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興與各位老師在這里交流。首先要感謝鄭慶祥老師和中藝能給我這樣一個機會與大家分享我的照片和觀點。
一些年前,我也曾經(jīng)熱衷于天南海北的去拍照片,南到福建霞浦北到東北雪鄉(xiāng),西邊的西藏、青海、甘肅等,拍了很多個G的照片。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拍攝,當座下來回放照片時,就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似曾相識的多,還沒別人拍的好。而認為不錯的、印象深刻的照片還是那些人文紀實類的,尤其是自己身邊的、熟悉的照片往往能留下比較深的印象,俗話說耐看。這些照片里有故事,也引起身邊好友們的很多回應(yīng)。
在一次聽課中,李英杰老師講過這樣一句話,我覺的非常好:拍身邊的,拍自己熟悉的。這句話影響著我后來的拍攝,慢慢轉(zhuǎn)向了人文紀實攝影,拍什么呢?拍我生活工作的這座城市~北京。我認為一個人就那么多時間,與其花同樣的時間精力,不如去拍些有故事的、有意義的照片會更好一些。
作為一個普通人,拍不了官方新聞,沒機會去拍高大上的東西,我的鏡頭可以轉(zhuǎn)向拍攝普通人的生活,拍攝身邊發(fā)生的事情,這里面可拍的東西很多很多。因為我就是普通人,很多拍攝素材就在身邊。
北京,城市文化底蘊厚重,城市發(fā)展快速,重大活動眾多,有著取之不盡的題材。叫做只有想不到,沒有拍不到。
這組照片名字暫時叫做《北京記憶》吧。這些照片里有的是在拍攝專題,因為時間關(guān)系就不展開發(fā)了,僅發(fā)單張吧。照片是按年排列的,畫面有些跳躍,城市、鄉(xiāng)村、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的都有,請大家諒解: 2008年攝于前門大街。老的前門大街在拆遷改造,正在建起新的前門大街。這老少三代因為家住在附近,特別關(guān)心新的前門大街會建成什么模樣,經(jīng)常過來看看。圍欄擋不住。 2008年攝于西城區(qū)(原宣武區(qū))大柵欄。奧運期間,政府組織很多志愿者,包括街道大爺大媽們,日夜值班,防患未然。這不,統(tǒng)一服裝、紅袖標,每天有些補助,在全市各個角落都有人值班。這也是中國特色。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也許要給大爺大媽記一功。 2008年攝于首鋼盤條車間。到2010年,首鋼這一具有80多年輝煌歷史的、中國最大的鋼鐵聯(lián)合企業(yè)涉鋼糸在北京全部停產(chǎn)搬遷。十多萬首鋼人背井離鄉(xiāng),遷往河北。 2009年攝于天安門城樓下。民工們連工作服都沒換,帶著一身的汗水和干活的工具來到了天安門金水橋邊,感受一下在天安門城樓下的感覺。那時候還沒有設(shè)安檢,否則木鋸鑿子是絕對不讓帶進去的。 2010年攝于東城區(qū)某小學。當時某省發(fā)生了一件在小學門口砍殺學生的惡性事件。全國的小學校大門口都按排了警察和保安人員,護送學生上下學,保護學生們的安全。 2010年攝于北京朝陽區(qū)。冬天的大雪后,擁擠的公交車,上班族為各自的生活冒嚴寒出行。北京人生活一景。 2011年攝于西城區(qū)某胡同。北京人做飯取暖用的蜂窩煤都是靠人工搬進屋的。你去在煤廠交錢買煤,有工人給你送來,隨著煤改電的推廣,送煤工已很少見到。 2011年攝于北京東城區(qū)鐘樓灣胡同。公用電話已經(jīng)被迅速普及的手機替代。當年的計時電話已經(jīng)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了。房屋上面的已有移動公司的廣告,也許因為當初的手機價格也許太貴,打電話的姑娘還是在用座機。 2012年攝于朝陽區(qū)世貿(mào)天階。這里正布置一個服裝展,旁邊寫字樓做清潔的女工紛紛聚攏來發(fā)表議論,品味時尚。每人都有自己的欣賞角度。 2012年攝于北京朝陽區(qū)CBD建設(shè)工地。隨著CBD的建設(shè),這里的老工藝美術(shù)學院被拆掉了,將要建起一個50層高的新建筑。這是拆遷工地的守夜工人。 2012年攝于北京新中央電視臺后的一片老舊房屋。這是原北京汽車制造廠的職工宿舍,住戶都是老職工,住的工廠宿舍。這些宿舍年齡比老工人們的年齡少不了多少。等待搬遷快有8年了。 2012年攝于北京朝陽區(qū)東壩。這是一個換鍋底、做煙囪的小店。特色是純手工換鍋底,舊鍋漏了換個新鍋底,能用好幾年,價格很便宜。隨著城市改造的進程,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見了。鍋有點毛病有換個新的。 2012年9月攝于北京日本駐華使館前。因日政府購買釣魚島事件,全國爆發(fā)反日游行。這是北京市民們的自發(fā)游行隊伍行走在日本大使館前。 2012年攝于北京懷柔區(qū)河防口長城。這是兩段明代古長城,有五百年以上,總長約8公里,修繕了三年多。期間,依然要靠馬拉人扛,維修難度非常大。 2013年冬攝于北京豐臺區(qū)蔬菜批發(fā)巿場。凌晨5點左右,露宿風餐的賣菜農(nóng)民。他們大部分是?地來的,還有從湖南、海南來的,菜運到北京,什么時候賣完了才能回老家,一直在車上吃和睡。 2013年攝于北京朝陽區(qū)郊區(qū)。炎炎夏日,乘涼的人們,自發(fā)的卡拉OK,免費唱歌免費聽歌。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活動,真有唱的好的。 2014年攝于天安門廣場。一家三代,孫子是重中之重。為了給小孫子照好一張像,全家齊上陣。 2014年攝于北三環(huán)。為了省時間,搬家公司工人們的午餐就這樣解決了。工人們的工作生活狀況一角。 2014年攝于北京朝陽區(qū)。城市里早已見不到蟈蟈了,蟈蟈那歡快的叫聲,受到城市孩子們的歡迎。 2015年攝于北京地鐵。風塵仆仆工作了一天的民工座地鐵回住地,恰逢一時髦女孩在座。這種相逢很有戲劇性,可以看到現(xiàn)場人微妙的內(nèi)心活動。 2015年攝于北京朝陽區(qū)東壩。江湖游醫(yī)、民間土方治病還是有市場的,竹筒拔罐,這只有在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才能出現(xiàn)。 2015年攝于北京朝陽區(qū)東壩。爆米花,兒時的記憶又在重現(xiàn)。 2016年攝于北京昌平區(qū)某村。深山里的村民們自己唱演山梆子戲已有近百年了。他們平時都務(wù)農(nóng),閑時為鄉(xiāng)親們唱上一臺戲?;蠆y穿上戲服,唱的有板有眼,已堅持很多年了。問題是,年輕人跟接不上了,他們不好這口。 我認為,紀實攝影最重要的本質(zhì)是見證事實,喚起記憶。它可以是任何反映現(xiàn)實為主旨的照片。
紀實攝影有著自己獨特的客觀性,卻也包含著主觀性。所謂主觀性,即是你對題材內(nèi)容的選擇。照相機是人來操作的,畫面是人來選擇的,你關(guān)注的就是照片的主觀性。 看完上面的照片,我們把視角縮小,縮小到胡同。有位國際大師說過這樣的話,大意是:從細微處著眼。大城市拍不好,就拍街道、去拍家庭、拍一個人,容易成功。這里我們把視對焦到胡同。這組照片的名字暫定《胡同時光》: 北京的街巷胡同很多。有著"大胡同三百六,小胡同如牛毛"之說。
胡同里干什么的都有,一切生活的問題在胡同里的小店鋪都能解決,這些開小店鋪人也住在胡同里,天然的相互有著親近感。老北京的生活氣息就在這胡同的角落里,在四合院的一磚一瓦里,在居民間的鄰里情里。
2008年攝于北京大柵欄大齊家胡同。當時的胡同基本是自然狀態(tài),斑駁的墻體、墻上的各種服務(wù)廣告、老式電話機…現(xiàn)在己經(jīng)沒有了,被刷成了整齊劃一的灰色。 2008年攝于大柵欄商業(yè)街,一家電器維修站在處理一批老式電視機。它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我們國家電子產(chǎn)品的快速發(fā)展,人們對電視機有了更多的選擇,超級大屏、高清、曲面灬 2008年攝于西城區(qū)大柵欄某胡同。股票,這個過去從未沒聽說過的東西,已經(jīng)進入尋常百姓家,每天市場的起伏都牽掛著股民的神經(jīng)。胡同里餐館的小老板抽空在關(guān)注股票,電話委托交易。 2009年攝于什剎海地區(qū)。這是什剎海的另一道風景。因為這里還有很多當?shù)鼐用?,他們有著自己的生活。雪后初晴,采買回來,老街坊相遇,互相問候,聊聊菜品、菜價灬大批游客到達后,會是又一番景象。
2010年攝于西城區(qū)潘家胡同。北京的胡同已經(jīng)拆了不少,胡同文化也隨之而去了。這是在拆遷期間,當?shù)鼐用竦囊环N生活狀態(tài),無奈、等待、期待、吃飯喝酒下棋照舊。這兩人中的一位已簽了搬遷合同,兩人棋盤博弈也沒幾回了。 2010年攝于東城區(qū)草廠頭條。這是一張老北京人夏天的一種典型形象:叫北京膀爺,電動車、燃氣罐、光膀子。近幾年北京在進行大規(guī)模煤改電,煤氣罐也漸漸淡出了。 2011年攝于西城區(qū)。這是夏日里北京人的生活一景:飯后乘涼。雖然屋里有了空調(diào),街坊門依然愿意晚飯后到院門口座座,互相聊聊家常,孩子們歡快地跑著,這就是胡同文化的一部分。 2011年攝于西城區(qū)賈家胡同。這是60歲的鄒先生老兩口的家,12平方米,住了五十多年。兒女都在這出生,已長大成婚,在外居住。從這間小屋里能看出這個年代一個普通北京人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狀況,十幾平米兩代人,吃飯睡覺都在這里。北京普通人,早巳沒有四合院了,都是大雜院。現(xiàn)在已被拆遷。 2012年攝于西城區(qū),剃頭師傅姓田,當年也是知青。這間店已開了40多年,接父親的班。屋里的擺設(shè)、用品有著時代感。傳統(tǒng)理發(fā)椅、老式電視機、搪瓷缸?由于人熟、價廉、技術(shù)好,廣受街坊們的好評。現(xiàn)已拆遷。 2012年攝于西城區(qū)宮門口胡同。夏日的傍晚,胡同里的小飯館,典型的北京市井景象,這頓啤酒可能會喝到天黑,聊不完的話題。 2012年攝于西城區(qū)粉房琉璃街。這是當年這條胡同里居民們每天的生活狀況。老房,理發(fā)、采買、娛樂,生機盎然?,F(xiàn)在都已被推為平地,人也遷到城外去了。 2012年攝于西城區(qū)大吉片。談好拆遷補償,胡同里的居民開始陸續(xù)搬家,有的物件自己來搬,居民擁有自家小汽車己司空見慣了。 2013年攝于北京東城區(qū)鼓樓下。每天早上幾個老哥都要來此,溜鳥也溜人。主要是為毎天見個面,聊聊天,這已成為胡同里的街坊們的一種習慣。隨著拆遷,這些人也各奔東西了。 2014年攝于北京東城區(qū)草廠胡同。場地狹小,孩子們依然能以自己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快樂。 2015年攝于西城區(qū)某胡同。老人家生爐子,她說喜歡用爐子。過去北京胡同居民主要就是靠蜂窩煤爐做飯取暖。不知大家用過沒有,有一套程序的,要不生不著。晚上要封爐,即不能滅火,也要防止中煤氣(每年都有人中煤氣而殘或亡)。有技術(shù)含量的。 2015年攝于西城區(qū)。早晨,胡同里的居民出來買菜。居民不出胡同,就可方便地買到日常生活用品。 2016年攝于西城區(qū)大外廊營胡同。磨刀剪的師傅。這行當已經(jīng)快絕跡了。他左手拿的名叫"驚閨",走街串巷磨刀剪時的響器,己有幾百年歷史了。驚閨的意思是招引女顧客出門購物的意思。 2016年東城區(qū)長巷頭條。這些從小長大的老哥們,時不時就要聚會一下,院子里不行,胡同里也行。喝啤酒侃大山,其樂融融。馬上要拆了,老哥們也各奔東西了
下面是一個小組照,四張照片跨越了五年。
攝于2010年一2014年,西城區(qū)粉房琉璃街胡同。李師傅夫婦都是69屆的知青,上過山下過鄉(xiāng)?;爻呛蠓峙涞嚼戆l(fā)店,后內(nèi)退,在自家門口自謀職業(yè)。
由于價格低技術(shù)好,非常受老街坊們的歡迎。這幾年理發(fā)的價格從3元漲到了5元1次,漲近70%。說實話也不算貴。
這組照片記錄了一個理發(fā)攤理發(fā)價格的上漲,也能感受物價的變化。房屋的拆遷,胡同的消失,城市的變化,也可以看出老北京人在城市快速發(fā)展中不得不接受的現(xiàn)實~離開老的居住地遷到城外,幾十年的發(fā)小、老街坊都搬到不同的地方,再見也不易了。相互的那段情義也被割斷了。 2010年理發(fā)3元。 2011年理發(fā)4元。 2013年理發(fā)5元。 2014年拆遷了。 胡同的照片就這些了。
為什么要選擇拍北京胡同,因為它有太深厚的底蘊。
胡同不僅是城市的血管脈搏,更是普通北京人的生活場所。它不僅是一條條進出家門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風情博物館。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成片的胡同被拆,胡同也越來越少,而我們這些照片也許能成為了解胡同生活的碎片。 照片分享就這些了。拍的選的都不夠好,歡迎老師、攝友們給予指正。
再多說幾句。我的拍攝大多是身邊的、熟悉的事件。在平時多注意留心各種信息,觀各種社會現(xiàn)象,多思考,會發(fā)現(xiàn)很多的拍攝題材。尤其要關(guān)注那些即將消失的、無法重復(fù)的、有時代特征的、有故事的拍攝題材。
有了題材后就看你去不去拍,是否有時間去拍。因為我們是業(yè)余的攝影愛好者,每個人手里都會有一大堆的事情纏身,只有擠時間。你擠時間拍了,內(nèi)容就記錄下來了,日積月累照片就會豐富起來。人文紀實攝影的拍攝需要毅力和耐心。不去拍,就什么都沒有。
如果你能確定一個專題,切入進去,長期跟蹤,那就更好了。專題會有高度和深度,具有典型的意義,具有標本和史料的意義。拍攝時間會長到幾個月、至幾年。
總結(jié)一下:
1、拍有特征、有故事的題材。
2、像機隨身,勤于拍攝。
3、堅持拍攝。
有些題材當時會認為意義不大,滿街都是,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會變得有價值,會化蛹為蝶。比如這兩張,王志平老師拍的一一一當年不滿眼都嗎?就是紀實攝影的魅力。
當然,其它的攝影類型也有著它本身的優(yōu)點,如風光,靜物、旅行照,不存在誰好誰壞的問題。最重要是你的興趣點,你的認知度。當你得覺被打動了,認為這就是自己想拍攝的,快樂也就在其中了。
在不斷的拍攝中,不斷地學習和調(diào)整自己,包括想法、技術(shù)、題材,逐漸會發(fā)現(xiàn)自己最喜歡、最熟悉的東西,也許成為自己一生的堅持。
有位攝影前輩說過這樣一段話:攝影這行當,拍的時間久了,技術(shù)就不重要了,再拍下去,藝術(shù)也不重要了,那么什么重要呢?影像從心!
今天的照片分享就到這里,歡迎大家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王志平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