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千山彌勒大佛又叫千山大佛,是一尊由整座山峰形成的天然彌勒坐佛。大佛位于千山著名古廟之一的"南泉庵"對面山峰上,佛身高70米,肩寬46米,頭高9.9米,頭寬11.8米,耳長4.8米,五官清晰,四肢俱全。大佛左手五指分開,自然地放在膝蓋上;右手握拳壓在右腿上。</p> <p class="ql-block">在遼寧省鞍山市的千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的北溝中心部位,坐落著一座天成稀世巨型彌勒大佛[2] 。這尊大佛的問世,吸引了中外成千上萬的佛門弟子、信徒和居士。每逢初一、十五,進山朝拜者人山人海,香煙繚繞,真可謂古干朵蓮花山的一大盛事。</p> <p class="ql-block">大佛地處千山第二高峰五佛頂?shù)臇|南方,距著名的廟宇南泉庵東南300米,海拔520米,整座大佛就是一座高聳的山峰。大佛坐高70米,肩寬46米,頭高9.9米,頭寬11.8米,耳長4.8米,圓圓光亮的大頭高如三層樓房,長滿綠苔的濃眉 之下長著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其五官擺放位置適宜,比例恰到好處。大佛左手分開放在膝蓋上,右手握拳,手臂壓在右腿上,右胳膊上方還端坐著一尊南極壽星,從整體看去是向右傾坐的姿態(tài)。在其胸前還天然形成一只捻珠,其長短比例及位置非常神奇,迎著陽光還可以看到圓圓的珠環(huán)。大佛的右手背上有人工鑿刻的直徑約3米的大圓環(huán),其凹凸部分迎著陽光從遠處看去自然形成一個明暗對比強烈的光環(huán)。有人說這個光環(huán)是個“八卦圖”,也有人說是個“法輪”,種種說法不一。在大佛腹部中央有一個高2米、寬1.2米的橢圓型的空洞,在其邊緣還長著棵小松樹,從遠處看去宛如一叢長毛掩蓋著大佛的“肚臍眼”。在大佛的最低部還長著兩只寬大的腳。在對這尊大佛的挖掘考證中,竟然發(fā)現(xiàn)了許多歷史上有人拜祭的痕跡。在距大佛對面200米,高約70米的峭壁上有一個人工鑿刻的1米寬、6米長的古拜佛臺,其花崗巖臺面已經(jīng)風(fēng)化,據(jù)地質(zhì)專家鑒定,花崗巖風(fēng)化到如此程度,起碼要有上千年時間。在古拜佛臺的下方30米處,人們還發(fā)現(xiàn)曾有人焚香拜祭用的瓷質(zhì)供碟和近尺 厚的香灰。據(jù)考古學(xué)家考證發(fā)現(xiàn),挖掘出來的供碟是明清時期的瓷制品。由此可見,大佛早在明清時期或者明清之前就已被高僧所識,并供奉膜拜。1993年3月19日,千山管理局曾接到盤錦衛(wèi)校高級講師張柳春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說,民國時期一個叫于文波的人曾在千山出家,那時曾有人指點,讓于文波去拜祭大佛……從這封信中可以看出,在民國時期一些出家人就知道彌勒大佛。</p> <p class="ql-block">彌勒是印度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慈氏,為佛教菩薩的名稱。據(jù)佛教傳說記載,佛祖釋迦牟尼曾言,·彌勒將來將繼承釋迦佛位,位居未來佛地位的菩薩。另據(jù)《彌勒上生經(jīng)》和《彌勒下生經(jīng)》所載,彌勒原出生于印度一個婆羅門(僧侶階級)家庭,生長在皈依釋迦,在釋迦牟尼之前人滅(逝世)。</p> <p class="ql-block">千山彌勒大佛的發(fā)現(xiàn),加快了巨佛所在的繡蓮臺景區(qū)的開發(fā)。千山管理局從山腳到山頂修起了扶欄和石階,又增設(shè)了拜 臺。一時間,縷縷香煙,嗒嗒木魚,聲聲佛樂,大佛不再寂寞。</p> <p class="ql-block">1993年6月5日,是千山大佛正式注冊的日子。這個消息一傳開,成群的善男信女早早涌向繡蓮臺景區(qū),來朝拜大佛。這天本來是個晴天,可在朝拜高潮時,竟出現(xiàn)了奇異現(xiàn)象,晴朗的天空飄起了黃色的雪花。有人說,這不是雪花,這是南風(fēng)吹來的黃沙,黃沙鋪道是佛祖駕臨的吉祥征兆。</p> <p class="ql-block">哲學(xué)界、佛學(xué)界論證認為,千山大佛的發(fā)現(xiàn),對北方乃至中國佛教界都有重大的影響,這預(yù)示著干山將成為中國第五大佛教勝地。千山大佛問世以來,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關(guān)注。福建省福州市永泉寺方丈道長乙法師聽到千山彌勒大佛出世的消息后,特地遠涉幾千里到千山觀拜彌勒大佛。觀拜后他十分深切地說子“千山大佛比樂山大佛更有價值。因為這是天成大佛,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瑰寶,這是尊真佛。”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老先生得知千山大佛后,揮筆題寫了“干山彌勒大佛”六個金光大字。全國佛協(xié)教務(wù)長白光法師以及遼寧省原政協(xié)副主席林聲也為千山大佛揮筆題了字。</p> <p class="ql-block">據(jù)佛教傳說記載,佛祖釋迦牟尼曾言,·彌勒將來將繼承釋迦佛位,位居未來佛地位的菩薩。另據(jù)《彌勒上生經(jīng)》和《彌勒下生經(jīng)》所載,彌勒原出生于印度一個婆羅門(僧侶階級)家庭,生長在皈依釋迦,在釋迦牟尼之前人滅(逝世)。</p> <p class="ql-block">千山彌勒大佛的發(fā)現(xiàn),加快了巨佛所在的繡蓮臺景區(qū)的開發(fā)。千山管理局從山腳到山頂修起了扶欄和石階,又增設(shè)了拜 臺。一時間,縷縷香煙,嗒嗒木魚,聲聲佛樂,大佛不再寂寞。</p> <p class="ql-block">“千山大佛節(jié)”是根據(jù)千山局一九九三年四月六日考察原繡蓮臺景區(qū)發(fā)現(xiàn)的一尊由整座山峰形成的“千山彌勒大佛”而確立的一個具有宗教文化內(nèi)容、景觀綜合藝術(shù)審美和旅游觀光為一體的大型旅游活動節(jié)日。</p> <p class="ql-block">“千山大佛節(jié)”已圓滿地舉辦了五屆,舉辦時間為每天的六月六日(東南亞上座部佛教的世界佛陀日前后)。其籌辦規(guī)模一屆勝過一屆,由開始時的三萬人次增加到第五屆的十多萬人次。</p><p class="ql-block">與會的僧眾也由原來的本省擴大到整個中原佛教界,高僧法師每年云集于此。今年大佛節(jié)更是盛況空前,不僅有大型宗教活動和“千山之夏”晚會,還有舍利子展,屆時將有十名藏傳佛的高僧應(yīng)邀同賀。每年的大佛節(jié)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每一屆“彌勒大佛問世”,第二屆“彌勒道場法會”,第三屆“水陸道場法會”,第四屆、第五屆均是祈禱世界和平法會,慶香港回歸等。主題則是:祈禱世界,永久和平冥陽普利吉祥法會。</p><p class="ql-block">宗教界人士認為天成大佛是真佛求拜機會難得。因而每年大佛節(jié)活動中,信教群眾均來此廣為布施,積造福田。廣大游人、社會人士參加大佛節(jié)一可以觀賞到這具有自然遺產(chǎn),世界奇觀之謄的千山大佛,再者無論游是否有宗教信仰,在人們心目中趨吉避兇的心理也是極為普遍的,在大佛前許個愿,可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心境上的調(diào)整。</p><p class="ql-block">所以,每年許多還愿者中并不都是佛教居士和宗教信仰者。我國傳統(tǒng)的宗教文化活動已成為旅游千山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