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公元1592年,在河南孟津的一個耕讀之家里,出生了一個男孩,取名王鐸,字覺斯。此男孩雖然家境貧寒,甚至常常食不果腹,但天資卓越,讀書過目成誦,尤其是鐘情于書法。</p><p class="ql-block">他13歲就開始學(xué)習(xí)《集王圣教序》,僅僅練了三年,就學(xué)到王羲之的神髓,并且書法聞名鄉(xiāng)里,后來他考中進士,進入了翰林院,憑借自己的過人才華,在官場之上平步青云,但頹頽欲倒的大明王朝大廈將傾,在萬般無奈之下,王鐸作了“貳臣”,作了清朝的大官。</p> <h3>這不得不說是他人生當中的一個重大污點,但也絲毫不影響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br></br></h3></br><h3>在明代書法家林立的時候,在“二王”的書法道統(tǒng)走得最深也最遠的人,莫過于王鐸了。他從13歲就開始臨摹王羲之,一直到他晚年,始終勤奮耕耘,并且將自己的滿腹才華融入到了書法當中,勁健灑脫而淋漓痛快!</h3></br><h3> <h3>清代的倪燦云說:<br></br></h3></br><h3>王覺斯寫字課,一日臨帖,一日應(yīng)請索,以此相間,終身不易。</h3></br><h3>意思是王鐸每天都要寫字,出了臨摹就是寫一些求字的作品,這種習(xí)慣貫穿了他的一生。</h3></br><h3>大書法家沙孟海先生對于王鐸的評價最為公道:</h3></br><h3>一生吃著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結(jié)果居然能得其正傳,矯正趙孟、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說是書學(xué)界的中興之主</h3></br><h3>沙老說王鐸既有天分又有功夫,是一位書法天才,他得到了“二王”的帖學(xué)正脈,是明代末年書法界的“中興之主”。由此可見,王鐸的書法功力之深!</h3></br><h3> <h3>王鐸生平書法的最佳法帖,無過于他的《擬山園帖》了,在這部《擬山園帖》當中,你能窺見真實的“二王”遺脈,此帖傳入日本之后,王鐸憑借這幅字打敗了王羲之,成為了日本人心目中的“筆神”,并且被譽為“后王勝先王”,“后王”就是王鐸,“先王”就是王羲之。此帖也曾經(jīng)轟動了整個日本書法界,連王羲之都要給他讓路!<br></br></h3></br><h3>在郭尚先的《芳堅館題跋》當中說:</h3></br><h3>觀《擬山園帖》,乃知孟津相國于古法耽玩之功亦自不少,其詣力與祝希哲相同。</h3></br><h3>可見王鐸的書法入古之深。</h3></br><h3> <h3>王鐸的這件《擬山園帖》可以算作是王鐸傳給后世最佳的一部法帖,此帖乃是他的兒子整理王鐸生平最精彩的臨摹作品79幅,并請高手匠人將其摹刻上石。<br></br></h3></br><h3>這些作品大部分均為臨摹古人的作品,涉及了魏晉唐宋諸名家,許多法帖都是今人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經(jīng)典法帖。</h3></br><h3>從這件《擬山園帖》當中,我們不僅能窺見王鐸學(xué)習(xí)“二王”的成功遺跡,也能見到古代極為罕見且藝術(shù)價值高明的作品在王鐸的“神筆”之下又是如何呈現(xiàn)的!</h3></br><h3> <p class="ql-block">王鐸的臨摹功夫極為精湛,無論是哪種書體,在他的筆下往往能寫出神髓,在這件《擬山園帖》當中, 有楷書、有行書、有行草,字字精妙無比,字字出規(guī)入矩,張弛有度。真不愧為“筆神”的稱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