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美國總統(tǒng)訪華,看見"打倒美帝"標語,毛主席說了三個字</b></p><p><br></p><p>每一個人都不能獨自存在,都需要相互合作,國與國之間也是如此,不能彼此孤立存在于世,這樣不利于國家的發(fā)展。</p><p><br></p><p>縱觀中國漫漫歷史長河,深究我國外交足跡,你會發(fā)現(xiàn)祖國的外交事業(yè)在不斷崛起,甚至做得越來越好。</p> <p>歷史比較有名的美國總統(tǒng)訪華當屬1972年的尼克松訪問中國了,這是尼克松總統(tǒng)第一次正式訪問中國,自然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尼克松訪華</b></p><p><br></p><p>在1972年2月的時候,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正式前往中國訪問,這段訪問時間也是被世人稱之為"改變世界的一周",對于美國和中國,甚至世界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對于建立彼此友好、尊重的關(guān)系上有了進一步的推進作用,于世界和平也有著很大的意義。</p><p><br></p><p>當時中國和蘇聯(lián)的關(guān)系一直處在非常僵硬的階段,雙方幾乎形成了敵對局面,而此時美方的國際關(guān)系也尤為緊張,這也恰巧讓美方看到了與中國交好的希望,開始不斷對中國示好,多次派遣基辛格秘密前往中國進行訪問。</p> <p>基辛格與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的關(guān)系很是不錯,在幾次秘密訪華過程中,基辛格都能和毛主席一起相談甚歡,很多觀點都是不謀而合的,可以說與基辛格這個外國人的私交很要好了。</p><p><br></p><p>對于中國,基辛格算是了解比較多的,中美當時的建交生涯也多虧了這個人的幫助、周璇,其實中美之間的交往對于雙方來說都是有利的,"無利不歡"說的一點沒有錯,誰都是抱著對自己祖國好的想法而進行的,誰傷害誰都是沒有好結(jié)果的。</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尼克松看見"打倒美帝"標語,主席三字化解尷尬</b></p><p><br></p><p>尼克松在沒有來到中國之前,對中國的情況都是通過基辛格了解的,當初在2月21日抵達中國北京機場時,我軍還給予了最大的款待,專門派遣了中國儀仗隊去機場接機,"遠來是客",中國自古好客,對于客人向來都是尊敬的,都應該以禮待之。</p><p><br></p><p>周總理親自接待了尼克松,與之握手示好,尼克松曾說道:"我剛下機,其實心里是忐忑的,準備伸出手去握手,但周總理一把緊緊握住了我,我預感到新'時代'即將到來了",這是尼克松第一次來到中國,就感受到了中國人的熱情,他心里很是感動,這與他起初設想的畫面完全不同。</p> <p>尼克松被安排到專門的居所居住,周圍有很多的執(zhí)行人員保護著,在此期間,他看到了中國的特色文化,見證了這里的風土人情、民風淳樸,在經(jīng)過一個畫攤時,他看見一幅畫,上面畫著一個中國人舉槍對著一個金發(fā)的外國人,旁邊還寫著一些文字:"打倒美帝!"尼克松瞬間變了臉色,但沒有當面說什么,只是轉(zhuǎn)身走了回去。</p><p><br></p><p>之后毛主席在中南海會見了尼克松,尼克松閑談之時提起了自己那天看到了圖畫,說道:"我在休息閑逛之時,看見了一幅畫寫著'打倒美帝'......",毛主席耐心聽完尼克松的話語,微笑著說了三個字:"放空炮"。尼克松有點不理解,周總理連忙解釋:"我們總是這樣每天叫喚著打倒美帝,你們也一樣每天都說著打中國,你看看現(xiàn)如今誰有打誰呢,這不就是放空炮嘛",尼克松聽完后,會心一笑。</p> <p>在這次訪華過程中,尼克松還游覽了北京故宮,看了中國很多的古建筑,他很驚嘆中國有著這么悠久的歷史,也佩服這里的人民把這些名勝古跡保存得那么完美,真的是世界的瑰寶。</p><p><br></p><p>對于毛主席,尼克松也給出了很高的評價,他認為毛主席是"站在歷史河流上的巨人",有著超乎常人的卓遠見識,也有著一代領袖該有的氣度和睿智。</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結(jié)語</b></p><p><br></p><p>毛主席三字化解了"打倒美帝"引發(fā)的尷尬場面,足以見證了一代領袖的氣度和睿智,他的外交能力和臨場反應能力都是極高的,擁有毛主席這樣一位偉人是我們中國的福氣。</p> <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素材來源/底層史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