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我們1971年3月入?!靶氯A”。入校時我們班(五連五排)整整有60位同學,其中凌阿順、王興州又是我小學同班同學。絕大多數同學均居住在學校周邊的新華居民區(qū)。</b></h3> <h5><b><font color="#167efb">1971年入校新華五連五排同學名單</font></b></h5> <h5><b><font color="#167efb">王興州、凌阿順、湯述翥合影(2020)</font></b></h5> <h5><b><font color="#167efb">入校時同學居住舊址示意</font></b></h5> <h3><b> 記得初一我是坐在最后一排,與胡明太同桌。記憶深刻的還有高明華,我曾與他在大飯廳同臺演出過樣板戲京劇《智取威虎山》第四場“定計”,我和他分別飾演楊子榮和少劍波。</b></h3> <h5><b><font color="#167efb">京劇《智取威虎山》第四場“定計”劇照</font></b></h5> <h3><b> 胡明太的父親時任邗江縣革命委員會副主任,高明華的父親時任邗江縣支左公檢法軍管會副主任。革命委員會是文革時期的特殊產物,將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合為一體,人員組成采取“三結合”,包括部分沒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眾組織代表和工宣隊、農宣隊或部隊軍管代表組成。到了文化革命后期,工農兵代表逐漸撤出革命委員會。1979年第五次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于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若干規(guī)定的決議”,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改為各級人民政府。胡明太和高明華都住在位于仁豐里六巷的邗江縣人武部宿舍,里面有個大院子,我們經常去玩。高明華家住在最東頭新式平房,院墻之外即是翠園菜場;胡明太家住在西頭的老式七架梁三間兩廂平房。后來胡明太、高明華因父母隨軍調動,他們也調離了新華中學,一直未有聯系,據有同學說在蘇州遇見過他們。<br></b><b> 1973年初,我們初中畢業(yè)升入高中。少部分同學因工作、下放等原因未繼續(xù)就讀,王志道、王洪俊、石小斌、張利寧、孫傳榮、趙金鳳等同學因體育成績優(yōu)秀被選拔調入體育班,同時又接納了一批來自外校的新同學。前期常甦華是我們班的班長,后承擔了學校團委的工作,高中畢業(yè)前是學校團委副書記。后期我們班的班長是曹榮輝,副班長袁曉華,團支部書記王克,學習委員何廣偉,體育委員蔣曉鳴,生活委員劉玉梅,勞動委員張瑞萍,我擔任宣傳委員。<br></b><b> 高一階段我的同桌是蘇安軍同學,他憨厚老實,平時不多開口,畢業(yè)以后聯系不多,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使用微信的習慣,但每次通知同學聚會他都會準時參加。高二階段我的同桌是祁一苓同學,一直處得不錯,兩人從未紅過臉。錢老師安排我們坐在教室的第二排,前面一排是李斌和高善伍同學,后面一排是孫紅好和朱劍萍同學。畢業(yè)后祁一苓曾在部隊服役,后在九三學社工作。他身體不是太好,但性格開朗,逍遙自在,經常去河塘邊垂釣,開車四處溜達,采購美味佳肴,微信群里曬一些自己精心制作的菜品,吊人胃口。他也樂意為同學服務,每當同學圈有活動,少不了開車接你送他。</b></h3> <h5><b><font color="#167efb">孫紅好60歲生日聚會與祁一苓合影(2016-10)</font></b></h5> <h3><b> 中學時期相處比較密切的是常甦華和楊榮臻同學。常甦華是我小學的鄰班同學,父母在南京工作,上中、小學期間他一直住在揚州外婆家。他外婆是位和藹可親、善于交流的老太,家位于我上學途中的院東街,我每天去學校總是叫著常甦華一起走,可能是他晚上學習用功、睡得遲的原因,經常早上到他家他還沒吃早飯,往往會等他許久。常甦華的學習非常優(yōu)秀,但是性格有些悶、倔,與人交往比較少,印象中相處朋友不是太多,我可算其中之一,在他武漢水運學院畢業(yè)剛去南京工作時,我曾去他爸媽家看望過他,后來因大家工作忙,就很少往來了。遺憾的是,幾次班級大聚會他因故都未能參加。</b></h3> <h5><b><font color="#167efb">常甦華近照(2015)</font></b></h5> <h3><b> 印象中楊榮臻家有一副石擔子,中學時期他很注重鍛煉身體,臂膀有比較強壯的肌肉,常甦華也經常會去練幾下,我體質比較弱,玩不了那玩意。唯一與他們一起鍛煉的是冬季象征性長跑,有段時間約好每天凌晨4-5點起床,從家里出發(fā),經汶河路、鹽阜路、過大虹橋跑至瘦西湖南門,扒著院墻從河邊一側進入公園,再沿長堤春柳、徐園、小金山、五亭橋、動物園從南門原路返回。高中畢業(yè)以后,楊榮臻在瓜州汽渡工作,也曾約我去玩耍,在那里住過一晚。我們3人也曾一起騎自行車去江都吃過小籠包。最值得回味的是,1977年準備高考的那段時間。我原本沒有參加高考的意愿,是應楊榮臻要求陪他一起復習才報了名。那時我在汶河公社上山下鄉(xiāng)辦公室臨時工作,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來,因防震抗震需要,公社領導安排我和老紅軍李強民的兒子李東坡每天夜間都住在公社大門南面的傳達室值班,加上楊榮臻我們3人每天都在汶河公社復習至第二天凌晨3點,在伙房煮點夜宵,吃過了睡覺,至上午9點起床,又開始新一天的復習。那段時間學習的緊張程度遠遠超過中學階段,也正是那幾天的努力,我順利地通過了初考。楊榮臻重朋友、重感情,樂于助人。大約是1991年,我家拿到了孫紅好單位分配的新房,那時沒有專門的搬家公司,所以搬家是一項非常麻煩和繁重的事,楊榮臻找來卡車,不辭辛勞幫助我們將成套家具從新華東巷搬至位于邵莊的5樓新房。令我欽佩的還有兩件事,一是大家都了解的,我們班曾組織兩次同學畢業(yè)周年聚會,他都給以了贊助;二是大家不太了解的,楊榮臻有位癱瘓在床的大哥,在中學期間他就對大哥比較照顧,弟兄成家、父母年老以后,大哥一直生活在楊榮臻身邊,盡管他上面還有二哥、三哥。當我去東花園他家見到他大哥時,真的感到很詫異,很感動,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b></h3> <h5><b><font color="#167efb">新華中學70周年校慶與楊榮臻合影(1996)</font></b></h5> <h3><b> 王克是我們班團支部書記,身材纖瘦,說話文質彬彬,我們稱他為“文書”。我與王克的性格都屬于溫順隨和型,兩人比較合得來,經常去東圈門他家玩,與他弟弟王戰(zhàn)也比較熟悉,父母為他們弟兄倆起名有“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之意。王克的父親是揚州地區(qū)文化行政部門的領導,有劇團演出時,王克有時會送同學們幾張票,那時的文化娛樂活動沒有現在這么豐富,能看上一場戲是不錯的享受。記得我第一次看木偶戲就是他送的票,好像演的是革命京劇樣板戲《沙家浜》。王克參軍后,一開始我與他還有通信聯系,并得知祁一苓與他同時參軍,就在同一個班,后來王克當了班長。他們的部隊駐扎在安徽省全椒縣,距南京不是很遠。</b></h3> <h5><b><font color="#167efb">四同學高中畢業(yè)瘦西湖合影(1975)</font></b></h5> <h3><b> 王克復員后也在揚州市文化部門工作,崗位幾經調動,我們有時也會去打擾他,他總是熱情接待,盡力幫忙。比如他在影劇公司工作時,找他安排我們看電影;在文化館工作時,我們同學畢業(yè)大聚會找他借場地;負責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熟悉的藝術大師多,每次贈送班主任錢老師紀念禮品時總是請他代辦。</b></h3> <h5><b><font color="#167efb">高中畢業(yè)40周年聚會王克、袁曉華向錢老師贈送禮品(2015)</font></b></h5> <h3><b> 我個人也曾專門麻煩他兩次。2010年,為祝賀雜交稻之父袁隆平先生80歲生日,我所在揚州大學水稻遺傳育種課題組計劃送上一份特殊的禮品,為袁先生畫一幅人物畫像。因我是揚州本地人,顧校長將尋找畫家之事委托我來辦理,其實我就是個“泥腿子”,哪會認識吟詩作畫的高雅人士。想到王克在文化館工作,弟弟又是中國美院的副院長,一定會認識一些繪畫名家,最后請他幫忙找到曾經畫過袁隆平畫像的揚州市國畫院副院長王野翔,終于完成了“喜看稻菽千重浪”這幅贊譽袁隆平的大作。</b></h3> <h5></h5><h5><b><font color="#167efb">喜看稻菽千重浪。您所倡導的雜交水稻研究,引領了一場水稻產業(yè)的革命,功在當代,利及千秋。袁隆平院士八十壽辰存念</font></b></h5> <h3><b> 2019年,我有兩位學生結婚請我當主婚人,他們是我所帶研究生中唯一的一對情侶,我作了首七言藏頭詩以表示對他們的祝賀,想留給新人紀念,總得求幅墨寶吧,我只好又請王克幫忙,他找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竹刻傳承人高志明幫我用篆體書寫了這首詩。</b></h3> <h5><p><b><font color="#167efb">賀永申、麗佳百年好合</font></b></p><div><b><font color="#167efb">德清高郵一線牽,(德清人和</font></b><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167efb">高郵人)</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揚州句容續(xù)姻緣;(揚州讀研,句容工作)<br>張燈結彩迎賓客,<br>麗景繁花慶團圓。(麗景大酒店婚禮)<br>佳人才子結連理,<br>葛瓜纏綿緊相連;<br>永浴愛河共育子,<br>申好同心度百年。</font></b><br></div><p></p><p><b><font color="#167efb">揚州高志明篆,羽禾撰文于已亥三月</font></b></p></h5> <h3><b> 曹榮輝是我們的班長,他不僅是“新華”的學生,大學畢業(yè)后也做過“新華”的老師,同時還兼有“新華”的教工子女、上門女婿、長期居民(校園內久居32年)等多種身份。曹榮輝高挑的個子,身材比較偉岸,他的作文寫得特別好,籃球也打得漂亮,可謂文武雙全。記得高中階段,他成立了學雷鋒小組,與工人文化宮聯系,組織我們利用課余時間去文化宮電影院服務,用現在的說法就是去當“志愿者”,主要工作是在電影開場后打著電筒引導遲到的觀眾查找位置,難得也會在門口幫助檢票,服務之余我們還可順便蹭場電影看看,何樂而不為?!不過,白天有時也會在文化宮院內幫助打掃衛(wèi)生。</b></h3><h3><br></h3> <h5><b><font color="#167efb">工人文化宮</font></b></h5> <h3><b> 曹榮輝“南師大”畢業(yè)后在“新華”當過一段時期的政治老師,以后一直在揚州市委組織部和揚州市人事局工作,也是我們班同學中擔任行政職務最高的一位。他在這3個單位工作時,我都曾經去拜望過他,記得有一年春節(jié)期間還在他家中吃過一頓中飯,品嘗過他的烹飪手藝,我去同學家中蹭飯,也就此一家。曹班比較重情重義,樂于為同學服務,每當同學有事有求于他時,他總是力所能及地給予指導和幫助;在平時也常召集舊友小聚,每當同學大聚會時,總是出謀劃策,精心組織,樂于贊助,以求圓滿。他這個班長一當就是近50年,實屬實至名歸。</b></h3> <h5><b><font color="#167efb">曹榮輝主持初中入校新華50周年聚會活動(2021)</font></b></h5> <h5><b><font color="#167efb">在錢老師家與曹榮輝合影(2017年春節(jié))</font></b></h5> <h3><b> 同為教師子女的還有李衛(wèi)星和蔣曉鳴同學,他們大學畢業(yè)后也曾擔任過老師或終身為師。李衛(wèi)星也住在“新華”校園內,每當春節(jié)我去錢老師家拜年時,也會順道去給李老師、曹老師及兩位老同學拜年。</b></h3> <h5><b><font color="#167efb">與李衛(wèi)星、蔣曉鳴同學合影(揚州史公祠,2018)</font></b></h5> <h3><b> 蔣曉鳴原住在三元巷坐南朝北的一個大門里,內有幾進七架梁三間兩廂的舊式民居,高中畢業(yè)后我在汶河公社臨時工作兩年,因文化站有位劉同事住在同一門里,那段時間我也經常去蔣曉鳴家。1991年我從南京調回揚州工作,路上遇見的第一位同學就是蔣曉鳴,記得他當時說的一句話,“別人都想朝大城市跑,你怎么從南京調回揚州的?”。說實話,我也是沒辦法的辦法,從我個人而言,我不善言談,回來當老師有些心理壓力,其二是我丟掉了在南京的10年工作基礎,回到母校與留校的同學相比也就少掉了10年的基礎,晉升的壓力也會比較大;但從家庭考慮,孫紅好不愿意去南京,又面臨著女兒讀小學,子女教育很重要,所以就調回來了。蔣曉鳴大學畢業(yè)后任揚州中學的化學老師,架一副金邊眼鏡,風流倜儻,曾是我們一些同學子女的任課老師,或者輔導過許多同學的子女,我女兒上中學時就得到他的精心輔導。</b></h3><h3><b> 吳順林是我高中時期的親密摯友,高中期間曾去過甘泉路他家?guī)状巍K矚g美術,他的字和畫都非常漂亮,而且熱心集體工作。作為班級宣傳委員的我,離不開他的支持和協助,我們一起辦黑板報、辦專欄、畫漫畫,班級宣傳工作做得有聲有色,黑板報評比連獲第一,他的貢獻功不可沒。他還喜愛篆刻和攝影,一直到現在,這些手藝不僅沒丟,而且更加精湛。在今年5月2日入校“新華”50周年同學聚會時,他特地從上海趕回揚州參加活動,并為大家留下了許多美好而熱烈的瞬間。為了拷貝吳順林拍攝的影像資料,我們約好在蘇農五村他母親家見面,她媽媽雖年事已高,但精神抖擻、聲音洪亮。</b></h3> <h5><b><font color="#167efb">入校新華50周年聚會與吳順林合影(舒雅酒店,2021)</font></b></h5> <h5><b><font color="#167efb">吳順林自拍藝術照(2021微信下載)</font></b></h5> <h3><b> 胡明、徐德新、王小林3位同學住在阮家大院,是我家附近的老鄰居。胡、徐兩家靠得很近,印象中徐德新家有個小院子,擺放一些健身器材,諸如石鎖、石擔子之類,當時他們也屬“練家子”。王小林家父親喜愛拉京胡、唱京劇,在票友中頗有名氣,路過他家門口常聽到他老爸動人心弦的京腔和京胡聲。后來李斌家也由甘泉路搬來觀風巷,成了我的新鄰居。李斌家是與我小學程同學家對調的,所以他家那個院子我很熟悉,李斌與我在班級屬同一小組,上學期間及畢業(yè)后我經常去他家。上世紀80年代新人結婚用的家具一般都是自家購木料找木匠打的,這樣的家具成本低、質量好。打好的家具需要油漆,孫紅好提出要用生漆(國漆)油漆,當時市場主要銷售的都是調合漆,我找在供銷社工作的李斌幫忙買到了生漆,印象中花了約70元錢,這可是普通工人2-3個月的工資啊,有些心“疼”,不過生漆漆的家具的確漂亮,用到現在還是那么光亮。隨著城市的改造及住房條件的改善,李斌、徐德新先后搬走了,我從南京調回揚州后也另有住處,相互接觸就少了。2015年我搬回老宅照應母親,與胡明、王小林的見面機會也多了起來,有事沒事總會在一起聊聊天、拉拉家常,他們對我及我母親也非常關心。前不久,王小林也搬去了三灣新居。</b></h3> <h5><b><font color="#167efb">高中畢業(yè)40周年聚會李斌、秦福祥等合影(2015)</font></b></h5> <h5><b><font color="#167efb">高中畢業(yè)40周年聚會王小林、孫珩合影(2015)</font></b></h5> <h3><b> 中學時期去得比較多的還有住在院東街南頭、皇宮菜場斜對面的孫珩家,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家小人書(連環(huán)畫圖書)多,他父母也比較客氣,所以我們去了可以無拘無束、“博覽群書”。他家天井還有個金魚池,養(yǎng)了不少金魚。孫珩高高的個子,一表人才,帶了一副眼鏡,外號“大覷子”。他個子雖高,總喜歡和一群矮個子“小朋友”玩,以顯示自己的“老大”地位。徐宜和外號“小和尚”是我們班個子最矮、腦子最聰明的一位,他象棋下得特別好,但是嘴巴不饒人,所以經常被人“欺負”。“大覷子”、“小和尚”走在一起,簡直就是一對“活寶”。徐宜和是我們“潛隱”的高才生,中學時期由于好玩,成績算不上拔尖,但高考真正爆發(fā)了他的聰明才智,考入了國內一流的浙江大學。大學畢業(yè)后徐宜和分配在南京建工學校工作,我曾經利用休息日去那里找過他一次,不巧他回揚州了,未遇。以后我們先后調回揚州,同在揚州大學工作,由同學成為了同事。</b></h3> <h5><b><font color="#167efb">頤年閣老年公寓與徐宜和自拍合影(2020-9)</font></b></h5> <h3><b> 我們初、高中的同學一共71位,遺憾的是至今有5位男生已去了天國,我們對他們表示深切的懷念。這5位同學中,交往比較多的是高善伍和孫桃林同學。高善伍讀書時住在院大街北頭緊靠大東門街的一所老式民居,大門對面是煙酒南貨店,我去大東門街及南貨店買東西時,常會去他家坐坐聊聊。高善伍的性格比較開朗,總愛說說笑笑,而且熱心為大家服務。進入不惑之年,我們同學都已工作穩(wěn)定、家庭安逸,父輩也都還健康、尚未需要我們照應,子女尚未結婚、沒有第三代拖累,所以同學之間經常有空小聚,而聯系及通知的工作總是由高善伍負責,我們都習慣稱他為“秘書長”。高善伍的離世是由一起突發(fā)性事故造成,對他的家庭是一沉重打擊,我們同學也甚感突然、難以接受,許多同學都趕去西屏山為他送行。孫桃林讀書時家庭條件比較困難,人也比較老實,中學時期我與他交往不算密切,但畢業(yè)后我請他幫了兩個大忙。聽說孫桃林在漆器二廠工作,他的漆匠手藝不錯,我和孫紅好的結婚家具就是請他用李斌買的生漆油漆的,后來邵莊房子裝修整個油漆工序也是請他幫助完成。孫桃林退休后,一段時間曾在荷花池公園旁的老干部局傳達室值班,因靠我住所較近,也常會去他那里坐坐。孫桃林是因癌癥離世的,我對他對待病魔的坦然心態(tài)非常欽佩,在他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癥后,能從容面對,乘著體力和精力允許的情況下完成了去北京旅游的愿望,當我從視頻中看到他在北京游覽途中若無其事又充滿快樂的神態(tài),真的是很感動。孫桃林離世之前,許多同學都去看望了他,使他感受到了班級大家庭的溫暖。特別是王小林同學在孫桃林患病期間幾乎每天都去陪伴,給之以慰藉。<br></b><b> 我們那個時代比較封閉,男、女同學間一般不講話,更談不上交往,所以沒有留下多少關于女生的記憶,可是我們始終珍藏著那份永恒的友誼。畢業(yè)后,我們各奔東西、聚少離多,但每隔十年都會舉辦一次班級集體聚會,依戀不舍的同窗之誼猶如一杯清茶,雖平淡如水,但回味悠長。</b></h3> <h5><b><font color="#167efb">高中畢業(yè)合影(1975)</font></b></h5> <h5><b><font color="#167efb">高中畢業(yè)20周年聚會合影(新華中學,1995)</font></b></h5> <h5><b><font color="#167efb">高中畢業(yè)40周年聚會合影(揚州市文化館,2015)</font></b></h5> <h5><b><font color="#167efb">高中畢業(yè)40周年聚會留影(金林苑,2015)</font></b></h5> <h5><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祝愿老同學快樂健康,一切美美噠?。ㄊ⒀缫曨l,2019-7-7)</b></h5><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說明</font></b></h3> <h5><b> 2021年疫情管控期間,賦閑在家,時?;貞浧鹬袑W時光,間斷性將其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從“靜”、“動”、“情”三個角度以第一人稱平述整理成篇,全文共分歷史悠久的母校“新華”、文化革命中的校園生活、銘諸心腑的師生之情、依戀不舍的同窗之誼四節(jié)。<br></b><b> 本節(jié)通過中學時期及畢業(yè)以后與同學相處的點滴故事反映了50年來的同學相處之情。其中不乏與同學交流時積累的素材,由于年代久遠,不免有誤,文中如有不恰當、不準確之處,歡迎同學們批評指正。涉及相關同學的內容,事先已分送各位過目并征得同意發(fā)表。<br></b><b> 文中引用了部分同學的影像資料,事前未征得各位同意,請多多包涵,并向你們表示感謝。<br></b><b> 背景音樂為歌曲“老同學”。</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