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年12月4日,再次回到生我養(yǎng)我的家鄉(xiāng)莆田,專程游覽了曾經(jīng)十分熟悉的幾個地方。</h3> <h3>莆田四中,我就讀過4年半的母校。</h3> <h3>元妙觀三清殿,當時是莆田四中的禮堂,其配套建筑當時也是學校的圖書館、食堂和教師宿舍。</h3> <p class="ql-block">莆田三清殿,是福建省現(xiàn)存最大的古代道教建筑,被專家譽為江南古建奇葩。</p> <h3>莆田的城隍廟,當時被改造成糧店。</h3> <p class="ql-block">興化府城隍廟坐北朝南。創(chuàng)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弘治二年(1489年)初建正殿,萬歷十九年(1591年)建儀門,天啟四年(1624年)建后殿。城隍廟自創(chuàng)建后歷經(jīng)宣德五年(1430年),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崇禎四年(1631年),和清代至光緒年間,先后由地方府、縣官員和廟的主持負責維修或擴建。</p> <h3>廟前,莆田保留比較完整的幾條古街之一。</h3> <p class="ql-block">廟前街是一條典型的古街,因地處古代興化府城隍廟前而得名。這條只有600多米長的小街,卻是一座活生生的古建博物館,沿街不少民居、廟宇等大多保留著明清風韻,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p> <h3>大路,也是保留較為完整的一條古街。據(jù)說現(xiàn)在的改造方案是修舊如舊。</h3> <p class="ql-block">這里沒有鬧市的喧囂和快節(jié)奏,隨處可見老房的滄桑和清靜的慢生活。</p> <h3>路邊古井。</h3> <p class="ql-block">文峰宮,又稱文峰天后宮,位于原荔城左廂鳳山寺西北隅,宮殿坐東朝西,宮前南接鳳山寺的“西墻巷”,北通“大度街”,山門正對西郊鳳凰山的文峰,故以“文峰”作為宮名。</p> <h3>文峰宮,當時是莆田較大的百貨商場。</h3> <h3>古譙門,酷似天安門。二樓當時是莆田的圖書館,是我每周必去的地方。</h3> <p class="ql-block">古譙樓創(chuàng)建于北宋太平興國8年(983),興化軍知軍段鵬初建,作為子城城門和門樓。為國內(nèi)現(xiàn)存最完整的大型鼓樓之一。</p> <h3>南山廣化寺,福建四大名寺,距離縣城8公里。文革期間和尚全部被掃地出門,除部分為軍分區(qū)訓練基地外,大部分都是為莆田四中的農(nóng)場。那4年半的時間,我們每個星期要去上一次農(nóng)業(yè)基礎知識,參加一次農(nóng)田勞動,每年暑假還要參加雙搶,高中一年級,更是在那里上了整整一個學期的課。</h3> <p class="ql-block">廣化寺是著名的千年古剎,與福州鼓山寺、廈門南普陀寺、泉州開元寺并稱福建四大叢林。</p> <p class="ql-block">南山廣化寺,創(chuàng)建于南朝陳永定二年(558),本為當?shù)孛苦嵚度值?世稱“南湖三先生”)講學之所,后獻其所于金仙禪師(即開山祖師)取名金仙院。隋開皇九年(589),經(jīng)來自天臺山的無際禪師募資拓建后,改名金仙寺。宋太宗于太平興國元年(976年) 賜額改名為廣化寺。</p> <h3>建于南宋的廣化寺東邊水渠旁的釋迦文佛塔。塔邊一座古建筑曾經(jīng)是我們上農(nóng)業(yè)基礎知識課的教室,據(jù)說是10年前被拆除。那里曾經(jīng)住過文革中僅有留在莆田四中農(nóng)場的兩位和尚。印象較深刻的定富法師前兩年剛剛去世。</h3> <h3>放生池邊的鼓樓。</h3> <h3>鐘樓</h3> <h3>剛好是和尚念經(jīng)的時間。</h3> <h3>大殿的臺階曾經(jīng)是我們中午用餐的地方。</h3> <h3>這里曾經(jīng)是我們的宿舍和食堂。</h3> <h3>結識來廣化寺20多年的燈云法師。這是他住的地方。據(jù)兩位女居士介紹,燈云法師是福建佛學院知名的老師。與他閑聊時提到了共同認識的定富法師,還聊到了學誠。</h3> <h3>燈云法師陪我繞廣化寺和隔壁的崇福寺轉了一圈。</h3> <p class="ql-block">南山崇福寺是一座千年古剎,創(chuàng)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p><p class="ql-block">崇福寺法承曹溪,宗傳臨濟,宋代開祖智公禪師是南岳下第十七世鼓山安禪師法嗣。</p><p class="ql-block">1986年,第二十代傳人定發(fā)法師回國,與其高足弟子志勤法師共同發(fā)愿重興南山崇福寺。</p><p class="ql-block">怪不得,我們原來在這里上學時,還不知道崇福寺。那時這里還是一片農(nóng)田和龍眼樹。</p> <h3>這些農(nóng)地我們也曾經(jīng)耕作過。</h3> <h3>后山仍保留三棵松柏。也正因此成為莆田的二十四景之一“南山松柏“。</h3> <h3>燈云法師建議我留在寺里用齋。</h3> <h3>用齋后天已暗。正愁已無返程車輛時,一位從香港來半年的女義工建議我穿過廣化寺正前方新建的南湖公園徒步回市區(qū)。</h3> <h3>再過古譙門。</h3> <h3>基督教會莆田堂。</h3> <p class="ql-block">衛(wèi)理公會莆田總堂,又稱基督教莆田堂??偺檬冀ㄓ?915年,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882平方米,建筑面積1572平方米,建筑融中西建筑藝術風格為一體,既有中國宮殿式的古樸典雅之莊重,又有哥特式的雄偉寬敞之壯觀,從建筑力學、建筑聲學上,不落俗套,當時為東南亞四大教堂之一。</p> <h3>早晨六點爬上東巖山,觀看二十四景之東山曉旭。晨練的老伯告訴我今天不能如愿,一是陰天,二是城市高樓林立,三是茂密的樹林遮擋。</h3> <p class="ql-block">報恩寺建于宋淳化元年(990),幾經(jīng)興廢?,F(xiàn)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僧舍、爬山廊等,而以石塔最為有名。</p> <p class="ql-block">報恩寺石塔建于宋紹圣年間(1094~1098),坐落在大雄寶殿與觀音殿之間的中軸線上,高約15米,三級,空心,八角形,四面開拱門。內(nèi)壁砌有懸挑條石梯級,可登至二層。塔基八面浮雕有37只獅子,各具情態(tài),生動逼真。護衛(wèi)四個塔門的金剛力士身披甲胄拄劍而立,神態(tài)雍和,造型古樸。塔檐和攢尖塔頂仿磚瓦刻飾,造型優(yōu)美而負勢向上,宋代我國南方的寺院布局尚無此例。</p> <p class="ql-block">麟山祖祠舊稱宗孔堂,俗稱“三教祠”,奉“三一教”創(chuàng)始人林兆恩。林兆恩,字懋勛,號龍江,明代宗教改革家,曾在這里聚徒講學,倡“道釋歸儒,儒歸孔子”的“三教合二”學說,世稱“三教先生”。</p> <h3>二十四景之西湖水鏡。昔日的水鏡早已不見蹤影,只留下睡夢中的點滴記憶。</h3> <p class="ql-block">西湖,明憲宗成化三年(1467),興化知府岳正所建,共有三堰,以中最大,腹圓成湖,廣可十五丈,取名水鏡湖,功滿之后,荷花盛開,出塵滴露,嫩莖戲麟,風閑翠扇,嬌艷競爭。岳正太守邀賓泛舟其中曰:“此乃小西湖也”,并自書“小西湖”三字并詩,立石湖濱。</p><p class="ql-block">小時候這里湖還在,遇大雨水還不少,如今是名存實亡,成為歷史的遺憾。</p> <p class="ql-block">梅峰光孝寺,簡稱梅峰寺、光孝寺,始建于宋。因其歷史悠久、影響深廣、規(guī)模宏大自古列入莆田四大叢林之一,被譽為福建佛教發(fā)祥地之一。</p> <h3>二十四景之梅寺晨鐘。老和尚告訴我要4:50來才能聽到。</h3> <h3>二十四景之石室藏煙。</h3> <p class="ql-block">石室?guī)r寺坐落在莆田市城廂區(qū)西郊大象山中部。始建于唐初,已有1000多年歷史。高僧妙應禪師為其開山祖師。據(jù)載,妙應祖師在此開山肇筑二石室習禪,馴服二虎,故名伏虎巖。宋紹圣年間,住持道靜擴建為寺,初名“石室?guī)r精舍”,后改名為“妙應寺”,后寺院興廢不一,元明兩代更是兩經(jīng)火毀。明萬歷年間,禮部尚書陳經(jīng)邦按舊址重建。并在寺后建造北極玄天上帝殿,以取水制火(北方屬水),從而開了此山佛、仙同居之先河。后又陸續(xù)增建大士殿、祖師殿、八仙閣、山門和香積寮等。</p> <p class="ql-block">石室?guī)r上,常有云霧飄浮在奇巖怪石、叢林灌木之間,翠峰碧樹,煙霧縈繞,忽隱忽現(xiàn),故有“石室藏煙”之稱。</p> <p class="ql-block">離開家鄉(xiāng)40多年,故鄉(xiāng)情景往事仍常夢繞魂牽。</p>