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玩,每個人都愛玩,此處省略死宅的人。從愛玩到會玩是個過程,其實沒什么復雜的。
我們雖說生性活潑,卻習慣了集體思考,步調(diào)跟隨。所以一開始也做所謂的功課,抄各種打卡攻略。當然也不免喜歡結上人馬,熱鬧更重要壯膽。 如今偉大的微信自媒體時代里,在各種曬過之后。緊隨而來的是各種問。最多留言莫非是“回來后把行程發(fā)我一份” 。當你用心分享一下行程和預算,可能會是這么一句話“ 旅行團才4千…攻略給我一份” 親!對不起我還真沒攻略!攻略都是湊團比較熱鬧! 我在語言學校的同班,有幾個背包客類型的人,都是獨自旅行,一邊旅行一邊學語言,其中一個19歲的英國孩子(對居然也是我同學)看臉書每天都會去參加不同的體驗活動,寺廟里學打鼓,學泰拳,打桌球游泳,還有跟我們一起約飯。這樣在旅行的路上就有了每天日程安排。 后來跟著這波青年人泡top3的咖啡館。認識了John,他是個臺灣旅者,我很好奇他每天都在旅行的意義。當天他讓我參與了他和朋友做的一個“作品”,是他導演朋友的畢業(yè)作品,他給旅途上的朋友一只白板筆,一張濕紙巾,讓你在自己掌心里寫下“愛是什么?”的答案。后來我把這幫人拉進了我臉書的群里(這也是我們的習慣建各種群)。John定期都會發(fā)布一些活動信息,比如亞洲電影節(jié)期間免費的電影場次,佛誕節(jié)里全城徒步登頂山峰等。學習語言的軟件等等。當我認真地問大家“什么理由吸引大家來清邁?”,他的回答是“這里做什么事都可以很盡興”。我自己又琢磨了下,我們可能還需要知道能做什么事吧?! 現(xiàn)在微信群應該比自己的現(xiàn)實朋友還多,初來乍到,也被吸納進了幾個“組織”。熱鬧非凡,天天各種口口相傳。群比度娘還萬能呢!某晚有人問我,面包集市的位置(流行的說法是定位)我在Google上搜了英文名稱,然后Google地圖里分享給了對方。然后又問是否好玩?答曰:“沒去過。” 立馬字打了過來“那訂位對嗎?”。我想我們生性被培養(yǎng)成多疑的態(tài)度,以至于時常懷疑科學… 在蘇梅島回來的路上,在一個海濱小城住了一晚,第二天離開我們開車沿海瞎晃就到了一個公園,碰到了美國小伙,他一個人在造船,船是用回收的塑料瓶子做的,用來號召大家不要隨意丟棄垃圾。其實我應該讓他用微信以吸納中國粉?? 今天說的有點多和亂,其實我想說:
如果你喜歡在路上,出發(fā)既是前方…
而風景恰好就在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