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我們中國,兒孫滿堂是自古以來衡量家庭幸福的標準。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時下越來越多的夫妻選擇了做丁克。</h3><br><h3> 2017年我國出生人口為1723萬人,2018年1523萬,2019年1465萬,到了2020年直接降到了1200萬,創(chuàng)歷史新低?!?lt;/h3> <h3> 在某些老一輩的眼里,“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不能斷后”的傳統(tǒng)觀念在國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認為不生孩子就是最大的不孝。</h3><br><h3> 丁克一族的選擇在他們看來就是離經(jīng)叛道。</h3><br><h3> <strong>1、丁克分為主動丁克和被動丁克</strong></h3><br><h3> 丁克一族不是現(xiàn)下才開始流行的,而是從上世紀80、90年代開始在我國興起,截至目前,丁克家庭已經(jīng)超過60萬人。</h3><br><h3> 什么樣的群體叫丁克?</h3><br>按照官方的解讀,丁克是指那些具有生育能力而選擇不生育,除了主動不生育,也可能是主觀或者客觀原因而被動選擇不生育人群。<h3> 所以,丁克可以分為:主動型和被動型。</h3><br><h3> <strong>1、主動型丁克:是出于自愿的,比如兩個具備生育能力的人因為忙于事業(yè)或不想失去自由而選擇丁克。</strong></h3><br><h3> 比如,著名歌手李健。他和妻子都是清華大學的高材生,兩人約定做丁克,不生孩子。</h3> <h3> 理由是:</h3><br><h3> “沒必要延續(xù)自己的基因,沒什么了不起的,也不是什么瀕臨滅絕的物種,沒必要延續(xù)自己?!?lt;/h3><br><h3> 前段時間,因為李建丁克的理由還上過一次熱搜,引發(fā)網(wǎng)友熱議,一些網(wǎng)友夸贊他“活得通透”。</h3> <h3> 但也有一些網(wǎng)友認為十分可惜<strong>“夫妻兩人都是清華高材生,培養(yǎng)的孩子應該很優(yōu)秀。”</strong></h3><br><h3> 還有,同樣是歌手的樸樹因為不生孩子的言論引發(fā)過網(wǎng)友的討論。</h3> <h3> 不敢嘗試做父親的原因是覺得人生很苦,不忍心讓他來吃苦,更害怕自己教不好。</h3><br><h3> “我沒有把握把孩子教育成一個好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也沒有辦法看著他吃著垃圾食品,看著垃圾電視劇?!?lt;/h3><br><h3> <strong>2、被動型丁克:是在無奈的情況下,被迫做丁克,比如夫妻雙方其中一人有身體上的某些疾病。</strong></h3><br><h3> 自己生不了,也不想去領養(yǎng),所以選擇做丁克。</h3><br><h3> 像我們熟悉的童年偶像張衛(wèi)健,他和妻子張茜就屬于這一類。</h3><br><h3> 當時兩人結(jié)婚的時候,張茜經(jīng)歷流產(chǎn)之后,身體就不太好,之后就沒打算要孩子。</h3> <h3> 周潤發(fā)和妻子經(jīng)歷過失去孩子的痛苦之后,兩人也選擇了不要孩子。</h3><br><h3> 相比主動型丁克,被動型丁克實屬無奈,沒有自己的孩子作為延續(xù),在他們看來也算是一種人生的遺憾。</h3><br><h3> <strong>2、丁克究竟過得怎么樣?真的有想象中那么好嗎?</strong></h3><br><h3> 很多人對丁克一族都很好奇,都想知道他們真的過得幸福嗎?尤其是首批丁克,現(xiàn)在已漸漸步入晚年,不覺得凄涼嗎?</h3><br>“別人兒孫繞膝,正享受天倫之樂,你們就只有老兩口在家干瞪眼,你玩你的手機,我看我的電視?!?“別人過生日都是一大家子人,你們就只有冷冷清清的自己,不孤獨嗎?”<h3> 這是大多數(shù)人對丁克的普遍認知。</h3><br><h3> 另一個問題是,擔心兩個人老了怎么辦,有兒女是老有所依,他們是老無所依。 </h3> <h3> 曾經(jīng)在網(wǎng)上看到過一個丁克的帖子,自己和丈夫都年過六旬,一個是大學教授,一個是國企高管。</h3><br><h3> 兩人結(jié)婚時都已經(jīng)<strong>30</strong>歲,打談戀愛起就約定了結(jié)婚以后做丁克。</h3><br><h3> 兩個人感情很好,也有很多的興趣愛好,工作之余的生活豐富多彩,唱歌、跳舞、畫畫,休假的時候還出去旅游。</h3><br><h3> 沒了有養(yǎng)育和教育孩子的辛勞,兩個人都很年輕,旁人都以為他們只有<strong>40</strong>多歲。</h3><br><h3> 活得瀟灑肆意,無憂無慮,同齡人都很羨慕他們的自由自在。</h3> <h3> 但逢年過節(jié),看到身邊朋友都是熱熱鬧鬧一家人的時候,自己心里還是會有些低落,尤其是春節(jié)的時候。</h3><br><h3> 看到別人家的孫子孫女一口一個“爺爺奶奶”,還是會覺得很孤單。</h3><br><h3> 尤其是在看到身邊一個丁克朋友的老公生病的時候,有再多的錢請護工照顧又有什么用,哪有自己的兒女照顧得那么盡心盡力。</h3><br><h3> 那個時候她心里就開始后悔自己沒有生孩子,哪怕只有一個也好,老了以后孩子也能搭把手。</h3> <h3> 雖然個例不能代表一群人,但也由此能看出不是所有的丁克老年生活都比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好。</h3><br><h3> 老了之后他們更多的是要承受心靈上的孤獨。</h3><br><h3> “一時丁克一時爽,一直丁克老了沒人養(yǎng)”這也成了一部分網(wǎng)友對丁克一族的評價。</h3><br><h3> 有人是生病后覺得無人照顧后悔做丁克,有的人后悔做丁克是因為未能滿足父母抱上孫子。</h3><br><h3> 央視名嘴康輝和妻子因為年輕時忙于工作,精力都用在了事業(yè)上,所以沒有生孩子。</h3><br><h3> 一次采訪中,康輝曾坦言自己后悔了,沒讓父母臨終前抱上孫子(孫女),每次想起都會內(nèi)疚。</h3> <h3> 在寫給母親的一篇文章中,康輝如此寫道:</h3><br>“十幾年了媽媽已經(jīng)越來越少提及抱孫子、孫女的事情,仿佛心有不甘,又回天無力,就這樣接受了我選擇丁克的事實??扇绻苤貋?,我想我一定會早早遂她的愿?!?lt;h3> 雖然如今已取得事業(yè)上的成功,和妻子也很甜蜜,但對于沒有養(yǎng)育后代,康輝在內(nèi)心深處還是深感遺憾的。</h3><br><h3> <strong>3、打算做丁克一定要做好風險評估</strong></h3><br><h3> 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的時候,有一份關于丁克家庭的調(diào)查,采訪了一些夫妻選擇丁克的原因:</h3><br>主要原因是對中國總?cè)丝诘膽n慮; 其次是讓自己生活更輕松; 第三則是更好地自我實現(xiàn)。<h3> 2017年數(shù)據(jù)顯示,全國有15%的新婚夫妻選擇丁克,不愿意要孩子的原因,<strong>60%都覺得是因為養(yǎng)育孩子壓力太大。</strong></h3><br><h3> “現(xiàn)在的生活成本這么高,房價物價這么貴,有孩子就意味著生活質(zhì)量直線下降。”</h3><br><h3> 還有的人選擇做丁克是想過二人世界、想更好實現(xiàn)自我價值,還有的是單純不太喜歡孩子。</h3><br><h3> “從小對孩子就沒什么興趣,特別是看到身邊的熊孩子之后,就只有厭惡?!?lt;/h3> <h3> 同是央視的主持人李文靜也選擇成為丁克,面對朋友和父母親的不理解,她說自己就是“單純不喜歡孩子,覺得孩子吵”。</h3><br><h3> 認為沒有孩子,婚姻生活會更簡單一些。會比較享受二人世界帶來的快樂。</h3> <h3> 時代在進步,人們的思想也在革新,越來越多元化的今天,每個人的選擇都應該被尊重,每個群體都應該被寬容以待。</h3><br><h3> 丁克的生活沒有預料中的那么好,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差。做好風險評估之后,理性做選擇。</h3><br><h3> 問問自己有沒有做好十足的心理準備以及對未知的一切有思想準備。</h3><br><h3> <strong>一、丁克途中另一半后悔了怎么辦?</strong></h3><br><h3> 丁克衍生出一個新詞,叫“白丁”。</h3><br><h3> 意思是之前立志要做丁克,但過了一定年齡之后后反悔了,于是生孩子了。這種人通常被稱為偽丁克,或者是“白丁”。</h3><br><h3> 比如,著名香港導演爾冬升。</h3><br><h3> 之前和第二任妻子羅曉文是丁克,沒想到61歲的時候被曝出和另一名年輕的女演員生了一個女兒。</h3> <h3> 還有網(wǎng)友在網(wǎng)上爆料,丁克到38歲時,老公突然說想要孩子。</h3><br><h3> 年輕時選擇做丁克,年紀大了之后,女性的最佳生育時間已過,這時候另一半后悔,就有可能會引發(fā)婚姻危機。</h3><br><h3> <strong>二、積累財富,做好養(yǎng)老規(guī)劃</strong></h3><br><h3> 年輕時努力積累財富,到老了進養(yǎng)老院養(yǎng)老這是目前很多丁克家庭的規(guī)劃。</h3><br><h3> 沒有養(yǎng)育孩子的支出,也不是擔心有孩子來啃老,這是丁克無需面對的經(jīng)濟壓力。</h3><br><h3>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下降,各種病痛隨之而來,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撐,很難真正做到“老有所依”。</h3><br><h3> 特別是身患重病的時候,屆時請一個看護人員的費用也是昂貴的。</h3><br><h3> 因此,做好積累財富、合理做好養(yǎng)老規(guī)劃這一點非常重要。</h3> <h3> <strong>三、調(diào)整心態(tài),做好心理建設</strong></h3><br><h3> 年輕時像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害怕孩子的吵鬧,年紀大了就不可避免地要忍受家中只有兩個老年人的孤獨。</h3><br><h3> 就像前文網(wǎng)友提到的,過年過節(jié),過生日時別人家都歡聚一堂、其樂融融的時候,就得習慣自己家的冷冷清清。</h3><br><h3> <strong>選擇無關對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strong></h3><br><h3> <strong>有孩子的,可以享受孩子帶來的無限歡樂;沒孩子的,可以過得瀟灑自如。</strong></h3><br><h3> 不必羨慕誰的生活,也不必帶著偏見去看待某一個群體。</h3><br><h3> 選擇你所能承受的那條路去走,人生沒有后悔藥,每個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無愧于自己就好。</h3><br><h3> 時代在進步,人們的思想也在革新。</h3><br><h3> <strong>越來越多元化的今天,每個人的選擇都應該被尊重,每個群體都應該被寬容以待。</strong></h3><br><h3> 文/南棉醬 原創(chuàng)不易,抄襲必究! </h3><br><h3> 圖片源于網(wǎng)絡,侵刪!</h3> <b>延伸閱讀:知乎網(wǎng)友高贊熱帖《那些當初不生孩子,現(xiàn)在四五十歲的人怎么樣了?》</b> 以下段落來自知乎網(wǎng)友“Atropa”: 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定義什么是“晚景凄涼”。<div><br></div><div>不是我潑冷水啊,你們真的覺得生了孩子晚景就不凄涼了么?</div><div><br></div><div>說養(yǎng)老,就離不開醫(yī)療。</div><div><br></div><div>中國的醫(yī)療啊,有一個中國特色,就是患者經(jīng)常是沒有知情權,選擇權,同意權的。尤其是有家屬在的情況下。</div><div><br></div><div>尤其走到生命的盡頭,得了治不了的病的情況下。中國人總覺得,讓患者知道自己的病情會讓ta“受刺激”。最好能瞞就瞞。</div><div><br></div><div>但是有趣的是,如果這個病是屬于病情比較穩(wěn)定,戰(zhàn)線又比較長,需要反復幾十次住院那種的,基本上那些白發(fā)蒼蒼的患者都會完全了解自己的病情并且冷靜地自己一個人來醫(yī)院一次又一次地化療。</div><div><br></div><div>久病床前無孝子嘛,可以理解。畢竟孩子到了三四十歲這個階段,有多忙碌,多么辛苦,多么沒有更多的精力去做這些,不用我說,大家都懂。</div><div><br></div><div>(我有過一個第40+次自己來住院的患者,還跟我們大夫說,她兒媳婦懷孕了,在家也照顧不了她,還有點埋怨她不能伺候月子帶孩子了。╮( ??ω?? )╭)</div><div><br></div><div>我做醫(yī)生,我不認同向本人隱瞞患者病情這樣的做法,也沒有辦法,我還是會去跟家屬交代,甚至只跟家屬交代。沒有辦法。</div><div><br></div><div>我經(jīng)歷過一次本著伸張正義的心態(tài)告知了患者她的病情,然后當天晚上患者在病房嚎啕大哭,第二天呼啦抄他們家來了二十多個家屬把走廊都堵死了的經(jīng)歷。</div><div><br></div><div>有意思的是,這二十多個家屬商量后,埋怨了我不該告訴患者真相,并且向我表示,他們要知道是癌,昨天就退院帶患者回家了。</div><div><br></div><div>所以其實大多數(shù)人所指的這個“晚景不凄涼”,實際上,無非就是有人接管了你肉體的主權罷了。</div><div><br></div><div>去醫(yī)院掛號有導診可以咨詢。買藥有醫(yī)保。住院需要照顧,醫(yī)院就有護工可以雇,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他要打你你管床醫(yī)生第一個不能善罷甘休。</div><div><br></div><div>需要陪伴,那不一定非得是子女。(btw我同意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但是我覺的需要的關系并不一定非得是子女夫妻面兒這么窄,誰還沒一兩個交好的朋友呢?)</div><div><br></div><div>醫(yī)院里面現(xiàn)交病友的事我見得都不少。也別跟我說沒有家屬醫(yī)院不給看病,我只提醒你們一句,醫(yī)院什么時候查過你們戶口本和結(jié)婚證?</div><div><br></div><div>子女,配偶,來醫(yī)院主要是干嘛的呢?真的主要是來給患者穿衣服喂飯,洗頭擦身的么?</div><div><br></div><div>我工作中遇到的,“患者子女”,尤其是大部分的中青年人,忙工作忙家庭忙自己的事,需要我打電話叫他們才會來,來干什么呢?</div><div><br></div><div>來,就是跟大夫談,談病情,談治療方案,談預后,談選擇。代替了患者去跟大夫談話。</div><div><br></div><div>這些子女,他們的父母,我的患者。他們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不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治療,不知道選每個方案各有哪些利弊,不知道自己大概還有多久的日子,不知道自己接下來將要面臨的是什么。</div><div><br></div><div>信息不對等,話都被孝順兒孫們說盡了。那些當初不生孩子的人,可能在你們看來,面對疾病,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去面對,看起來好像說,“晚景凄涼”,但是人家起碼有面對的權利,許多被孝子賢孫架空了的老人,連去面對的權利都被剝奪了。</div><div><br></div><div>至少在我一個不喜歡家庭生活的人來看,這個結(jié)局實在不夠有誘惑力讓我去當牛做馬含辛茹苦個二三十年。</div><div><br></div><div>眾生皆苦!子女夫妻從來都不是晚年生活的一紙保證書!</div><div><br></div><div>相愛就在一起,熱愛家庭就去結(jié)婚,喜歡孩子就生。</div><div><br></div><div>但這一切的選擇都應當是為了你喜歡,而不是為了算計著得到什么回報。</div><div><br></div><div>否則,生活會讓你知道,什么叫,“為他人做嫁衣裳”。</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