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這個時候寫媽媽的故事是傷感的,因為媽媽不在了,最近天天都想起她老人家平日里的一丁一點,一言一行,一喜一憂,說上幾個例子是遠遠描述不全媽媽給于我們的厚愛的。婆婆去世的時候,我寫過幾行“見字緬懷”的短文,今天想寫寫媽媽,卻找不到詞語來勾勒出媽媽的大愛,或許是因為媽媽是語文老師,困于我這笨拙的文言措辭,更是怕在媽媽的老花眼鏡下被她看見語法錯誤,結構層次欠佳,邏輯思維混亂,媽媽對我們寫文章是有要求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以前是住在閔行東風一村的,那是五十年代的老工房,兩間屋子,一間朝南,一間朝北,朝北的屋子面對著名的閔行一號路,朝南的屋子窗外有高嵩的杉樹,在那里我們從小一直住到了中學畢業(yè),這段時間是我們和爸爸媽媽持續(xù)共處的時間最長,也是我們人生成長最關鍵的時段,和鄰里街坊一樣,我們就是一個普通人家,普通雙職工的家庭,爸爸在上海重型機器廠工作,媽媽在閔行三中當語文老師和班主任,家里設置也和其他普通家庭的一樣,有五斗櫥,后來家里又添了大衣櫥.</p> <p class="ql-block">除了五斗櫥和大衣櫥,我們家里有一樣和別人家不一樣的東西,那是一個很特別的寫字臺,很洋式的,寫字臺是褐色的,爸爸說是水曲柳實木做的,很沉,這個寫字臺有點像立式鋼琴,以寫字桌面為分界線,桌面的下方是三排抽屜,里面可以存很多東西,桌面的上方除了兩邊各有一個小小的抽屜,其余是幾個敞開式分格架,右邊小架子上我們常常放著蘸鋼筆用的墨水瓶,寫字桌面是一塊可以翻動的蓋板,平時不用時,將其翻上去,節(jié)約出許多空間來,這個寫字臺是媽媽的天地,是她的寶貝,我們幾乎都不能使用的,因為她那里堆的是她學生交來的作業(yè),寫字臺的右邊是未批改的作業(yè),左邊堆的是批改完了的作業(yè),她每天要批改作文,周記,和備課到很晚,我們常常一覺醒來,仍然見媽媽挑燈夜戰(zhàn),給每篇作文批上注文,最忙的時候是學期結束的時候,不僅有期末考卷要批改,還要給每個學生寫學期結束評語,她針對每個學生特點特長,總能找出他們的身上的閃光點,每個學生的個性不一樣,所以評語也寫得非常貼切,一個班五十幾個學生,加上家訪等等,讓媽媽的日子過得很充實。</p> <p class="ql-block">爸爸有時心疼媽媽,會疑問她備課的必要性,因為爸爸以為每學期是上一樣的內容,已經熟記于心了,但是媽媽是那種非常非常認真的人,是不太善長既時發(fā)揮的人,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tài)度,節(jié)節(jié)課都有所準備,她做中學一年級班主任跟班一直到他們中學畢業(yè),然后再去帶新來的一年級學生,周而復始,有段時間,學校讓她,帶了個很有挑戰(zhàn)性的班級,最后學生們和她感情很好, 有學生來家里看媽媽,媽媽也坐在那個寫字臺前和她的學生們說話,那種時候,我和姐姐是要靠邊站的,久而久之,寫字臺旁的媽媽的身影已經成為一個定格,花開花落,春夏秋冬,三十年的教學,傳承給我們的是對待學習工作要認真負責,在我心里,她是當之無愧的三八紅旗手,我們全家引以為傲的我們的親愛的媽媽。</p> 爸爸有時身體不好,有幾次住院治療,記得媽媽那時候,又要上班,又要管我們,又要照顧住院的爸爸,很艱難的曰子哦,只記媽媽一下班要接上我們,然后帶著晚歺去醫(yī)院看爸爸,一家人的晚餐基本上是在醫(yī)院里吃的,那時沒有護工和家政服務系統(tǒng),靠的全是自己,那時我們還小不懂事,覺得在醫(yī)院里吃飯是個不同于平常的格式,很新鮮,居然覺得在醫(yī)院里的晚餐也很好吃,事實上是媽媽為全家做了很可口的飯菜,我們全家聚在一起,其樂融融的日子讓我們很懷念的。 以前爸爸下班晚,媽媽總是讓我們要等到爸爸回到家才能一起吃晚飯,其實爸爸吃得很省,他總是將好菜好飯推到我們面前,給我們吃,他自己弄幾口炒青菜就對付過去了,媽媽又覺得爸爸身體平時不好,就總希望爸爸的營養(yǎng)能跟上,想來他們之間是多么的互敬互愛的。 小時候家里窮,做菜的油是配給供應的,于是媽媽教我們做無油茄子,我至今還記得很清楚,就是將茄子切成小三角的形狀,直接放到鐵鍋里去翻炒,一直翻炒到茄子軟化,然后放上少許醬油,和糖,真的炒出了很有特色的茄子,她過年做的面拖小黃魚,蘸上醋去品,平日做的蟹皇味的炒雞蛋,和蔥花烙餅都是我們味蕾中永遠抹不去的記憶。 <p class="ql-block">媽媽的皮膚很白凈,不容易曬黑,她在上海呆了一輩子,上海話還說不溜,媽媽喜歡吃海鮮尤其是海蝦,但是平時飯量很小,吃得不多,媽媽也會自己做衣服,只是平時很忙,不大做,只有在關鍵的時候才大顯身手,媽媽走路慢悠悠的,那怕是她年輕的時候,我都從來沒有看見過她疾風勁走,媽媽身板很挺,站得很直,媽媽寫的字很娟秀,寫起家信來,每每一氣呵成,媽媽做人很低調,謙虛,從來不跟人搶功勞,她在家里排行老大,一直默默地在背后支持弟弟妹妹,不管是精神上的還是經濟上的,從來不計較名份,媽媽不喜歡嚼舌頭,所以和同事朋友們關系都很好,媽媽很堅強,得了乳腺癌,為了不給女兒增加負擔,不哼一聲,就毅然回國,在75歲的高齡接受手術治療,媽媽樂感很好,小時候教我唱很多的歌,她還會彈鋼琴,媽媽對著衣審美很大拿,總是幫我們參考到最佳的色彩搭配,媽媽見人總是先微笑,這一點給外孫輩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媽媽最熟記于心的是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她能倒背如流。</p> 后來媽媽老了,她的記憶力越來越差,表達能力也越來退化,你我他都無力回天,我愿看見她還是那個唱著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哄著我睡覺的樣子。 <p class="ql-block">媽媽永遠地離開我們了,她三十年前寫給我和姐姐的好多信我還保留著,有的是和爸爸合寫的,有的是媽媽的指導,爸爸執(zhí)筆,今天拿起來重讀,那字里行間是滿滿的關切,滿滿的擔憂,滿滿的期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媽媽,我們永遠愛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