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紅頭咬鵑,體色艷麗,因雄鳥的頭部紅色而得名。為世界瀕危物種其中之一,是聯(lián)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其中一種。棲息于熱帶雨林及次生常綠闊葉林內(nèi),以野果以及蝗蟲、螳螂等昆蟲為主食,善于飛捕昆蟲。4~7月繁殖,在樹洞內(nèi)產(chǎn)卵3~4枚,雌雄參與孵卵及育雛。分布于喜馬拉雅山脈和中國南部至印尼蘇門答臘島。</p><p class="ql-block">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yè)局2000年8月1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p> <p class="ql-block">紅頭咬鵑雌鳥。</p> <p class="ql-block">藍綠鵲體長36~38厘米,外形及為美麗,尾長,嘴、腳為鮮紅色。通體羽毛主要為草綠色,寬闊的黑色貫眼紋向后延伸到后頸,在綠色的頭側(cè)極為醒目。兩翅栗紅色,<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內(nèi)側(cè)飛羽具黑色次端斑和白色尖端。尾綠色,具黑色次端帶斑和白色尖端,特征極明顯,容易識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性</span>隱蔽,以小家族群棲于原始林及過伐林和次生林高大的喬木中,單獨或成對活動,主要以昆蟲為食。分布于喜馬拉雅山脈、中國南部、東南亞、蘇門答臘及婆羅洲。<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主要以鱗翅目、膜翅目、甲蟲、蝗蟲等昆蟲為食,也吃小型脊椎動物。覓食主要在樹上,也在地上和灌木上覓食。繁殖期4-7月。通常置巢于樹上或高的灌木上,也在竹叢上營巢。巢呈杯狀,主要由枯枝、枯草莖、草葉、根、竹葉等材料構成,內(nèi)墊有細的草根。每窩產(chǎn)卵3-7枚,多為4-5枚,卵灰白色、白色或淡紅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藍綠鵲是一種美麗的鳥類,在我國分布不廣,種群數(shù)量不豐富,特別是近十幾年來,種群數(shù)量更明顯下降。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yè)局2000年8月1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即三有保護鳥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