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一記馬鞍山市"再回首"群舉辦徒步南京明城墻一圈環(huán)行活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參加2021年10月27日,徒步南京明城墻,并成功徒步繞城行走一圈43.7公里后,而凱巡回來的群友們,十多個小時走在崎嶇不平和高高地地的山道旁,竟沒一人掉隊、一人拉下,組織嚴謹、合理按排,三位手持對講機的老弟老妹更是呼前喚后,隨時通報,隨時聯(lián)絡,不辭辛苦,使浩浩蕩蕩的30多人的隊伍,走到終點,竟未出一點安全事故,將隊伍帶回馬鞍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音樂《秋色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每一塊城磚都記載著一段華廈文明史,所以我們要去看它、要去觸摸它、更要深深地記住它!</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都南京,因由六個朝代在此建都,故而號稱六朝古都,馬鞍山與南京一衣帶水。馬鞍山人對近鄰南京很有親切感,對南京的歷史猶如家珍。明城墻綿延盤垣數(shù)十公里,依山傍水。中山陵,明孝陵,太平天國遺址。梅園新村,珠江戰(zhàn)役紀念碑等等,都是值得人們想往、想去的地方。我們【再回首】群友們今天來到這里,在城墻上漫步,感覺腳下每一塊城磚都敘說著百年滄桑的歷史,既有對落后了就要被欺負的感慨,更有對今天祖國強大,經(jīng)濟繁榮的自豪。</p> <p class="ql-block">南京城墻的營造一改以往都城墻取方形或矩形的舊址,在六朝健康城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南京山脈丶水系的走向筑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勢,南以外秦淮河為天然護城河;東有鐘山為依托;北有后湖為屏障;西納山丘入城內(nèi);形成獨具防御特色的立體軍事要塞,其中京城城墻蜿蜒盤桓35.3公里,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城墻,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并錄選世界紀錄協(xié)會第一大城墻,而京城之外的郭城墻更是超過60公里,為世界歷史之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本次徒步南京明城墻一圈的壯士們</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回首 夕陽映柳</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甘正斌 紀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斌哥 阿庫</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陳麗甜 瀟灑劍客</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唯愛是賢 觀天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紀言 山嘯虎</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鬧鐘 魏濤</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蒲公英 青青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D 安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雨后藍天 藍莓</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某某 夕陽映柳</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考拉 高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國國 苦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張亞杰 藍眼波斯貓</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夢影追光 地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趙夏 六六</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薰衣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紫煙 大元</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挹江門</span></p><p class="ql-block">挹江門挹江門是1914年新開并于次年竣工的內(nèi)城城門,原名海陵門,當時為單孔城門,是連通南京城內(nèi)下關(guān)火車站與城外下關(guān)碼頭的重要通道,城門東側(cè)為獅子山。1928年改為現(xiàn)名,并擴建為三孔城門(于次年竣工),1929年4月由戴季陶題寫“挹江門”匾額。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渡江戰(zhàn)役的勝利,從此門進入南京市區(q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路線:公交100路至挹江門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邊景點:小桃園 繡球公園</p> <p class="ql-block">(視頻)依山傍水而建的南京明城墻,到了秋天,四周美景美不勝收,遠眺,紫金山五彩繽紛的秋葉,紅的似火,黃的是金,綠的翡翠,宛如色彩斑斕的綢帶,飄逸舞動,明城墻下。一簇簇半紅半綠的爬山虎,綠里透紅、紅中有綠,相得益彰,四周綠蔭遮陽,分為愜意。</p> <p class="ql-block">(視頻)走在城墻的腳下,清新優(yōu)美、環(huán)境宜人、鳥語花香,走在這樣的道路上還覺得累嗎?輕松健步、談笑風聲、心情愉悅,一點點累的感覺也都拋到煙霄云外去了。</p> <p class="ql-block">(視頻)走在這一段城墻上,遠處的高樓大廈、近處的護城河旁,相互泱襯,交織成一幅美麗的畫卷,這也就是我們?yōu)槭裁匆叱鍪姨?,走向大自然,去進行枯燥勞累、流汗出血這項徒步活動之所在。</p> <p class="ql-block">(視頻)默默的、默默的、默……走在明城墻的磚石上,思念著祖國悠久歷史的滄桑巨變,今日的新姿,國家的繁榮昌盛,人們生活的安居樂業(yè)。我們【再回首】群就是以這樣的宗旨,廣聚群友、愉悅自已,快樂地走下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儀鳳門</span></p><p class="ql-block">儀鳳門,又稱“興中門”,該城門建于洪武初年,為明十三城門之一,據(jù)傳盧龍山麓有龍鳳呈祥地勢(風水),故建有鐘阜(向東)、儀鳳(向西)兩座城門。</p><p class="ql-block">儀鳳門又名“興中門”,位于南京城西北角,依獅子山而建,南為定淮門,東為鐘阜門。儀鳳門原為南京城北部通往長江岸邊的要道。成化年間,由于南京守備兵力不足,遂將儀鳳門等城北城門堵塞。清朝順治16年,梁化鳳開儀鳳、神策二門,出兵奇襲圍城的鄭成功軍隊得勝,此后儀鳳門得以重建。清朝儀鳳門為單孔城門,上設兩層箭樓。1853年,太平天國軍隊以地道炸塌儀鳳門附近城墻,攻克南京。1895年,張之洞在儀鳳門下鋪設了南京第一條近代馬路。其后,由于挹江門的開通,儀鳳門的地位顯著下降。1928年,儀鳳門改名興中門。1971年,由于建寧路的修建,興中門被拆除。2006年,南京市政府復建儀鳳門,為一三孔拱門。</p><p class="ql-block">儀鳳門城下水洞兩座,本門沖要,是明清時出入長江的必經(jīng)之路。太平天國大將林鳳祥指揮挖掘通向儀鳳門的地道,用地雷炸開儀鳳門城墻,直攻兩江總督衙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8年改稱興中門,1958年拆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路線:公交21路至建寧路站下,往東走178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邊景點:獅子山 閱江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僅展示部分群員身上鼓鼓囊囊的包。</span></p> <p class="ql-block">這一群徒步隊員們都有著豐富涉外徒步經(jīng)驗,尤其是女同志,除帽子外,口罩、墨鏡、還外加一層防曬包裹在臉上的臉套。背包里更是裝了基本用的、吃的、尤其是水裝帶的都不至一瓶,徒步中我就親身體會到,在走到后路段時,由于腳?起泡,疼痛難約,加上這時水也沒了,有位小伙子看出,主動幫扶,并拿出自己帶的水,給我時喝下去,頓覺精神,開足馬力,堅持走完全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金川門</span></p><p class="ql-block">金川門是南京明城墻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門之一,位于南京市鼓樓區(qū)金川門外街南端,坐南朝北,面臨護城河,歷史上著名的金川門之變便發(fā)生于此。</p><p class="ql-block">金川門為單孔城門,有一座門券,門外設有金川橋一座,東側(cè)有金川門涵洞和水閘,用來控制護城河和內(nèi)外金川河的流通。</p><p class="ql-block">金川門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因金川河由此出城而命名為金川門。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置金川門千戶所。清朝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京市鐵路開始建造,從下關(guān)火車站引出經(jīng)過金川門門洞駛?cè)肽暇┏莾?nèi)。1930年代,國民政府改金川門為三民門,取三民主義之意。1957年,席卷全國的拆城運動波及南京,且由于交通道路改造的需要,金川門及京市鐵路一同被拆除,地名沿用。</p> <p class="ql-block">在河旁休息時,這位老妹還不忘訓練,瑜伽、體操中各套路動作和姿態(tài)都表現(xiàn)的有模有樣,看出來她是一位愛好體肓鍛煉的女同志。</p> <p class="ql-block">鐘阜門</p><p class="ql-block">鐘阜門是南京明城墻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門之一,位于南京市鼓樓區(qū)下關(guān)獅子山東南側(cè),坐西朝東,與儀鳳門在不足一公里的地段項背而建,呈龍鳳呈祥之形勝。</p><p class="ql-block">鐘阜門為單孔城門,有一座門券,形制特殊呈“內(nèi)凹式”,且門外無橋梁聯(lián)通。</p><p class="ql-block">鐘阜門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初名東門。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年),因其遙對鐘山(亦稱鐘阜,即紫金山)而命名為鐘阜門,與儀鳳門相對而建,有龍鳳呈祥之形勝。明朝成化年間,因守備兵力不足而被堵塞,后未重開。1959年,席卷全國的拆城運動波及南京,鐘阜門段部分城墻拆除。1962年,鐘阜門城門被拆除,地名沿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神策門</span></p><p class="ql-block">神策門現(xiàn)名和平門,是南京城北最東側(cè)的一座城門,位于玄武湖西北,在明城墻13個城門中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南京現(xiàn)有所有城門中唯一保留有民國以前鏑樓的城門。</p><p class="ql-block">神策門依山而建,曲折迂回。清朝時增建外甕城。光緒年間重建鏑樓,但規(guī)格已由原來的都城級降為州府級。1658年,鄭成功北伐金陵,敗于門下。為紀念戰(zhàn)功,順治帝下詔改名“得勝門”。1853年,太平軍從此處攻入南京城。1929年改名“和平門”。1930年代,美國亞細亞火油公司將甕城作為油庫。日軍</p><p class="ql-block">占領(lǐng)南京后也以此地為油庫。南京軍區(qū)后勤部接管后繼續(xù)作為油庫使用,和平門成為軍事禁區(qū)。</p><p class="ql-block">2004年10月1日,修繕后的和平門對外開放,位于中央門立交橋的東南角。</p><p class="ql-block">神策門本門荒僻有兩券,東至后湖,依丘傍湖,地近幕府山和長江,是軍事防守要地。十三門中唯此門由劉基開兩洞。順治時,鄭成功17萬大軍攻城時,中了守城清將緩兵之計,守兵偷偷鑿開另一城洞,偷襲大敗鄭成功,后稱神策門為得勝門。1928年改稱和平門,現(xiàn)存甕城券門各一,譙樓一座,2002年修復開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路線:公交10路、13路、32路、66路至中央門站</p> <p class="ql-block">(視頻)這次出來一同徒步,去勞累、去流汗,竟遇到參加這項活動,女同志俱多、且年青,她們不怕曬,更不怕苦,走在路上雄赳赳、氣昂昂,從這位老妹行走姿態(tài)、裝著打扮,就不難看出她每邁出一腳,剛鏘有力,雙臂擺動有力度,是一位徒步行走高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玄武門</span></p><p class="ql-block">玄武門是1910年在南京城北部東側(cè)新開的城門,位于神策門與太平門之間。1908年,當時的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端方在南京籌辦“南洋勸業(yè)會”,為了方便游人游覽玄武湖,決定在會場附近的城墻上新開一座城門。城門于1909年7月動工,1910年建成單孔券門一座。城門建成后以繼任兩江總督張人駿的籍貫命名為“豐潤門”。1928年7月,國民政府下令更名為玄武門。1929年4月,蔡元培應南京市長的請求題寫了門額。1931年,城門改筑為三孔券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路線:地鐵1號線至玄武門站;公交1路、47路至玄武湖公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玄武湖岸邊這段,從玄武門經(jīng)解放門至太平門的明城墻,是南京城現(xiàn)存最長、最完好丶同時也是最高大的一段城墻,垛口至城外地面的高度普遍在20米至25米左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玄武門是1910年在南京城北部東側(cè)新開的城門,位于神策門與太平門之間。1908年,當時的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瑞方在南京籌辦“南洋勸業(yè)會”,為了方便游人游覽玄武湖,決定在會場附近的城墻上新開一座城門,城門于1909年7月動工,1910年建成單一門,1931年改成三孔券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城墻下的玄武湖是封建帝王的游覽之地,出于帝王都“四神布局”的需要 ,又由于宋元嘉年間湖中兩次出現(xiàn)所謂的“黑龍”,湖名開始改為“玄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遠處的山峰就是紫金山,著明的南京天文臺就在山上面。</p> <p class="ql-block">離開玄武門后,徒步群友們沿著城墻向東走去,而走在隊伍最后斷后一位,右手持對講機,時刻和前方領(lǐng)走聯(lián)系著,將群友們象趕小鴨子似的把大家團團地攏輅在中間。"鬧鐘"小姑娘也手持手機,不停地跑前跑后為大家拍照留念,大家邊講邊說,還不斷有人離開隊伍,走到湖邊拍照留影,遠處的紫金山銀光閃閃、巍峨壯觀,正向我們這群不怕吃苦耐勞的群友們招手歡迎呢!【再回首】群就是以這樣一支愉悅快樂,休閑的徒步群隊伍吸引著大家積極參與,這又怎能不叫大家羨慕呢!</p> <p class="ql-block">南京玄武湖景色迷人,過去的皇家公園,而現(xiàn)為廣大老百姓游玩的好去處,遠處的紫金山?立在旁,山山水水增添美景的壯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太平門</span></p><p class="ql-block">太平門位于南京城的東北垣,是南京城北面的正門,以南是朝陽門,西北方向是神策門。因為代表監(jiān)獄的貫索在天市垣,而不在代表天廷的太微垣,所以明代南京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合成“三法司”)監(jiān)獄就在門外貫城坊,相傳夜間哀聲四起,為此將城門命名為“太平”。</p><p class="ql-block">太平門處在鐘山與玄武湖相接的位置,建在鐘山向西延伸的富貴山、覆舟山之間,據(jù)有山湖之險。太平門東面的鐘山被稱作“蟠龍”,這一段城墻就被稱為“龍脖子”。</p><p class="ql-block">太平門扼守鐘山,對于控制南京北部至關(guān)重要,且龍脖子一帶是南京城唯一沒有水體保護的城墻,因此清軍進攻太平天國和日軍圍攻南京時,這一帶都是主要的攻擊方向。太平天國時,在門外鐘山腳下修筑地堡城、山上筑天堡城拱衛(wèi)太平門,這兩個要塞陷落后,清軍在龍脖子用地道炸開城墻,攻入南京。1911年辛亥革命時的江浙聯(lián)軍也是攻占天堡城后攻入南京。1931年,太平門一度被改名為自由門,1958年拆除。</p> <p class="ql-block">(視頻)在白馬公園公交車終點站,大家稍做休息,喝點水、吃一點東西,我還一位老妹在吃冰棒呢!此次徒步活動,基本上都是急行軍,行車速度還是比較快的,稍做休息后就開路。視頻中,大家可看到中風已五年的他,雖一錘一拐,但仍能堅持著自身的鍛煉,堅持長時間的、刻苦地磨練自已,使原本癱倒床上不能動的人,都能跟上這徒步群的速度呢!我們【再回首】群主在調(diào)侃我說,這一路走來,他擔心的倒不是他、而是你,為了這我特地走在其后,追隨拍攝近3~400米路段視頻,我這好腿的竟都沒能跟上,慢慢將我拋到很遠直至看不見,這對我們一路走來的大家都是一個榜樣,誰還能落在他的后面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山門</span></p><p class="ql-block">朝陽門是南京明城墻唯一的東門,民國時改筑為中山門。朝陽門為單孔券門,城下有水關(guān),在明代是連接皇城和明孝陵的通道,平日不開放。朝陽門的原址在現(xiàn)在的中山門稍南的地方,與皇城的東華門、西華門以及玄津橋處于同一條東西軸線上。1865年時增設外甕城。</p><p class="ql-block">1928年8月,為了迎接孫中山靈櫬奉安中山陵,南京市政府修建了一條從中山碼頭直到朝陽門出城的迎櫬大道(即現(xiàn)在的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p><p class="ql-block">1929年,將朝陽門和甕城拆除,在門址以北不遠處新建三券拱門,在奉安大典前命名為中山門。此后,中山門取代了朝陽門,成為南京城新的東門,是溝通南京城與東郊最重要的出城通道。中山門正中的券門寬10米、高10.5米,兩側(cè)的券門寬8米,高9.5米,門券墩厚3米,城門進深15米。</p><p class="ql-block">1929年中山門建成后門額由譚延闿題寫,1943年9月改為汪精衛(wèi)的隸書石額。1946年,汪精衛(wèi)的落款被鑿去,但他的“中山門”三個字一直沿用了50年。1996年,中山門門券被改為滬寧高速公路進入南京城的入口,為方便城內(nèi)外交通,在城門下方兩側(cè)另開全長1600米的雙線行車隧道。在工程的同時,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汪精衛(wèi)的題字被換成了王獻之的集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路線:公交9路、36路、游1路、游2路至中山門站</p> <p class="ql-block">紫金山綠道沿線植被豐富、景點眾多,其中既有大家非常熟悉的琵琶湖、明城墻、美齡宮、下馬坊、博愛園、流徽榭、體育運動公園等,也有以前藏在深閨人未識的民國郵政博物館、南京地震科學館、南京十朝歷史文化園等。而我們這次徒步行,是從琵琶湖公園入口進入的,一路七上八下,左拐右轉(zhuǎn)地沿著明城墻到了中山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標營門</span></p><p class="ql-block">2009年,南京白下區(qū)后標營路的月牙湖西側(cè),新建了一座新的城門:標營門,這里的城墻歷史上是沒有城門的,1996年左右,為了開通后標營路建月牙湖大橋才把城墻破出一個口子,城門使用了簡化字這在南京新建和復建城門中是沒有先例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光華門</span></p><p class="ql-block">正陽門是南京城的正門,但這座城門并不在南京城的正南方,而是偏于東南。明初,朱元璋在原南唐金陵城的東側(cè)新建了宮城和皇城,在宮城和皇城之外又建了一道城墻。這道城墻的南面墻與原金陵城東側(cè)城墻的中部在通濟門附近相接,這面城墻的正中就是正陽門,因此正陽門是南京南面城墻3座城門(正陽門、通濟門、聚寶門)中最靠東的一座,它在通濟門以東1450米、朝陽門(南京城東門)西南2590米,與皇城和宮城的正門形成一條縱貫城東的南北中軸線,正陽門就在這條中軸線南端的起點上。正陽門是京城的正門,城樓高大,設有1道外甕城和2道內(nèi)甕城,是中國城池中少見的“復合型甕城”。正陽門在清末民初和抗日戰(zhàn)爭的戰(zhàn)亂中多次受到攻擊,受損嚴重,以至于此后一段時期內(nèi)該門被誤以為只有一道內(nèi)甕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1年,正陽門改名為“光華門”。1955年至1962年間,光華門周邊的居民和工人為建造房屋,拆走了大量的城磚,致使這個城門和兩側(cè)的城墻被毀。光華門僅作為地名保留下來,指原光華門內(nèi)御道街、大光路、光華東街十字路口,以及光華門外光華路(石門坎)、大明路附近一帶。2006年10月20日,光華門西側(cè)的一處工地出土數(shù)座不同時代的古墓和一段明城墻的墻基,這段明城墻遺址將原址保護。從正陽門至中山門的護城河非常寬闊,現(xiàn)在稱為月牙湖。正陽門外跨護城河的橋梁名為夔腳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武定門</span></p><p class="ql-block">武定門,為南京明城墻民國增辟城門之一,介中華門、雨花門與通濟門之間位于城內(nèi)長樂路中段的武定橋而得名,東關(guān)門緊靠旁。</p><p class="ql-block">武定門段城墻原為明城墻上的一處豁口,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被改造興建為?處城門,并命為武定門。與?時期開辟的漢中門、新民?均為西式牌樓式城門。</p><p class="ql-block">上世紀50年代,席卷全國的拆城運動波及南京,其中武門城門遭到拆除,其城磚被用作建?爐或?近民居。</p><p class="ql-block">2010年,南京市人民政府重新連接定門段城墻,復建武定門,為三拱券城門,?樂路南北兩側(cè)的明城墻從此連成體,登城后可達東水關(guān)、中華門、集慶門等城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雨花門</span></p><p class="ql-block">雨花門,為南京明城墻民國增辟城門之一,介于通濟門、武定門和中華門之間,因地處附近的雨花臺而得名。江寧路南北向穿過城門,經(jīng)雨花橋過秦淮河。</p><p class="ql-block">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國民政府為將京市鐵路在養(yǎng)虎巷處與江南鐵路連接,與京粵線貫通,特在南京明城墻基礎(chǔ)上開辟一座城門。</p><p class="ql-block">20世紀50年代,席卷全國的拆城運動波及南京,其中雨花門及東西兩側(cè)城墻遭到拆除,城磚被用作建高爐或附近民居。</p><p class="ql-block">2009年,南京市政府利用老城磚修繕雨花門段城墻,復建雨花門城門,其主拱門東西兩側(cè)各有一個寬約5.5米、高約6.35米的副拱門,各設一條慢車道、一條人行道。</p> <p class="ql-block">夜色都巳降臨,護城河畔群星閃爍,燈光星星點點地照亮兩岸,群員們一個個也都已疲憊不堪,但還沒走完,還得繼續(xù)加油!此處是雨花門,離終點中華門遙遙可及、勝利在望啦!</p> <p class="ql-block">晚間的秦淮河伴燈火闌珊,游舟點點,音樂噴泉彩點隨著節(jié)奏的高低,似有似無,城墻根下的萬張小燈閃爍出熒蟲般的星星點點,宛如仙境。</p> <p class="ql-block">晚餐后,宣告一天徒步的結(jié)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功勛與榮耀</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說: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所見所遇,皆是前生因果。每個人的今生或許是另一個人的前世,都是生命中的匆匆過客,即便是擦肩而過,悲傷也好,美好也罷,無論如何,都是一種際遇,無論緣深緣淺,以誠相待,這世界就會多一些溫暖,我們大家能相見,是一份淺淺的遇見,卻有一份深深的緣,讓我魂牽夢縈,是我心底最深的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