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知青后代眼里的知青

鄭州·田野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要轉(zhuǎn)發(fā)的是我女兒幾年前的博文。</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網(wǎng)上記錄和紀(jì)念知青那段刻骨銘心歷史的文章很多。知青聚會、寫回憶、閱讀、點評、點贊知青圈里好不熱鬧。但基本上都是我們知青自說自話,讓人感到些許悲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圈子外的人以及我們知青的后人們怎么樣看那段歷史呢?</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們老兩口都是曾經(jīng)的知青,我女兒她是知青的后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下輩人對上代人經(jīng)歷的描述和認(rèn)知都是有偏差地,正如我的父親參加大軍南下的革命歷史以及后來被打成右派遭受的苦難。我理解和描述起來就淺薄了許多。難得她有這份理解已經(jīng)很不錯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以下為全文</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父親的知青情結(jié)</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灰天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1-4-21 18:12</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我的記憶中,知青是父輩的代名詞,也是父親大半個人生坎坷命運的關(guān)鍵詞。</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親老了,最近經(jīng)常上網(wǎng)研究知青問題,也偶爾給我談起知青的話題。我想我作為知青的后代,牢牢記住那段即將被遺忘的歲月,理解父親的知青情結(jié),便是對父親最大的寬慰和盡孝吧。</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何謂知青?我查了查:知青,廣義泛指有知識的青年,或者說是那些高中、初中畢業(yè)后因為諸多原因沒有機會再上學(xué)的城市待業(yè)青年。從1950年到1980年初上山下鄉(xiāng)的知識青年的總數(shù)估計在1500萬左右。</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天看來,把知青下鄉(xiāng)僅僅說成是一場政治運動可能太嚴(yán)肅單調(diào),說是人口大遷徙未免太輕描淡寫,他實際上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一次真正意義的文化大遷徙與大燎原,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親出生在武漢,爺爺當(dāng)年是解放戰(zhàn)爭的南下干部,但是因為對故鄉(xiāng)的眷戀,還是舉家遷回到了新鄉(xiāng)。</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于是1968年父親在念完初中后下鄉(xiāng)去了當(dāng)時屬于新鄉(xiāng)地區(qū)的楊莊?,F(xiàn)在開車也就是個把小時,但是當(dāng)年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卻顯得那么遙遠(yuǎn)。</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翻開父親的老相冊,有一張照片是一群年輕人的合影,每個人穿著海軍衫,臉上洋溢著只有那個年齡人特有的稚氣和倔強,“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接受貧下中農(nóng)在教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透過照片仿佛能感受到那個年代紅紅火火的背景和熱火朝天的干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而今照片上的這些人已近花甲,被歲月沖刷的早已失去了當(dāng)年的模樣,但他們卻是父親一輩子的朋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青春的歲月,特殊的經(jīng)歷,父親這樣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只有和他們在一起時才能夠暢所欲言,開懷大笑。</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年是紀(jì)念知青上山下鄉(xiāng)四十三周年,我算了算,父親的“知齡”也是43年,1968年下鄉(xiāng),是“老三屆”,是當(dāng)之無愧的老知青。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親說,下鄉(xiāng)最初是激動的、興奮的。 看到一望無際的蘆葦灘,那仿佛就是白洋淀。藍(lán)藍(lán)的天上白云飄,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幽靜的河水從身邊流過,那仿佛是肖洛霍夫筆下的頓河風(fēng)光。圍著荒原的篝火,唱起歡快的《喀秋莎》、《共青團之歌》,那是一個多么激越火熱的年華??!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農(nóng)村的廣闊天地的確讓他們這些城市的驕子感到新鮮稀罕。可下鄉(xiāng)不是旅游,生活不是童話。</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年以后,父親的知青人生就變成了苦悶和彷徨。住的地方陰暗潮濕,吃的是定量的粗糧;春天泥沼里挖渠滿手血泡,夏天下地干活蚊蟲撲面。白天干活、晚上參加批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加上被打成“右派”的爺爺也受到批斗,他心底的理想和憧憬早已不知去向,一片混沌。可是又不敢對任何人說,取而代之的是如何生存和應(yīng)對遠(yuǎn)離親人的孤獨。</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其實,在當(dāng)時的政治環(huán)境下,這些下鄉(xiāng)的許多知青多少有點家庭成分問題。即使沒有家庭問題,文革開始后高考就停止了,何去何從?也許下鄉(xiāng)是唯一能有所作為。通過殘酷的鍛煉和磨礪能言明自己有一番理想有一顆紅心的舞臺,有舞臺就會有夢想,期盼有一天能再回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農(nóng)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最高指示已經(jīng)早為他們指明了前途和方向,更是成為后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勵志口號,寫在了每一個知青硬殼筆記本的扉頁。</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親那一代知青人并不知道在青春乃至人生的起跑線上托舉的并非人生的夢想。那只是沒有終點的開始,可是他們義無反顧地走向了祖國最偏遠(yuǎn)的地方,奔赴農(nóng)村、兵團和農(nóng)場,一直持續(xù)到十幾年以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其中,他們中的一些人只能繼續(xù)生活在那里,二十年、三十年……直到他們的子女這一代人也都長大成人,不再離開。</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即使回城后他們那代人的命運同樣也是坎坷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正值學(xué)習(xí)知識的時候卻趕上了上山下鄉(xiāng),把自己美好的青春淹沒在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中;回城后好不容易找份工作,那時候是老工人的天下,作為學(xué)徒他們小心翼翼;到了結(jié)婚生子的時候趕上了計劃生育;好不容易成了老工人,掌握了技術(shù),但因為沒有文憑,卻成了后來有文憑年輕人的天下;知天命的年紀(jì)又趕上了國企改革,一切要從頭再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梁曉聲、葉辛是知青作家,《孽債》《年輪》我是看過的,凄慘的無奈。</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親是知青里比較幸運的,電力行業(yè)相對來說福利待遇很好。后來他利用業(yè)余時間讀了職工大學(xué),圓了他曾經(jīng)的大學(xué)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但是他的朋友們卻沒有他的幸運。都是國企的下崗工人,沒有文憑、年齡偏大在社會上重新找工作是沒有優(yōu)勢的,只能靠雙手做點小生意、干點小活什么的,勉強維持溫飽。能夠盼到退休年齡,安安穩(wěn)穩(wěn)的拿到退休金是他們最大的愿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親經(jīng)常給我說:中央常委的好幾位領(lǐng)導(dǎo)是知青,人大代表也針對知青問題討得話語權(quán),也許知青問題不久會得到重視的。其實,我知道作為他來說不存在經(jīng)濟上的任何問題,根本不在乎會發(fā)幾個補助什么的,他是想為他們那代人討得一些公道和社會的認(rèn)可。</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社會發(fā)展早就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90后、2000后的小孩子們根本理解不了那個年代的人,也沒有心思去理解那個年代的事。前幾日問同事。一個90后的小年輕:知道“知青”嗎?她愕然地說,不懂!便轉(zhuǎn)身又去上網(wǎng)聊天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知青歲月不僅僅是一代人的陣痛,也是我們這一代知青子女揮之不去的記憶痕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十而立的我,對父親身上越發(fā)濃厚的知青情結(jié)突然心酸起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列寧說過: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也許,我們這一代人的理解和記憶,是對父親那一代人的最大安慰與紀(jì)念。</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