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鴦在西昌邛海濕地及周邊水域都有他們的身影,有一部分在濕地里面安營扎寨生兒育女。 鴛鴦(學名:Aix galericulata),別名中國官鴨,是一個合成詞,其中鴛指雄鳥,鴦指雌鳥。鴛鴦是鴨科鴛鴦屬動物,是中國著名的觀賞鳥類,被看成愛情的象征。<br><br>鴛鴦屬雁形目的中型鴨類,大小介于綠頭鴨和綠翅鴨之間,體長38~45厘米,體重0.5千克左右。雌雄異色,雄鳥嘴紅色,腳橙黃色,羽色鮮艷而華麗,頭具艷麗的冠羽,眼后有寬闊的白色眉紋,翅上有一對栗黃色扇狀直立羽。雌鳥嘴黑色,腳橙黃色,頭和整個上體灰褐色,眼周白色,其后連一細的白色眉紋。 鴛鴦生性機警,極善隱蔽,飛行的本領也很強。在飽餐之后,返回棲居之處時,常常先有一對鴛鴦在棲居地的上空盤旋偵察,確認沒有危險后才招呼大群一起落下歇息。如果發(fā)現(xiàn)情況,就發(fā)出“哦兒,哦兒”的報警聲,與同伴們一起迅速逃離。 鴛鴦是小型游禽,雄鳥額和頭頂中央翠綠色,并具金屬光澤;枕部銅赤色,與后頸的暗紫綠色長羽組成羽冠。眉紋白色,寬而且長,并向后延伸構成羽冠的一部分。眼先淡黃色,頰部具棕栗色斑,眼上方和耳羽棕白色,頸側具長矛形的輝栗色領羽。背、腰暗褐色,并具銅綠色金屬光澤;內(nèi)側肩羽紫色,外側數(shù)枚純白色,并具絨黑色邊;翅上覆羽與背同色。初級飛羽暗褐色,外翈具銀白色羽緣,內(nèi)翈先端具銅綠色光澤;次級飛羽褐色,具白色羽端,內(nèi)側數(shù)枚外翈呈金屬綠色;三級飛羽黑褐色,外翈亦呈金屬綠色,與內(nèi)側次級飛羽外翈上的綠色共同組成藍綠色翼鏡,最后一枚三級飛羽外翈為金屬綠色,具栗黃色先端,而內(nèi)翈則擴大成扇狀,直立如帆,栗黃色,邊緣前段為棕白色,后段為絨黑色,羽干黃色。尾羽暗褐色而帶金屬綠色。頦、喉純栗色。上胸和胸側暗紫色,下胸至尾下覆羽乳白色,下胸兩側絨黑色,具兩條白色斜帶,兩脅近腰處具黑白相間的橫斑,其后兩脅為紫赭色,腋羽褐色。<br><br>雌鳥頭和后頸灰褐色,無冠羽,眼周白色,其后一條白紋與眼周白圈相連,形成特有的白色眉紋。上體灰褐色,兩翅和雄鳥相似,但無金屬光澤和帆狀直立羽。頦、喉白色。胸、胸側和兩脅暗棕褐色,雜有淡色斑點。腹和尾下覆羽白色。<br><br>虹膜褐色,嘴雄鳥暗角紅色,尖端白色。雌鳥褐色至粉紅色,嘴基白色,腳橙黃色。 繁殖期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蘆葦沼澤和稻田地中,冬季多棲息于大的開闊湖泊、江河和沼澤地帶。一般生活在針葉和闊葉混交林及附近的溪流、沼澤、蘆葦塘和湖泊等處,喜歡成群活動,一般有二十多只,有時也同其它野鴨混在一起。每天在晨霧尚未散盡的時候,就從夜晚棲息的叢林中飛出來,聚集在水塘邊,在有樹蔭或蘆葦叢的水面上漂浮、取食,然后再飛到樹林中去覓食,大約一、二個小時后,又先后回到河灘或水塘附近的樹枝或巖石上休息。 鴛鴦多在中國東北北部、內(nèi)蒙古繁殖;東南各省及福建、廣東越冬;少數(shù)在臺灣、云南、貴州等地是留鳥。福建省屏南縣有一條11公里長的白巖溪,溪水深秀,兩岸山林恬靜,每年有上千只鴛鴦在此越冬,又稱鴛鴦溪。是中國第一個鴛鴦自然保護區(qū)。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鴛鴦湖是亞洲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野生鴛鴦越冬棲息地。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br><br>列入中國Ⅱ級重點保護動物。<br><br> 鴛鴦與棉鳧在同一水域活動。 他們是拍鳥人免費的模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