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20.1.18~2.2。一行七人埃塞俄比亞南北之旅。</h3><h3> 第三站,北部城市:拉里貝拉。 參觀11座巖石教堂。</h3><h3> 拉里貝拉是埃塞俄比亞東正教的一個圣城。城市居民全部為東正教教徒,有11座用巖石鑿出來的教堂,為奇景之一,舉世無雙。巖石教堂始建于公元12世紀后期拉里貝拉國王統(tǒng)治期間,有“非洲奇跡”之稱,是12和13世紀基督教文明在埃塞俄比亞繁榮發(fā)展的非凡產(chǎn)物,也是全世界的瑰寶之一。</h3><h3> 據(jù)說12世紀埃塞俄比亞第7代國王拉里貝拉降臨,有人要毒殺他,因此三天長睡不醒,在夢里上帝指引他到耶路撒冷朝圣,并得神諭:“在埃塞俄比亞造一座新的耶路撒冷城,并要求用一整塊巖石建造教堂”。于是他在北部海拔2600米的巖石高原上,動用5000人工,花了30年時間,鑿出了11座巖石教堂,人們將這里稱為“拉里貝拉”。</h3><h3> 教堂用圣人的名字來命名。</h3> <h3> 1月21日上午9:45分~10:15分,由貢達爾飛往拉利貝拉。搭乘的是埃航龐巴迪Q400。</h3> <h3>離開小平原貢達爾。</h3> <h3>飛躍山區(qū)。</h3> <h3> 高原上的紅色巖石,大塊大塊地整個巖石,鑿造教堂的天時地利。</h3> <h3>拉里貝拉機場的外貌。</h3> <h3> 出機場,到拉里貝拉的公路。公路為瀝青鋪裝,汽車行駛平穩(wěn),司機說這是中國制造的。自豪感油然而生。</h3> <h3>感受一下平整的柏油路。</h3> <h3>公路一景,漂亮的金合歡樹,正歡迎著我們。</h3> <h3>當?shù)氐拿窬?,用木柴棍當柱子,泥巴糊在外面,有門有窗,鐵皮為頂,石頭壘起來的院子。</h3> <h3> 路過公路邊的觀景臺,司機停車,我們拍照,空地上有許多買紀念品的當?shù)厝?。在高山上,俯瞰著拉里貝拉的谷地?lt;/h3> <h3>谷地中零散的民居。在較高氣溫中,居住在這種鐵皮房頂?shù)奈葑永铮彩潜容^難受的。</h3> <h3>拉里貝拉城,到了,比較小。進城要付進城費的。</h3> <h3>山坡上的民居。</h3> <h3>城里來往的公交,都是這種小三輪。</h3> <h3>姑娘們在節(jié)日里,盛裝出行。</h3> <h3>這個城,應該叫鎮(zhèn),鎮(zhèn)的十字路口,汽車站前大多數(shù)人無所事事,站在路口看熱鬧。都是土路,汽車跑過揚塵。</h3> <h3>商住二用樓。</h3> <h3>前店后院的鐵皮房。</h3> <h3>電器修理鋪。這里的電視機,大都是有“屁股”的。</h3> <h3>買床墊的。其實民居的房內(nèi),都沒有床,墊子鋪在地上,睡在墊子上。</h3> <h3>二位女警下班了。</h3> <h3> 這是買小電器的,大都從義烏批發(fā)而來。我來時在網(wǎng)上查,這里的插座用瑞士標,就是并排三個插頭,實用是歐標(二個圓插)和中國標。再買個歐標了,質(zhì)量可想而知。</h3> <h3>嫵媚的埃塞女人。</h3> <h3> 我們住在偏遠的懸崖酒店。這是自然風光絕佳的、四面透風的餐廳。在酒店一不留神,被偷了偷了偷了。</h3> <h3> 我們住的樓。這里是小鳥的天堂,在這里住了兩天兩晚,每天早上5點多就讓小鳥聲吵醒。晚上在室外看星星,很壯觀,銀河都看得見,可惜拍不下來,樹木太多遮擋了。</h3> <h3> 拉里貝拉的11座巖石教堂大致分為三個群,五座、一座和六座。他們分布在干涸的約旦河兩旁,幾乎都低于地平面,其中4座是在整塊石頭上開鑿的,每座教堂布局、比例、風格各有特色。</h3><h3> 由于教堂完全鑿建在山體巖石內(nèi),工程異常艱難,首先要在山坡上尋找合適的完整的沒有裂縫的巨型巖石,除去表層,然后把四周鑿出12米~15米深的溝槽,使其與整個山體完全脫落,而后在巖石內(nèi)預留墻體、屋頂、祭壇、廊柱、門和窗,在極其艱難而小心的將巖石內(nèi)不要的石塊,一點點鑿掉,形成空間,接著,在石壁上精雕細鏤,最后成為一座具有特殊質(zhì)感和觀感的教堂。</h3><h3> 我們當天下午參觀的是5座加1座。第2天,晨禱后參觀了6座加1座山頂古老教堂。</h3> <h3> 進入西北面巖石教堂的大門。買一張門票,$50元,可以多次進入。先是參觀博物館,博物館不能拍照,講解是要錢的。</h3> <h3> “梅德哈尼阿萊姆教堂,意為“救世主教堂”,又稱“耶穌基督教堂”,是拉里貝拉最大的一個巖石教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巖石教堂。位于地平面以下,整塊巖石鑿刻而成。它很大程度上結合了希臘神殿的風格。整個教堂被34根巨大石柱包圍,其中的三根對立地矗立在三個角落,代表著神圣的“三位一體”。另外28根石柱立于教堂外圍,用于支撐阿克蘇姆式拱形的屋頂。這個角落是“三位一體”的石柱。</h3> <h3>中間的教堂方形石柱和阿克蘇姆式的窗戶。</h3> <h3>老翁拱著背,站立在“三位一體”下看圣經(jīng)。</h3> <h3>教堂的鏤空十字架窗戶。阿克蘇姆式窗戶,窗的四角有凸出的柱子。</h3> <h3>進入教堂的大門。邊上是募捐箱。</h3> <h3> 進入教堂內(nèi)部,整個空間都是鑿出來的,工程量可想而知。大廳掛著圣人的畫像。</h3> <h3> 它擁有5個中殿和一個長方形的廊柱大廳。</h3> <h3> 這是三個空穴。傳說是為圣經(jīng)中的人物,三個人物相傳為希伯來的始祖,象征性挖掘的。</h3> <h3> 這是典型的埃塞俄比亞東正教信徒。坐在教堂里面,口中念念有詞。好像他們白天不吃飯的,太陽落山才能進餐。</h3> <h3> 今天還是主顯節(jié),拉里貝拉的信徒們身著白色的“沙馬”,站在巖石教堂上方的巖石上歡慶。邊上的溝,是教堂間的通道。</h3> <h3> 他們坐在邊緣上,縱深有十幾米,心真大。</h3> <h3> 一個小姑娘穿著涼鞋,很眼熟,好像是我們小時候流行過的,現(xiàn)在已經(jīng)找不到了,流行到非洲去了。</h3> <h3>遠處有一眾信徒載歌載舞,歌聲嘹亮。</h3> <h3>都站在教堂的頂上,聆聽遠處的祈禱聲,奇特的景觀。</h3> <h3> 這座叫“圣瑪利亞教堂”。許多人認為這可能是拉里貝拉建的第1座教堂,傳說國王也最喜歡這個教堂,他每天都會花很多時間去觀看這座教堂的修建。其獨特之處在于他們從上到下覆蓋著代表幾何圖案,希臘的十字、萬字飾、星形和圓花飾。</h3> <h3>進出教堂的門廳。</h3> <h3>教堂的幾何圖案的窗戶。</h3> <h3>進入教堂,拍攝不能用閃光燈。</h3> <h3>教堂的大門,原配的,包漿很厚了。</h3> <h3>主廳里掛著圣人畫像。</h3> <h3>雕梁畫棟。這教堂里,彩繪最多。</h3> <h3>一位老婦,長坐不起。</h3> <h3> 教堂的牧師,被導游請來當我們的模特兒,付錢的。在埃塞俄比亞的任何地方,拍人的話,都是要給錢的,沒有免費。</h3> <h3>穿過下面的過道。</h3> <h3> 走過小橋,來到“圣 各各它教堂”。教堂里供奉著耶穌受難像,在兩個中殿的墻壁上雕刻著7個真人大小的牧師系列像,此外,它的壁龕中還有一個基督墓,傳說這里是拉里貝拉最神圣的地方。里面的人太多,進不了,導游說:里面女士不能進入。我們就從下穿過,沒進入。</h3> <h3><font color="#010101">網(wǎng)上下載的真人大小的牧師雕刻像。</font></h3> <h3> 進不了教堂的人,就在外面墻上,面壁而立,祈禱。</h3> <h3>路遇拉里貝拉的主教。和藹可親,沒有架子。</h3> <h3>典型的拉里貝拉的圓型民居。</h3> <h3>十字教堂,遠離教堂群。</h3> <h3> 圣喬治教堂是拉里貝拉最具代表性、曝光率最高的巖石教堂,一座完整十字型的建筑,整座埋藏在15米深的地下,從深坑底部垂直豎起,由于特別的保護,沒有太大損壞。傳說當拉里貝拉國王幾乎完成了所有他要建的教堂,他被騎著白馬身穿盔甲的圣喬治責備,因為沒有為他建一座,于是拉里貝拉答應,給圣喬治建座最漂亮的教堂,圣喬治就親自監(jiān)督了這座教堂的修建過程。</h3><h3> 在附近的小山包上,俯拍十字教堂。</h3> <h3>教堂的外部全貌。</h3> <h3> 從上面,走過長長的甬道,來到了教堂的底部。這是教堂的窗戶,這個教堂的底層窗戶是阿克蘇姆風格,但高層窗戶上卻是有著與其他教堂相類似的帶花飾的尖拱。圍著教堂兜一圈,都是蚊子和蒼蠅,抓一下一把,哪來的那么多蒼蠅蚊子,原來底部邊上有一個水塘,就是從這里面出來的。真是受不了,心煩。</h3> <h3> 教堂的大門。好像是原配的,有年頭,獨幅門,滄桑的痕跡,吱呀的門軸,古老的門栓 。</h3> <h3> 教堂內(nèi)部不大,簡陋,其內(nèi)部裝飾和陳設都極為樸素而莊嚴,里面沒有外面名氣大,一半給布簾遮著,有許多圣人畫。</h3> <h3>內(nèi)部掛的圣人像。</h3> <h3> 教堂的天花板上,十字架的每個臂都與一個半圓拱相交,而這些半圓拱是在矗立在中央空間的四個角的壁柱上雕刻出來的。里面的十字架和外面的十字架相互呼應。</h3> <h3>第2天早晨5點就來到巖石教堂群,看晨禱。</h3> <h3>進入“圣瑪利亞教堂”內(nèi)。</h3> <h3>秉燭晨讀。</h3> <h3>長跪不起。</h3> <h3>閱讀圣經(jīng)。</h3> <h3>教堂的牧師手捧看十字架給前來的孩子賜福。</h3> <h3> 為什么教堂里有燈光,還要手持蠟燭?蠟燭隨地擺放,都可以拿來點燃,可能是一個儀式罷了。</h3> <h3>坐在教堂一隅,偷光閱讀。</h3> <h3>大聲朗讀。</h3> <h3>陶醉其中。</h3> <h3> 又換了一座教堂。進入“耶穌基督教堂”。在門廳里,認真閱讀。</h3> <h3>他們在念什么?聽不懂。</h3> <h3>回酒店早餐后,來到了東南面的教堂建筑群。</h3> <h3> 這是“圣 加百列-拉斐爾”教堂。教堂的入口是在教堂的上方,有一條高于深溝的小橋進入,腳下便是塹壕。據(jù)說這里本來是國王拉里貝拉的住所,后來改為教堂,周圍的壕溝是防御用的。從上往下看深深的天井,你會再次感嘆這巨大的巖石教堂是如何被開鑿出來。</h3> <h3> 據(jù)導游講,11座教堂實際為12座教堂,這座教堂是有兩個教堂合并而成的,中間那條寬石柱通到底的就是分界線。</h3> <h3>在念經(jīng)中,儀式感很強。</h3> <h3>小信徒。</h3> <h3> 這類木箱,在每個教堂里都有,埃塞俄比亞稱之為“托博特”,吉茲語中的“約柜“,放圣經(jīng)用的。</h3> <h3> 這是在教堂后面的石柱上,西方學者在1968年放置的,說明教堂在慢慢的變形。</h3> <h3>這里高低貴賤、男女有別,一目了然。</h3> <h3> 走了50米的黑暗隧道,伸手不見五指,人與人之間搭肩而行,從洞穴中堅難爬出。這是入口處的光亮。</h3> <h3> 這是“圣 科里奧斯教堂”。據(jù)說這座教堂開始時是用來做監(jiān)獄,后來改為教堂,因自然坍塌原因,1980年重建后,由于屋頂大部分斷裂,修復后,內(nèi)部空間也只是以前的一小部分。</h3> <h3>教堂之間的通道,深壕。</h3> <h3> 這是我們在拉里貝拉的導游,他正帶領著我們通過黑黢黢的通道。</h3> <h3> 這是“圣阿曼紐爾教堂”。是由一塊獨立而巨大的巖石鑿成,這座教堂是皇家的私人教堂,12米高,和圣喬治教堂一樣,是一座獨立的教堂和周圍的巖石完全脫離,一些學者認為這里曾經(jīng)是皇室家族的私人禮拜堂,它完美地體現(xiàn)了阿克蘇姆式的建筑風格,木材和石材交互構成教堂凹凸有致的墻面,一個螺旋上升的樓梯連接著4個柱狀墻通向上面的走廊。</h3> <h3>斑駁的外墻。</h3> <h3>教堂的內(nèi)廳。</h3> <h3>這大概是信徒給牧師送東西。</h3> <h3>燭臺。</h3> <h3> 這是“圣 阿巴巴 利巴諾斯教堂”。據(jù)說是拉里貝拉的妻子,在天使的幫助下用一天一夜的時間建成,由一塊獨立而巨大的巖石鑿成。它既有獨石教堂的特征,又有地下教堂的特點,它的四邊被一個環(huán)繞四周、內(nèi)部挖空的高高的長廊與山分開,而且頂部卻與高處的巖石塊連為一體。</h3> <h3>中午,我們在拉斯塔山觀景臺,吃飯。</h3> <h3>風景超好。</h3> <h3> 下午從拉里貝拉,開車兩個小時,下車,向上攀登20分鐘的山間小道,累得要死,也可騎毛驢,到達了洞穴教堂。</h3> <h3> 這是一個天然的山洞,洞頂由一根根的石柱向下構成,應該是火山爆發(fā)形成。洞底有溪水流出,教堂是建筑在水上的。教堂叫:耶姆雷哈納-里斯托斯。說是16世紀時國王帶著5千多臣民,生活在這里,洞口建教堂,起居在洞中,現(xiàn)在還保存著國王的墳和臣民的白骨。</h3> <h3> 這是教堂的主體,全部用木材建造。里面有美麗的木質(zhì)裝飾和繪畫,完全不同于拉里貝拉的巖石鑿成的教堂。它是一個真正隱藏的寶藏。</h3> <h3> 教堂內(nèi)部四周都是壁畫,畫的是圣經(jīng)的故事,因年代久遠,壁畫都已模糊不清,黑黢黢的似是而非。看過而已。</h3> <h3> 牧師威嚴矗立,擺著pose讓我們拍照。他身后布遮的是圣人畫,據(jù)說很有歷史,是寶貝,輕易不視人,但有錢了,看看就看看吧。</h3> <h3> 來拉里貝拉旅游,都是沖著巖石教堂來的,所有教堂都是由上而下開鑿出來,教堂的整體和門窗、壁龕都是用鑿子一下一下的鑿出來的,沒有使用任何粘合土和灰漿,這些建筑都擁有通暢的排水系統(tǒng),每組教堂之間有隧道、走廊、石橋連接,走在里面就像進了迷宮一樣。兩天教堂看下來,一時都無法分清教堂名字,只能跟著導游穿梭在其間,在明壕的暗道中上上下下,就像地道戰(zhàn)。進入教堂都要脫鞋,教堂里有不少跳蚤,咬的我們腳上都是坑坑洼洼,里面雖然鋪著一層地毯,臟的慘不忍睹,只能每天丟一雙襪子。不過也很值得的,畢竟我們來過了,看到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巖石教堂。</h3> <h3>下一站:阿克蘇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