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世遺項目在突尼斯有7個,在摩洛哥則有9個,沃呂比利斯古城名列其中。</p> <p class="ql-block">沃呂比利斯的名字來自盛開于晨露中的一種花朵,即古城四周滿山遍野開放的牽?;ǎ殖且脖环Q作“牽?;ǔ恰??;ǖ拿利愄岣吡斯懦堑臋n次,將它與土耳其的以弗所、約旦的杰拉什和敘利亞的帕爾米拉一起擺到了全球著名羅馬古城的位置上。</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塊富饒之地,位于梅克內斯和菲斯兩大古城之間的埃爾哈澤布高原上,這里平均海拔500米左右,氣候濕潤、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沃城除了盛產橄欖、小麥、大麥、玉米等糧油作物,它還是檸檬、柑橘、葡萄和柚子等水果的重要產地。</p> <p class="ql-block">古羅馬人長久垂涎北非地區(qū)的豐饒物產。公元前30年,躊躇滿志的屋大維率羅馬大軍渡過地中海,占領北非沿岸,沃呂比利斯隨即成為羅馬帝國最西邊的堡壘和哨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與此同時,屋大維在國內結束了內戰(zhàn),開始</span>將羅馬帝國帶入了長達近兩個世紀的繁榮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200年可以說是羅馬史上最強盛的時期,</span>羅馬帝國的疆界大大擴展,<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廣闊的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湖,其版圖</span>東起小亞細亞和敘利亞,西至西班牙和不列顛的廣闊地區(qū),北面包括現在法國、瑞士的大部以及德國和比利時的一部分,南面則包括埃及和北非部分。</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25年,屋大維立塞勒涅(他姐姐的養(yǎng)女,有說是安東尼與埃及艷后的女兒)為努米底亞女王,將她嫁給自己的兒時密友、努米底亞末代國王朱巴一世的兒子朱巴二世,讓他們夫婦共同治理王國。但努米底亞人不贊成全盤羅馬化,紛紛爆發(fā)起義,夫婦二人只得離開努米底亞,來到北方的毛里塔尼亞王國,繼續(xù)進行統治,此時的他們將沃呂比利斯設為王國國都。</p> <p class="ql-block">朱巴二世自小在古羅馬宮廷長大,接受過當時最先進的教育和文化,是一名文學家、哲學家和建筑藝術家,他仿造古羅馬城的形制,設計和督造了自己的國都沃呂比利斯。</p><p class="ql-block">圖解:朱巴二世頭像</p> <p class="ql-block">回來說古羅馬。屋大維之前,古羅馬經歷了公元前753年至前510年的“王政時期”,公元前510至301年的“共和時代”,而始于公元前301年的“帝國時代”,在屋大維時代進入了昌盛階段。我們在北非看到的羅馬古跡基本都是帝國時期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研究一下古羅馬的城市建制,對我們探訪羅馬古跡亦有幫助。羅馬城市絕對是嚴格按照幾何圖形建造的,這其中不乏濃重的宗教色彩,神廟位于城中高地,城建以交叉軸線確定東西南北街道和城市柵格狀的輪廓,這種交叉軸線主要出于軍事目的,廣場、元老院以及軍隊指揮部皆設在十字交叉的中心之點。</p> <p class="ql-block">而羅馬之外的各個羅馬行省也是按照這一形制建設的,其優(yōu)點是,對于一支外來的軍隊,他們能夠便捷地在城中找到各自的位置;缺點是定式規(guī)劃缺乏彈性,影響城市發(fā)展。無論羅馬還是行省城市,每座城市都是廣場、神廟和公共浴池一應俱全,另外方堂、劇場和凱旋門,也都作為城市標配,只是建筑規(guī)模大小不同。</p> <p class="ql-block">古羅馬的道路,南北走向叫做“cardo”,東西走向則叫“decumanus”。進入羅馬帝國時代,城市奢華之風盛行,城市面積一般在5至20公頃之間,最大的城市面積能夠大至200公頃。</p> <p class="ql-block">羅馬城建中最值得稱道的工程是保障城市用水的引水渠了。沃城就修筑了長達數公里的引水管道,把高處的水源從城外引入城中。</p> <p class="ql-block">古羅馬人建城的夢想,是將城市做成一個巨大的舒適的享樂容器,這在現代城市的規(guī)劃設計中,被貶稱為“羅馬病”,因為太過強調生活的享樂而忽視城市的文化與精神功能,忽視城市環(huán)境所應具有的熔煉人,塑造人的特質要求,在今天是不可取的。</p> <p class="ql-block">羅馬帝國存續(xù)上千年,曾是世界上統治時間最長,國土面積最廣的帝國,它的可貴之處在于:帝國每征服一個地方,首先建立軍營,修建結實耐用的大路,繼而發(fā)展為城市,城市間的道路四通八達,最終與羅馬相連,“條條道路通羅馬”,這樣既利于軍隊快速征戰(zhàn),也方便百姓生活和商貿往來。</p> <p class="ql-block">我們用定制羅馬城的思路來看腳下這個作為古羅馬遺存的沃城。肯定的,所有城市功能和兼有軍事要塞功能的設施在這里是應有盡有。</p> <p class="ql-block">沃城城墻高6米,厚2米,總長2.6公里。全城街區(qū)布局完整,公共建筑一應俱全,幾個城門,面向大西洋方向的城門叫做“凱旋門”,通向北方的城門是“丹吉爾門”。</p> <p class="ql-block">沃城的凱旋門建于公元217年,高20米,寬10米,氣勢非凡,由南至北的城市主道貫穿其拱門之下,城門右壁上的圓環(huán)內雕刻著國王朱巴二世的頭像。</p> <p class="ql-block">南門右側是宮殿遺址和祭祀神殿,僅剩的幾根高大石圓柱,柱頂和基臺雕琢著精美飾紋,堪稱羅馬建筑和雕藝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來到這里,你會感到自己完全置身于一個戶外博物館,沿途所見與前邊杜迦遺址相似:一個會場,一個教堂、朱庇特神廟和卡爾卡拉凱旋門。教堂里有4列柱子和2個中殿,這些建筑曾經做過股票交易大廳和城市行政管理大樓。會場里滿是羅馬皇帝和當時社會名流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沃城的住宅區(qū)等級分明,富人區(qū)、中心區(qū)和貧民區(qū),各占一方。富人區(qū)和中心區(qū)地勢平坦,環(huán)境優(yōu)越,貧民區(qū)則屈居于山坡之上。</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處保存較好的別墅,據說是取名希臘神話人物“奧爾菲”的一位貴婦人的住所。地板上有奧爾菲彈奏豎琴的彩色鑲嵌,她一面彈奏著豎琴,一面把玩著身旁的動物,一派雍容華貴的模樣。鑲嵌畫中有大象這個龐然大物,說明古代摩洛哥曾經有過大象存在。這位貴婦人的住宅布局完整,有客廳、餐廳、臥室和浴室,餐廳的三面配置有斜向臥榻,嬌貴的女主人可圍著餐臺側臥用餐。桑拿浴室蒸汽從地下管道通過,浴室墻壁上有溢出的管口,羅馬貴族的奢華生活一覽無遺。</p> <p class="ql-block">看看沃城的這個浴場,此處有專為那些喝多了的酒膩子設的嘔吐池;另外,遺址殘存還可以看到大量野生動物和殺生祭祀活動的圖像:2種野獸最受歡迎,獅子和狗熊,它們作為獵取對象,是當時的犧牲品。 </p> <p class="ql-block">公共浴場內的男性生殖器石雕,目標所指,不言而喻。</p> <p class="ql-block">沃呂比利斯曾經一度異常繁華,它的經濟以種植橄欖樹和榨油為主,同時是糧食的集中產地。當年古城僅榨油作坊就有50處之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史載,沃呂比利斯在公元2-3世紀最為</span>昌盛,當時的沃城建筑密集,種類繁多,無論私宅還是公建,其建筑藝術之高超令人贊嘆,直到今天,我們還能看到(盡管經過后期修復)羅馬建筑的柱子、半柱、附墻柱、壁柱、列柱廊,不一而足。</p> <p class="ql-block">從殘存的巍峨拱門即可看出古羅馬極高的建筑水平和藝術成就,這些大型石料堆砌出來的建筑,風格雄渾,構圖和諧且凝重,形式多樣。羅馬人沿襲了亞平寧半島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筑技術,并吸收古希臘建筑特點,創(chuàng)造出柱式與拱券的組合,例如券柱式和連續(xù)券,既作結構,又作裝飾。<span style="font-size: 18px;">當時的羅馬人繼承和發(fā)展</span>古希臘建筑藝術手法,使之達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頂峰。</p> <p class="ql-block">古羅馬時期的沃城居住有上萬居民。從姓名學和地名學的研究看,雖然居民大多是本地人,但他們的“羅馬化”進程很快,最后僅有一小部分婦女保留了本地姓氏。由此看來,沃城真正從古羅馬遷居過來的人數量不大。</p> <p class="ql-block">當年沃城被古羅馬統治者視作帝國前哨和糧倉,其經濟和戰(zhàn)略地位極為重要。沃城交通便利,其地理環(huán)境便于出口橄欖油和小麥,沃城之所以能夠建筑得如此富麗堂皇,緣于其豐饒物產所換回的真金白銀。</p> <p class="ql-block">而且羅馬帝國在統一環(huán)地中海周邊地區(qū)的對外戰(zhàn)爭中,有能力聚集數量龐大的財富與自然資源和廉價勞動力,因此大規(guī)模的道路、橋梁和城建不在話下。</p> <p class="ql-block">今天,盡管占地40余公頃的沃城早已坍塌頹敗,但是,高大的城墻、雄偉的凱旋門、整齊的街道、以及精美的石柱、各種民宅、作坊、妓院、宮殿、浴池、法院、劇院和市場等古建筑星羅棋布,依稀可辨古城當年的繁華鼎盛,令人嘆為觀止!</p> <p class="ql-block">在世界各地,很少有羅馬古城能留下如此完整的建筑和城市布局,高大的建筑和低矮的廢墟讓古城充滿了蒼涼感和悲壯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沃呂比利斯</span>在摩洛哥古羅馬遺址中非常突出,原因有三:一是40余公頃的規(guī)模,夠大;二是歷史悠久,沃城并入古羅馬版圖前,就已具有城市規(guī)模了:公元前三世紀,腓尼基人在這里定居,考古發(fā)現了當時的神廟痕跡;第三,作為國都,它是摩洛哥境內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古羅馬城池遺址。</p> <p class="ql-block">1997年沃城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其時的評語說它是“古羅馬帝國邊緣殖民地城市<span style="font-size: 18px;">保存異常完好</span>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為了敘事方便,我們暫且把沃城的歷史分為三個階段,以羅馬統治時期為界,分出“前羅馬”和“后羅馬”時期。“前羅馬”的沃城被稱為“法老的宮殿”,傳說沃城是摩西時代的埃及法老興建的。</p> <p class="ql-block">“前羅馬時代”,<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沃城</span>從新石器時代起就有人類活動了。埃及人在先,然后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腓尼基人和</span>迦太基人隨著生意的擴展來到了這里,大概是在公元前4-2世紀。后者帶來的不僅是生意,還有語言和政治建制。</p> <p class="ql-block">沃城曾經在公元前二世紀輝煌過,城市建設也得到很好的發(fā)展,在當時應該是“現代化”的城市規(guī)模了。這一時期的文化特點兼具了本土文化與迦太基和希臘文化的烙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后羅馬時代”的分野是公元285年,</span>羅馬人撤離了他們的行政機構后,沃城陷落到北非當地的部族手里。此后羅馬不再有能力奪回它了。據考古證據表明,此后的700年,這里有人居住,居民中有早期基督徒,也有伊斯蘭信徒。</p> <p class="ql-block">直到公元785年,阿拉伯先知的后人伊德里斯因權力之爭率領部分追隨者逃亡到北非,最后來到沃城。伊德里斯在此得到什葉派穆斯林的支持和當地皈依伊斯蘭教的柏柏爾人的擁戴,他于公元788年創(chuàng)建了摩洛哥史上第一個伊斯蘭王國——伊德里斯王朝,定都沃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個被教徒尊為圣人的摩洛哥阿拉伯王國締造者伊德里斯死后葬在沃城附近,我們</span>從古老的神殿殘柱之間向東南方眺望,即可看到圣城伊德里斯城,它猶如一座金字塔屹立在4公里之外的山坡上。伊德里斯的信徒和追隨者圍繞他所安葬的陵墓建起了清真寺,并用他的名字命名了這座小城。千百年來,圣城伊德里斯在摩洛哥人民心目中的地位猶如麥加一般神圣。</p> <p class="ql-block">對于“后羅馬時代”,我們感興趣的是沃城的2度劫難。第一次劫難,是因為國都由沃城移至菲斯,新國都大興土木所需石材均取自沃城,“拆東補西”,那是公元808年,伊德里斯二世遷都菲斯后,沃城居民大多追隨他離開此地,從而使沃城成為空城。</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劫難發(fā)生在17世紀,<span style="font-size: 18px;">阿拉維王朝的“黑蘇丹”</span>伊斯梅爾(與我們下篇將介紹的14世紀馬林王朝的“黑蘇丹”是不同的人,不要混淆)為在距沃城僅30公里的梅克內斯修建王城,將沃城大量的大理石部件拆除,搬運至新都建造宮殿。殘留的古城禁不住人類折騰,最終在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中轟然倒塌。</p> <p class="ql-block">里斯本大地震讓沃城遭到毀滅性打擊,整個古城湮沒在亂石中,從荒蕪變消失,從廢城變遺跡,直到1874年,才被法國考古學家發(fā)現。1915年,這里開始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工作,讓古城重見天日。</p> <p class="ql-block">這一年,法國考古學家挖掘出了古城遺跡2,000余處。直至今天,沃城<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全部遺址面積中僅有一半被挖掘出,即便如此,</span>游客在此地參觀,已經很有穿越感了。</p> <p class="ql-block">是的,滿目瘡痍的殘垣斷壁掩蓋不了沃城曾經的金碧輝煌,在遺址門口的考古博物館展廳,粗略瀏覽了一下古城的前世今生,心中滿滿的景仰難以掩飾,再看腳下這<span style="font-size: 18px;">精美絕倫的馬賽克拼圖,歷經2,000余年的風雨侵蝕,其色彩依然艷麗如昔,令你不得不暗贊古羅馬建筑的精妙。</span></p> <p class="ql-block">站在廢墟上,努力與殘存的石頭對話,能夠悟到什么嗎?</p> <p class="ql-block">羅馬帝國的興亡,沃城的榮衰,一股又一股新勢力的崛起……歷史的風云變幻莫測。盡管舊影依稀,但時過境遷,往昔繁華終如春水東流,一去不返。物盛則衰,月滿則虧,歷史就是讓一代又一代英豪們重復著祖輩們的經歷。</p> <p class="ql-block">統治者為地位地盤爭斗,老百姓為生活生存掙扎,古今中外,莫過于此。</p> <p class="ql-block">在此,我重復一下聯合國關于沃城的介紹,作為本篇的總結:“沃呂比利斯是一座部分出土的羅馬古城,位于摩洛哥非斯和拉巴特之間的梅克內斯附近。內有富饒的農業(yè)區(qū),它的開發(fā)是從公元前3世紀開始的,當時是一個腓尼基/迦太基居民點。公元1世紀起,它在古羅馬的統治下迅速增長,面積增至40公頃,城墻總長2.6公里。2世紀時城內建成了許多大型公共建筑,包括教堂、寺廟和凱旋門。橄欖種植業(yè)是該城得以繁榮的主因,許多精美的大型馬賽克地板城鎮(zhèn)房屋在此一時期得到了建設?!?lt;/p> <p class="ql-block">“沃呂比利斯城曾經是古代毛里塔尼亞人的首都,后成為羅馬帝國的重要前哨基地,增建了許多精致的建筑物,于是富饒的農業(yè)區(qū)中,保存有這些多樣的考古遺跡。沃呂比利斯后來短暫成為伊德里斯王朝奠基者伊德里斯一世的首都,伊德里斯一世下葬在穆萊-伊德里斯城。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V)(VI),1997年沃呂比利斯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