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秀秀我的家鄉(xiāng)美一一銅陵】</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銅陵,我父親的出生地,我的故鄉(xiāng)??!祖籍銅陵的我,飲水思源,為圓尋根夢,2011年春節(jié)三天的“尋根之旅----銅陵”走訪,追尋我祖先之根。新春初五,我妻兒三人跟隨母親以及我親弟一行五人,從上海出發(fā)自駕車450多公里來到了美麗的----銅陵,踏上了尋根的旅程。三天的“尋根之旅----銅陵”游程,讓我感受到了親情之愛的力量源泉,也讓我真正的領(lǐng)略和感悟到了一座秀美的山水之城----銅陵的廬山真面目,真的是不虛此行。感觸良多,收獲頗豐。此尋根之旅后的幾年,我又多次去銅陵踏訪拜親乃游玩。</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今日浮想聯(lián)翩,把我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特編輯此文【話說我的家鄉(xiāng)美一一銅陵】,以作回憶之紀(jì)念之分享之……</b></p> <p>《新華網(wǎng)》航拍:天空之眼瞰銅陵</p> <p>銅陵景色優(yōu)美,人杰地靈。雖然面積不大,但是地理位置好,有山有水有湖有田,與長江接壤,水陸貿(mào)易繁華。是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wèi)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p> <p>銅陵,安徽省地級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長江下游,北接合肥,南連池州,東鄰蕪湖,西臨安慶。</p><p>銅陵是長江三角洲中心區(qū)27城之一,因銅得名、以銅而興,素有“中國古銅都,當(dāng)代銅基地”之稱。采冶銅的歷史始于商周,盛于漢唐,延綿3500余年。銅陵已探明的銅、金、銀、硫、鐵、石灰石及與之伴生的各類稀有金屬30余種,其中銅、硫、石灰石儲量居華東乃至全國之首,新中國第一爐銅水、第一塊銅錠出自銅陵。第一個銅工業(yè)基地建于銅陵,第一支銅業(yè)股票發(fā)自銅陵。特產(chǎn)有丹皮、明黨參等名貴中藥材及蠶桑、苧麻、生姜等。</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美麗的銅陵是一座秀美的山水之城。她坐落于長江之濱、安徽省中南部,總面積1113平方公里,總?cè)丝?00多萬人。作為新興的現(xiàn)代工貿(mào)港口城市,她是皖江城市帶的重要成員,是安徽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銅陵自然資源豐富。境內(nèi)探明的銅、金、銀、硫、鐵、石灰石及與之伴生的各類稀有金屬礦種30多種。其中,銅的儲量占全省70%以上,硫鐵礦儲量位居華東第一、全國第二,石灰石、黃金和白銀的儲量均居全省之首。銅陵丹皮、生姜久負(fù)盛名,是國家地理標(biāo)志保護(hù)產(chǎn)品。</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銅陵是“中國古銅都”。作為中國青銅文明發(fā)祥地之一,銅的采冶始于商周,盛于唐宋,冶銅史綿延3000余年而未曾中斷。歷代文人如李白、王安石等名家來此游歷并留下許多千古名篇。青銅文化已成為城市的文化特征,銅陵雕塑享譽全國,每兩年舉辦一次的中國銅陵青銅文化博覽會在國內(nèi)外有一定的影響。</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銅陵區(qū)位交通優(yōu)越。皖江第一橋貫通長江南北,滬渝沿江高速與京臺高速公路在銅陵交匯,沿江城際鐵路和京福高速鐵路也將在銅陵會集;長江“黃金水道”流經(jīng)銅陵60公里,銅陵港是國家一類開放口岸,被國家定為萬噸級海輪進(jìn)江終點港,銅陵將成為皖江城市帶參與長三角經(jīng)濟(jì)協(xié)作與產(chǎn)業(yè)分工的重點地區(qū)。</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銅陵天井湖公園</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天井湖位于市區(qū)主干道長江西路北側(cè),現(xiàn)為國家AAAA級景點,以堤山自然分割為東湖、南湖和北湖,三湖水面通連,湖中有井,名日天井。湖因井面得名,園以湖命名。環(huán)湖有七座各具特色的山丘。天井湖俗稱天鏡湖,清澈見底,波平如鏡,湖中有傳說“上通天,下通?!钡奶炀嬗^。公園的建設(shè)者們,借山水之勝境,精心設(shè)計,已先后建成兒童樂園、旱冰場、游船碼頭、天井茶室、溢沁園及長廊水榭、九曲橋、通天閣、牡丹園等30多處游憩場所和風(fēng)景點,誠可謂名山與勝水況秀,新景與古跡爭輝。每當(dāng)晨光熹微,或則春雨霏霏,湖光瀲滟,山色空朦,鶯歌燕舞,蘭蕙飄香,其詩情畫意,令人心醉。是故,唐代詩仙李白曾為之放歌:“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要須回舞袖,指盡五松山?!碑?dāng)代著名書法家、原安徽省政協(xié)主席張愷帆曾潑墨揮毫 :“繞堤楊柳萬千株,山外有山湖外湖。到眼風(fēng)光皆畫卷,銅陵未必遜姑蘇?!?lt;/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銅陵銅文化廣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銅文化廣場是天井湖景區(qū)一部分,位于市行政中心正前方,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以“銅文化”為核心,“山林文化”與“水文化”為基調(diào),是充分表達(dá)銅陵城市形象、具有鮮明銅文化特色的生態(tài)型廣場。銅文化園分為中部市政集會區(qū)、南部文化娛樂活動區(qū)、北部休閑區(qū)和西部濱湖綠化休閑帶等四個功能區(qū)。其景點由主景、次景、輔景組成。市政集會廣場圓心處設(shè)置巨型銅雕“青銅之魂”,是廣場的主體景觀?!扒嚆~之魂”以抽象、富有動感的造型充分表現(xiàn)了“銅都精神”。環(huán)繞銅雕置一圈旱噴泉。沿主軸線設(shè)置了主席臺,廣場突出了“銅文化”的特色,廣場鋪地與小品設(shè)施多采用銅紋飾圖案,主席臺兩側(cè)設(shè)置了銅雕。在南部文化活動廣場中心處設(shè)置造型活潑的圓形建筑“文化活動中心”,銅文化園沿濱湖路西側(cè)設(shè)置了綠化休憩帶,在主軸線端部的天井湖邊設(shè)置了親水平臺,天井湖內(nèi)設(shè)置了百米音樂噴泉和水幕電影,是游覽湖光山色的理想去處。</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的父親與母親金婚留影</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父親于2011年1月病故)</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隨母姓,弟隨父姓。</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說白了,因為我的爺爺家庭出身是大地主,所以我爸出身后從小就被寄養(yǎng)在南京的親戚家上學(xué),后來我爸大學(xué)考入江蘇師范,畢業(yè)被分配到上海奉賢,所以呢,因為當(dāng)時社會特定的運動,爺爺他怕他的家庭成份影響兒子及孫子,故不讓遠(yuǎn)在上海的我們?nèi)敔敿摇K悦?,我僅有九歲那年的機會才去了一次銅陵小住幾天。后來直到1980年,那年我知青上調(diào)前,則有空有機會去了一次銅陵,在爸爸的家鄉(xiāng)游玩了半月之余。而2011年的尋根之旅是我人生中的第三次踏足銅陵。之后吧,又去過四五次,所以說至今我踏足銅陵七八次啦啦啦。</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四人照片是我爸與姐妹及弟!如今四個只留一個了!祝福叔叔健康長壽!</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盛家的親親戚戚(我們部分盛家人于2011年春節(jié)在盛家的老家鄉(xiāng)村留影)</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故鄉(xiāng)如此美麗,引我魂牽夢!</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是的,這里是塊寶地,這是我祖先的故鄉(xiāng)。中華民族歷來有著濃厚的故鄉(xiāng)故土觀念,認(rèn)祖歸宗是中華兒女重要的文化品格。生活在各地的盛家兒女到銅陵尋根,說明對祖籍地有強烈的親近感,認(rèn)識到自己血管中涌動的是盛家血脈。</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祖籍銅陵的我,飲水思源,為圓尋根夢,到銅陵走訪,追尋我祖先之根。</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尋根之旅 ----銅陵”在村子里,在街上,我發(fā)現(xiàn)了幾處老房子,有的已經(jīng)殘破不堪,至少有上百年的歷史。在一個破敗的門洞里,我還意外的見到了一個高懸的抬筐,密密的藤條寫滿滄桑。我還注意到,這里家家戶戶的大門上都貼著對聯(lián),“福聚寶地,財發(fā)貴門”。有“發(fā)家生財?shù)?、堆金積玉門”“天賜平安福,地生富貴財”“寶地生金,福門進(jìn)財”。</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32年后重返銅陵是懷鄉(xiāng),我多么想讓我的“尋根之旅 ----銅陵”一直繼續(xù)下去,一直、一直繼續(xù)下去。銅陵,是我生命旅程中的一個無法繞過的驛站,是我人生經(jīng)歷中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皩じ?----銅陵”將貫穿我的一生,“尋根之旅 ----銅陵”將永遠(yuǎn)伴隨著我到今生、到來世,到來世、到今生......。</b></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幾十年來,我也算是走遍了祖國的南南北北,幾十年來,我總算也經(jīng)歷了人生的跋涉奔波。沒有哪塊土地,比“尋根之旅 ----銅陵”能更讓我銘心刻骨了;沒有哪個地方,比“尋根之旅 ----銅陵”更使我掛肚牽腸。只有“尋根之旅 ----銅陵”,只有銅陵,我一生中的約定,一生中的緣分,一生中的魂系和夢繞。</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銅陵----多少年了,經(jīng)常地,斷斷續(xù)續(xù)地出現(xiàn)在我的夢中,會忍不住熱淚盈盈。銅陵,那片茫茫的甸子,那條潺潺的河水,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潛意識之中。</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這次32年回訪故鄉(xiāng),我還真受到了些不小的震撼,懷鄉(xiāng),鄉(xiāng)愁----這種感覺,也往往會油然而生。抒情的景色,抒情的人,抒情的心,我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言----對家鄉(xiāng)的懷念和期盼,不能忘了根啊!</b></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安徽銅陵盛氏字輩:"一宗啟景運,發(fā)秀慶兵新。英雄長其美,萬代煥文明。"</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盛家部分后代聚會在銅陵留影。</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據(jù)記載這一座銅陵董店的小山,是我父親盛家祖宗私有山頭,都埋葬著盛家逝者。</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11兔年春節(jié)盛家親戚上墳祭拜先輩們。</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董店盛氏祖屋</span></p> <p>我兄弟倆在盛家老宅莊園的留影。(此盛宅為我父親出身地,雖已廢棄幾十年了但仍然保留著)</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我父子倆在祖父家——老宅莊園建筑的留影</span></p> <p>游走在盛家附近的董店小景點一一董店水洞山留影</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u>此照片為銅陵街道上的景觀</u></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u><span class="ql-cursor">?</span>青銅精神與銅都精神:</u></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銅陵作為中國古銅都,歷經(jīng)多年的青銅文化活動,青銅文化已深深地熔鑄在整個社會生活中。自然而然地,青銅精神也是人們常談?wù)摰囊粋€話題,也更多地見于各類文學(xué)作品之中,或謂之曰“銅魂”。青銅精神的內(nèi)核是什么呢?銅陵人有自己的理解與答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青銅精神首先是一種不懈的拼博精神。人類社會的歷史,亦是一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歷史,是對自然(包括人類自身)不斷了解、認(rèn)識的歷史。青銅的發(fā)展和使用,使人類上升到一個新的階段,開創(chuàng)了人類社會的文明史,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由量變到質(zhì)變的飛躍,青銅文化的意義遠(yuǎn)遠(yuǎn)超過了青銅的自身。由于當(dāng)時生產(chǎn)力的低下,人們開采、冶鑄青銅的過程是多么的艱辛不易。我們?nèi)⒂^金牛洞古采銅遺址,那簡陋的生產(chǎn)方式,惡劣的生產(chǎn)環(huán)境,硬憑著原始的勞動工具創(chuàng)造出燦爛的青銅文化,即便到了宋代,仍然是:“青山鑿不休,坐令鬼神愁。”一個“鑿”字,形象而傳神。正是這種“鑿不休”的進(jìn)取,才“鑿”出驚天地而泣鬼神的事業(yè),這是青銅精神的主體。</p> <p>春節(jié)三天的“尋根之旅 ------銅陵”帶著依依不舍的心情,我和故鄉(xiāng)的親人們告別。</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銅陵天井湖我之所見:2018年暑假,我攜妻又一次自駕車去了銅陵五天游玩,如今銅陵的親戚好幾家都住在銅陵天井湖附近,故游走天井湖拍照留影多多……</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天井湖的旅游歷史:唐代大詩人李白兩次來游,流連忘返,感懷高吟,先后寫下了"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要須回舞袖,拂盡五松山。"等贊美銅陵的不朽詩篇11首。詩仙首次來游,便在五松山上筑室讀書,寓居游憩,是為五松書堂。 宋代大詩人蘇軾、黃庭堅追尋詩仙足跡,游歷五松,也在山上建亭游憩酬唱,是為蘇黃吟詩亭。嗣后,名宦李綱、著名詩人王十朋、林楠以及元、明、清歷代墨客名流,也紛紛慕名而來,拜謁太白祠堂,賦詩抒懷紀(jì)勝。五松書堂屢毀屢建,宋代改建,易名李太白祠堂;明代重修,改稱太白書堂。</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由于天井湖公園詩情畫意、令人心醉,已故著名書法家、原安徽省政協(xié)主席張愷帆曾潑墨揮毫:"繞堤楊柳萬千株,山外有山湖外湖。到眼風(fēng)光皆畫卷,銅陵未必遜姑蘇。</p> <p>銅陵的天井湖啊哈,秀美!天井湖就象一面古銅鏡,靜靜地依偎在城市的臂彎里。</p><p>“天井湖”景除了如翡翠般的湖水,還有與湖水相連的七座各具特色的青山,湖畔的山丘雖不巍峨挺拔,卻秀氣玲瓏、幽深入靜。其中,最具有名氣是五松山。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在五松山筑室寓居游憩,留下了“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要須回舞袖,拂盡五松山。”等十一首贊銅美篇。</p><p>依山臨湖小徑古樹參天,有融進(jìn)山野密林之感,在空氣污濁的工業(yè)化城市,難得有這塊空氣清新的境地。</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天井湖”因井得名。中洲島上通天閣有口古井,盡管井在湖中,無論湖水漲落,因地下涌泉,水位總是高于湖面2米,且四季不竭,清澈甘甜??胺Q“天井奇觀”,戲說“井水不犯河水”。相傳此井“上通天,下通?!?,得名天井,湖因此景而稱為“天井湖”了。</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關(guān)于天井有一個傳說:古時,一位神仙中竊賊垂涎銅官山的鎮(zhèn)山之寶。一天他溜出天庭,趁夜色駕船偷偷潛到這里。誰知船剛到天井湖就被山神發(fā)現(xiàn)了。山神自知法力不及天神,不能硬拼,試試能不能把他嚇跑?他伸長脖子,學(xué)公雞叫鳴,頓時引來周邊的雄雞紛紛引吭啼叫。畢竟做賊心虛,仙賊嚇得調(diào)轉(zhuǎn)船頭狼狽逃竄。情急之中用力過猛,竟一篙撐穿了湖底,就成了現(xiàn)在的“天井”。</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天井湖”四周山巒環(huán)抱,其中有座山叫螺絲山,傳說是東海龍王小女兒的化身。說是她偷偷出游來到天井湖,見到在湖上打漁郎年青憨厚,便一見傾心,于是化身螺絲,自投羅網(wǎng)。盡管打漁郎家中貧寒,老母親還是瞎眼,但還是沒有將螺絲賣掉,而放養(yǎng)缸中。但此后怪事連連,家中米、柴總是不缺,回家有熱飯、熱菜相待。打漁郎很是詫異,想了解個究竟。一天他不到中午突然歸家,自此揭開了謎底。</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你情我意,打漁郎和龍女恩愛無比。但好景不長,龍王發(fā)現(xiàn)龍女不見后大怒,派一條惡龍在這里尋找到了龍女,要帶她返回龍宮。龍女舍不得打漁郎,抗命不回,惡龍欲強行帶回。龍女拼力爭斗,惡龍無可奈何。氣急敗壞的惡龍惱羞成怒,張開大嘴想吸干湖水擒住龍女。情急之下龍女變成巨大海螺,從天井倒吸海水。然而龍女畢竟是女流之輩,持續(xù)時間長了體力不支,力竭身亡,于是化作螺絲山守住這湖碧水。</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這是“天井湖”版的田螺姑娘的傳說,人們總是將美好的愿望寄寓傳說,因為有傳說,“天井湖”有了故事,給人予神秘。</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天井湖公園”湖面廣闊,兩條曲折逶迤的長堤和連綿的山丘將天井湖自然分割為東湖、南湖、北湖等三湖。唯獨缺少西湖,有說這里的西湖移到了杭州。</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古時的“天井湖”與長江相通,常有漁船從大江進(jìn)入湖內(nèi)停泊,如今“天井湖”雖不再和長江貫通,但水面仍然煙波浩淼。泛舟湖中,青山綠水,小橋亭閣美景盡收眼前。</span></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通,是一座具有千年歷史的江南名鎮(zhèn),距"世界公園"黃山僅有180公里,與中國四大佛山之一九華山相隔90公里,銅青公路、銅貴公路、沿江快速通道和合銅黃高速穿境而過,是進(jìn)出皖南旅游區(qū)的樞紐和重要通道,是安徽"兩山一湖"(九華山、黃山、太平湖)的北大門,是九華山頭天門的所在地。</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通是沿江重要港口之一,水上交通十分發(fā)達(dá),有碼頭數(shù)十座,年吞吐量數(shù)百萬噸。大通農(nóng)業(yè)主要以生姜、蔬菜種植和水產(chǎn)品養(yǎng)殖為主,是銅陵市主要的無公害蔬菜和水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基地。境內(nèi)礦業(yè)資源豐富,富蘊金、鐵、鉛、鋅、石灰石、煤炭等礦產(chǎn),尤以金、石灰石儲量極為豐富。大通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yōu)越,林業(yè)、畜牧業(yè)已呈生態(tài)化發(fā)展,土特產(chǎn)品聲譽較好,生姜、沙藝棠小磨麻油、茶干等早已名揚四海。</h3>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通古名瀾溪,西漢時期在此設(shè)立"梅根冶",于唐代設(shè)大通水驛,自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建鎮(zhèn),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清末民初時期,大通鎮(zhèn)作為《煙臺條約》的重要通商口岸,與安慶、蕪湖、蚌埠齊名,并稱安徽"四大商埠"。其和悅洲曾為鹽務(wù)招商局、長江水師、安徽臨時軍政府駐地,繁盛一時,時有"小上海"之稱。</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至今,瀾溪老街上仍有保存完整的桿秤制作、漁網(wǎng)編織、藤藝編織等傳統(tǒng)手工藝。佛教名剎大士閣被清代順治皇帝御賜"九華山頭天門",為九華山八大叢林之一。</h3>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大通鐘樓”是天主教堂的遺留建筑。是一座至今有著近70年歷史的建筑物。是西班牙人在大通修建的,鐘樓屹立在大通鎮(zhèn)中心的長龍山上,呈四方立柱形,邊長約為4米,圓形拱門,高約20余米,上下三層,是目前大通鎮(zhèn)上最高的建筑。登臨其頂,大通美景盡收眼底,鵲江兩岸一覽無余。</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關(guān)于主教堂鐘樓還有一個故事。1931年夏天,國民政府為了籌集資金,在全國范圍內(nèi)發(fā)行“中華航空公路建設(shè)獎券”,每塊“大洋”可購買5張,規(guī)定每500萬張為一個開獎組,設(shè)一等獎一名,可得獎金25萬元,另外還設(shè)有二、三等獎若干名,也可獲得獎金若干。青陽縣人朱牧野,到大通鎮(zhèn)上采購貨物,掏出一塊大洋購了5張。誰知他運氣特好,不但獲了大獎,而且還獲3個“雙頭獎”,得獎金50萬元。出售獎券的大通代理公司付了現(xiàn)金5萬元。朱先生又專程趕到南京的獎券發(fā)行總部,在南京的銀行里又提取了10萬元,其余部分只給他開了一張35萬元的空頭支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朱牧野發(fā)財后麻煩的事情接踵而來,借錢的、要債的、敲詐勒索的絡(luò)繹不絕。無奈天主教徒的朱牧野決定把錢全部捐出修建教堂,他專程到南京,把提取的15萬元錢和35萬元的支票送到了西班牙人開辦天主教會總部,南京天主教會總部到青陽縣。在原來青陽縣和大通鎮(zhèn)天主教堂的基礎(chǔ)上進(jìn)行了規(guī)模擴(kuò)建,大通鎮(zhèn)上的天主教堂與青陽縣城的天主教堂是同一時間修建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這里曾日軍的指揮部,“大鐘樓”見證了日寇侵占大通的歷史,傾訴大通被日寇蹂躪的7年半期間的字字血淚。</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大通地處長江黃金水道,皖南地區(qū)氣候宜人,歷史上就是富庶之地,大通古鎮(zhèn)是皖南大米、木材、茶葉等出口,上海、武漢、重慶等地工業(yè)品進(jìn)入的重要港口。曾與安慶、蕪湖、蚌埠并稱為安徽四大商埠。記憶中的大通的“桶鮮魚”、“酒糟魚”就是小時候經(jīng)常吃的佳肴,“徽州臭鮭魚”和這一帶也有淵源。</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繁榮時的古大通有主街三條,巷道十三弄,商店密布,樓房鱗次櫛比,居民七萬之多,但經(jīng)歷戰(zhàn)爭,特別是抗日戰(zhàn)爭期間遭到巨大破壞。在戰(zhàn)火硝煙中付之一炬。猜想近年老街經(jīng)過了維修,石塊鋪設(shè)街面整齊。</span></p> <p>在瀾溪老街,一個個有年代感的門店招牌,會讓你有一種“穿越”的感覺,百年老店、百貨老店、宋氏雜貨、大通醬油干……這些青磚黛瓦馬頭墻的門面房,呈現(xiàn)徽派建筑特色,走在老街,能夠想象到當(dāng)時商貿(mào)的人氣與繁華,呈現(xiàn)著原居民生活的延續(xù)。被稱為“活著的歷史文化街區(qū)”。</p> <p>鳳凰山位于銅陵市順安鎮(zhèn)南部,屬國家AAAA級風(fēng)景區(qū)。鳳凰山形勝鳳凰,由橫山、面山、靈風(fēng)山、潭山、金山等構(gòu)成。境內(nèi)山清水秀,風(fēng)景如畫,是銅陵家喻戶曉的旅游勝地。早在明朝“景泰”年間,詩人周鐸就書寫“廬外山高插半天,石邊孤井聚甘泉,鳳凰一飲千年后,尚有遺跡萬古傳”等十六首“鳳凰八景”組 詩贊美過鳳凰山。該景區(qū)于 1998年被確定為省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現(xiàn)為國家4A級風(fēng)景區(qū).主要景點為鳳凰山牡丹園、相思樹、滴水崖、鳳凰落腳石、金牛洞古采礦遺址、金榔古樹名木、陳翥墓、大明寺(王荊公書堂)等等。銅陵鳳凰山是馳名中外的“藥用牡丹之鄉(xiāng)”,也是觀賞牡丹花勝地。</p> <p>鳳凰山景區(qū)是鳳凰落腳的地方,是美好吉祥、圣潔高貴的寶地,有著許多奇妙動人的傳說。</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國江南文化園:</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江南文化園是安徽省"861"計劃重點項目和銅陵市"十一五"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重點項目。其東臨銅文化園,南接天井湖,西臨長江和笠帽山,是國家4A級旅游風(fēng)景名勝區(qū)天井湖風(fēng)景區(qū)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江南文化園建筑面積約16萬平方米,四周環(huán)水。該項目總建筑面積為22.6萬平方米,計劃投資為16.6億元,分三期建設(shè)。共有中心廣場、中國青銅文化展覽館(銅官府)、江南文化美食街、江南茶文化城、江南古玩文化城、中國皖南古儺民俗展覽館(戲樓)、中國江南書院、皖南印廊等八大景區(qū)。</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銅陵江南文化園,是以銅文化和徽文化相結(jié)合為特色,集多功能于一體的高品位綜合性大型文化旅游園區(qū)。江南文化園已成為皖南地區(qū)一道亮麗的文化風(fēng)景線,也是銅陵天井湖風(fēng)景區(qū)重要組成部分,已經(jīng)成為銅陵市的一張旅游名片。</h3><p><br></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濱江生態(tài)公園位于銅陵市濱江大道,濱江生態(tài)公園主要景點分為:鵲江花月、銀屏水闊、思源、江楓漁火、金灘夕照、古渡春秋等六大景點。</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漫步在濱江公園大道上,公園里綠草如茵、竹林茂密,桃樹、紫薇樹、桂花樹、廣玉蘭樹等幾十個樹種,點綴于此,形成一個草木蔥蔥、鳥語花香的人間仙境;春夏季節(jié)各種鮮花盛開美不勝收;秋天的景色和冬天的雪景也是異樣的美麗。</h3> <p>銅陵,其因銅而得名,以銅而興盛,采冶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盛于漢唐。除了豐富的銅礦,怡人的自然景觀也是銅陵的一大特色。</p> <p>尋根,思念故鄉(xiāng)情之感懷!</p><p>無論你走多遠(yuǎn)的路,你是誰的過客,亦或誰是你的過客,隨著時光的消逝都會漸漸融在歲月的塵里,只有一個人會始終懸浮在你的記憶中,留下那一絲絲久違的甘甜,千山萬水,或許對方是你未了的塵緣,雖不能相伴身邊,卻永遠(yuǎn)無法停止思念,淺淺的想起,深深的掛念,成為心里不可訴說的惦念和依戀。難舍故鄉(xiāng)親,更難舍故鄉(xiāng)情。游子在外,然對故鄉(xiāng)濃濃的思念未曾忘卻。鄉(xiāng)愁是青絲,常系在心頭。心中有淚,只感到故鄉(xiāng)的親切,只感到故鄉(xiāng)的溫暖,只感受到故鄉(xiāng)的姹紫嫣紅。故鄉(xiāng)啊,故鄉(xiāng),銅陵一一讓我魂牽夢繞的故鄉(xiāng),何時我才能再次走進(jìn)你的心房。家鄉(xiāng)在遠(yuǎn)方,思念家鄉(xiāng)、更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是每一個飄泊在外的人都曾有過的心情。此時此刻,我我思之想之念之……</p> <p>嗯哼,此時此地,我和莫老師倆站在我表姐家后花園蔬菜地上,背后即是天井湖一隅,欣然采摘銅陵特有的長絲瓜大冬瓜……銅陵之山水,銅陵之親人,培育出別樣的銅陵之果蔬。銅陵之行別樣的情懷,滿滿的收獲,由衷之感動感恩……</p> <p>銅陵美,故鄉(xiāng)美,精彩新銅陵……祝福祝福祝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