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12日一早,我們乘旅游公司的車前往佛爺洞和竇圌山游覽。車行途中,山道迂回曲折,時而陡峭,時而平緩,路途林木蒼翠,風(fēng)景秀麗。途經(jīng)遠方的草地上,隱約可以看到草地上的“李白出生地,中國科技城”的巨型標(biāo)語。</p> <p class="ql-block">【佛爺洞】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位于江油市大康鎮(zhèn),距市區(qū)14公里,是四川最大最神秘的溶洞之一。洞周山環(huán)水繞,古木繆翠,風(fēng)光綺麗。景區(qū)以大型溶洞、洞中暗河乘船、洞外清溪深峽、玻璃索橋、石山石海、草地森林為主調(diào),并有豐富多彩的神話和民間傳說賦予神奇色彩。中央電視臺《西游記》劇組、峨影廠《古堡恩仇記》、《張寶仔傳奇》等影視單位多次前來佛爺洞取景拍攝。</p> <p class="ql-block">到達景區(qū)大門,入口大門牌坊上有一牌匾,上面“佛爺洞”3字為郭沫若的手書,還有柱聯(lián):“天生洞景洞中有洞景中有景洞景不盡,人稱奇妙奇上加奇妙上加妙奇妙無窮”。</p> <p class="ql-block">在佛爺洞門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佛爺洞因山、水而興,景區(qū)文化由溶洞文化、佛教文化、及民俗文化組成。佛爺洞具有探險、科普、獵奇、尋幽、娛樂等文化功能。溶洞資源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宗教和傳說有機結(jié)合,賦予了佛爺洞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靈氣。</p> <p class="ql-block">穿過牌坊,右轉(zhuǎn),跨越拱橋,順著高高的石階而上,登上石臺。石臺中央豎立一尊佛祖像,曰“接引佛”。</p> <p class="ql-block">登上石階往下看</p> <p class="ql-block">我們的“大隊人馬”上來了</p> <p class="ql-block">石臺的左后方便是佛爺洞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溶洞游覽區(qū)由“三廳兩廊一河”構(gòu)成,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全長約3700余米,地下暗河長1000余米,洞內(nèi)石鐘乳、石筍、石幔、石簾、石花、鈣化梯池等。游覽以步行、竹筏觀光為主要游覽方式,其中著名景點有佛心島、丹翠閣、青云棧道 和漁人碼頭等等。</p> <p class="ql-block">佛爺洞之美在于洞中奇特美景,洞中暗河探幽,在燈光的打照下,石洞如夢如幻,如同到了一處神秘的迷宮。一些或長或短、呈倒立狀的乳柱,靜靜地懸在洞頂,這一懸就是幾百年,甚至上千年。</p> <p class="ql-block">大廳內(nèi)的鐘乳石或洞窟,被人們根據(jù)其形狀取了一些好聽的名字,如三心堂(天心、地心、人心)、圣燈、金猴撈月、菩提樹、躍鯉觀柳等。</p> <p class="ql-block">這個如倒掛蓮花一般,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洞中石人、石羅漢、石象、石馬、海石花,鐘乳倒懸、石筍林立,讓人目不暇接,如同大自然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饕餮</span>盛宴。</p> <p class="ql-block">通天河處有一金色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還塑有唐僧師徒4人像,此洞是楊潔導(dǎo)演電視劇《西游記》的取景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地下暗河乘游船</p> <p class="ql-block">小船劃出“福壽門”,進入湖泊,佛爺洞里面的游玩便結(jié)束了。</p> <p class="ql-block">出了溶洞暗河,眼前豁然開朗,寬闊的湖水展現(xiàn)于面前。</p> <p class="ql-block">湖泊是人們在峽谷河道中筑壩蓄水而成的。河谷狹窄,攔水壩不長,但頗壯觀,上下落差不小于10米。攔水壩上部狀若廊橋,供游人通行和觀景。水壩閘門控制很精準,因為湖面高低關(guān)乎溶洞暗河水位,直接影響暗河劃船和通行。</p> <p class="ql-block">濱河游覽區(qū)位于百匯溪上游,長約1000米。兩岸山勢陡峭、巖壁聳立,溪流潺潺,青山、綠水、寧靜、自然的峽谷風(fēng)光令人陶醉,是消夏避暑游泳戲水的理想之地。</p> <p class="ql-block">這條河原名百匯溪,現(xiàn)名通天河。據(jù)說,楊潔導(dǎo)演《西游記》,其中“通天河”便是在這里取景的。</p> <p class="ql-block">湖區(qū)有佛心島、丹翠閣、青云棧道、漁人碼頭等景點。</p> <p class="ql-block">兩岸青山夾峙,深邃幽靜;湖水清澈,深水處色澤幽藍,水淺處魚翔淺底。</p> <p class="ql-block">攔水壩與“青云棧道”相接,形成半環(huán)湖路,我們漫步其上,仰望藍天白云,俯看清波碧粼,環(huán)視絕崖深谷,清風(fēng)拂面,神清氣爽,盡情享受美麗的湖光山色!</p> <p class="ql-block">山頂建有三角亭、四方軒等,最高處建有回望臺,中央豎立一碑,書有“我在佛爺洞等您”,“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在回望臺上,憑欄俯視,百匯溪峽谷和西方圣境的景致盡收眼底。極目遠眺,大匡山、吳家后山群峰連綿,白霧繚繞,宛若仙境。</p> <p class="ql-block">“浮云玻璃天橋”跨越天塹到達對面山峰,我們膽怯,決定繞行下山。</p> <p class="ql-block">從回望臺下來,眼前出現(xiàn)一片石林,取名“三生石林”,所謂“三生”即前生、今生、來生。上午佛爺洞的游覽至此。</p><p class="ql-block">總的感覺是,佛爺洞的鐘乳石發(fā)育及造型,以及流泉、涌泉、噴泉、泉瀑和暗河,皆遜于白龍洞和猿王洞,但佛爺洞之洞外景觀卻是白龍洞和猿王洞無可比擬的。佛爺洞、猿王洞和白龍宮各有千秋。總之,佛爺洞景區(qū)還是值得一游的!</p> <p class="ql-block">下午游覽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竇圌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竇圌山景區(qū)】位于四川江油城北25公里的涪江東岸,距綿陽66公里,距成都170余公里,交通便捷。海拔高度1140米,自麓至頂約5公里許左右。竇圌山 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地質(zhì)公園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座山峰巖體裸露。丹赤如霞,三峰矗立,似一道畫屏,屬典型的礫巖丹霞地貌。行道迂回盤旋,林木蒼翠,景色秀麗。景區(qū)森林覆蓋面積為90%,夏季平均氣溫為21.7℃,是得天獨厚的天然避暑勝地。它以奇特的山峰、驚險的鐵索飛渡、古老的廟宇及各種特色旅游項目,吸引著中外游客?!笆郎蠠o雙景,天下第一峰”是對竇圌山的贊美。</p> <p class="ql-block">竇圌山是登山賞景的不錯選擇,一路上可以欣賞到各種奇峰異景,感慨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峰下不遠處有一座云巖寺,寺內(nèi)珍藏的道教文物“飛天藏”。圌嶺鐵索飛渡堪稱神州一絕,在山頂可以看到驚險刺激的走高空鋼絲表演。相傳唐代彰明(今天的江油市)主簿竇圌隱居于此,故取名竇圌山。 李白年少時游此山,曾留下的“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的詩句,唐代彰明縣主簿竇子明棄官隱居于此,留下一段傳奇。</p> <p class="ql-block">竇圌山的山體是由豆子大的石子構(gòu)成。而在唐代以前,此山便因山體似豆粒堆砌、山形如農(nóng)家草囤而稱其豆圌山。后因唐代彰明主薄竇子明傾慕此山的清、奇、幽、秀,棄官隱居山上,后人為紀念他,便將豆圌山改名為竇圌山。下圖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竇圌山的牌樓。</span></p> <p class="ql-block">竇圌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三座孤峰鼎足而立,道路不通,僅靠幾根鐵鏈相聯(lián)。主峰以外的兩座弧峰頂上也有古代廟宇,想象不出古人用什么辦法完成材料運輸和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春天的竇圌山一片蔥綠,在藍天白云的映照下美得讓人感動。上山的路雖然艱險,但一路風(fēng)光讓人忘記了疲勞。一路都是陡梯和崖壁下的小道,到了山頂視線才豁然開朗。</p> <p class="ql-block">我們乘旅游車直接上山,下車后沿著旅游觀光道前行。同行的幾位女士都選擇了坐滑桿,在她們的鼓動下,我坐了一段路還是下來了。</p> <p class="ql-block">我是最怕登山的,最終選擇在這個亭子里等他們下來,順便欣賞一下周圍的環(huán)境和景色。</p> <p class="ql-block">這條小路是那樣的幽徑,沒有多少人通過。</p> <p class="ql-block">在周圍還拍下了許多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老盛他們繼續(xù)向上攀爬,經(jīng)過了許多景點,也確實值得一看。是我們在江油游覽中,感覺最好最值得一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百味皇林——百味皇林向南的松林中,有“中國歷代皇帝廊”,塑有223尊帝王塑像,從秦始皇到清朝末代皇帝宣統(tǒng),對每位帝王的生卒政績,興衰成敗,悉付簡介,不僅是中國封建王朝輝煌歷史的形象再現(xiàn),也是中國當(dāng)代石刻藝術(shù)的可貴探索。信步廊中,數(shù)千年的歷史風(fēng)云撲面而來。</p> <p class="ql-block">云巖寺,初建于唐代。后因戰(zhàn)火被毀。清朝雍正年間(1725年)重建。1988年被國務(wù)院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古剎莊嚴疑重,飛檐斗拱,雕梁畫棟。殿宇成群,樓閣聯(lián)翩。</p> <p class="ql-block">寺的建筑基本上是佛教禪宗的廟宇布局,但是佛道二教又在文化與建筑上融為一體,東為禪院,西為道觀。</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存殿宇四重,有山門、文武殿(1989)重建、天王殿、大雄殿、西配殿等,建筑面積2771平方米,坐北朝南,背依三座頂峰,面對江油古城,東傍懸崖絕壁,西臨群峰密林,臨崖負山,視野開闊,氣勢宏偉。</p> <p class="ql-block">文武殿為云巖寺的第二重建筑,重建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因原塑有關(guān)羽與文昌而得名。臺下原設(shè)有金水橋,兩旁有高大古柏,文革中倒塌。1989年再次重建。</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又名護法殿,建于清康熙41年(1702年),已有300多年的悠久歷史,殿中央供有大肚彌勒佛,殿堂兩邊塑立著四大天王,天王殿背后塑有韋陀,表情莊嚴肅穆,手持金剛杵,面向大雄寶殿,擔(dān)負著鎮(zhèn)守寺廟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云巖寺內(nèi)藏有道教文物“飛天藏”,又名“星辰車”,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道教飛天藏。整個藏身高10.8米,直徑7.5米,即使是在幾百年后的今天,整個飛天藏仍可以在人的推動下轉(zhuǎn)動。</p> <p class="ql-block">飛天藏是竇圌山的精華所在,也是我國唯一現(xiàn)存的宋代道教轉(zhuǎn)輪經(jīng)藏,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shù)價值和科學(xué)價值。飛天藏為四川省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木構(gòu)建筑。殿內(nèi)飛天藏形如佛教轉(zhuǎn)輪藏,為四川省現(xiàn)存唯一較完整的宋代木構(gòu),也是宋遼金時代的小木作的重要實例。</p> <p class="ql-block">據(jù)《江油縣志》記載:"飛天藏在竇圌山,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建,元至正重葺","明季兵火,惟此獨存"。飛天藏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是云巖寺的主體,門外設(shè)臺階,臺階中安盤龍浮雕御道,兩側(cè)修記事碑亭。殿為單檐歇山式建筑,高10.2米,寬14米,氣勢雄偉。</p> <p class="ql-block">“曲徑通幽”在大雄寶殿后,路中有一塊崩積塊石,這種塊石是由于碑巖巖體被裂痕切割,在重力作用下脫離母體墜落而成,據(jù)說這塊墜石重達350噸。</p> <p class="ql-block">于右任題跡碑介紹:竇圌山“五絕”中的石碑為青砂石質(zhì),高1.73米,寬0.97米,上刻李白“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詩句,是國民黨元老、書法家于右任1942年8月游山時所書。字體融匯章草、令草和狂草特色,剛?cè)嵯酀?,龍飛鳳舞,是書法珍品。</p> <p class="ql-block">過了云巖寺,就來到了旅程中最精彩的路段。沿臺階路直到絕壁腳下,領(lǐng)略異常凸起的巨峰和山間塌陷的斷裂峽谷,其間有幾條巨大的裂縫。由于地質(zhì)構(gòu)造,地殼運動、大地震等原因形成的刀壁斧砍般的絕壁,不由得讓人驚嘆大自然的神奇。這種由針武巖形成的地質(zhì)地貌,驚險卻又牢固,成為了奇特的自然景觀。</p> <p class="ql-block">飛仙亭——飛仙亭位于云巖寺東側(cè)懸崖上,清代方丈為紀念竇子明在此修練飛升成仙而創(chuàng)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現(xiàn)亭為1985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在飛仙亭的望鄉(xiāng)臺下遙望星羅密布的村莊。</p> <p class="ql-block">在百味皇林北邊,有李白訪道的塑像。詩仙李白年少時讀書匡山,并往來于旁郡,近游龍州,劍州、梓州,遠游益州、峨眉,渝州等地,尋仙訪道學(xué)劍。</p> <p class="ql-block">“別有天”,據(jù)記載,清代康乾時期,此峭壁上便有三合土制“鬼門關(guān)”三個楷字。清代道光年間,始更名為“別有天”。到了上世紀20年代,“別有天”石刻經(jīng)風(fēng)雨剝蝕,即將湮滅。1930年,駐扎在江油的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一旅旅長董宋珩,令江油縣公安局長蹇幼樵組織工匠人力修葺“別有天”。</p> <p class="ql-block">擎天峰”和“別有天”各占一峰絕壁。三字各居一石,嵌于高處,第四塊石有捐建者和修建時間等信息:“傅永康捐資鐫刻,集于右任書,二千年元月?!?lt;/p> <p class="ql-block">抬眼望去,兩巨石矗立如門,那就是“天門”。有對聯(lián)曰:“地籍云巖成保障,天生石壁隔峰煙”。</p> <p class="ql-block">“一線天”中“三山聳立疑無路,一線天光又一峰”。</p> <p class="ql-block">“打兒巖”民國二十年打兒巖碑刻。打兒巖在別有天與春臺之間,古時曾有一石形小孩,人們認為以石擊中孩童可生兒子,常有青年男女來此“打兒求嗣”。</p> <p class="ql-block">春臺石碑系豎長方形,有橫向裂縫兩道,粘拼,書“春臺”二大字。春臺原名竇真仙臺,為一塊長寬約10米的巨石,依壁懸空,若粘若掛,相傳是竇真人修道打坐之處。1985年重建,今存1986年丁稚鴻、曾植先《重建春臺記》碑,碑陰有隸書“春臺”二字。</p> <p class="ql-block">碧云洞又稱竇真仙洞,傳為竇圌山開山祖師竇子明修仙煉道的地方,后因得洞中靈氣,借靈山之精華,飛升而去得道成仙,洞內(nèi)的佛像保存較好,只是落滿了灰塵。</p> <p class="ql-block">俯視山腳大水庫</p> <p class="ql-block">竇圌山山巔三峰拔地而起,高逾100米。峰巔分別建有唐宋古廟竇真殿、魯班殿和東岳廟。其中只有東岳廟有山道可攀登,其余二峰由鐵索通行,履空而過,驚心動魄。此山相傳為唐代竇子明修道之處,又因山頭如盛谷園囤故名竇圌山。</p> <p class="ql-block">竇圌山山頂?shù)娜搴盟贫ψ愠?,高約70余米,相距約30米,僅一峰有險路可上,其它兩峰四面峭壁似刀砍斧劈,無路可通。三座石峰之間鐵索橋相連,構(gòu)造極為簡單,僅用兩根鐵鏈固定于峰頂?shù)蔫F樁上,一根粗而扁平,用以踩足,寬不足20公分;另一根較細,可做扶手。鐵索橋懸于百丈深谷之上,山風(fēng)勁吹,左右搖晃,嘩嘩作響,更添驚險。即使能在鋼絲上作種種特技表演的雜技演員到此也要望而生畏,故橋頭有題詞:"飛仙可渡"。</p> <p class="ql-block">“玉皇殿”原名玉皇樓。古為一小廟,1960年倒塌,1985年重建,內(nèi)供玉皇大帝彩色塑像一尊。地震時,這里發(fā)生了奇怪現(xiàn)象,整座寺廟全部倒塌,然而玉皇大帝的塑像卻毫發(fā)未損。</p> <p class="ql-block">穿過山峰裂隙,沿山道繼續(xù)上行,拐過幾道彎,到達山頂。鳥瞰山下原野,一幅幅山水田園畫,呈獻在面前。蜿蜒遠去的涪江,農(nóng)田、林木,房舍、道路一切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下山之路</p> <p class="ql-block">山下有一片寬闊的綠草坪,這里開發(fā)為滑草場,可供游人享受滑草這項前衛(wèi)運動帶來的動感和刺激,也能體驗人與大自然的和諧。</p> <p class="ql-block">乘坐纜車??下行</p> <p class="ql-block">一天游覽結(jié)束了,時至今日,江油的幾個景點已經(jīng)游覽完畢。美麗的江油、大詩人李白的故鄉(xiāng),沒有高樓大廈,滿目的綠色,宜人的景致,<span style="font-size: 18px;">給我們留下美好的印象。</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