江寧路橋,老上海叫伊“洋鈿橋”。 民國18年(1929年),市工務局在此建造五孔木橋。橋西有國民政府的中央造幣廠,就取名“造幣廠橋”。造幣廠造的是銀元,上海人稱為“銀洋鈿”,故順理成章叫“洋鈿橋”,又便當、又響亮,還顯得有鈔票。也有些洋涇浜叫伊“戈登路橋”, 伊拉覺著洋氣,因為江寧路當時叫“戈登路”。1949年,因老橋年久失修,難以再用,就在老橋旁重建木質(zhì)排架簡支梁橋,橋名改為“江寧路橋”。解放后進行過一次加固修理,1968年拆舊橋建鋼筋混凝土的新橋。2011年又拆除重建為鋼結(jié)構(gòu)連續(xù)箱梁橋,一年后通車。 蘇州河上十八橋:西康路橋。此地原來沒橋,蘇州河流到此地好像被人家撞了一記腰,突然北上又馬上調(diào)頭南下,調(diào)頭處就是蘇河十八灣里的清水灣。河南岸有塊凸出的半島(現(xiàn)在是高檔樓盤叫半島花園)有木船擺渡口,名為小沙渡,上百年來一直靠伊擺渡過河。直到1981年,滬西經(jīng)濟發(fā)展靠迭只擺渡船是實在吃不消了,市路政局就在此建了迭座鋼筋混凝土簡支梁人行橋。 蘇州河上十九橋:鎮(zhèn)坪路橋。上海的經(jīng)濟發(fā)展確實是快,連帶普陀區(qū)跟靜安區(qū)過蘇州河的壓力大增。東面的西康路橋和江寧路橋承受大流量人流車流的沖擊,已經(jīng)快擋不牢了。于是2007年有關部門決定造一座橋,將鎮(zhèn)坪路與常德路連接起來,就有了鎮(zhèn)坪路橋。 蘇州河上二十橋:寶成橋。寶成橋最早也是小木船擺渡的渡口,名叫談家渡。1931年,蘇州河北岸的崇信紗廠老板楊杏堤等人捐款建造了一座五孔木頭行人橋,主要讓工人上下班。因橋南岸接寶成弄(今葉家宅路),所以叫“寶成橋”。此地一帶紡紗廠集中,蘇河十八灣里的一灣在搿里叫“紗廠灣”,橋也叫“紗廠橋”。1937年八一三被日本人炸脫,次年修復。修復后從崇信紗廠和東華紗廠各取兩字叫“崇東橋”。橋址在原談家渡口,故又名談家渡橋。解放后,木橋由市政工程部門進行修繕。1971年拆脫改建成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梁人行橋,2020年寶成橋再次進行大修。修好后別的不講,就迭塊橋名牌在蘇州河介多橋當中算得上最彈眼落睛,黑色大理石上金色浮雕莨苕葉圍成邊框,中間“寶成橋”三個立體金字。橋名牌豎在橋當中,比欄桿還高,走過此地就會被一眼吸引。設計師洋派,用莨苕葉做裝飾。莨苕葉是西洋經(jīng)典藝術裝飾紋樣,西洋人認為,伊不僅有古典的、貴族的氣息,還有吉祥如意、祈求平安的寓意。所以迭塊牌子一掛,橋也平添了幾分貴氣、洋氣。 蘇州河上廿一橋:武寧路橋。講到洋氣,整條蘇州河上看來看去要數(shù)武寧路橋了。武寧路橋在寶成橋西面三、四百米的地方,橋本身嘸啥稀奇,鋼筋混凝土。噱頭的是橋兩頭各有兩座高27米的羅馬柱橋塔,頂上還有銅貼金的雕塑金光閃閃。橋塔和雕塑都是西洋風格,老遠望過去橋沒看見,雕塑先看到了。橋是1954年造的,兩年完工。1966年橋兩側(cè)加寬,2001年再次拓寬。2008年對橋梁進行景觀改造,造了四只橋塔和四座雕塑。雕塑也有名堂的,四個婦女有抱小人、有攙小人,分別叫做孕育、萌芽、成長和希望,據(jù)說設計師的靈感來之法國巴黎塞納河上“亞歷山大三世橋”。在蘇州河上弄一座西式橋,不得不承認上海人到底是上海人,中西合璧隨便白相相,就是爐火純青。 蘇州河上廿二橋:曹楊路橋。早在清代晚期此地也有一只木船擺渡的渡口,叫曹家渡。1928年達豐紡織印染廠、崇信紗廠老板楊杏堤等(造寶成橋的也是迭個楊老板)捐款,在此地建了一座木橋,叫曹家渡橋。搿辰光有鈔票的老板覺著修橋鋪路做善事是積德,所以來得歡喜造橋,境界好像比現(xiàn)在的老板要高。又因橋南西面有座道觀三官堂,木橋又叫三官堂橋。三官堂橋老底子有一個活雞市場全上海有名,講究一眼的老上海要吃雞儕到此地來買,講迭搭額雞靈光,味道嶄。1937年,木橋被日本人炸脫,后修復。1949年在此橋上游又建一座五孔木橋,稱“曹家渡西橋”,老橋被稱作“曹家渡東橋”。因木橋損壞嚴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先后拆除,架設臨時鋼橋。1976年,在東橋址造鋼筋混凝土大橋,1980年竣工通車,命名為“曹楊路橋”。 蘇州河上廿三橋:華政橋。華政橋在曹楊路橋朝上大約800米,是蘇州河上唯一用單位名稱命名的橋,橋的兩頭儕是華東政法大學的校區(qū)。1934年,此地是華政前身圣約翰大學的地盤。講到圣約翰大學,一定要多講一句,迭個學堂牛逼,是美國圣公會辦的中國首個全英語授課的學校,是當時上海乃至全中國最優(yōu)秀的大學之一,來讀書額大多是政商名流的后代或有銅鈿人家的小囡,文憑連美國政府都認可的。當時為了方便學堂師生,在現(xiàn)橋下游約200米處造了一座木橋,叫“學堂橋”。蘇河十八灣里的學堂灣就在此地。1967年,拆脫了損壞的木橋,改由船擺渡。1980年,在此造鋼筋混凝土人行橋,2009年改名“華政橋”。 蘇州河上廿四橋:凱旋路橋。1915年辛亥革命后不久,國民政府交通部就著手建設滬杭鐵路。為了讓火車通過蘇州河,就在此造了一座鋼結(jié)構(gòu)橋供火車通行和人步行,當時叫“鐵路橋”。 1997年后滬杭線改由外圍走,原來的鐵路不再通火車。有關部門就利用迭條線通軌道交通,走3號、4號線,并在邊上并列新建一座橋梁走行人。2000年建成,定名凱旋路橋。 蘇州河上廿五橋:中山西路橋。中山西路橋是三座并排在一道的橋,當中高、兩邊低。從東面數(shù)過來:中山西路三號橋東橋、內(nèi)環(huán)高架路橋、中山西路三號橋西橋。1930年,辟筑中山西路,此地造了一座木結(jié)構(gòu)車行橋,叫“中山西路3號橋”。迭座橋蠻倒霉的,先是37年被日本人炸脫,后來日本人在原址修了一座軍用橋,隨后又在西邊另建了一座人行橋。后來49年又被國軍炸脫。解放后,才修復了迭座橋。兩次炸脫兩次再造,一是地理位置關鍵、二是說明作用實在要緊,軍事上、民用上都舉足輕重。用到1958年老橋拆脫,1960年建成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的新橋。1993年到1994年,在造跨蘇州河高架橋的同時,對中山西路三號橋東、西兩橋進行了徹底改建,就是現(xiàn)在迭個樣子。 蘇州河上廿六橋:強家角橋。清道光七年(1827年),蘇州河南岸強家角村有銅鈿人家捐資建了擺渡口,叫強家角渡,擺渡用人力拉繩牽引木船過河??箲?zhàn)勝利后,升級為燒煤小火輪,建國后強家角輪渡由市輪渡公司統(tǒng)一管理,1962年改為鐵殼電動輪渡船。直到1997年投資375萬元建成了強家角人行橋,為強家角渡劃上句號,自此蘇州河上的最后一個渡口也謝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市區(qū)段用船擺渡的歷史徹底結(jié)束。 蘇州河上廿七橋:古北路橋。迭段河道兩岸以前有很多工廠。南岸有國棉二十一廠、順昌石粉廠和天原化工廠等,北岸有上海酵母廠、上海火柴廠,上海塑料六廠、上海試劑總廠和上?;ぱ芯吭旱?。周邊介許多廠工人上下班過河主要靠輪渡,要走到強家角渡口才有擺渡船,路遠不方便不講,人多還軋的不得了。上世紀80年代為了解決迭個問題,在現(xiàn)古北路橋橋址建了一座鋼筋混凝土人行橋,接通了古北路和北岸的橫馬路光復西路,定名大渡河路橋。2004年對大渡河路橋?qū)嵤┎鸪指慕ㄐ聵颉?007年竣工通車,定名為古北路橋。現(xiàn)在兩岸的工廠都已搬走,留下的空地改造成長風濱河綠地。原來蘇河十八灣里的“火花灣”(因河邊的上?;鸩駨S得名),也成了“長風灣”。 蘇州河上廿八橋:瀘定路橋。為增加外環(huán)、中環(huán)、內(nèi)環(huán)高架路之間的南北通行能力,瀘定路橋作為城市次干道,配合三環(huán)加速上海出入江浙等地的交通。 2010年建成通車。 蘇州河上廿九橋:北橫主線橋。2015年,上海啟動北橫通道建設工程,規(guī)劃西起中環(huán)(北虹路),東至周家嘴路越江,全長約19.4公里,通道為地面、地下、高架組合形式。2018年橫跨蘇州河的北橫通道主線橋鋼箱梁段實現(xiàn)合龍,今年北橫通道西段已經(jīng)建成通車。 蘇州河上三十橋:真北路橋。1932年在現(xiàn)真北路橋的西面上游曾經(jīng)有過一座木橋,叫北新涇橋。1964年木橋拆脫,在現(xiàn)橋址建了鋼筋混凝土橋,仍舊叫北新涇橋。蘇河十八灣里的北新涇灣就是此地。1992年對北新涇橋進行改建,由原來的一座橋改建成南向北和北向南兩座橋,定名真北路橋。2000年起上海建設中環(huán)高架路,在邊上再建了中環(huán)立交橋,于2004年底通車。<br> <br> 走到此地,蘇州河市區(qū)段濱河步道差不多也就走完了。但是我想,隨著上海城市建設的發(fā)展,濱河步道肯定還會繼續(xù)向西延伸。要不了幾年,蘇州河上的橋肯定也不止三十座。據(jù)說,上海蘇州河建設對標的是法國巴黎塞納河。正在逐步發(fā)掘蘇州河潛在的旅游資源,用蘇州河兩岸豐富、深厚的自然人文景觀及河上30座年代、造型、材質(zhì)各異、極具欣賞價值的橋,來吸引國內(nèi)外游客游覽蘇州河。在船上欣賞風景,到岸上品味風情,不要太有味道、不要太有腔調(diào)。<br><br> 蘇州河肯定會越來越漂亮,肯定會成為更多上海人乃至全國各地的人喜歡上海的一大理由。<br><br>本文有關歷史史料出自《上海地方志》《上海內(nèi)河航運志》《上海掌故辭典》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