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行攝緬甸(下)

涼爽

<h3>  &nbsp; 在蒲甘,馬車是交通工具,也是一道風(fēng)景線。來蒲甘的都喜歡坐馬車游佛塔古城&nbsp; ,蒲甘的馬車一般乘坐三人,包括車夫以及兩名乘客。車夫乘坐在馬車前面,既是駕駛員也是向?qū)?。乘客一般從車尾上到車?nèi),座位比較高,爬上馬車需要花費一點氣力。在后方乘客爬上馬車時,前方車夫需要控制好車以免力量傾斜,導(dǎo)致車體往后傾。上車后,司機會再次確保乘客脫好鞋,整個腿都放到車上后,才開啟馬車之旅。</h3><h3><br></h3> <h5 align="center">馬車走過的風(fēng)景</h5> <h3></h3><h3 align="center">塔林黃昏</h3> <h3>  我們乘坐的馬車車夫是個23歲的年輕小伙子。小伙子皮膚黝黑,一看就是長年在戶外工作。在乘坐馬車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小伙子駕駛技術(shù)相當(dāng)嫻熟,令我忍不住好奇打聽起他的從業(yè)經(jīng)歷。別看他年齡不大,但是已經(jīng)在這個古老的平原上為生存奔波了七八年。 &nbsp;</h3><h3>&nbsp; &nbsp; &nbsp;&nbsp; 他英語口語很好,當(dāng)問到為何他的英語如此好時,他笑著向我們豎起三個手指頭,然后告訴我們:他有三個老師,一個是學(xué)校的英語老師,一個是書本,還有一個就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nbsp;<br></h3> <h3>  其實,游歷緬甸,不難發(fā)現(xiàn),在這個國家,很多人都是小小年紀(jì)便擔(dān)起了家庭的生活重?fù)?dān)。貧窮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現(xiàn)狀,但是不管現(xiàn)狀如何,只有善于去尋找老師,生活才能發(fā)生更多的改變,無論是物質(zhì)上還是精神上。這或許也是信仰能夠在蒲甘遍地開花的原因。</h3> <h3>  在陽光充足午后,乘坐馬車游覽蒲甘是件很享受的事情。一方面,馬車“嘚吧嘚吧”的在各式大小的佛塔間穿梭,斑駁猩紅的佛塔在陽光的照耀下,金色的光在墻上泛起,明艷動人。</h3><h3>&nbsp; &nbsp; &nbsp;&nbsp; 另一方面,馬車在行駛的過程中,將塵土裹挾起來,遠遠的望去,遠處的佛塔在塵土中變得朦朧起來,總有一種仙氣裊裊的不真實感。這個時候,車夫揮動手中的長鞭,“啪”的一聲將你的思緒從遠處不真實的佛塔拉回到馬車?yán)?,夢方醒?lt;br></h3> <h3></h3><h3 align="center">塔林黃昏</h3> <h3>  馬車不緊不慢的穿越一座又一座的佛塔,坐在千年之前的交通工具上,走過一片又一片的樹林,看到一座又一座的村莊,古老的文明不經(jīng)意間插身而過,留下的只有漫天的飛塵和遠處的佛塔。</h3> <h3></h3><h3 align="center">打魚晚歸</h3> <h3></h3><h3 align="left">&nbsp; &nbsp; &nbsp; 茵萊湖位于緬甸北部撣邦高原的良瑞盆地上,是緬甸第二大湖,也是緬甸著名的游覽避暑勝地。可惜我們抵達茵萊湖的時間是12月,避不了暑,只能穿上最厚的裝備時刻想著如何御寒。盡管如此,這趟旅程卻是整個緬甸行程的精華。</h3> <h5 align="center">茵萊湖居民</h5> <h3></h3><h3 align="center">河邊居住的村民</h3> <h3>  要去到茵萊湖領(lǐng)略湖水之美,必須從娘水鎮(zhèn)出發(fā),搭乘快艇游覽。茵萊湖與其說是個湖,倒不如說更像是個大型的江南水鄉(xiāng)。湖水很清澈,湖面很寬,湖兩側(cè)是綿延不斷的緬式民居。這些民居大都是干欄式建筑,以高腳屋為主,建在離水面一米處。高腳屋以竹子和木頭建成,屋頂以棕櫚葉或茅草蓋制。高腳屋的設(shè)計一方面使得萊茵湖的人們可以棲身于水上,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潮濕和蚊蟲傷害。房屋的整體面積很小,這與緬甸人民篤信“屋大惹禍,廟大積德”觀念有關(guān)。細想一下,這種觀念竟與現(xiàn)代文明所推崇的“斷舍離”有異曲同工之妙。原來,緬甸人民早于現(xiàn)代文明千年便熟知生活的本質(zhì)。<br></h3> <h3 align="center">村民湖邊沐浴</h3> <h3>  茵萊湖河網(wǎng)錯落交織,快艇穿梭于交織其中的水道里,沿途除了可以欣賞當(dāng)?shù)亟ㄖ?,還可以領(lǐng)略到形態(tài)各異的風(fēng)土人文氣息。河道兩旁,許多婦女或洗菜搗衣于湖畔,或劃船叫賣于屋旁,人間萬象,盡會于此。最有意思的是,莫過于黃昏時分,當(dāng)?shù)亻L發(fā)婦人會站立于湖水淺處,在清澈湖水里沐浴更衣。洗澡時,當(dāng)?shù)貗D人會將筒裙提到腋下齊胸處,光著膀子,或站或蹲,隔著筒裙清洗包裹的部分。沐浴完畢,從頭直接套下另一條干凈的紗籠,讓濕了的紗籠自然落下,再換上簡單的上衣。</h3> <h3>  快艇在湖面行駛一個小時以后,我們便抵達了下榻的酒店。這個時候,太陽已經(jīng)開始西沉。 &nbsp;</h3><h3>&nbsp; &nbsp; &nbsp; 酒店建在水面上,造型采用傳統(tǒng)的緬式高腳房屋式樣,湖面上一個個的房間由一條細長的竹制長廊連接起來,人可以通過長廊去往想去的房間。湖水很清澈,夕陽西沉后,天空也陰沉起來,整個湖面呈現(xiàn)出鏡面般的效果。高腳房屋在水面的倒映越發(fā)清晰起來,仿佛水下世界里也有著一個個的高腳屋,上下建筑相映成趣。這時候,太陽已經(jīng)躲藏到了遠山后面,僅有片片紅霞從山后露出霞光。霞光在湖面的倒映下,天水連成一片,仿佛要為水上身為主角的高腳屋搭建了一個巨大的舞臺背景。<br></h3> <h5 align="center">早起的漁夫</h5> &nbsp; &nbsp; &nbsp; 天色越來越暗沉,最后連點點霞光也鉆進遠山不再出來,房屋的輪廓在天空這片巨大而昏暗的幕布下變成了剪影。這時候,高腳屋內(nèi)橘黃色的燈亮了起來,原本略顯呆滯的剪影突然在燈光里變得靈動起來。橘黃色的燈光迅速填滿房間,房間裝不下時,又流向底下的湖面,黑幕布下的剪影在暖色的燈光下與水面搖曳的倒映上下呼應(yīng),召喚著遠行的人們快快回到溫暖的港灣。 <h3></h3><h3 align="center">娘水鎮(zhèn)</h3> <h3>  茵萊湖是個任何景致都能入畫的地方。無論是高腳屋還是遠方的群山都能在畫中找到自身的位置。但是,有景的地方必須要有人。談到地球上任何一片水域,話題始終都會離不開水里的船和漁夫,茵萊湖也如此。</h3><h3>  &nbsp; 茵萊湖的漁船不大,似一葉扁舟,一般一艘漁船上僅能容得下一位漁夫。水鄉(xiāng)的人總是靠水吃水的。天剛蒙蒙亮,勤勞的漁夫便已經(jīng)駕一葉扁舟勞作于湖上了。天色將明未明,湖面恰似一面銀鏡,天空中嫣紅的朝霞與淡藍的云彩映射在水面,漁夫點燃一盞漁火,盤坐于漁火旁,輕撥單槳,漁船便在水面悄悄的蕩漾開去,輕輕的,生怕驚醒了水中沉睡的魚兒。<br></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打漁舞曲</p></h3> <h3>  這里的漁夫捕魚用的網(wǎng)很特別,像極了一個大大的漏斗?!奥┒贰币灾駷楣牵跃W(wǎng)為肉,看似輕盈,分量卻并不小。漁夫捕魚時,先站立于船頭,一手抓握漁具,另一腳翹起纏繞于槳上,槳上端被夾于腋下。捕魚技藝熟稔于心的船夫會用翹起的腳來劃動船槳,令船行于水面。在劃動船槳之時,漁夫的眼睛也不會閑著,他會時刻盯住清澈水底,一旦發(fā)現(xiàn)有魚兒的行蹤,持漁具的另一只手便會迅速出擊,將“漏斗”的圓形一方扣下水面,同時拉動位于上端椎體一方的機關(guān),原本套于漁具外頭的銀絲網(wǎng)便會立即收攏。這時候,幾秒鐘前還自由自在的魚兒只能乖乖在網(wǎng)里束手就擒。據(jù)說,茵萊湖上漁夫單腳站立于船上捕魚劃槳,是因為站立在船頭能夠幫助漁夫更好的判斷水中魚蝦的走向,這也是茵萊湖文明發(fā)展的一塊絢麗瑰寶,引得世界各地游客慕名而來。</h3> <h3>&nbsp; &nbsp; &nbsp; 茵黛村的美人,就如同茵黛這個名字一般充滿詩情畫意。 &nbsp;</h3><h3>&nbsp; &nbsp; &nbsp; 茵黛村坐落在茵萊湖西南處,如世外桃源一般,只能通過水路進入到村子里頭。茵黛村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笑臉”。船還未靠岸,遠遠就能望見一群身著當(dāng)?shù)靥厣b的婦女等候在碼頭。待到船剛靠岸,只見坐在高處的美人莞爾一笑,繼而從高處下到船頭,伸出熱情的雙手將游客從船上扶到碼頭上。&nbsp;</h3> <h5 align="center">熱情迎賓</h5> <h3>  這是一群售賣當(dāng)?shù)仫L(fēng)格披巾的女人,期望著她們的熱情能夠打動游客,進而賣出她們手中各式色彩的披巾。這里婦女的著裝與緬甸其他地方婦女的著裝是有區(qū)別的,充滿了當(dāng)?shù)靥厣?。她們頭上一律扎著格子樣式的頭巾,頭巾有紅色、綠色、藍色等,色彩非常明艷。扎法也很特別,頭頂繞成一個結(jié),左右豎起兩葉巾尾。我猜想大概是因為當(dāng)?shù)氐呐佣嘁粤糸L發(fā)為美,這樣的設(shè)計能夠防止長發(fā)下滑,方便勞作吧。這些美女或頭頂一沓疊成方塊的披巾,或手拿幾條拆散開來的圍巾,用并不熟練的英語,向游客推銷自己的產(chǎn)品。</h3><h3>&nbsp; &nbsp; &nbsp;&nbsp; 我注意到,在這群人中,有幾個婦女是背著孩子在做買賣的,她們用來背孩子的長布竟然也就是她們手中售賣的披巾,只是更寬更大。其實,緬甸婦女佩戴披巾的習(xí)俗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阿瓦王朝以前。披巾于緬甸婦女,是多功能的。遮陽擋雨、擦汗防曬,包裹嬰兒甚至是攜帶物品,因此緬甸也有許多關(guān)于披巾的俗語,如“同村的姑娘容易追到手,包魚肉的披巾容易臟”。</h3> <h3>  出了碼頭再往村子里頭走,便來到了一片廢棄的塔林。廢墟之上,滿目滄桑。佛塔歷經(jīng)歲月洗禮,戰(zhàn)爭、地震都在塔身留下了歲月的印記。由于年久失修,原本高聳入云的塔尖或被攔腰斬斷,或齊根倒塌,露出火紅的墻磚。銅質(zhì)的風(fēng)鈴,銹痕斑斑,再也不能如往日一般在風(fēng)中搖曳。曾經(jīng)香火旺盛的佛塔,已經(jīng)變成農(nóng)婦辛勤勞作的菜園,瓜藤沿著佛塔的紅磚,覬覦著塔尖的風(fēng)光。樹木的種子也不甘示弱,在瀕死的塔身之上生根發(fā)芽。衰敗的佛塔,拖著破舊的殘軀,把養(yǎng)分輸送給種子,塔身之上,郁郁蔥蔥,又是下一個生命開啟了輪回。 &nbsp;<br></h3> <h3>  我們?nèi)サ狡迅剩驹谝谅逋叩捉弦煌麩o垠的平原之上,望著滿目赭色的佛塔,仿佛看到了千年之前緬王阿奴律陀一統(tǒng)江山時的意氣風(fēng)發(fā)。我們來到茵黛村,站在殘破的佛塔之間,望著塔頂生銹的銅鈴,感嘆著世間萬物興衰勝敗,總是不由人。</h3><h3>&nbsp; &nbsp; &nbsp;&nbsp; 人類欣賞殘缺之美,因為殘缺的部分會為思想留白,后人可以充分的發(fā)揮想象,去塑造自我心中的完美。當(dāng)我站在殘缺的佛塔之間時,我無法體會到那份殘缺之美,更多的是感慨人類的渺小。站在歷史長河里,無論曾經(jīng)多么興盛繁華,終將是要逝去的。</h3><h3>&nbsp; &nbsp; &nbsp; 或許有一天,我們自認(rèn)為還算完美的蒲甘古跡,再次的遭受到天災(zāi)人禍時,也將如茵黛村佛塔一般破舊衰敗去,終究是無法阻擋的。既然如此,活好當(dāng)下,才是生而為人的意義。 <br>&nbsp; &nbsp; &nbsp; 當(dāng)我再抬頭望到殘破佛塔上郁郁蔥蔥的樹葉時,我仿佛看到了新生。<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h3> <h5 align="center">娘水鎮(zhèn)晚霞</h5> <h3></h3><h3 align="left">&nbsp; &nbsp; &nbsp; 從茵萊湖返回到娘水鎮(zhèn)的那個傍晚,一整天都是陰沉的天突然放晴了。剎那間,整個碼頭變成了火紅的一片,天上的云彩與水中的倒映連成一色,好一副“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漫天”。</h3> <h5 align="center">僧人托缽乞食</h5> <h3>  娘水鎮(zhèn)是個極小的鎮(zhèn)子,一個娛樂設(shè)施極少,到了夜晚只能睡覺的地方。但是,到了清晨,一定要早早起來,去看看最原始的僧人布施活動。&nbsp;</h3><h3>&nbsp; &nbsp; &nbsp; 緬甸大部分人信仰小乘佛教,是著名的“佛教之國”。全國大約有80%以上的人信仰佛教,有學(xué)者認(rèn)為“佛教文化就是緬甸文化”。在緬甸,男子在14歲左右就要短期出家,否則就會受到社會的蔑視。 &nbsp;</h3><h3>&nbsp; &nbsp; &nbsp; 僧眾依循佛制,不可自己煮食。因此,對于僧人來說,托缽乞食每日的必修課。僧人上乞于佛陀,下乞于眾生,他們認(rèn)為托缽乞食能利于自身祛除我慢、我愛,利于修行。</h3> <h5 align="center">布施</h5> <h3>  在娘水鎮(zhèn),僧人托缽乞食是風(fēng)俗也是風(fēng)景。每天早上8點到10點,都可以看到一列列身披紅色袈裟的僧侶隊伍,沿著鎮(zhèn)上大街小巷,托缽乞食。這些僧人在乞食過程中,整齊的列成長隊,赤足踩在地上,全程雙眼低垂,表情嚴(yán)肅,低誦經(jīng)文,不因外界而起變化。</h3><h3>&nbsp; &nbsp; &nbsp; &nbsp; 布施者在僧人到來之前早已捧著準(zhǔn)備好的飯菜,赤足等候于家門前。待到僧人隊伍走近,便會將食物恭敬的一點一點的分發(fā)到各個僧人的托缽之中,整個過程非常安靜,僧人與布施者也不會做任何口頭交流。</h3> <h5 align="center">布施</h5> <h3>  緬甸布施習(xí)俗由來已久,緬甸人民相信佛祖所教誨的“積善者此生有善報,來世有善報,來世來世還會有善報”,因此樂善好施也變成了一種風(fēng)俗習(xí)慣。于緬甸人民而言,施舍的物品并不一定需要非常貴重,一口水、一個檳榔,都會是一份功德。</h3><h3>&nbsp; &nbsp; &nbsp; 我喜愛緬甸的原因也是如此,一個不爭不搶、樂于施舍的民族,所以善的力量被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無論是娘烏集市小姑娘在賣東西前的免費饋贈,還是茵黛村美人在我下船時伸出的援助之手,都體現(xiàn)了這個國度的善良。&nbsp;</h3><h3>&nbsp; &nbsp; &nbsp;&nbsp; 這是一個多寶之國,無論是物質(zhì)還是精神上,閃閃發(fā)光的東西太多。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放下對于緬甸的成見,來這片國度走一走,親自去體會一下去物質(zhì)化的快樂,為樂布施,后必得安樂。</h3> <h5 align="center">固都陶佛塔</h5> <h3></h3><h3 align="left">&nbsp; &nbsp;&nbsp; 馬哈伽納揚僧院位于曼德勒市烏本橋頭,是緬甸最大的僧院。</h3><h3>&nbsp; &nbsp; &nbsp; 緬甸佛教屬于南傳上座部佛教,即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偏重自我解脫,以修成阿羅漢為修行目的,因此,其流行地區(qū)往往會出現(xiàn)全民信仰的情況。在緬甸,為使佛教事業(yè)后繼有人,男子一生中都有一段時間出家為僧。男子出家以后,一般都會前往佛教寺院進行修行學(xué)習(xí)。</h3> <h3></h3><h3 align="center">馬哈伽納揚僧院</h3> <h3>  佛教寺院對緬甸的教育有極大的影響。在古代,佛家寺院即是禮佛之地,也是他們接受文化教育的中心。寺院教育以佛教經(jīng)典為教材,宗教教育和語文教育并行。在馬哈伽楊那僧院,僧人有機會在高僧的指導(dǎo)下學(xué)習(xí)巴利文和較為深奧的佛學(xué)知識,同時,也可以學(xué)習(xí)藥典、星相學(xué)、語法修辭等。盡管到了現(xiàn)代,世俗教育在緬甸開始興起,但是佛教寺廟依舊對文化教育事業(yè)有著相當(dāng)大的影響。馬哈伽納揚僧院與其說是一座寺廟,倒不如說是一座僧人大學(xué)。來自緬甸各地的僧人匯于此地,系統(tǒng)學(xué)習(xí)佛學(xué)相關(guān)知識,弘揚佛法精神。</h3> <h5 align="center">馬哈伽納揚僧院的學(xué)生</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千人僧飯</h5> <h3>  于外人而言,這里最有名的莫過于每日十點開始的“千人僧飯”活動。由于緬甸屬于小乘佛教國家,僧人恪守過午不食佛制。一般僧人一天會進食兩次,一次在凌晨四點左右,還有一次在上午十點。在緬甸,僧眾依循佛制,不自己煮食。一些大型寺院由附近居民共同供養(yǎng)。馬哈伽納揚僧院也是如此。一般每日由信眾以獨資或集資形式供養(yǎng)米糧到寺院內(nèi),炊煮工作由寺院內(nèi)居士負(fù)責(zé)。緬甸的僧人對于飲食沒有特別的要求,一般信眾供養(yǎng)什么他們就吃什么,雞鴨魚肉、瓜果蔬菜都可。&nbsp;</h3><h3>&nbsp; &nbsp; &nbsp;&nbsp; 到達飯點,原本散布于僧院各個角落的僧人便會列隊赤足緩緩走進食堂。場面與在娘水鎮(zhèn)僧人沿街托缽乞食場面類似。僧人身著袈裟,手中托缽,低垂雙眼,表情嚴(yán)肅,井然有序的進入到飯?zhí)?,全程鴉雀無聲。</h3> <h3></h3><h3 align="center">進飯?zhí)?lt;/h3> <h5 align="center">“千人僧飯”</h5> <h3></h3><h3 align="center">學(xué)院飯?zhí)?lt;/h3> <h3>  無論是曼德勒的“千人僧飯”,還是娘水鎮(zhèn)的“托缽乞食”,都能感受到小乘佛教所傳授于人們的關(guān)于自我解脫的精神內(nèi)涵。布施者在供養(yǎng)的過程中,親近修道僧團,種下了福樂的因緣,到達清凈的生命彼岸。僧眾在一飲一食中,感受著“緣起”、“無我”、“無常”等基本教義,生起蓮花凈土之心。</h3> <h5 align="center">金殿柚木寺</h5> <h5 align="center">“托缽乞食”</h5> <h3>   縱觀緬甸歷史,無論是在三大王朝時期,還是在三次英緬戰(zhàn)爭中,佛教始終貫穿于其中,影響著緬甸的哲學(xué)、倫理、教育、文化、藝術(shù)、建筑等各個方面。</h3><h3>&nbsp; &nbsp; &nbsp;&nbsp; 二千四百年前,釋迦牟尼宣揚佛法,路經(jīng)曼德勒時,預(yù)言二千四百年后,這里會出現(xiàn)一座繁華的城。果然,在佛光的普照下,敏東王在曼德勒締造了一個繁華盛世。然而,好景不長,隨著英國殖民主義的入侵,緬甸在英國堅船利炮下,淪為殖民地,僅剩下半壁江山。不甘于失敗的敏東國王寄希望于通過改革實現(xiàn)興邦復(fù)國。為了展示民眾高尚文明素質(zhì),駁斥英國侵略者誹謗緬甸人“野蠻、殘暴”言行,敏東國王于1871年在曼德勒舉辦上座部佛教第五次結(jié)集大會,并邀請東南亞及斯里蘭卡2400 多名高僧參加,歷時5個多月。最后將結(jié)集訂正的《三藏經(jīng)》分別鐫刻在729塊大理石石碑上,珍藏于曼德勒山下的固都陶佛塔內(nèi)。這部“世界上最大的經(jīng)書”,也成為佛教文化璀璨的明珠。敏東國王也因此獲得“第五次佛經(jīng)結(jié)集護法者”尊號。<br></h3> <h3>  盡管,敏東國王的改革大計未能使得緬甸脫離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但是其弘揚佛法的舉措?yún)s為之后緬甸人民反殖民統(tǒng)治、爭取民族獨立斗爭提供了精神支持。從1906年成立的“佛教青年會”到1920年成立的“緬甸人民團體總會”,佛教成為緬甸民族斗爭的精神力量,維護佛教的僧侶則成為抗英、反日運動的中堅力量。信仰給與了緬甸人民無窮的力量與信心,為緬甸的自由之路指明了方向?!?lt;/h3><h3>  &nbsp; 今天,當(dāng)我們登上曼德勒山,俯瞰歷經(jīng)戰(zhàn)火后重新修復(fù)的舊城時,繁華依舊,佛的預(yù)言也依舊,就如同曾經(jīng)的苦痛從未到過一般。這不禁讓我想起昂山素季曾經(jīng)說過的話:“我們?nèi)匀幌嘈啪窳α?,我們?nèi)匀粨碛锌犊拿赖?,我們堅信人類可以超越自己,這種力量是我們可以貢獻給全世界的”。&nbsp;</h3><h3>&nbsp;</h3><h3>&nbsp; &nbsp; 這就是緬甸所能貢獻給世界的。</h3> <h3></h3><h3 align="center">走過的路</h3> <h3 align="left">  千年皇宮,固都陶佛塔和金殿柚木寺屹立在曼德勒老城的中心,見證著緬甸人民走過的歷史。 &nbsp;</h3><h3 align="left"><br></h3><h3 align="left"><br></h3><h3 align="left">在路上學(xué)習(xí)了兩句緬甸語: </h3><h3 align="left">你好=????????(鳴個喇叭)</h3><h3>謝謝=???????????????(結(jié)束吧)</h3><h3><br></h3><h3>2019.01.01<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