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場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穿著居家戰(zhàn)袍,造就了一個個美廚娘。</h3> <h3> 自認為自己還是挺能下廚的。九歲時個子還沒灶臺高甚至連鍋也移不動的時候就能做飯給下地干活的家人吃了。當時當然只簡單地能煮熟一鍋粥,然后叫鄰居幫我換一口鍋再煮上一鍋芋頭羅卜之類的大雜燴,不管味道如何,但總能減輕母親既要下地又要帶小孩做家務(wù)的負擔(dān)。</h3> <h3> 在外讀書和剛參加工作混跡于食堂的那會,每每回家都要從家中打包一罐咸羅卜,每餐只夾幾小片解解饞,像藏什么寶貝似的舍不得吃。成家后,慢慢地自己動手燒菜,回娘家也不再帶母親燒好的咸羅卜,只帶一些腌好的羅卜回家后自己炒。后來生活條件好了,回家的次數(shù)也少了,再后來母親又因病去逝了,就再也沒能吃上母親親手做的家常美食了。</h3> <p> 今年新冠狀病毒疫情,兩妹妹一起居家隔離。宅家的日子,除了手機電視電腦游戲,做美食的抖音、短視頻、下廚房軟件紛紛登場唱主角。我們幾個姐妹在一起,媽媽的味道自然而然躍上了舌尖。</p> <p> 平時的一日三餐,都是兩個妹妹做,一個配菜一個炒菜,配合相當默契,我只要坐享其成。可要做面食之類或者是媽媽的味道,就需要我這個大廚出馬了。</p> <p> 剛好在年前,買了個不銹鋼柴火灶,用柴火灶燒出來的味道,那才叫地道呢!炒粉干、手搟面、菜飯、餃子……統(tǒng)統(tǒng)大鍋菜,都用柴火灶,未揭鍋蓋先聞其香,誘得口水一地。</p> <p> 手搟面,是母親最拿手的美食之一。和面的軟硬度,搟面用的力度都決定面條的厚薄和均勻度,小時候只看著母親搟面,從來沒有親自動過手。母親搟的面厚薄粗細均勻,再用洋芋豆角一起煮,既薄潤又有嚼勁,湯汁也鮮美, 堪稱一絕,凡吃過母親手搟面的朋友,一提到都念念不忘,更何況我們從小吃到大呢?憑著小時候幫廚的記憶開始和面搟面,盡管粗細厚薄不那么均勻,但沒有搟出洞洞來,雖與媽媽的味道相去甚遠,幸好現(xiàn)在調(diào)料多,又有肉鋪面,還是得到了家人的贊揚。</p> <p> 菜飯,用柴火鍋燜出來才香呢!凡是縉云人都知道配料、火候。</p> <p> 米米小朋友最愛吃短短的沒有湯的粉干了,還需要是mumu燒的。被小朋友點名,可幸運了。</p> <p> 水餃一直是我拿手的。做的樣子不錯,速度也快。家里大大小小十個人,一次做一百多個,不需要花多少時間。餡兒在不斷的嘗試改進中,越來越受家人歡迎。</p> <p> </p> <p> 做餅,最關(guān)鍵是發(fā)面。面發(fā)好了,餅也會好吃。自幾年前從朋友那學(xué)了用酵母發(fā)酵后再沒有失敗過。</p> <p> 當朋友圈油條刷屏?xí)r,看著視頻一步步學(xué),從色澤到口感,處女作還算成功。</p> <p> 居家的日子,唯美食不可辜負。我認為,做飯乃眼前事,不管你會不會,只要肯動手,慢慢都會成大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