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們乘車穿過開羅市區(qū),向位于東北方向的納賽爾城駛去。</p> <p class="ql-block"> 納賽爾城是開羅的富人區(qū),埃及總統(tǒng)府及眾多政府和軍方機構都匯聚在這里,其市容市貌及城市交通管理較其他地方要稍好一些。</p> <p class="ql-block"> 這里高樓林立,道路寬闊,市容也較其他地方整潔干凈不少。雖然交通仍然混亂,但已看不到畜力車上路了。</p> <p class="ql-block"> 路面上各種品牌的轎車也越漸多了起來,路口也很新鮮地出現(xiàn)了管理人員(不知是否是警察)。</p> <p class="ql-block"> 街上行人的衣著與舉止也得體文雅了許多,街邊路上已鮮見游攤販夫。</p> <p class="ql-block"> 各類較大的商業(yè)門點、賣場鱗次櫛比,已能給人以都市氣息。</p> <p class="ql-block"> 這里就是1981年10月6日震驚世界的“埃及總統(tǒng)薩達特遇刺事件”的發(fā)生地—納賽爾勝利廣場檢閱臺。進入無名英雄紀念碑要先經(jīng)過這里左轉進去。</p> <p class="ql-block"> 納賽爾城勝利廣場衛(wèi)星地圖。無名英雄紀念碑與薩達特遇刺的勝利廣場檢閱臺就隔著一條寬寬的馬路。</p> <p class="ql-block"> 埃及無名英雄紀念碑坐落在開羅東北部的納賽爾城勝利廣場。1974年埃及政府為紀念在1973年“十月戰(zhàn)爭”(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中陣亡的埃及將士,由時任總統(tǒng)薩達特下令建造,于1975年10月6日由薩達特總統(tǒng)親自揭幕。沒有想到的是,6年后,薩達特在慶祝“十月戰(zhàn)爭”勝利8周年的閱兵式上遇刺身亡,同年被安葬在自己親自揭幕的紀念碑下,與那些陣亡將士們一起長眠于此,共同守望著埃及。無名英雄紀念碑是開羅的標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1981年10月6日薩達特遇刺現(xiàn)場照片(圖片來自網(wǎng)絡),欲知該事件的來龍去脈,敬請查詢資料。 </p> <p class="ql-block"> 無名英雄紀念碑設計靈感源于埃及金字塔,呈三角錐形。由花崗巖砌成的四根空心斜柱向中心交匯成金字塔狀,高36.64米,基面寬14.3米,四根斜柱厚1.9米,每根柱上都用巨大的阿拉伯文字鐫刻著歷次中東戰(zhàn)爭中為國捐軀的埃及將士的名字,共18行71個名字,以表達人們對他們的敬意。基座正中有一座固定的黑色玄武巖立方體,代表無名烈士們的墳墓,正前方兩側,安放了兩門大炮,日常有身著紅色禮服的持槍禮兵守衛(wèi)。整個紀念碑廣場占地10000余平方米,由埃及著名設計師薩米?拉菲阿設計。</p> <p class="ql-block"> 薩達特遇刺后,埃及政府在這里為薩達特舉行了隆重的國葬,當時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前往開羅出席了葬禮。</p> <p class="ql-block">碑前陳列的大炮</p> <p class="ql-block">持槍肅立的禮兵</p> <p class="ql-block"> 正中是代表陣亡無名英雄墳墓的黑色立方體。后面淺色的立方體為薩達特陵墓。</p> <p class="ql-block">薩達特墓碑上用阿拉伯文鐫刻著:</p><p class="ql-block">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p><p class="ql-block">戰(zhàn)爭與和平的英雄</p><p class="ql-block">為和平而生為原則而死</p><p class="ql-block"> 伊斯蘭歷1401年12月8日</p><p class="ql-block"> 公元1981年10月6日</p> <p class="ql-block"> 站在紀念碑正中望出去,其中軸線正對著薩達特總統(tǒng)當年遇刺身亡的勝利廣場檢閱臺。</p> <p class="ql-block"> 無名英雄紀念碑暨薩達特陵墓,有“當代金字塔”之稱,訪問埃及的外國元首和領導人,差不多都會來到這里拜謁薩達特陵墓,緬懷他為中東和平作出的豐功偉績。</p> <p class="ql-block">從紀念碑范圍內(nèi)看勝利廣場檢閱臺</p> <p class="ql-block">勝利廣場街景</p> <p class="ql-block"> 返程去住宿酒店沿途車上,在納賽爾城區(qū)域可以看到不少埃及政府機構及軍事機構,大都占地寬闊、建筑漂亮且各具特色。</p><p class="ql-block"> 行色匆匆,聽導游介紹了幾個。</p> <p class="ql-block">埃及投資和國際貿(mào)易部</p> <p class="ql-block">埃及陸軍部大樓</p> <p class="ql-block">“十月戰(zhàn)爭勝利”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記不起名字的軍事單位</p> <p class="ql-block"> 沿途還可見一些路口設有掩體、路障,屯駐有軍車、裝甲車和荷槍實彈的軍警。</p> <p class="ql-block"> 次日下午,我們又乘車前往尼羅河東岸的開羅老城區(qū),去游覽埃及最古老的基督教教堂和伊斯蘭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 開羅是個古代文明與現(xiàn)代文明、東方風情與西方格調(diào)相互融合的城市。圖中遠處就是河心島上高高矗立的就是著名的185米高的開羅塔,開羅人把它比作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引以為傲。</p><p class="ql-block"> 開羅早期的現(xiàn)代城市建設自19世紀60年代起,在尼羅河西岸根據(jù)法國的城市設計規(guī)劃逐步建起新城,其核心部份包括伊斯梅利亞、卡斯安利爾和花園城三個商業(yè)住宅區(qū),以及河心島上的豪華別墅和旅館。后來隨著國內(nèi)形勢發(fā)展和行政中心的東移,尤其是埃及“遷都計劃”的落地,大規(guī)模的開發(fā)和建設逐漸向東發(fā)展,將在現(xiàn)開羅以東約50公里的沙漠中,形成相當于新加坡面積的新開羅。</p> <p class="ql-block"> 開羅的老城區(qū)在近100多年來,除了多出了大量“永遠沒有完工”的違建房屋外,幾乎沒有變化。街道擁擠狹窄,中世紀遺留下的房屋仍隨處可見,但65%的建筑因缺乏維護已不堪使用,但其中賴以掙錢的著名古跡游覽區(qū)仍在向世人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開羅老城區(qū)內(nèi)有建于不同歷史時期的1000多座清真寺和不少的基督教堂,隨處可見高聳入云的宣禮塔尖,圓拱塔頂在陽光下褶褶生輝。</p> <p class="ql-block">立交橋下的集市與賣草莓的小販</p> <p class="ql-block"> 人行道上的雜貨攤,小販見我拍照,笑嘻嘻地揚手打招呼。</p> <p class="ql-block"> 埃及是基督教最早的傳播地之一,整個開羅老城的南部統(tǒng)稱為科特普區(qū)或基督老城區(qū)。這里有眾多基督教堂和歷史遺跡,懸空教堂就是其中代表。</p><p class="ql-block"> 懸空教堂也稱圣母瑪麗亞大教堂,是埃及最古老的基督教堂,它位于開羅老城區(qū),系三至四世紀,羅馬人統(tǒng)治埃及時期所建,迄今約1500余年。由于教堂整個建在原科普特老城巴比倫要塞南門城墻上,當時看起來好似懸浮于半空之中,故稱懸空教堂,是這片區(qū)域中最精致最漂亮的一座教堂。由于現(xiàn)在的地面比羅馬時代抬高了6米,使其部份埋入地下,已不能看到當年那樣的驚艷模樣了。</p> <p class="ql-block"> 在這里還可以看到因地面抬高后陷入地下的部份原教堂模樣。</p> <p class="ql-block"> 這里是懸空教堂現(xiàn)在的進口大門。</p> <p class="ql-block"> 進得大門,是一個狹長的天井,中間是花臺,兩旁留出窄窄的通道。兩旁通道的墻上,嵌有描述圣經(jīng)故事的馬賽克壁畫,十分精美。通道正前方,就是那29級臺階,階梯之上是高大的木作教堂門廊,白色的教堂頂及兩座塔樓上呈倒三角狀安放著三個灰色十字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馬賽克鑲嵌畫</p> <p class="ql-block"> 進入教堂需要登上29級臺階,也被有些旅行者戲稱為“樓梯教堂”。</p> <p class="ql-block"> 雕飾精美、古樸大氣的石質(zhì)階梯望柱。</p> <p class="ql-block"> 做工精湛的木質(zhì)階梯欄板。</p> <p class="ql-block"> 教堂大廳內(nèi)墻上,掛滿了最早自八世紀至十八世紀埃及歷史得道神父圣像。</p> <p class="ql-block"> 教堂里保存著很多圣者的遺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這幅圣母瑪麗亞畫像。據(jù)說這幅畫像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所作,最初采用了非常傳統(tǒng)歐洲圣母瑪麗亞形象,然而開羅的天主教徒不滿畫中的圣母過于歐洲化,勒令畫家把圣母的金發(fā)改為黑發(fā)。后來又不滿意畫中圣母藍色碧眼,畫家又不遠千里趕來將圣母眼睛顏色改為開羅女人的黑褐色。</p><p class="ql-block"> 相傳當年瑪麗亞在巴勒斯坦以處女之身懷上了耶穌兩個月時,當時的巴勒斯坦國王聽信了巫師旳讒言,說將有一個影響世界的人會出生在他的土地上。為此國王下令殺死全境內(nèi)懷孕的婦女和兩歲以下的小孩。瑪麗亞聞此消息,為保護腹中孩子,逃出了巴勒斯坦,靠騎毛驢和步行,一路艱辛,歷時一個半月來到開羅科普特這個地方避難。兩個月后,得知那位巴勒斯坦國王去世才回到巴勒斯坦,后在伯利恒生下耶穌。因此,這里成為了埃及基督教圣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大廳中擺滿了供教徒信眾聽道祈禱的黑檀木排椅。</p> <p class="ql-block"> 十一世紀的大理石講壇,下面有十三根柱,象征耶穌與十二門徒,其中黑色石柱代表猶大,而灰色石柱代表多疑的多馬(即唯一不相信耶穌能復活的門徒)。</p> <p class="ql-block"> 教堂內(nèi)部為木質(zhì)結構,精巧的木架構頂起高高穹頂,梁柱、壁龕滿是精美雕刻彩繪并嵌以獸骨象牙,門窗造型別致做工精湛,整個教堂雖不大也不寬敞,但卻盡顯清靜神圣、古樸典雅之儀態(tài)。</p> <p class="ql-block">雕飾繁復精湛的門墻</p> <p class="ql-block"> 教堂內(nèi)的地板上留有幾處透空的地方,透過玻璃可以看到教堂下面架空的情況。</p> <p class="ql-block"> 圣母瑪利亞大教堂(懸空教堂)衛(wèi)星地圖</p> <p class="ql-block"> 懸空教堂附近還有很多基督教堂,因時間有限無法一一游覽,只能看看建筑外觀。</p> <p class="ql-block"> 離開懸空教堂,再往北走不遠,就是阿慕爾大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 由于埃及曾被古希臘和古羅馬殖民統(tǒng)治近千年,所以埃及民眾中信仰基督教的人約占總人口的15%。在埃及人心里,不論信奉伊斯蘭教或基督教的人都是兄弟,都應互助互愛。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在埃及真正做到了和諧共處。</p> <p class="ql-block"> 阿慕爾?本?阿綏大清真寺(簡稱阿慕爾清真寺)是非洲第一座清真寺,也是阿拉伯半島以外最早建立的清真寺之一。它的建成標志著阿拉伯民族和伊斯蘭教開始在非洲和埃及的興起,在非洲及埃及歷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這座清真寺始建于公元642年,由當時率軍征服埃及的阿拉伯穆斯林將領阿莫爾?本?阿綏下令興建,建成后就以他的名字為寺名。初建時,該寺不大,為一個長25米,寬15米的長方形院子。正中是一個長方形禮拜殿,四周四條柱廊圍合,為伊斯蘭教初期建筑風格。</p><p class="ql-block"> 由于該寺地位崇高,歷代埃及伊斯蘭王朝的統(tǒng)治者對該寺進行了不同規(guī)模的修葺和擴建。</p><p class="ql-block"> 公元672年,倭馬亞王朝穆阿韋葉派駐埃及長官穆賽力麥為該寺筑起了圍墻,并在四角建起了宣禮塔,這也是伊斯蘭教史上最古老的宣禮塔。后因被指不合傳統(tǒng)而拆毀。 </p><p class="ql-block"> 大寺現(xiàn)有格局由阿巴斯王朝的埃及長官阿卜杜拉?伊本?塔西爾于公元827年著手擴建定型,總面積達13570平方米。到公元10世紀中葉的法蒂瑪王朝時期,才對該寺進行了全面的裝飾、鍍金和雕刻,使之成為當時最富麗堂皇的寺院之一。當時該寺所有殿堂都豎起大理石柱,共400多根,四壁鑲嵌著華美精細的工藝制品,正殿配宏大的講經(jīng)臺,巨大的照明燈。所有壁龕都鑲嵌著刻著優(yōu)美書法的《古蘭經(jīng)》文的白色大理石板。到1789年拿破倫入侵埃及,這座清真寺慘遭毀壞,成為廢墟。</p><p class="ql-block"> 20世紀80年代初,埃及政府才斥巨資重建修繕該寺,工程于1985年完工。采用的是希臘和羅馬建筑形式,在伊斯蘭建筑上首次采用弓型承重結構,由147根石柱托頂馬蹄型環(huán)拱,形成四周走廊屋頂房架,院子中間是浄手的手房,一端為宣禮塔,一端為正殿,內(nèi)有講壇、凹壁,有房間120間。整個寺院樸實素潔,沒有恢復寺內(nèi)原有的雕刻和彩畫。</p> <p class="ql-block"> 供教徒禮拜凈手的水房,是每個清真寺里不可或缺的重要設施。</p> <p class="ql-block"> 阿慕爾清真寺作為埃及眾多清真寺的先驅(qū),地位尊崇,每年埃及國王和政府首腦都要親自來這里參加宗教儀式,同時它也成為全世界穆斯林向往拜謁和參觀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我們?nèi)サ哪翘焓窍挛?,稍晚了一點,沒在里面轉多久,寺內(nèi)阿匐就通知說要做禮拜了,只好悻悻離開,返回酒店,期待明天的吉薩金字塔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