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白馬寺位于河南省洛陽老城以東12公里處,創(chuàng)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為中國第一古剎。</p> <p class="ql-block">白馬寺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夜宿南宮,夢一個(gè)身高六丈,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次日晨,漢明帝將此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說“西方有神,稱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聽罷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jīng)、佛法。</p> <p class="ql-block">這里誕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經(jīng)和中文戒律,產(chǎn)生了第一個(gè)中國漢地僧人……總之,白馬寺是與中國佛教的許許多多個(gè)“第一”緊緊聯(lián)在一起的,這讓它成為名副其實(shí)的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p> <p class="ql-block">赤色的大門前有兩匹石馬,雕琢工藝精巧,有石欄護(hù)著,成為白馬寺的標(biāo)志。聽說,這兩匹石馬是宋朝時(shí)期的遺物</p> <p class="ql-block">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別帝都,踏上“西天取經(jīng)”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dāng)z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jīng)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布教。</p> <p class="ql-block">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yīng)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jīng)、佛像同返國都洛陽。</p> <p class="ql-block">為紀(jì)念白馬馱經(jīng),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于“鴻臚寺”之“寺”字,后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p> <p class="ql-block">佛教在中國扎根、傳播最初的二百年,整個(gè)過程都與白馬寺息息相關(guān)。</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中國第一次西天求法的產(chǎn)物,是最早來中國傳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p> <p class="ql-block">寺中小景</p> <p class="ql-block">白馬寺后院有磚砌高臺,名叫清涼臺,寬32.40米,長42.80米,高約6米。臺上重樓高閣,古柏森森,蔚為壯觀,為“釋源”白馬寺獨(dú)具的勝跡。</p> <p class="ql-block">執(zhí)扇的僧人</p> <p class="ql-block">馬寺鐘聲,洛陽八大景之一,象征吉祥如意。 每當(dāng)月白風(fēng)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時(shí),殿內(nèi)擊磬撞鐘佛誦,鐘聲悠揚(yáng)飄蕩,遠(yuǎn)聞數(shù)里,聽之使人心曠神怡。</p> <p class="ql-block">菩提道場</p> <p class="ql-block">匆匆</p> <p class="ql-block">曲徑通幽處</p> <p class="ql-block">利樂有情</p> <p class="ql-block">齊云塔始建于東漢永平己巳(公元69年)。因此,則齊云塔應(yīng)為“中國第一古塔”,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攝影:馬小雲(yún)</p><p class="ql-block">編輯:21210724·北京萬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