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今年十月二十五日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七十周年。</b></p><p><b> 親愛的朋友,當你暢游在祖國的錦繡山川時,當你漫步在繁華的現(xiàn)代都市時,當你上天下海、上網(wǎng)出國盡享當代豐衣足食的幸福生活時,你還記得嗎?還記得那場堅苦卓絕的立國之戰(zhàn)嗎?</b></p> <p><b> 在那場令人難以忘卻的戰(zhàn)爭中,涌現(xiàn)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跡,出現(xiàn)了多少光彩照人的英雄,誕生了多少流芳百世的作品!</b></p> <p><b>上圖是抗美援朝知名度最高的作品之一: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歌</b></p><p>詞:麻扶搖 1950年10月任炮兵第1師26團5連指導員</p><p>曲:周巍峙 時任文化部事業(yè)管理局副局長</p><p>《人民日報》1950年11月30日刊登</p> <p><b>上圖是抗美援朝知名度最高的作品之一: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b></p><p>作者:黎民 時任64軍攝影組組長</p><p>1951年2月拍攝于丹東九連城鎮(zhèn)馬市村</p> <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紀念活動第一團</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活動記實</b></p><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作者 劉川陽 2020.10</b></p> <p><b> </b></p><p><br></p><p><b> 金秋十月,“雙節(jié)”同慶!</b></p><p><b> 鴨綠江畔, 兩代握手!</b></p> <p> 今年十月二十五日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七十周年紀念日。為緬懷先烈精神,踏訪父輩足跡,十月七日,部分四十軍后代,懷著“雙節(jié)”的喜悅從祖國的四面八方齊聚當年抗美援朝重鎮(zhèn)丹東市。</p><p><b> 丹東,當年叫安東。矗立在鴨綠江邊,與朝鮮的新義州隔江相望。鴨綠江——因江水的顏色像野鴨脖子上的綠毛而得名。</b></p><p><b> 丹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當年是抗美援朝總后方的最前沿,見證了那場震驚世界的戰(zhàn)爭。我們的父輩,就是在這里告別了親愛的祖國,義無反顧地踏上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場!</b></p> <p><i>丹東火車站前高大的毛主席塑像</i></p> <p><i>丹東火車站</i></p> <p><i>酒店打出歡迎四十軍后代的電子橫幅</i></p> <p> 七十年前的十月二十五日,英雄的四十軍父輩們,在朝鮮云山、兩水洞打響了抗美援朝第一槍,打勝了第一仗。揭開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zhàn)爭序幕。毛主席特地將這一天定為抗美援朝紀念日。</p><p><b> 中央電視臺一套綜合節(jié)目和新聞聯(lián)播欄目組十分重視此次活動,攝制組跟隨活動進行了拍攝和報道。</b></p> <p> 為表達對先輩的敬意,使活動莊重、醒目和整齊劃一,活動組給每個人配發(fā)了帽子、圍巾、臂章及口罩。</p> <p> 10月8日上午,部分四十軍后代在當年四十軍副軍長兼一一九師師長徐國夫之女徐江娜率領下,首先來到丹東市光榮院,看望老英雄孫景坤。</p><p> 后代們特意準備了當年父輩的照片。手持父親照片與老英雄相聚。</p><p> 孫景坤是四十軍一一九師三五七團三營七連一排副排長,在1952年10月27日的坪村南山戰(zhàn)斗中,帶領9名戰(zhàn)士,顧不上一天一夜沒有吃飯、喝水,每人扛著90斤重的彈藥,頂著4架飛機的轟炸掃射,突破敵人炮火封鎖線,到達坪村南山主峰161高地。在情況危急時刻,他們主動投入戰(zhàn)斗,打退敵人3次反撲。敵人又組織第四次反撲。孫景坤臨危不懼,抄起步槍,沉著應戰(zhàn),一槍一個,連續(xù)擊斃21名敵人,守住了陣地。戰(zhàn)后榮記一等功。</p> <p><i>老英雄孫景坤</i></p> <p><i>二0二0年十月,孫景坤被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時代楷?!睒s譽稱號</i></p> <p><i>后代們列隊迎接老英雄孫景坤</i></p> <p><i>向老英雄敬禮!</i></p> <p><i>全體高唱《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歌》</i></p> <p> 秋日送暖,秋風送爽;撫今追昔,心心相印。在環(huán)境宜人的丹東市光榮院,兩代人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p> <p><i>四十軍后代代表向老英雄獻花</i></p> <p><i>當年四十軍副軍長兼一一九師師長徐國夫女兒徐江娜向老英雄表達問候并親切交談</i></p> <p><i>當年老英雄所在團——119師357團的時任團長朱玉榮的女兒同老英雄親切交談</i></p> <p><i>時任團長朱玉榮的兒子、女兒和孫景坤兒子孫福貴熱烈握手并交談</i></p> <p>和老英雄合影留念</p> <p><i>中央電視臺報道組在工作</i></p> <p><i>與央視工作人員交談</i></p> <p><i>中央電視臺采訪徐江娜</i></p> <p><i>老英雄居室</i></p> <p><i>后代最后看望老英雄并惜別</i></p> <p><br></p><p><br></p><p> 10月12日,在四十軍后代拜訪老英雄后,在作者擱筆前,中央電視臺一套新聞聯(lián)播用3分51秒的時間,介紹了老英雄孫景坤的英雄事跡。</p> <p><br></p><p><br></p><p> 10月8日下午,四十軍后代來到“抗美援朝紀念塔”,舉行紀念活動。</p> <p>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全景</p> <p>抗美援朝紀念塔正面</p> <p>紀念塔背面的碑文</p> <p>紀念塔四面有抗美援朝雕塑</p> <p>后代們列隊向先烈們默哀、敬禮!</p> <p><i>徐江娜、亓核新講話,回顧四十軍光榮歷史,緬懷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犧牲的革命先烈。</i></p> <p>向犧牲的先烈們敬獻花籃</p> <p>后代代表發(fā)言。暢談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偉大意義,緬懷先烈們的光輝事跡。</p> <p>后代們依次獻花,并繞塔一周。</p> <p>合影留念</p> <p>參觀“抗美援朝紀念館”</p> <p>紀念館大廳內景</p> <p>大廳左側的毛澤東主席1950年10月8日簽發(fā)的“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命令”</p> <p>館內陳列:中國人民志愿軍、朝鮮人民軍、侵略軍序列。</p> <p>館內陳列:“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歌”作者原稿</p> <p>館內陳列:在長津湖戰(zhàn)役中被我軍全殲的美軍“北極熊團”團旗。</p> <p>館內陳列:志愿軍各軍出國、歸國時間及參戰(zhàn)情況一覽表。</p><p><b>可以看出:四十軍是唯一一個參加抗美援朝全過程的軍。</b></p> <p>館內陳列</p> <p>館內全景畫局部:激戰(zhàn)清川江</p> <p>國家歷代領導人談抗美援朝</p> <p>志愿軍歸國時“凱旋門”復制品</p> <p><br></p><p> 抗美援朝時,為加強鐵路運輸,我國將原鳳城到寬甸灌水的鐵路線修到上河口村,叫灌上線。與鳳城到丹東比,鐵路繞了一個大圈,多走了120公里。使沈陽、本溪、鳳城到朝鮮平北線接軌。戰(zhàn)爭時期,在此通過列車兩萬多輛,占總運輸量的11.8%。</p><p> 10月9日上午,四十軍后代來到上河口參觀。</p> <p><i>現(xiàn)在的上河口火車站</i></p> <p>通往朝鮮的上河口鐵路橋?,F(xiàn)在已停運。</p> <p><i>上河口的“七十四里”隧道。注意,不是這個隧道有74里長,而是鐵路到此的里程是74里。</i></p> <p><i>一列旅游小火車開過來</i></p> <p> 在上河口乘游艇,游覽鴨綠江兩岸風光。</p> <p><i>在上河口與我方的國門合影</i></p> <p> 從上河口往東,乘車蜿蜒行駛4公里,就到了“鐵路抗美援朝博物館”。</p> <p><i>博物館正面</i></p> <p><i>館內陳列</i></p> <p>館內陳列:該機車為抗美援朝過江機車中的一臺。</p> <p><i>館內陳列:志愿軍鐵道兵搶修鐵路的場景復原</i></p> <p> 從上河口西行8公里,我們來到下河口斷橋。此橋是公路橋。橋上插有志愿軍各參戰(zhàn)部隊的旗幟。</p> <p><i>上了斷橋,第一面旗幟就是志愿軍第四十軍一一九師</i></p> <p> </p><p><br></p><p> 10月9日下午,后代們參觀著名的丹東“鴨綠江斷橋”。</p> <p> 鴨綠江斷橋是日本為掠奪我國資源,于1911年建成,也稱下橋。1943年日本又在上游100米處修建了一座鐵路橋(今稱中朝友誼橋),也稱上橋。下橋遂改為公路橋。</p><p> 抗美援朝時,美軍為切斷我運輸線,空襲鴨綠江大橋5000多次,下橋于1950年11月8日9時被炸斷。</p><p><b> 泊泊流淌的鴨綠江水,訴說著那場令人難以忘卻的戰(zhàn)爭;折戟沉沙的鋼鐵長臂,展示著中國人民不畏強敵的英雄氣概!</b></p> <p><i>國家一級保護文物“鴨綠江斷橋”</i></p> <p><i>當年四十軍的父輩就是第一批從此橋奔赴朝鮮戰(zhàn)場</i></p> <p><b><i>兩代人與此橋同框跨越七十年!</i></b></p> <p><i>橋上我方一側的抗美援朝群雕</i></p> <p><b>父輩驚天地泣鬼神,義無反顧奔沙場!</b></p><p><b>我輩憶英雄承遺志,誓保江山萬年紅!</b></p> <p><i>鴨綠江上橋(中朝友誼橋)</i></p> <p><i>鴨綠江下橋(斷橋)</i></p> <p><i>下橋開閉梁的機械裝置</i></p> <p><i>下橋被炸斷處</i></p> <p><i>裸露的橋墩,訴說著那場令人難以忘卻的戰(zhàn)爭</i></p> <p><br></p><p><br></p><p> 10月10日上午,四十軍后代來到“丹東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祭奠烈士。</p> <p><br></p><p><br></p><p><b> 重走父輩出征地,撫今追昔抒豪情!</b></p><p> 此次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紀念活動,全團成員團結一心,精神振奮,收獲頗豐。紛紛各顯才華,為活動助興。</p><p> 真情出好詩。成員文安福活動期間賦詩19首。謳歌父輩,以詩言志?,F(xiàn)摘錄幾首,以饗讀者:</p> <p><i>四十軍后代亓核新10月8日早晨拍攝的晨霧中的鴨綠江斷橋</i></p> <p>四十軍后代馬興川10月9日晚拍攝的霓彩鴨綠江斷橋</p> <p><br></p><p><br></p><p> 無言的鴨綠江水,靜靜的流淌,在訴說著七十年前那段崢嶸歲月,訴說著七十年間的滄桑巨變……</p><p> 此次紀念活動,四十軍后代們祭奠了先烈、交流了信息、密切了感情、認識了新朋友。正是</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當年父輩同征戰(zhàn),七十周年大團圓;</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今日依依暫惜別,相約重聚待來年!</b></p><p><br></p><p><b>?</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