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b></h3><h3><b> 10月13日上午,游覽大同云崗石窟。</b></h3><h3><b><br></b></h3><h3><b> 今晨天氣特冷,大同氣溫突降到零下七度,在云岡石窟參觀時下起了雪珠,我的手機又被“凍”得自動關(guān)機了!那些最美的石窟內(nèi)部嚴禁拍照,于是盡可能多地拍些外景和允許拍的部分內(nèi)容……不過在制作美篇的過程中還是從網(wǎng)上下載了些石窟內(nèi)的圖片,在此感謝原作者。<br></b></h3><h3><b><br></b></h3><h3><b> 資料介紹,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余軀,為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shù)寶庫。 (至此,四大石窟中就剩天水麥積山石窟沒去了,不過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曾去過有著小麥積之稱的炳靈寺石窟。)</b></h3><h3><b><br></b></h3><h3><b><br></b></h3> <h3>好不容易被后面的人群給擁了進來,從來沒有在景區(qū)入口見到過如此擁擠的場面,閘口一打開,黑壓壓的人群呼擁著如潮水般地涌向入口處……我整個骨架都快被擠散了,同伴說她包里的雞蛋被擠得碎碎的!</h3><h3><br></h3><h3>我在想,云岡石窟景區(qū)入口處為什么不設(shè)置那種曲折迂回的游客通道呢?真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實進到里面相當寬敞。</h3> <h3>給老伴在云崗石窟的開創(chuàng)人<u>曇曜</u>雕塑旁留影紀念。</h3><h3>云岡石窟創(chuàng)建于公元460年,北魏文成帝令沙門統(tǒng)曇曜主持開鑿5個大石窟,后人稱為曇曜五窟。曇曜五窟的開鑿,揭示了與印度佛教不同的“中國佛教”的開創(chuàng)。<br></h3> <h3>進入佛光大道,但見十三對“騎象四棱神柱”列于兩側(cè),走過佛光大道,象征著先凈化心靈。<br></h3> <h3>當我們踏上佛光大道時,太陽恰從云層中鉆出,萬道霞光映照著佛光大道,金光燦燦、明亮耀眼,我們竟然與佛如此有緣!<br></h3> <h3>給老爺子在騎象四棱神柱旁留個影</h3> <h3>走過佛光大道,乘景區(qū)電瓶車到達核心景區(qū),經(jīng)過這道精美的騎象石門。</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眼前是《比丘尼曇媚造像題記》碑文石刻</h3><h3>資料介紹,《比丘尼曇媚造像題記》是云崗石窟出土的北魏時期一塊完整的造像題記碑文,是云岡石窟難得的一塊完整的造像題記。其石為云岡細砂巖,略呈方形,高30厘米,寬28厘米。楷書10行,行12字,共110字。愿文除首尾稍有缺泐外,大部完好,書法極佳??v觀其以圓筆為主,寬博雄渾的書風(fēng),應(yīng)與魏碑名品《鄭文公碑》相類。</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這便是出土于第二十窟的《比丘尼曇媚造像題記》原碑<br></h3> <h3>走進云崗石窟“入佛知見”門</h3><h3>通俗地講,入佛知見,就是能跟佛一樣有同等的見解。<br></h3> <h3>路邊見“古道車轍”景點</h3><h3>古道車轍位于云岡石窟東部窟群,即第3窟向東45米處,在巖石地面上遺存有一條交通參道,稱之為“古道車轍”,現(xiàn)存車渠中心矩1.3米,車渠(石頭壕)深0.16米,此車道在金代以前正是鐵轱轆車的軌跡,是古驛道參合徑的遺跡。<br></h3> <h3>導(dǎo)游領(lǐng)著大家一直往前趕,我們只能邊走邊拍些石窟的外景……<br></h3> <h3>這應(yīng)該是東部窟群的第三窟<br></h3><h3>第三窟是云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壁高約25米,據(jù)傳為曇曜譯經(jīng)樓??叻智昂笫?,前室上部中間鑿出一個彌勒窟室,左右鑿出一對三層方塔。后室南面西側(cè)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花冠精細、衣紋流暢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約10米,兩菩薩立像各高6.2米。<br></h3> <h3>第四窟塔廟窟</h3> <h3>有關(guān)第四窟介紹</h3> <h3>從這道門進入,前面是是第5~45窟。</h3> <h3>原來前面才是導(dǎo)游帶我們要參觀的重點核心景區(qū)</h3> <h3></h3><h3></h3><h3>這里是云岡石窟的第五窟和第六窟,是毗連一體的一組雙窟,是云岡石窟最精彩、最蔚為壯觀、最具代表性的石窟。<br></h3><h3></h3><h3></h3> <h3>第五窟、第六窟有一組紅柱欄、琉璃瓦頂、巍峨高聳、氣勢非凡的5間4層的繞廊木構(gòu)樓閣,稱其為窟檐。 這組窟檐建于清代的順治八年(1651年),是由當時一位著名人物、曾任宣大總兵的佟養(yǎng)量募集官資主持修建的。這組窟檐建成之后,每當云蒸霞蔚之時,登上佛閣絕頂,環(huán)顧上下,霧靄繚繞,佛頂處似接白云,令人頓生騰云駕霧、飄飄欲仙之感。 1955年,國家曾斥巨資對這組窟檐進行了落架重修。</h3> <h3>第五窟窟檐<br></h3> <h3>第六窟窟檐及其上的木刻雕龍</h3> <h3>第五窟大佛洞介紹牌</h3> <h3>第六窟釋迦佛洞介紹牌</h3> <h3>第五窟和第六窟內(nèi)嚴禁拍照,于是在網(wǎng)上搜尋到了一些圖片。這組圖片不能直接下載,我用的是屏幕截圖,不知是否侵權(quán),不過還是要感謝原作者。</h3> <h3>從第五窟和第六窟出來,在對面的墻上發(fā)現(xiàn)了這幅精美的“八仙過海”磚雕。</h3> <h3>云崗石窟第九窟和第十窟,里面也不許拍照。</h3><h3>資料介紹,云崗石窟第9、10窟是北魏王朝太和時期的大宦官王遇為對孝文帝和馮太后表示感恩而開鑿的一組典型雙窟,第9、10窟的前室雕鑿四根八角柱,每窟洞開三門,頗具漢魏以來中國建筑“金楹(金柱)齊列,玉舄(柱礎(chǔ))承跋”的遺風(fēng)。從兩窟的塑像來看,具有相同的設(shè)計理念和題材造像、空間形態(tài)、藝術(shù)風(fēng)格,有著異窟同式的結(jié)構(gòu)之美。兩窟平面近方形,均分為前后室,為保護文物兩窟都設(shè)有柵欄,不能入內(nèi)參觀,云崗石窟的9-13窟在清代晚期都被施以彩繪,顯得異常華美,因此9-13窟又被合稱為“五華洞”。<br></h3> <h3>第九窟介紹牌</h3> <h3>第十窟介紹牌</h3> <h3>第九窟、第十窟圖片(網(wǎng)絡(luò)下載)</h3><h3>端莊秀美的交腳菩薩<br></h3> <h3>第九窟最著名的交腳菩薩像<br></h3> <h3>造型多樣的“二佛并坐(釋迦、多寶)”,顯示了其時代特征。暗寓馮太后兩度臨朝聽政,獻文帝僅17歲被迫禪位于年僅5歲的兒子孝文帝,做了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太上皇。<br></h3> <h3>窟頂婀娜多姿的飛天圖<br></h3> <h3>交腳彌勒菩薩<br></h3> <h3>回眸云岡石窟壯觀華麗的石窟窟檐</h3> <h3>在這里,老伴讓我給他拍照留念。</h3> <h3></h3><h3></h3><h3></h3><h3><b><i>曇曜五窟</i></b></h3><h3><b><i> 曇曜五窟即現(xiàn)在的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曇曜五窟”開鑿于公元460-465年,是云岡石窟的第一期工程。五個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來佛像,象征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i></b></h3><h3><b><i>其各個洞窟的主尊分別為:第十六窟是施無畏印的佛立像、第十七窟為交腳菩薩像、第十八窟也是佛立像、第十九窟是施無畏印的佛坐像、第二十窟是施禪定印的佛坐像。</i></b></h3><h3></h3><h3></h3><h3></h3> <h3>第二十窟的主尊是云岡石窟最有名的大佛,俗稱露天大佛。因為前壁和窟頂崩塌,本來藏在洞窟內(nèi)的主尊像完全暴露在外面。主尊坐佛像高約14米,腿部風(fēng)化嚴重,高肉髻,頭部素面,面相豐圓,大目高鼻、雙耳垂肩,唇上蓄八字須,嘴角微微上翹,寬肩,雙手放在腹前系禪定印,著袒右肩袈裟,右肩覆衣角,袈裟下面穿僧袛支(內(nèi)衣),衣邊飾聯(lián)珠紋。身后有火焰背光,內(nèi)有坐佛及飛天等。第二十窟坐佛充分反映了北魏佛教造像的宏偉氣勢。<br></h3> <h3>第二十窟介紹牌</h3> <h3>見一隊兵哥哥來到曇曜五窟前參觀,隨手抓拍了幾張……</h3> <h3>第二十窟前的云崗鼎</h3> <h3>參觀了曇曜五窟過來,拍了幾張云岡石窟的外景。<br></h3> <h3>事實上,導(dǎo)游帶著我們在云崗石窟景區(qū)游覽還不到一個小時,跟團游就是這樣,不可能讓人盡興!</h3><h3>坐電瓶車返回景區(qū)出口時,竟然下起了雪珠!在雪花飛舞中,我們離開了云崗石窟!<br></h3> <h3><br></h3><h3><b>謝謝您的光臨!</b></h3><h3><b>文中資料及一些圖片為網(wǎng)絡(luò)下載,在此感謝原作者。</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